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考的力量(1 / 3)

一、思考的力量

生活中,很多平凡的小事往往隱藏著很深的道理。滴水可以藏海,保持思維的靈活性,及時發現並找出那些反常現象背後的東西,才是我們獲得成功的關鍵。多一些機智運用,多一些創新能力施展,我們將贏在最後。

愛迪生救媽媽

愛迪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發明大王”。憑著頑強好學的精神,他很小就掌握了許多科學道理。

愛迪生家裏很窮,他不得不靠賣報紙來掙錢補貼家用。一天,小愛迪生賣完報紙回到家,看見媽媽正躺在床上。借著昏暗的蠟燭光,他發現媽媽臉色蒼白,額頭上都是汗珠,痛苦地咬著嘴唇。他知道媽媽一定是生病了,就趕緊去找醫生。醫生來了。看過病,醫生皺著眉頭說:

“孩子,你媽媽需要馬上手術,可是,這裏太暗了。如果等我回去把燈取來,她的病情就可能惡化!這怎麼辦呢?”

愛迪生著急地哭了起來。他看著正在燃燒的蠟燭,忽然有主意了。

他把家裏所有的蠟燭都找了出來,一支支都點燃了,說:“醫生,現在可以了嗎?”醫生搖了搖頭:

“孩子,還是不行。”

愛迪生想了想,又把家裏所有的鏡子擺成一個弧形,放在蠟燭後麵,讓鏡子把蠟燭光都反射到媽媽的床上。這一下,蠟燭光變得異常明亮,醫生順利地為愛迪生媽媽做完了手術。

愛迪生的媽媽終於得救了。

雖然身體很辛勞、很勞累,但隻要是發自於內心,也要去做;即使有些事情沒有什麼利益可圖,但隻要有重要的意義,也要力爭把它做好。

學徒工當上科學家

法拉第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小時候,法拉第家裏很貧窮,父母沒有錢供他上學,法拉第很小就不得不在一家印刷廠當學徒工。

盡管工作很辛苦,可是,小法拉第很快就喜歡上了這裏,因為印刷廠專門印刷書籍,這給渴望讀書的小法拉第提供了多麼大的便利啊。

一天,一本新書《化學問談》送到廠裏來印刷,小法拉第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本書。工友們都下班了,他就一個人靠著窗子,專心致誌地看起來。天黑了,法拉第還在讀著。

忽然,法拉第聽見有人敲窗子,原來是媽媽。法拉第驚奇地問:“媽媽,家裏出什麼事了嗎?您怎麼到這兒來了?”

看到小法拉第這麼喜歡讀書,媽媽很難過,要是能送小法拉第去上學多好啊,可是家裏實在太貧困了。媽媽心疼地說:“天黑了,你這樣看書會把眼睛看壞的。孩子,跟媽媽回家吧。”

法拉第激動地站起來,說:“媽媽,我今天發現了一門奇妙的學問!我一定要弄懂它,我多麼想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啊。”

媽媽聽了,慈愛地說:“孩子,愛學習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天確實太晚了。”

法拉第戀戀不舍地放下書,跟著媽媽回家了。正是憑著這種頑強的精神,小法拉第自學成才,後來成為了一位大科學家。

有德行的人追求的是遠大目標,而小人追求的是眼前的一己私利。

體溫計的故事

有一天,正在威尼斯一所大學裏上實驗課的伽利略,問他的學生:“為什麼水的溫度上升時,裝在罐內的水會升高?”有個學生回答說:“因為這時候的水,體積增大了,所以會膨脹上升。一旦水冷卻了,體積就縮小,又會降下來。”

學生的回答又讓伽利略想起另一件事——一次,他去看病,一位醫生對他訴苦說:“伽利略先生,病人的體溫有高有低,可是我們卻沒有一個方法,能準確地測量他們的體溫,這樣診斷病情很麻煩,也很不正確,真讓人著急呀?”現在,學生的回答,使他深受啟發:水的體積會隨著溫度而變化,那麼,從水的體積變化上,不也可以測出溫度的變化嗎?

