有一天,宮中牡丹盛開,唐玄宗和楊貴妃在沉香亭前賞花,並命李龜年帶領十六名水平最高的梨園弟子奏樂唱歌。樂師們各執樂器,正準備演奏,唐玄宗說:“對著美麗的牡丹,漂亮的貴妃,怎麼能唱舊歌詞呢?這樣吧,還是把李白請來,讓他填新詞吧!”
李龜年不敢怠慢,帶了幾個內侍,匆匆趕到翰林院,可翰林院人說:“李白一大早就出去喝酒了!”李龜年找遍了長安街上有名的酒樓,終於找到了李白。這時,李白已喝得酩酊大醉。
李龜年走上前去,大聲宣誦:“奉皇上旨意,宣李學士立刻去沉香亭見駕!”
李白微睜醉眼,半理不睬,口中念念有詞:“我醉欲眠卿且去!”說完,便睡著了。
李龜年無奈,隻好叫隨從們七手八腳把李白抬下樓,扶上馬背,送到沉香亭前。
唐玄宗看到李白醉得像一堆爛泥,便命人在地上鋪了一塊毛毯,讓李白睡在上麵,並親自用袖子擦去李白口角的涎水;又吩咐端來醒酒湯,讓李白喝下。楊貴妃說:“我聽說冷水噴麵可以解酒。”於是,當時著名的歌唱家念奴含了一口水,噴到李白臉上,李白才從醉夢中驚醒。
唐玄宗、楊貴妃、李白等人來到牡丹花前,李白臉露笑容,一揮而就,寫下了三首著名的《清平調》: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花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
唐玄宗看歌詞美麗流暢,稱讚不已,立即叫李龜年配曲演唱。唐玄宗也情不自禁,拿起玉笛,倚聲伴奏,
後來,高力士為解脫靴之恥,以這三首《清平調》誣陷李白,李白終於得不到重用,被放歸山。
詩人從自己被放歸山的遭遇中,看到了唐王朝的日益腐敗,自己的抱負不能施展,理想難以實現,心中十分苦悶。天寶十二年(753)秋,李白遊宣城,餞別族叔李雲,在《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雲》詩中一吐鬱悶。而“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便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抽出寶刀來斬斷流水,但水還在流;舉起酒杯以酒解愁,豈知愁上加愁。刀不能“斷水”,酒亦不能遣愁。“水更流”,意味“抽刀”之舉無濟於事;“愁更愁”表明“舉杯”之心亦屬徒勞。詩人用“抽刀斷水”來比喻“舉杯消愁”,表現竭力改變現狀、驅遣悲愁的奮鬥抗爭,可見現實黑暗之至,詩人悲愁之極。
謙虛是學習的朋友,自滿是學習的敵人。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出典】
杜甫《蜀相》。
【原作】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審言之孫。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今屬陝西)將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有較深的認識。靠獻賦始得官。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複後,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往秦州、同穀。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說死於耒陽。
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治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許多優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曆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和發展《詩經》以來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等詩,皆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也存在著較濃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
【故事】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成都郊外有諸葛亮的祠廟。有一天,風和日麗,杜甫獨自一人步出成都城外,走了一程路,路上見到一位老人,便走上前去問道:“請問武侯祠還有多少路?”
