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不久,小安培的數學計算天才也顯現了出來。他根本不用在紙上運算,隻要父親說出幾個數字,無論是加減乘除,他都能馬上說出答案,而且絕不會有錯誤。13歲的時候,他已經掌握了圓錐曲線原理,而那是大學的課程。
看小安培有數學方麵的天才,父親就給他買了很多書。後來,小安培十幾歲的時候已經掌握了數學、物理知識和好幾種語言,還自學了《百科全書》,成為了一個博學家。
不隱居心靜的人,思維不會深邃;沒有遭受過磨難的人,誌向不會廣大。
馬路上的實驗
蘇格蘭人貝爾是電話的發明者。說起貝爾發明電話的故事,還和他童年時期的一次經曆有關呢。
很小的時候,貝爾就對機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喜歡自己搞一些小發明。有一次,貝爾和同學們一起玩遊戲。他用硬紙板做了一個聽筒,然後讓同學把聽筒的一頭放在耳朵上,自己對著另一頭說:“喂,喂,你們聽見了嗎?我是科學家貝爾!我是科學家貝爾!”
同學們覺得這個遊戲很好玩,但嫌教室太小了。貝爾想了想,就跑到水房拿來了一根長長的膠皮水管,連到聽筒上。小夥伴們就跑到學校外麵,隔著街道玩起了通話遊戲,開心極了。
小夥伴正玩到興頭上,一輛漂亮的馬車駛過來。經過貝爾身邊的時候,馬腿忽然被膠皮水管絆了一下,於是馬車一下子就撞到路燈柱上!這時,從車上跳下一位紳士來,他生氣地對貝爾說:“小家夥,你在幹什麼?”
貝爾抱歉地說:“對不起,先生,我們在試驗遠距離通話呢。”
紳士聽了,驚奇地說:“了不起的孩子,你還想做什麼?”
“你看,我們現在能聽見對方說話,可是卻看不見對方的臉了。我將來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小貝爾堅定地說。
後來,貝爾成功地發明了電話機,還為電視的發明做出了貢獻。
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責怪別人或埋怨上天不幫助,這種人則沒有誌氣。
課堂裏的爆炸
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小的時候,父親自己開了一家小藥房。看著父親在藥房裏調製出各種藥物、顏料,就像變魔術一樣,小李比希感到很羨慕。
小李比希上學了。放學後,他經常到藥店幫忙。有一天,有人來買炸藥,父親就配製了炸藥,又製造了雷管。這一切都讓小李比希看在眼裏。他靈機一動,突然想到了同學們經常在放學後去池塘裏摸魚,可每次都失敗而歸。要是做幾個“小炸彈”賣給同學們,那不就可以“炸魚”了嗎?而自己也有零花錢了……想著想著,小李比希竟樂了起來。
於是,小李比希就瞞著父親動手研製起“小炸彈”來。經過幾次實驗,“小炸彈”終於試製成功了。他把小炸彈帶到學校,同學們圍著他一搶而光。
有一天,小李比希又偷偷把小炸彈帶進學校,準備賣給同學們。誰知在上課的時候,那些小炸彈竟莫名其妙地爆炸了,巨大的響聲驚動了整個學校,老師和同學們都嚇得躲到了桌子下麵。學校查明真相,就把小李比希開除了。
父親沒有責怪小李比希,反而鼓勵他繼續學習,還帶著他一起做試驗。後來,李比希21歲時就被一家著名的大學聘任為化學教授,成了著名化學家。
誌向遠大的人自有他的追求和抱負,庸人很難理解。
賣風箏的兩兄弟
19世紀80年代,在美國俄亥俄州一個小城裏有兩個男孩,一個名叫奧維爾,另一個叫威爾伯,他們就是後來的飛機發明家“萊特兄弟”。
父親是當地有名的機械修理工,也許是受了父親的影響,萊特兄弟從小就對機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過,他們更喜歡自己鼓搗一些小發明。有一天,兄弟倆躺在草地上,看著天上展翅飛翔的老鷹,哥哥說:“要是我們也能在天上飛,那該多好啊!”弟弟馬上跳了起來:“那就讓我們一起去放風箏吧。”
從此以後,萊特兄弟每天都去郊外去放風箏,引得小夥伴們也都喜歡上了這項活動。但是,風箏經常在空中被風吹破了,這讓小夥伴們都很沮喪。萊特兄弟就常常琢磨,怎樣才能使風箏更結實,飛得更高呢?他們找來了最好的紙張、竹片,開始研究起來。
經過好幾次的失敗,萊特兄弟的新風箏終於成功了,不但很結實,而且飛得高,總是在比賽的時候得冠軍。小夥伴們就纏著他們,紛紛要求把風箏賣給他們。於是,兩兄弟就又做了好多風箏出售,掙了不少的零花錢。後來,萊特兄弟刻苦鑽研飛機製造技術,終於把童年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堅守誌向而又紮紮實實去幹的人,才是真正有作為的人。
屈原的讀書洞
屈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詩人。他從小就聰明好學,從來也不貪玩。隻是周圍的鄰居經常吵鬧,小屈原很為這噪音苦惱。
