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詩故事(3 / 3)

慢慢地,月亮升高了,也更明亮了。三人的興致越來越濃,李白談到他的雄心壯誌和抱負時,禁不住手舞足蹈,當談到懷才不遇,不能見用時,不禁感慨悲歎。

李白的酒已經喝了不少,還在不停地斟酒,也給元丹丘、岑勳斟酒,好像他是這裏的主人。元丹丘怕他喝醉,笑著說:“我沒錢打酒了。”李白說:“既然請我喝酒,就要讓我喝個痛快。沒錢嗎?好辦,叫孩兒把我的寶馬和狐皮袍子拿去換酒。”顯然已有醉意,偏偏不停嘴地說:“岑夫子,元丹丘,來,來,幹杯,幹杯。”元丹丘說:“你已醉了。”李白把一杯酒一飲而盡:“我醉了?不可能。我沒醉,沒醉。”元丹丘說:“你既然沒醉,就寫一首詩看看。”李白一聽,大笑道:“好,我酒喝得越多,詩作得越好。”於是,他揮筆寫下了《將進酒》詩,“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就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自古以來聖人賢者都默默無聞地逝去了,隻有那些狂歌醉酒之士留下了不朽的名字。

盛唐之時,士人都想建功立業,李白也是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但一次長安之行,徹底粉碎了他的夢幻,所帶來的隻是痛苦與憂憤,於是,他便想長醉而不願醒來,更不願看到人世間的汙濁與醜惡,這首詩表達了自己的憤激之情。

手指有長有短,知識有高有低。 學無前後,達者為師。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出典】

張繼《楓橋夜泊》。

【原作】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作者簡介】

張繼(?~約779),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樊)人。詩作多登臨紀行之作,清遠自然,不事雕琢。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稱其“詩體清迥,有道者風”。《楓橋夜泊》為傳誦名篇。今傳《張祠部詩集》。

【故事】

唐代詩人張繼,有一次在旅途中,乘船經過古代交通要道姑蘇(蘇州)的楓橋,因天色已晚,便泊船岸邊宿夜。

時令已是秋天,夜深了,孤身一人的張繼睡不著覺,此時此刻,月亮已經西沉,偶爾,被驚醒的烏鴉發出幾聲啼叫;霜華漫天蓋地,寒意侵人。惟有那岸邊黑黝黝的江楓和遠遠幾處明滅的漁火,陪伴著他這個心懷旅愁的孤舟之客,度過寂靜的夜晚。

突然間,岸上的寒山寺響起了洪亮的半夜鍾聲,那聲音在張繼的船上回旋,多麼悠揚、多麼清新……

這半夜鍾聲給予了張繼無比鮮明的印象,特別強烈的感受,他的創作靈感頓時勃發了,一首永世流傳的名詩《楓橋夜泊》從他口中吟誦了出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便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這是一首詩味雋永、意境幽遠的著名詩篇。從靜謐中傳來的山寺鍾聲,使詩人心中難以平靜。“夜半鍾聲”是神來之筆,寫得富有詩味,使詩的意境顯得非常幽美。

邊學邊問,才有學問。 若要精,人前聽。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出典】

王昌齡《從軍行》其四。

【原作】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作者簡介】

王昌齡(約694~756),唐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開元末,獲罪謫嶺南,遇赦北歸,為江寧丞。天寶中,貶龍標尉。安史亂起,避亂江淮,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詩長於七絕,以寫邊塞軍旅生活最為出色,亦有宮怨閨情及送別之作。詩作興象玲瓏,意境超妙,含蓄蘊藉,盛唐時最負盛名,有“詩家夫子”、“七絕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從軍行》、《出塞》、《西宮春怨》、《長信秋詞》、《閨怨》、《春宮曲》、《芙蓉樓送辛漸》等。後人輯有《王昌齡集》。

【故事】

王昌齡曾幾次到過邊塞,對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生活,有深刻的了解和體會。在他的邊塞詩中,生動描繪了邊塞風光,歌頌了將士們奮勇殺敵、以身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充滿著積極昂揚的情調,從而博得了很多人,特別是戍邊戰士的喜愛,王昌齡也得到將士們的尊重和愛戴。在當時,戍邊將士中,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為他們歌唱的王昌齡,王昌齡的邊塞詩許多人都能背誦。