那老人向前一指說:“前麵那座有許多茂密高大的柏樹的院落就是武侯祠了。”
杜甫懷著興奮的心情,加快步伐走到那裏。武侯祠年久失修,遊人稀少,雖然石階旁碧綠的芳草,呈現著盎然的春色,藏在深密的樹葉後麵的黃鸝千啼百囀;那棵據說是諸葛亮種的柏樹枝葉茂盛,蓊蓊鬱鬱,然而一叢叢的草色,一陣陣的鶯聲,更加顯出這裏的荒涼、寂寞。詩人徘徊在祠堂的庭廡間,遐想著諸葛亮的一生業績:他輔佐劉備聯合孫權,北抗曹操,西取劉璋,開創基業;後又輔佐劉禪,屢次出兵伐魏,希望統一天下。詩人仿佛聽到諸葛亮向後主劉禪披露自己的一片忠心:“我本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在南陽地方耕種田地,隻想在那動亂的年代勉強保全生命,沒想過要在諸侯那裏求什麼名,得什麼官,先皇帝(劉備)不因為我卑賤,三次親自到我的草廬來訪問,征詢我對當時天下大事的意見,我萬分感激,就答應為先皇帝出來奔走效勞。先皇帝在臨終的時候,又把複興漢朝的大事托付給我。自從接受遺詔以來,我日夜擔憂慨歎,深怕不能把受托付的事情辦好……”
這樣想著,杜甫以深沉的感情吟了這首《蜀相》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就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諸葛亮一生雄才大略,對蜀漢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奈天不助人,他積勞成疾,出師未捷,卻已先死,壯誌未酬,遺恨千古,這是杜甫流英雄之淚的原因。“出師來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其中既有對諸葛亮的讚頌,又有對他。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惋惜,更有對丞相祠堂今已荒蕪,人們對這樣一位偉人已逐漸淡忘的感慨。
千百年來,使多少壯誌未酬的英雄豪傑為之擊節,為之長歎。據說宋代名將宗澤,有感於抗金救國大業未成而已衰老,臨死前曾吟誦此兩句名句而終。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虛心的人學十算一,驕傲的人學一當十。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典】
王昌齡《出塞》。
【原作】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作者簡介】
王昌齡(約694~756),唐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開元末,獲罪謫嶺南,遇赦北歸,為江寧丞。天寶中,貶龍標尉。安史亂起,避亂江淮,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詩長於七絕,以寫邊塞軍旅生活最為出色,亦有宮怨閨情及送別之作。詩作興象玲瓏,意境超妙,含蓄蘊藉,盛唐時最負盛名,有“詩家夫子”、“七絕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從軍行》、《出塞》、《西宮春怨》、《長信秋詞》、《閨怨》、《春宮曲》、《芙蓉樓送辛漸》等。後人輯有《王昌齡集》。
【故事】
唐玄宗時期,政治腐敗,契丹、回紇等少數民族不時侵擾,邊境戰爭不斷。當時,由於朝廷處置失當,鬥爭失利,更加劇了邊患。詩人王昌齡憂心忡忡,浮想聯翩。當時,他守衛在邊關,有一天夜裏,明月高照,他想到秦漢時與匈奴在這裏鬥爭取得的勝利,哀歎遠離家鄉的將士的困難生活。他從強秦盛漢築關禦敵的悠久曆史中,自然而然地想到兩漢的名將李廣。那時候,漢代名將李廣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勇敢善戰,匈奴稱他為“飛將軍”,不敢騷擾他守衛的地方。而當時朝廷未能平定邊患,詩人希望有李廣那樣的名將出現。這時,一首極為精彩的傑作,在詩人王昌齡的腦海中誕生了,這就是有名的《出塞》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就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這首詩中的兩句名句,真實而又準確地反映了世世代代士兵們的熱切願望!被稱為“飛將軍”的李廣,英勇善戰,體恤士兵,因此威振邊關,深得士兵愛戴。世世代代的士兵都盼望跟隨這樣的將軍。長期不斷的戰爭造成了生產力的破壞,造成了多少家破人亡的悲劇,回想起來是沉痛的。可悲的是,這樣的戰爭還在繼續,慘劇仍然不斷發生!既然外族侵犯,戰爭不可避免,那麼朝廷就應派像李廣那樣的名將來指揮。
實際上,這兩句的深層意思是:作者對當時軍事力量衰弱的不滿,對國家太平的渴望。
懂得自己無知,說明已有收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出典】
劉禹錫《竹枝詞》。