有段時間,屈原總是很晚才回家。姐姐覺得奇怪:“難道弟弟放學後去玩了?”她決定要弄清楚原因。
一天,放學的時間到了,姐姐就悄悄地藏在一棵大樹的後麵,想看看小屈原到底去哪裏。不一會兒,屈原出了校門,然後就朝後山坡走去,一直走到一個小山洞口,頭也不回就走進去了。姐姐見屈原走進了山洞,以為他去解手了,就在洞口旁靜靜地等著。
等了半天,屈原還沒出來。姐姐著急了:難道弟弟出什麼事了?就小心翼翼地走進了山洞。她看見洞頂上有一個臉盆大的圓孔,光線透過圓空直射下來,照在小屈原的身上,他正拿著竹簡低聲地吟誦著。
小屈原看見姐姐進來了,就笑著說:“姐姐,這裏的環境多好啊,正適合我讀書。”姐姐見小屈原這麼用功,就心疼地說:“天色晚了,回去吧!”姐弟倆於是手挽手走出了山洞。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把這個山洞叫作“讀書洞”。
誌向遠大的人,不會因為貧窮而鬆懈自己的鬥誌,放棄自己的追求。
鑿壁偷光讀書
匡衡小時候,非常渴望成為有學問的人,但家裏很窮,沒錢讓他上學,他就常常向別人借書讀。天黑了以後,因為家裏點不起油燈,匡衡就無法看書了,他為此十分苦惱。
有一天夜裏,匡衡正躺在床上想心事。忽然發現地上有一絲光亮。小匡衡起身一看,原來是牆裂了一條縫,鄰居家的燈光從這條縫裏透了過來。匡衡十分高興,就想借著那道光線讀書,可惜光線太弱了,根本看不清楚書上的字跡。於是,匡衡悄悄地用小刀把那條裂縫挖大了一點,這樣透過來的光線就變粗了,書上的字跡就顯得很清楚了。從此,匡衡每天等天一黑,就靠近牆壁上的小洞讀書。後來,鄰居把裂縫堵上了,小匡衡又沒辦法在晚上讀書了。
一天,正當匡衡苦惱的時候,屋子裏飛進來了一隻小螢火蟲,在匡衡的麵前轉來轉去。匡衡突然覺得眼睛一亮,他趕緊起床,跑到院子裏,捉了好多小螢火蟲,然後把它們放在一個小紗布包裏。啊,螢火蟲發出的光足夠用來看書了!小匡衡高興地跳了起來。
燈光的問題解決了,小匡衡就四處去找書讀,許多好心人也都願意把書借給他。正是靠著勤奮學習的精神,匡衡長大後,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意誌堅定、誌向遠大,就會對榮華富貴不屑一顧。
愛提問的張衡
我國東漢時期有個科學家叫張衡,他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渾天儀和地動儀。
張衡小時候勤奮好學,尤其對小發明感興趣。一天,他到鐵匠鋪去送一封信,見鐵匠在打造鐵器,不禁看得入了迷。他問鐵匠:“您能告訴我鐵是從哪裏來的嗎?”鐵匠看了看他,說:“這可不是一句兩句就說得清的,你到河邊去看看就明白了。”
張衡聽了鐵匠的話,就跑到河邊,見岸邊有一座煉鐵爐冒著濃煙,石匠正把一筐筐的石頭往爐門裏送。張衡奇怪地問:“你們燒石頭幹嗎呢?”
“這可不是一般的石頭,這是鐵礦石。”石匠大聲地告訴他。
張衡知道了鐵的來曆,很高興,就圍著煉鐵爐轉了一圈。忽然,他又有了疑問。他發現每個爐子邊都有幾隻風箱在往裏鼓風,但沒有一個人在拉風箱。
張衡又問:“沒有人拉這些風箱,它為什麼能鼓風呢?”石匠正忙著手裏的工作,沒空兒回答他,就指了指河麵。
張衡順著石匠的手指一看,原來河上築了一條大壩,河水從高處跌落下來,帶動了一個大水輪,有一根鐵鏈子連著水輪和風箱,隨著水輪的滾動,鐵鏈子就一鬆一緊地拉動著風箱。
張衡看了這個裝置,心裏很佩服。從此,他對發明的興趣更濃了。
堅持力行的人有誌向,任何時候都不迷失方向的人才能長久。
王羲之苦練書法
東晉時期的著名書法家王羲之,被人們譽為“書聖”。
王羲之從4歲開始練字,他的父親很注重對他的啟蒙教育,經常帶著他去當時著名的書法家衛夫人那兒去做客,後來,衛夫人見他聰明伶俐,就把他收為自己的弟子。12歲那年,他偷偷拿了父親的一本叫做《筆談》的書,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父親發現後,就說:“你年紀太小,還看不懂,等你大了再讀吧。”沒想到王羲之大聲地說:“我讀得懂!”還把自己對書的理解講給父親聽。父親聽了,覺得很驚異,就把書送給了他。
王羲之得到了《筆談》,如虎添翼,寫字的水平迅速提高了。有一天,衛夫人感歎地說:“他一定是得到了寫字的秘訣,我已經教不了他了。”從此,王羲之就自己練字了。
王羲之練字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練字上。他家門口有一個水池,王羲之天天都在水池裏洗毛筆,日久天長,水池的水都變黑了。
就這樣,王羲之終於練出了一手好字。他寫的《蘭亭序》被稱作是“天下第一行書”,隻是已經失傳,據說是唐太宗因為太喜歡它了,就把它帶到了自己的墳墓裏,成了千古之謎。
凡是有誌向的人,都有力爭向上的心理。
聰明的曹衝
曹操的小兒子曹衝從小就異常聰明,人稱神童。曹衝6歲的那年,東吳的孫權給曹操送來一頭大象。曹操圍著大象看了一會兒,轉身對部將們說:“這頭大象好威風啊,你們誰能稱出它的重量?”