有一年,王昌齡來到邊塞,他想到將士們中間走走。將士們駐紮在一座孤零零的小城裏,王昌齡一到達,立即有幾個戰士認出了他,歡聲叫道:“王昌齡來了,王昌齡來了!”一群戰士圍了上來。大家請王昌齡正中坐下,七嘴八舌,有的問中原的氣候現在怎麼樣,有的問家鄉有什麼變化,還有的想托王昌齡捎回家信,戰士們顯得十分高興。當他們知道王昌齡專門來看看他們,不少人激動得跳了起來,還有的哼起了譜過曲的王昌齡的詩。

王昌齡與戰士們聊了好長時間,天色不早,他就起身準備離開,戰士們都依依不舍。突然,有一個戰士說:“詩人啊,先別走,給我們寫幾首詩吧!”經他一提醒,大家都高聲附和:“對,對,送給我們幾首詩吧!”

王昌齡看看一張張期待的臉,微笑著答應了。他沉吟片刻,揮筆寫下《從軍行》詩,“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便是這首詩中的名句,戰士們讀著讀著,情緒高漲,備受鼓舞,臉上掛滿了一行行熱淚。

【賞析】

“黃沙百戰穿金甲”,概括了將士們的戰鬥生活,寫出戰鬥的激烈程度。將士們身經百戰,黃沙把金甲都磨穿了,可見戰鬥是多麼艱苦激烈。把所有的戰鬥生活,都濃縮於短短七個字中,概括力強,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不破樓蘭終不還”一句,以充滿激情的筆調,寫出了將士們的豪壯誓言。不擊敗敵人,決不返回故鄉,忠勇愛國的英雄氣概躍然紙上。

隻要是有益的話,小孩的話也要聽。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出典】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原作】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作者簡介】

岑參(約715~770),原籍南陽(今屬河南),遷居江陵(今屬湖北)。出身仕宦家庭。早歲孤貧,遍讀經史。20歲至長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遊河朔。天寶三載(744)中進士。八載、十三載兩次出塞任職。回朝後,任右補闕、起居舍人等職。大曆間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參早期詩歌多為寫景、述懷及贈答之作。山水詩風格清麗俊逸,但語奇體峻,意境新奇;感傷不遇,嗟歎貧賤的憂憤情緒也較濃,如《感遇》、《精衛》、《暮秋山行》、《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等。六年邊塞生活,使岑參的詩境界空前開闊,造意新奇的特色進一步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的基調,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馬川行》、《輪台歌》。此外,他還寫了邊塞風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處以及將士的思鄉之情和苦樂不均,大大開拓了邊塞詩的創作題材和藝術境界。

岑詩的主要思想傾向是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藝術上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誇張大膽,色彩絢麗,造意新奇,風格峭拔。他擅長以七言歌行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抒發豪放奔騰的感情。唐人杜確編有《岑嘉州詩集》。

【故事】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八月,在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主帥營帳裏,正在大擺酒宴,好不熱鬧。邊塞詩人岑參對坐在身旁的中年男子頻頻勸酒。這個中年男子,是岑參的前任武判官,他即將離開軍營回京城長安。

突然間,酒桌上有一個同僚站起來說:“都知道岑兄詩名卓著,今武兄即將離去,何不吟詩一首?”大家馬上附和。

岑參笑了笑,把杯中的酒一飲而盡,站起身來,對諸位同僚說:“我同武兄相交一場,情同手足,今武兄離任而去,小弟理當獻醜,不過——”岑參有意頓了一下?

大家議論紛紛地追問:“怎樣?怎樣?”