【原作】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幼年居住嘉興、湖州,永貞元年(805),擢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參與革新。憲宗立,貶連州刺史,又貶朗州司馬。元和十年(815)還京,因作詩語涉譏刺,貶連州刺史,曆夔、和二州刺史。大和初,入朝為主客、禮部郎中,充集賢直學士,複出為蘇、汝、同三州刺史。開成元年(836),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交誼最篤,世稱“劉柳”。又與白居易並稱“劉白”。其詩各體均擅,多反映時事政治及懷古感興之作。題材廣闊,感情充沛,流暢自然。既富銳意進取精神,又具雋永哲理意味。剛健豪宕,雄渾老蒼,故白居易目之為“詩豪”。明胡震亨亦謂其“氣該今古,詞總華實,運用似無甚過人,卻都愜人意,語語可歌,真才情之最豪者”(《唐音癸簽》)。《飛鳶操》、《西塞山懷古》、《金陵五題》、《始聞秋風》、《秋詞》等詩均為傳世名作。學習民歌所作《竹枝詞》等,深得南朝樂府神髓,宋黃庭堅評為“詞意高妙,元和間誠可以獨步”,蘇軾歎為“奔軼絕塵,不可追也”(《苕溪漁隱叢話》引)。於後世有廣泛影響,散文長於說理,《天倫》、《因論》為其代表作。有《劉禹錫集》、《劉夢得文集》(又名《劉賓客文集》)行世。
【故事】
劉禹錫因與柳宗元等參與王叔文的政治革新活動,被貶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司馬,劉禹錫在貶謫生涯中,長住在巴山楚水一帶,他是個不甘心寂寞的人,在朗州十年間,常常吟誦詩歌,保持著樂觀情緒。
貶謫生活使劉禹錫和人民生活更加接近。朗州一帶的少數民族喜歡唱民歌。劉禹錫作為一個小官,從不計較自己的身份,常常參加民間的歌吟活動,還常常幫彝族百姓寫通俗的歌詞,這些民歌歌詞可能當時在民間流傳,沒有用書麵記錄下來,所以已經失傳。
但是從那時開始,他對民歌發生了興趣。他認為民歌裏有一種熱愛生活的真實感情,語言樸素,於是就在民歌中吸收了這些特色。
後來,他到了夔州。夔州在四川的東部,那裏流行一種《竹枝詞》,是一種跟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民歌。每逢節日,當地老百姓都吹著笛子,敲著鼓去趕節。在集會中,男女青年載歌載舞,唱著《竹枝》,比賽誰唱得最多,唱得最好。
劉禹錫未必完全懂得當地方言,但是體味到這種民歌抑揚頓挫、情致婉轉,比他在朗州聽到的更有特色。
有一天,劉禹錫來到楊柳婀娜多姿、綠若碧玉的江畔,江中的流水水波不興,平得像一麵大鏡子,風景實在美極了。如畫美景,正是年輕人談情說愛的好去處。這時候,一對年輕的戀人,男的不見其人,隻聞其聲;女的呢?既不見人,又沒有聲音。或許她正悄悄地躲藏在濃密的樹陰下,全神貫注地聽那男青年唱歌,那男青年正是她的心上人。女子一邊聽心上人唱歌,一邊抬頭望天,隻見天上西邊出太陽,而東邊卻在下雨。同一時候,天上有晴有雨,初戀的姑娘望著這長江上遊常有的自然景觀,心中不禁湧出對心上人感情是否真切的猜想:他的心也好像這天氣一樣難以捉摸,不知他對我到底是無情還是有情。於是,詩人劉禹錫以這個女子的身份,模仿民歌調子,把見聞和感想進行藝術加工,揮筆寫了一首《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就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賞析】
《竹枝》是川東一帶的民歌,全詩以一男子在江岸上唱歌起舞,為他的女朋友送行構造意境,表達了一種迷離含蓄的感情。
“無晴”、“有晴”與“無情”、“有情”諧音。全詩觀一時間不同地點陰晴不定的自然景象,表達了男女相戀中那種撲朔迷離、朦朧含蓄的感情。
試試並非受罪,問問並不吃虧。善於發問的人,知識豐富。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出典】
杜牧《赤壁》。
【原作】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文宗大和時中進士後,曾為黃、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過司勳員外郎、中書聖人等官。
杜牧早年即以經邦濟世的才略自負,慷慨激昂,好談軍事。立朝剛直不阿,敢於論列大事,指陳時弊。政治上不失為有識見、有膽量的進步人士。但一生仕途並不得意,始終未能施展抱負。
他的詩、賦和古文都極負盛名,而以詩的成就最高,後人稱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又和李商隱齊名,並稱“李杜”。在藝術上,杜牧自稱追求“高絕”,不學“奇麗”,不滿“習俗”,所謂“不今不古”,正是力圖在晚唐浮淺輕靡的詩風之外自具麵目,但他的風格不像李賀的奇特,也不似元稹、白居易的平易,和李商隱比也能各樹一幟。《河湟》為七律傳世名作,《江南春》、《泊秦淮》、《過華清宮》諸絕句尤膾炙人口。《阿房宮賦》開宋代文賦先河。著有《樊川文集》。
【故事】
湖北武昌西南的赤磯山,是三國時代著名的赤壁之戰的戰場。唐朝詩人杜牧站在古戰場上,麵對滔滔長江,心裏很不平靜。
他在沙灘上漫步,眼前出現了東吳統帥周瑜的英姿:34歲的周郎,指揮著二十條火船,向曹操船隊衝去,實在是威武雄壯啊!刹那間,杜牧充滿欽佩神情的臉上閃過一絲不悅的表情,好像是忌妒,好像是自怨。他狠狠地踢了一腳沙地,不料腳尖好痛啊,低頭一看,沙地上凸出一塊東西,他好奇地用手扒幾下,一截劍柄露出來了。杜牧捏住劍柄左右搖動,然後用力往上拔,再搖再拔,終於拔出了一段折斷的鐵戟。杜牧興致很高,拿到江邊衝洗,還用細沙磨去鏽斑。哇!六百年前赤壁大戰的遺物竟未銷蝕。他手握鐵戟,放眼長江,心潮起伏……