伽利略利用熱脹冷縮原理,在一根非常細的試管裏裝上一些水,抽出裏麵的空氣,然後把試管密封起來,並在上麵刻上刻度。他拿著試管來到醫院,讓一個正在發高燒的病人用手握住試管。很快,試管裏麵的水開始上升了,超出了攝氏37度……。

這樣,伽利略發明了最早的體溫計。後來,人們又用水銀代替了水,現在,又有人發明了電子體溫計。

追求真理的人,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做。

敢於思考的牛頓

英國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在劍橋大學學習力學時,有個結論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公元前希臘偉大的科學家亞裏士多德,曾對物體運動做過的結論:“一個使物體運動的力消失後,這個運動的物體便靜止下來。”這個結論被人們接受,已有兩千多年了。

一天,牛頓看見一個人正推著一輛小車。他用力推一下小車,便撒開手,小車便自己向前跑一段路;等小車要停下來時,那人就再用力推一下小車。他反反複複地,像玩一樣推著車。牛頓邊看邊想:“怎麼不對呀!按照亞裏士多德的結論,一旦手離開小車,小車便要靜止。但很明顯,這小車沒有立即停下來,自己仍能跑一段路。難道這個結論錯了?”

牛頓回到家,馬上做起實驗來。他分別在平坦和凹凸不平的路上推小車。結果,小車在不平的路上,用力一推,沒走多遠就停下來了;而在平坦的路上,小車卻能跑很長的一段路。牛頓的結論說:“假如小車被推一下,前麵沒有摩擦,也沒有力阻擋它,它會一直跑下去的。而一輛靜止的車,沒有力去推它,它會永遠不動。”

後來,牛頓終於推翻了亞裏士多德的結論。

越是困窮越要堅強,不放棄崇高的誌向。

肥皂泡上的發現

在劍橋大學畢業後的牛頓,回家探親。一天,他和父親去田間鋤草,休息時,牛頓將蒲公英的莖條摘下,吹肥皂泡玩。吹著,吹著,他突然發現一個個肥皂泡在陽光下變得五顏六色,便奇怪地問父親。

父親說:“這有什麼稀奇,肥皂泡本來就這樣。”

“不,這一定與太陽光有關,它說明陽光並不隻是一種顏色。”

“誰不知道太陽光是白色的?傻孩子!”

“問題沒這麼簡單,我要認真地研究一下。”這個自小就有股子“牛勁”的牛頓,一旦遇上疑惑,不弄個水落石出,是不會罷休的。

第二天,天空晴朗,陽光明媚。牛頓收拾了一些必要的器具,開始了自己的實驗。

牛頓在窗前一邊吹肥皂泡,一邊拿著玻璃片觀察起來。

當他無意間拿起一塊三棱形的玻璃,對著陽光晃動時,奇跡出現了:三棱形的玻璃上呈現出了肥皂泡上的景觀,但比肥皂泡上閃爍不定的色彩,顯得更穩定、且分層分條呈現。牛頓看了高興地數了起來:“紅、橙、黃、綠、青、藍、紫,啊!陽光中包括七種顏色。”

當牛頓正為自己的發現歡呼雀躍時,他馬上又想到:白光既然可以散成七色,那麼,七色光聚在一起,是不是就可以得到白光呢?於是,他連忙試驗,果然如此。

就這樣,牛頓從普通的肥皂泡上,發現了光學物理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原理——光的色散和聚合原理。

古人所說的中庸,就是堅持一切真理但不超過限度。

揭開雷電之謎

本傑明·富蘭克林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一位18世紀電學史上的勇士,他曾不顧生命危險,做了一次轟動世界的實驗:利用風箏,在電閃雷鳴的時候,把空中的雷電引到地麵,揭開了雷電之謎。

在這以前,雷電一直是一大謎。有的人認為它是“上帝之火”,是天神發怒的象征。後來,有科學家猜測,雷電可能是某種毒氣在空氣中爆炸的結果。富蘭克林不同意這些觀點,他認為雷電不過是自然界的一種放電現象。