岑參接著說:“好詩還需借助酒興。咱們再幹一杯,去帳外欣賞一下北國風雪交加的奇景,那時我的詩也就作成了。”

大家拍手稱妙,連連點頭稱是。

岑參信步走出帳外,看到了一幅氣勢壯闊的塞外風景圖:北風卷地,白草摧折,邊塞的八月飛起了滿天風雪。夜降飛雪漫天皆白,遍地碎玉,玉樹瓊枝,有如千樹萬樹的梨樹花盛開,這時,片片雪花輕輕地飄落到珠簾帳幕上,使人頓覺邊塞奇寒,狐裘也感不到暖,就連裹著的軟和錦衾也覺得單薄。因為邊塞氣候實在寒冷,角弓受寒而弦僵硬,鐵衣冰冷難穿。詩人又抬頭看看遠處,浩瀚無邊的沙漠覆蓋著百丈冰層,愁雲慘淡布滿了萬裏天空。就在這冰天雪地裏,中軍帳裏擺酒宴為朋友武判官送行,彈起胡琴、琵琶,吹奏羌笛來助興。酒宴快散時,時間已近黃昏,轅門外大雪還在紛紛飄落,紅旗凍得風也吹不動。就在此刻,詩人在輪台東門外與朋友武判官告別,離去時茫茫大雪封住了天山的道路。詩人送友歸來,峰回路轉,思念著去時與武判官相伴,而今不見友人,隻看到友人走後雪地上留下的一行馬蹄印。

詩人送走朋友後,熱酒下肚,詩興上湧,蘸上濃墨,鋪開紙張,於是奮筆疾書寫了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而“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就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千古名句,它集六朝初唐詠雪佳句之大成,而又高出一籌。岑詩不僅把風雪嚴寒的北國景象寫成了春意盎然、清香撲鼻、溫暖宜人的南國美景,而且是用千樹萬樹這樣宏大而整體的景物來設喻,顯得氣勢磅礴。詩人竟能在送別詩中,將邊地雪景寫得如此壯美,這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要學蜜蜂采百花,問遍百家成行家。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出典】

杜南《望嶽》。

【原作】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審言之孫。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今屬陝西)將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有較深的認識。靠獻賦始得官。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複後,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往秦州、同穀。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說死於耒陽。

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治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許多優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曆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和發展《詩經》以來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等詩,皆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也存在著較濃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

【故事】

杜甫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就學有所成,讀了大量書籍,作起詩來好像有神助一般,辭賦可以敵過揚雄,詩篇可以接近曹植。他總覺得自己可算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才了,一到京城,就會青雲得誌,馬上在朝廷上得到一個重要的位置,上輔天子,下教百姓,移風易俗,把國家推向太平盛世。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24歲,來到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榜上無名。詩人感到很懊惱,但他年輕氣盛,考場得失,並不過於在意,而是積極投入到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中。

於是,杜甫興致勃勃地開始了漫遊生活。他第一次來到了齊魯,決心攀登向往已久的東嶽泰山。

到了泰山腳下,詩人放眼望去,隻見拔地而起的泰山,巍峨聳立,樹木蔥鬱,雲霧縈繞,氣象萬千,他想起了孟子的話“登東山而小齊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情不自禁地對泰山油然而生敬意。

這時候,詩人激情上湧,想象著登山途中的感受和攀上峰頂的樂趣。為了描繪泰山的壯麗景色,抒發自己的抱負,於是揮筆寫了《望嶽》詩,吟出了“會當淩絕預,一覽眾山小”的千古名句。

【賞析】

這首詩寫於杜甫年輕之時,當時他正過著“裘馬頗清狂”的漫遊生活,字裏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這兩句詩筆力雄渾,格調高昂,寫作者由仰望泰山而產生的登臨絕頂的願望。詩人通過想象的情景來襯托渲染眼前的情景。“淩”字表現了詩人登臨泰山頂峰的決心和豪邁氣概,也是詩句千百年來一直廣為傳誦的原因所在。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一藝之成,當盡畢生之力。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出典】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原作】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作者簡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祖王通,隋朝學者;叔祖王績,唐初詩人。兄勔、勮皆具文才,以勃為冠。幼通經書史籍,善為文辭,撰《漢書注指瑕》十卷。王勃在“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中以壽短而名高,文學成就最顯著。詩擅長五律、五絕,“自是唐人開山祖”。杜甫《戲為六絕句》謂“王楊盧駱當時體”,“不廢江河萬古流”,是為確評。其詩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山中》、《滕王閣詩》、《采蓮曲》等,以其內容及形式論,皆衝破齊梁詩與宮體詩之桎梏,有所探索與創造,對近體詩格律的整飭及成熟,多有助益。其文以《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為傳世名作,中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句驚世。其創作雖未完全脫盡齊梁習氣,但已多有風骨聲韻兼備之作。有《王子安集》傳世。