這時候,杜牧想到那赤壁之戰的前夜,如果老天刮起西風,周郎的火船怎麼也不能靠近曹軍,戰爭的結果就會是曹操大軍橫掃江東,把東吳的兩位貴美人——國主孫權的大嫂大喬、周瑜的妻子小喬搶去關在銅雀台上,供他們使喚。唉,老天把東風送給了周郎,這才造就了一代英雄呀!想到這裏,杜牧吟出了一首《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便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這兩句詩是議論,對於赤壁之戰這樣重大的曆史事件,幾句話很難說盡。詩人從小處落筆,以小見大,抒發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周瑜憑借東風戰勝曹操,是僥幸成功。假如東風不給周瑜方便,那麼,春色無邊的銅雀台中,將鎖藏著大喬和小喬了。詩人以幽默的筆調,寫出令人深思的問題,形象鮮明,詩味盎然。
後來常用此兩句來比喻由於客觀原因造成的與事實預料相反的結果。
不聽指點,多繞彎彎。 不懂裝懂,永世飯桶。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出典】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原作】
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麵,王翰願卜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主上頃見征,歘然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於百僚上,猥誦佳句新。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焉能心怏怏?隻是走踆踆。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裏誰能馴!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審言之孫。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今屬陝西)將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有較深的認識。靠獻賦始得官。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複後,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往秦州、同穀。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說死於耒陽。
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治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許多優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曆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和發展《詩經》以來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等詩,皆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也存在著較濃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
【故事】
這是唐玄宗天寶七年(748),杜甫客居長安十年後寫下的詩篇。這類詩文,在一般人寫來,可能會貶低自己,一副阿諛奉承,俯首乞憐的寒酸氣,但杜甫這首詩卻充滿了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的氣概,吐出了長期壓抑心頭的積鬱,寫出了封建統治者壓製人才的憤怒心情。
杜甫從小讀書就非常刻苦,7歲時就熟讀許多曆代名家的名作,有的甚至能一字不差地倒背如流,並寫出了題為《鳳凰》的詩。他的許多詩都受到當時一些著名詩人的表揚。平日裏,他對書總是愛如珍寶,一本接一本地讀,常常為書著迷,忘記了吃飯和休息。日子一長,書都翻爛了,所以詩中所言也是他的切身體會。
杜甫24歲,在洛陽應進士考試落榜,就一直在長安寫詩長達十三年,這期間,他尋求功名到處受阻,青少年時期的壯誌,已化為滿腔牢騷悲憤,為了抒發淒愴惆悵之情,於是揮筆寫了《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這兩句詩是用來勉勵別人,隻要多多地讀書,腦海中寫文章的靈感會自然增多,這樣就會寫出好文章來。實際上,著名的詩人都是刻苦讀書的。如李白、白居易、李清照等名家,從他們的皇皇名作中是很難找出他們究竟讀了多少書籍的,然而正由於他們“讀書破萬卷”,把書的內容透徹地理解了,消化了,才能“下筆如有神”,很少露出痕跡來。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出典】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原作】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簡介】