部將們看著大象,覺得足有幾千斤重,到哪裏去找稱得起這麼重東西的秤呢?於是,一個粗魯的將領提議把大象殺了,再割成幾塊,這樣就能稱出它的重量了,曹操生氣地說:“除了這個笨法子,你們就沒主意了嗎?”在場的人大眼瞪小眼,都搖了搖頭。
這時,小曹衝從曹操背後站了出來,奶聲奶氣地說:“我有個辦法,不用宰殺大象,就能稱出它的體重。”曹操看了看曹衝,說:“好吧,你說說看。”
曹衝大聲地說:“您叫人把大象牽到船上,在船上齊水的地方刻下個記號之後,把它牽下船來,然後將石頭一塊塊地搬到船上,等船沉到刻記號的地方,就再把這些石頭搬下來,分別稱出石頭的重量,也就知道大象的體重了。”
“好辦法。”曹操高興地說。於是他就命人按曹衝說的辦法去做,很快就稱出了大象的重量。
那些部將們見了,連聲說:“想不到我們還不如一個五六歲的孩子聰明。”
瑣碎細小之事的成功,不如致力於遠大事業遭到失敗的收獲大。
徐光啟掐嫩芽
徐光啟是明代的科學家。他小時候善於觀察,還喜歡動手實踐。
有一年,徐光啟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他家的果園裏有幾棵蘋果樹,其中有一棵去年被雷劈過,隻剩下了一根枝條。徐光啟每次到果園去的時候,都很擔心這棵樹能不能活下來。秋天來臨了,徐光啟驚奇地發現,那棵蘋果樹不但頑強地活了下來,而且唯的一一根樹枝上結滿了又紅又大的蘋果,比別的蘋果樹結的蘋果又多又好!這是為什麼呢?他想啊想,終於得出了答案。
第二年的春天,父親在地裏種下了棉花。棉花很快發芽了。
有一天,父親來到地裏,突然發現徐光啟正蹲在棉花苗旁邊鼓搗著什麼。走近一看,原來他把棉花苗上麵的嫩芽都掐了下來!父親生氣地說:“自己家的棉花苗都不知道珍惜,看你冬天時穿什麼!”徐光啟抬起頭來,說:“棉花芽太多了,每個小芽吸收的養分都不夠,所以長得就小,產量也少。我把多餘的掐去,剩下的小芽就能長得更好”。父親不相信,就不讓他再幹下去了。
秋天到了,被徐光啟掐過的棉花果然長得又大又好,產量也明顯的高,父親這才相信了他的話。
後來,徐光啟成了著名的農學家,還寫出了我國第一部農業專著《齊民要術》。
人的生命可以受到威脅,但誌向不可改變。
詩童駱賓王
駱賓王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很小的時候就能作詩,被人稱為“詩童”。
有一天,伯伯帶著駱賓王等幾個孩子去遊玩,傍晚才回來。他們來到家門前的時候,想在門前的小河裏洗洗手,兄弟幾個就向小河跑去。
這時,太陽就要落山了,晚霞把大地映照得一片通紅。河麵上有幾隻大白鵝,它們雪白的羽毛也被晚霞染成了粉紅色。伯伯看著這令人心醉的景色,忽然想考考孩子們,就讓孩子們從眼前的景色裏隨便選一個景致,做一首詩。孩子們有的吟頌落日,有的讚美小河。但伯伯聽了都不滿意。
駱賓王呢,他正出神地看著大白鵝在水麵上自由地遊動。看,它們長長的脖子,紅紅的鵝掌輕輕撥動著清澈的水波,多美妙啊!這時,一隻鵝伸長脖子,響亮地叫了起來,其他的鵝也都仰起脖子應和著。駱賓王的心中不禁怦然一動,隨即就吟出了一首詩: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青波。”
伯伯聽了,不禁鼓掌叫好。後來這首詩就為曆代所傳誦。
沒有聽到大的理論,誌向就不會高遠;沒有聽到精辟深刻的談話,思想就不會專一。
詹天佑少年有為
詹天佑是我國近代最有名的工程建築專家,他成功地主持修建了我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在中國鐵路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詹天佑小時候,不願意學習“四書五經”那些老掉牙的東西,最感興趣的是工程、機械等新知識,口袋裏總揣著小鉗子、小鑷子等工具,一有工夫就拿出來擺弄,是個有名的“小機器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