【故事】

王勃在少年時就顯露出了出眾的才華,6歲能寫詩作文,15歲時應舉及第,被譽為神童,授了官職。

那時,貴族高官盛行鬥雞,許多閑得無聊的王爺們把這當作了生活的一部分。鬥雞有輸有贏,贏了就高興萬分,到處吹噓自己;輸了就恨天怨地,總想乘機報複,由此便生出許多是非來。王勃年少氣盛,有一次替某王爺寫了一篇檄文,聲討另一王爺的鬥雞。這本是開玩笑的事,被唐高宗知道後卻當了真,認為王勃是在挑撥諸王,造成不和,當即勃然大怒,革了他的職。

此後,王勃也曾做過幾任小官,都因故被革職。

約在王勃25歲時,為到海南探望做官的父親,路過南昌滕王閣。那天正是重陽節,秋高氣爽,都督閻伯嶼在閣上大宴賓客,主要是準備借機顯顯他女婿的文才。閻都督在席上假請眾位賓客寫文,大家心裏明白,都推辭了,讓這位女婿把事先準備好的文章抄寫出來。惟有王勃這個不速之客,竟然接過紙筆便寫了一篇《滕王閣序》,文中佳句迭出,美不勝收。後來王勃渡海時不慎落水,一代詩人便受驚去世了。

王勃的詩,決不輸於他的文章。有一次,他在京都長安,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今四川省)任縣尉時,他舉目看到長安城被遼闊的三秦地區拱衛著,偏僻的蜀地在風煙迷蒙中望也望不清。跟朋友分別,境況同是一樣,大家都離鄉背井在官場中沉浮。於是發自內心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揮筆立就,這就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兩句詩。

這首詩寫得黯然傷情,卻有積極高昂的情調。“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至今傳誦的名句。

【賞析】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是王勃對友人的勸慰,是千古名句。你我雖然天各一方,但隻要知心朋友存在,也如近在咫尺之間。我們的心緊緊相挨著,我們的感情緊緊相通,我們的友誼不會因為山高路遠而消失,而是會變得更加美好。詩人用豪邁的語言,鼓勵友人振作精神,勇敢地鼓起新生活的勇氣。深刻地表現出詩人樂觀豁達的胸襟和對友人的真摯情誼。

學在苦中求,藝在勤中練。不怕學問淺,就怕誌氣短。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出典】

杜甫《月夜憶舍弟》。

【原作】

戊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審言之孫。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今屬陝西)將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有較深的認識。靠獻賦始得官。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複後,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往秦州、同穀。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說死於耒陽。

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治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許多優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曆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和發展《詩經》以來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等詩,皆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也存在著較濃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

【故事】

杜甫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由左拾遺貶為華州(今陝西省華縣)司功參軍後,當地發生饑荒,便棄官移家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這時詩人的心情極為苦澀壓抑。乾元二年九月,史思明攻陷東京洛陽及濟、汝、鄭、滑四州。當時,隻有弟弟杜占跟隨身邊,其他三個弟弟杜穎、杜觀、杜豐分散在河南、山東等地,由於戰爭頻繁,消息斷絕,詩人心頭時常縈繞著對弟弟們的無限憂慮、關心和懷念。

乾元二年秋天,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明月朗照,詩人久久不能入睡,隻得信步走到室外。望著天空的一輪明月,他思念起長久不通音信的弟弟們,於是寫下了《月夜憶舍弟》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便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詩人流落天涯,思念自己的家鄉、親人,在他的心目中,雖說天涯各地的月亮是一樣的,但家鄉的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那裏的月亮也比異鄉的明亮得多,這是詩人的心理幻覺,也是一種曲折含蓄的寫法,突出表現了詩人熱切的思鄉情懷。“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兩句既是寫景,又是寫情,景中融情,景隨情變。王嗣奭《杜臆》解雲:“對明月而憶弟,覺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鄉之明,憶在故鄉兄弟無故也;蓋情異而景為之變也。”後人常引用此句來感慨自己的背井離鄉。

才華是血汗的結晶。 才華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出典】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原作】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作者簡介】