王維(約701~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省永濟西)人。開元九年進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時間在朝任職,官至尚書右丞。有《王右丞集》。
王維的名和字都取自《維摩詰經》中的維摩詰居士,他一生過著亦官亦隱亦居士的生活。安祿山陷兩京後,王維曾受偽官,是政治上的失節。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麵的,無論邊塞山水詩,無論律詩、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的邊塞詩多能以慷慨激昂的情調,抒發將士為保衛疆土而獻身的英雄氣概。他的山水詩,繼承了謝靈運的傳統,卻沒有謝的晦澀堆砌的缺點,變化多彩,具有不同的風格與情調,描寫了多種多樣的自然景色,達到了很高的造詣。
【故事】
唐代詩人王維多才多藝,不僅能詩善畫,而且彈得一手好琵琶。岐王愛好音樂,非常喜歡聽王維彈奏的曲子。開元十九年(731),王維準備參加京城的科舉考試,岐王悄悄地對他說:“聽說皇上的九公主過幾天要在宮裏設宴,這對你可是個好機會啊!到時你挑幾首好詩帶著,裝扮成宮廷樂師,我領你進去碰碰運氣。”王維回去後,就抄了幾首自己的詩作,又精心趕作了一首新的琵琶曲。
這一天,王維手抱琵琶,懷揣詩卷,隨岐王來到宮裏。宴會開始後,幾位有名的藝人表演了各自的拿手好戲。輪到王維獨奏了,一曲《鬱輪袍》,如行雲流水一般,使在座的賓客都聽得如癡如醉。公主高興地對岐王道:“這位新來的樂師,真是一個奇才!”岐王哈哈笑著說:“其實他並不是宮裏的樂師啊!”王維不失時機地向公主呈上詩卷。公主一首一首地讀著,當她讀到《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情不自禁地念出聲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抒發了遊子在異鄉懷念親人的感情,公主的心一下子被打動了。
後來,公主知道王維將要應舉,就極力向負責考試的官員推薦他,並且還說:“如果王維能做狀元,這實在是京城的榮耀啊!”不久,王維果然不負眾望,一舉高中了。
【賞析】
“獨在異鄉為異客”,這句中的一個“獨”字,凝聚了詩人遊客他鄉的孤獨冷寂心情;下綴兩個“異”字,更加深了這種孤獨感。“異鄉”注解了詩人的處境:流落他方,人生地疏。“異客”反映出詩人的身份:長作他鄉之客,舉目無親。這兩個“異”字的運用,給“獨”字作了最好的注腳。獨自漂泊他鄉,加上旅途淒苦,思親之情,油然而生,“每逢佳節倍思親”,正是這種心境的袒露。這種擺脫不掉的思鄉情感,一旦到了佳節這個觸發點,詩人的懷親思鄉的感情潮水再也控製不住,隻得任其奔湧,從肺腑間吟出了“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千古名句。
不能則學,不知則問,恥於問人,決無長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出典】
杜甫《春望》。
【原作】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審言之孫。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今屬陝西)將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有較深的認識。靠獻賦始得官。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複後,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往秦州、同穀。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說死於耒陽。
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治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許多優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曆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和發展《詩經》以來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等詩,皆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也存在著較濃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
【故事】
唐朝天寶年間(755),安祿山勾結史思明在範陽發動叛亂。第二年六月,叛軍攻下了軍事重鎮潼關,唐玄宗倉皇逃到四川。七月,唐肅宗在武靈即位,這時,逃難中的杜甫把家安頓在鄜州羌村,準備去投奔唐肅宗李亨,於是他獨自一人向靈武進發。
這天,他正隨逃難的百姓匆匆趕路,突然一隊叛軍迎麵追來,也不知道叛軍們懷疑他們中有唐朝的密探,還是要抓他們被充軍隊,把他們全都抓了起來,並押往叛軍的一個營地,逐個進行審問。
當審問到杜甫時,他被帶到一個叛軍頭目的住處。小頭目打量杜甫,厲聲問道:“你做過什麼官?是什麼人派你到這裏來的?”