為了證實自己的看法,在1752年7月,他選擇了一個悶熱的、雷電交加的日子,帶著事先精心製作的白色絲綢風箏,來到費城郊外。他準備親自做一個吸引雷電的風箏實驗。

富蘭克林在風箏上安了一根尖細的鐵棒,然後將風箏用麻繩係住,並在麻繩末端分成兩支,分別係上一片銅鑰匙和一段絲線。最後,他握住絲線,將風箏放上天。

不一會,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當他用手指去碰那銅鑰匙時,一朵藍色的火花立即朝他射 來。他頓時感到一陣麻木,差點被彈倒。

“啊!這就是電!和實驗室裏的電火花一樣!”富蘭克林在雨中興奮地叫了起來。

後來,富蘭克林根據凡是高聳的目標都容易招引雷電的現象,發明了避雷針。

避雷針很快得到了推廣,從美洲到歐洲,到世界各地。這麼一根小小的避雷針不知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使多少高樓免受了雷電的襲擊。

目光和理想不可以不遠大,但行動必須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在逆境中成長

居裏夫人是法國物理學家、化學家,因為發現了“鐳”而聞名於世。

居裏夫人小的時候就顯現出了超人的才智。她的記憶力特別強。每當哥哥姐姐念書,她就在旁邊用心地聽,三四歲的時候就能熟背許多詩篇了。父親是一所中學的物理教師,房間裏放著不少物理儀器和礦物標本,像玻璃管、石灰岩等,小瑪麗經常溜進父親的房間,著迷地看父親擺弄這些小東西,還不時用小手指去碰碰玻璃管。一次,她認真地拿起一個燒杯問父親:“這個東西叫什麼名字?”父親告訴她說:“這是燒杯,是做實驗用的。”可是,她一不小心把燒杯掉到了地上,燒杯碎了。但父親並沒有責怪她,反而給她講了許多有趣的科學故事。從此,這些故事就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腦海裏。正是在父親的誘導下,她從小就對科學有了濃厚的興趣。

6歲的時候,小居裏夫人上學了。她學習勤奮、刻苦,成績在班級裏名列前茅,同學們都很嫉妒她。有一次,同學們想拿她開玩笑,就把幾把椅子高高地疊在她的周圍,小居裏夫人正在專心致誌地看書,她一點也沒覺察。等她看完書,剛抬起頭來就碰到了椅子,椅子“嘩啦”一聲倒了一地。同學們都哈哈大笑,但她隻是淡淡地看了他們一眼,就又埋頭看書了。

追求真理到了十分喜愛的程度,才能真正有所收獲。

苦中讀書記

高爾基是前蘇聯最偉大的作家。他從10歲起就開始靠幹各種雜活兒養活自己。有一次,高爾基在輪船上當洗碗工,看到廚師那麼入迷地在看一本書,就問:“大叔,那裏麵有什麼讓您這麼著迷?”廚師撫摩著他的頭說:“孩子,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大世界。你想要什麼,書裏就有什麼。”從此,高爾基就把讀書看作“最好的事情”,隻要能找到書讀,就是再苦再累他也不在乎。

有一次,他到一個財主家幫工。因為一點小過錯,財主就把他打得遍體鱗傷。醫生看著從他的後背上鉗出的42根木刺,憤怒地讓他去法庭控訴財主,高爾基聽了點了點頭,回去了。但到財主家,高爾基提出的唯一的要求,是要財主允許他借書看,財主正在擔心惹上官司,聽他這麼一說,爽快地答應了。小高爾基捧著書,高興極了。

高爾基讀書都入迷了,這讓財主婆很生氣,就想方設法阻撓他。於是,等別人都去睡覺了,他就悄悄爬起來苦讀。因為財主婆不給他蠟,他就把蠟盤上的蠟油偷刮下來,裝在罐頭盒裏,用棉線做燈芯,做成一盞燈,以至於昏暗的燈光和嗆人的油煙毀壞了他的眼睛。