王昌齡(約694~756),唐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開元末,獲罪謫嶺南,遇赦北歸,為江寧丞。天寶中,貶龍標尉。安史亂起,避亂江淮,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詩長於七絕,以寫邊塞軍旅生活最為出色,亦有宮怨閨情及送別之作。詩作興象玲瓏,意境超妙,含蓄蘊藉,盛唐時最負盛名,有“詩家夫子”、“七絕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從軍行》、《出塞》、《西宮春怨》、《長信秋詞》、《閨怨》、《春宮曲》、《芙蓉樓送辛漸》等。後人輯有《王昌齡集》。

【故事】

唐朝開元二十九年(741)後的一天,芙蓉樓來了兩位名人,一位是大詩人王昌齡,另一位便是他的朋友辛漸。原來,辛漸在這裏坐船,取道揚州到洛陽去。船已經停在岸邊了。

煙雨迷霧籠罩著吳地的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兩位好友站在芙蓉樓上,俯視樓下滾滾東去的江水,王昌齡慢慢地抬起頭來,望著西北方向的楚山,不無傷心地說:“此次一別,何日才能相見啊!”

漸默默無語,仍然凝視著流淌的長江,心情沉重地說:“這幾年,隻因你不拘小節,不受束縛,總是發泄心裏的憤懣和不滿,所以受到許多人無中生有的誹謗。”

王昌齡感慨萬分:“是啊!幾年來多次被貶官,先到嶺南,後來又到這裏,貶來貶去,還是屈居下級官吏行列。”

辛漸接下來說道:“但你還是保持淡然視之的態度,像似過慣了被別人中傷、指責的生活。”

王昌齡停了停說:“我在洛陽有不少好朋友,他們也一定聽到許多小人對我的讒言,請你轉告他們,我仍然不會被功名利祿和讒言所迷惑。”

辛漸關切地說:“昌齡兄為人善良,性格豪爽,昨天你為我設宴辭行,今天又送我來到江邊,情深意長,我不知道以後怎麼感謝你。我走後,你要敞開胸懷,好好地保重自己。”

王昌齡聽後很受感動,他久久地望著江水,吟出了《芙蓉樓送辛漸》詩,“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便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這是王昌齡有名的贈別詩。“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兩句詩是作者托朋友辛漸向洛陽的親友致意之詞,含蓄而富有深意,體現了真摯高潔的胸懷,表現出自己堅定的操守和品格,寫得明快開朗,沒有渲染低沉的情緒,同時也對辛漸坦陳表白,深化對友人的真摯友情。今人引用“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句詩,多用來表示自己誌趣高潔。

上如階盡管費力,卻一步比一步高。 不經過琢磨,寶石也不會發光。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出典】

高適《別董大》。

【原作】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作者簡介】

高適(約700~765),字達夫,唐朝渤海(今河北省景縣)人。他半生流浪,比較接近人民,同情民間疾苦,曾兩度出塞。去過遼陽,河西,做過節度使、散騎常侍等官,對邊塞生活體會較深,邊塞詩寫得很好,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多描述安邊定遠的理想,歌頌舍身衛國的精神,揭露軍中官兵苦樂懸殊的現象等,風格蒼涼悲壯。《燕歌行》、《別董大》是他的代表作。著有《高常詩集》。

【故事】

高適是盛唐時期的重要詩人,由於出身低微,缺乏得力的權貴推薦,幾次仕途都落了空。在長期追求功名而遭受挫折的逆境中,是眾多的友人給他慰勉和溫暖。高適與李白、杜甫、賈至、李邕等人都有交往。

天寶三年(744)秋天,李白、杜甫和高適三位大詩人在梁、宋見麵了,這也是中國文學史上千載一時的盛事。後來,他們還同遊了不少地方,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高適在漫遊漂泊時期,與唐玄宗時代著名的音樂家董庭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董庭蘭在兄弟排行中老大,故被稱為董大。

有一天,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上,風沙漫卷,滿天塵土如滾滾黃雲,遮天蔽日,北風陣陣,吹亂了行行雁群。隨之,鵝毛大雪紛紛飄落。在這樣的背景下,高適送董大置酒話別,舉杯抒懷,