杜甫回答道:“我不是什麼官,隻不過是普通的老百姓,是個讀書人,沒有考中。”
小頭目又問明了杜甫的籍貫姓名等情況,看他衣衫破舊,看上去卻像五六十歲,又不能留在兵營裏充軍打仗,便把他趕出了營地,其實這年杜甫才40歲出頭兒。
杜甫回到了自己在杜陵的住處,每天出去找這裏的老朋友,想和他們去靈武投奔唐肅宗,可戰亂連年,人們漂泊不定,那些老朋友也不知逃到了何處。因此他打算一個人逃離長安,然而京城的周圍都被叛軍密密麻麻地守衛著。
轉眼春天便來了。有一天,杜甫終於有機會逃了出來,他望見戰亂後的長安殘破不堪,四周都是荒蕪的蒿草,聽到是鳥兒的悲鳴,引起了他的思鄉之情,觸景生情,於是他揮筆寫下了《春望》這首詩,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便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作者寫此詩時,身陷長安安史叛軍中。當時各地烽火不斷,家書難得。目擊國家山河破碎,自己全家離散,感慨萬千。以至於因感傷時局,爛漫的春花也能便自己濺淚;因悵恨別離,悅耳的鳥鳴也能使自己驚心。
這兩句詩突出地強調了作者的國仇家恨之下的那種極度的傷感,因而這兩句詩也就成為傳誦千古的名句。
學問淵博的人,懂了還要問;學問淺薄的人,不懂也不問。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出典】
李白《將進酒》。
【原作】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複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隋末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出生地有蜀中、西域諸說,沒有定論。
李白少年時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10歲誦詩書,觀百家,作詩賦,學劍術,愛好十分廣泛。15歲左右就寫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
開元十四年(726)起,李白三次遊曆,天寶三年秋,李白在洛陽和汴州分別遇見了杜甫和高適,三人便結伴同行,暢遊了梁園和濟南等地,李杜從此便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同尋範十隱居》)這一時期,是詩人創作最豐富的時期,代表作品有《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北風行》、《梁園吟》等。深刻地揭露現實和強烈的反抗精神是這個時期作品的顯著特色。
寶應元年(762)十一月,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家中,終年62歲。
李白,被後人稱為“詩仙”,《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等詩均為傳世名作。
【故事】
唐玄宗天寶十一年(752)的一天,李白接到好友元丹丘的邀請,請他來潁陽山居相聚,並說另一位友人岑勳也會來到,請他不要推辭。於是,李白乘舟來到元丹丘處。
在嵩山最高處,可以望見潁水自西而東,又折向東南,流向千裏以外。元丹匠的別業“潁陽山居”,就在嵩山腳下,潁水岸上,環境很是雅致。
三位朋友相見,感到十分愉快。於是,置酒擺菜,開懷暢飲,從白天一直飲到皓月東升。李白幹脆叫把酒肴擺在院子中,月光灑到他們的身上,三人邊飲邊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