後來,正是憑著這種勤奮的精神,他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偉大作家。

隻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任何風浪也不能使他屈服。

愛迪生孵小雞

愛迪生小時候非常好奇。有一天,小愛迪生發現一隻母雞正在草棚裏摟著一堆雞蛋,他就天天去看。後來,忽然有一天,他驚奇地發現雞蛋裂開了,從裏麵鑽出了一隻隻濕漉漉的小雞!他急忙跑回家,把自己的發現告訴了媽媽。還問:

“媽媽,雞蛋是怎麼變成小雞的呢?”

媽媽說:“那些雞蛋在母雞肚子底下待一段時間,小雞就出來了。”

小愛迪生想了一會兒,恍然大悟地說:

“啊,我明白了。是母雞的體溫在作怪。”

“真是個聰明的孩子”,媽媽誇讚道。

過了兩天,媽媽發現小愛迪生一起床就急急忙忙地往外麵走,連午飯都不回來吃。晚上回來的時候,顯得很疲憊,吃過晚飯就去睡覺了。有一天,天很晚了,小愛迪生還沒回來,媽媽急壞了,到處找,結果在草棚裏找到了他。小愛迪生正趴在一個小窩上,窩裏麵有幾個雞蛋。看見媽媽走進來,小愛迪生把一個手指豎到嘴邊,小聲地說:“噓!別出聲,小雞馬上就要出來了。”

媽媽一聽,禁不住笑了:“傻孩子,要想孵出小雞,你就一刻也不能離開這些雞蛋,這樣才能保持恒溫。可你總得吃飯睡覺啊。”

小愛迪生聽了,這才沮喪地爬了起來,乖乖地跟著媽媽回家了。

為意氣而發怒不可有,為真理而發怒不可沒有。

蘋果為什麼落地

牛頓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小時候的牛頓很“笨”,總是提出一些別人認為很“可笑”的問題。不但同學們都看不起他,就連老師也不喜歡他。

7歲的時候,牛頓和小夥伴在秋天的果園裏做遊戲。忽然,一個熟透的蘋果落在了地上,這引起了小牛頓的注意。他停止了遊戲,抬頭看了看蘋果樹,又彎下腰撿起蘋果,好奇地看著腳下的土地,自言自語道:“蘋果為什麼會落到地上呢?”

回到家,牛頓把自己的疑問告訴了媽媽。媽媽說:“空中的東西都要落到地麵上,像拋出去的石頭要落下來一樣,這是自然規律。”

小牛頓對媽媽的回答不滿意。第二天上學的時候,他又向老師請教。老師說:“蘋果當然要落到地上,難道還會飛上天?!”同學們都哄笑起來。小牛頓認真地說:“是啊,我就是不明白,蘋果為什麼不能掉到天上去。”老師不耐煩了,說:“要是你對這個問題感興趣,那就去問上帝吧!”

牛頓受到了羞辱,但他並不生氣,就把這個問題記在了腦子裏。後來,他發現蘋果落在地上的原因,是蘋果和地球相互吸引的結果,並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理”。

品德高尚的人,即使處於邪惡當道的亂世,也不會動搖自己的誌向。

安培善動腦筋

安培出生在法國,20多歲就成為了物理學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

安培從小就智力超常,被人稱為神童。他的數學計算能力和記憶力更突出。

安培的父母開了一家小商店。有一天,父母總結一個月來的收支情況,小安培在一邊安靜地聽著。爸爸拿著賬簿開始一項一項地念,媽媽則在紙上計算。小安培聽著聽著,就不讓爸爸念下去了。他說:“還是讓我來說給媽媽聽吧。”爸爸就把賬簿交給了他。沒想到小安培根本就不看賬簿,一口氣就把所有的收入都講了出來,爸爸驚訝地瞪大了眼睛,而媽媽都跟不上他的速度了!原來,小安培前幾天隨便翻過這本賬簿,不知不覺就把那些數字全記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