酒逢知己千杯少,長期馳騁在疆場的詩人高適,在惜別的時候,以豪情壯語勸勉友人,不要因為風悲日暗而感到前途迷茫、孤獨無友,董大這個名揚天下的一代琴師誰人不知,哪個不曉?就這樣,詩人高適一掃離愁傷懷之感,情感奔放、基調高昂地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下識君”就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這首詩以渾樸豪健的筆調,展敘了詩人與董大的聚散情事,言辭婉轉,情意真誠,於慰藉中充滿信心和力量。詩的原意是讚美董大才華橫溢、名聲遠揚,同時對他給予鼓勵。

現在人們常用這兩句詩鼓勵那些出外闖蕩的人,隻要有真才實學,終會有用武之地,得到大家肯定的。

日行,不怕千萬裏;時時學,不怕千萬卷。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出典】

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原作】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作者簡介】

陳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少任俠。文明元年(684),舉進士。衝破齊梁詩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讚賞,拜麟台正字。後屢上疏進諫並陳述政見,聲震於朝。垂拱二年(686),從軍北方,曆經居延海、張掖、同城等地,直抵西北邊塞。永昌元年(689),遷右衛胄曹參軍。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後稱帝,上表稱頌。長壽二年(693),擢右拾遺。次年,因事入獄,遇赦,仍供原職。萬歲通天元年(696),隨武攸宜討伐契丹,至東北邊陲。同年回朝,仍任右拾遺,聖曆元年(698),解官回鄉。後為受武三思指使的射洪縣令段簡誣陷,卒於獄中。為唐代倡導詩文革新運動之先驅。在《修竹篇序》提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主張恢複建安文學傳統,為文應“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極力推崇“建安作者”和“正始之音”。《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為其代表作。杜甫稱其“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陳拾遺故宅》)。韓愈評曰:“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薦士》)今傳《陳子昂集》(又名《陳伯玉文集》)。

【故事】

唐高宗末年,洛陽城裏來了兩個西域商人,手拿一把胡琴要賣百萬錢。這樣的高價誰肯買呢?所以周圍隻有看熱鬧的人。可有一天,一個20歲出頭的青年,當場拿出這麼多錢,把那玩意兒買了下來。接著,他向圍觀的人宣布,明天他在宣陽裏擺酒席,請大家光臨聽琴。

第二天,真的來了一百多名客人。這位青年請他們入座,然後高聲說“我是蜀人陳子昂,這回來洛陽帶了近百篇詩文,但是依然不為眾人所知。今天諸位是應邀來聽我奏琴的,可這本來就不應該由我來幹的!”

說著,陳子昂便將手中的胡琴用力向地一摔,胡琴立刻破碎,成了廢物。眾人正在目瞪口呆時,陳子昂已把寫著自己詩文的許多卷軸,一個個地分贈完畢。

這樣,陳子昂在一日之間便譽滿洛陽。

陳子昂出身富家,從小愛慕豪傑俠客的為人,17歲以後才發憤苦讀。他考中進士後當了小官,慷慨發言,陳述時弊,卻不被武則天采納。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營州,武攸宜奉命率軍征討。陳子昂這時在武的幕府中任職,隨同出征。武攸宜是個草包,第二年打了敗仗,軍情十分緊急。這時,陳子昂兩次提出建議,又請求率兵衝鋒,武不但不聽,反而把他降為軍曹。

陳子昂受到打擊,眼看報國的誌向難以實現,滿臉悲憤地登上幽州台(遺址在今北京),緬懷戰國時曾在這裏廣招天下賢士的燕昭王,慷慨悲吟,寫下了一首傳誦古今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便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是詩人感到孤獨的原因。這是從時間角度著筆的。戰國時代,燕昭王姬平在齊破燕之後即位。他禮賢下士,曾尊郭隗為師,傳說還為之築黃金台,以此招賢納士,收羅人才。於是樂毅等人紛紛前往,使燕國打敗了齊國。幽州台所在地,正是當時燕國建都之地。詩人登台所見,觸景生情,蘊涵著深憤浩歎:像燕昭王那樣能夠重用賢才的聖明之君,古代雖有,然我不及見;如此求賢若渴的賢君,將來亦會有,但我亦不及見。兩個“不見”表明:詩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所以他感到異常的悲涼孤獨。

汗水和豐收是忠實的夥伴,勤學和知識是一對最美麗的情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