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完美的旅程(1 / 3)

三、完美的旅程

成功就是每一個小小的進步積累起來的成果,今天的付出就是明日的收獲。每走一步就是一個目標,每一次付出都自有價值。成功屬於懂得付出的人。如果我們今天行動比昨天多一點點,今天效率比昨天提高一點點……哪怕是1%的進步,積水成淵,目標離我們還遠嗎?

薑子牙釣魚

薑子牙是周朝的大臣,輔佐周文王推翻了商朝的殘暴統治。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薑子牙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薑子牙釣魚的故事。

薑子牙隱居在一條小溪旁,每天都去釣魚。後來,周文王聽說他是一個有智謀的人,就想去拜訪他。

有一天早晨,文王帶著太子來到離小溪5裏的地方,太子自告奮勇前去探望。他走到溪邊,隻見一個老翁坐在石頭上正專心垂釣。他細一看,不禁樂了,原來魚鉤是直的,不但沒有魚餌,而且離開水麵足有三尺。他正悄悄地站在老翁身後觀看,忽然一條小魚躍出水麵,一下子就掛在直鉤上!老翁伸手捉住小魚,自言自語地說道:“釣釣釣,大的不到小的到,還是回去吧。”說完,把小魚順手丟入水裏。太子是個聰明人,就回去將情況告知了文王。

文王一聽,趕緊親自來到溪旁,畢恭畢敬地觀看老翁釣魚。隻見子牙仍然舉著那根直鉤垂釣,忽然有一條大魚“嗖”地躥出水麵,掛在直鉤上。老翁又自言自語地說:“釣釣釣,大的終於到,那就上來吧。”說完就把魚從鉤上取下放入魚簍,這才回頭和文王打招呼。

後來,文王拜薑子牙為太師,薑子牙輔佐文王開創了周朝800多年的基業。

從小就確立自己的誌向,直到滿頭白發仍不改變。

魯班學藝

魯班16歲那年聽說終南山有位手藝精湛的木匠師傅,他決定前去拜師學藝。經過幾天的長途跋涉,他來到終南山頂上木匠師傅的門前,見一位老漢正在屋內睡覺,心想,這一定是木匠師傅了。他沒有打擾老漢,靜靜地站在門外等師傅醒來。師傅一直睡到太陽快落山時才睜開眼坐了起來。魯班趕忙跪拜在地說:“我叫魯班,想學習木匠,請老師收我為徒吧!”師傅問道:“你是想學三個月,還是三年?”魯班答道:“想學三年。”師傅又問:“學三年和三個月有不同嗎?”魯班說:“三個月學去的手藝,紮根在眼裏,三年學的手藝,紮根在心裏。”師傅聽後非常滿意,收他為徒並把自己高超的手藝全部傳授給他。魯班精通了多種技術,發明了許多木工工具,成為曆代建築工匠的“祖師”。

拋棄燕雀般的小誌向,傾慕大雁天鵝以遠走高飛。

換馬比慢

從前有一個老賽馬師,他有一匹非常好的駿馬。他的三個兒子也是賽馬師,各自也有一匹心愛的賽馬。

這年,老人病了,臨終前,他把三個兒子叫到眼前,說:“你們三個賽一下馬,誰的馬慢我的這匹馬就給誰。”

於是三個兒子選好地點,準備賽馬,他們各自騎著自己的馬站在起點,由於是比慢,所以誰也不願動。就這樣,三匹馬從早到晚呆在起點,一步也沒有動。

第二天,又是這樣,傍晚時,有個人路過這裏,覺得這三個人很奇怪,就詢問情況,知道緣由後給他們出了個主意。按照這個主意,三個兒子公平地解決了這個難題,是什麼主意呢?

這個人讓他們三個換馬騎,即:老大騎老二的,老二騎老三的,老三騎老大的。三個人都不騎自己的馬,為使自己的馬最慢,就希望別人的馬快,於是三匹馬全跑了起來,最終決出了快慢。

有誌向的人,就能磨煉自己來實現自己的願望。

享受生命的春光

四川省巴東縣女護士王飛越身患絕症,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她很想留一點什麼給這個曾經讓她溫暖、讓她懂得愛的世界。

可是她的全身已開始潰爛,捐贈遺體用於醫學解剖和實驗顯然已經不太可能。一日,來探病的弟弟說,姐姐,你的眼睛好明亮喲!這句話提醒了王飛越女士,病床上的她頓時興奮起來:我要捐獻眼角膜。

她的遺願,立刻遭到丈夫和女兒以及親友們的反對,沉浸在即將喪失親人的巨大悲痛中的他們,無法理解王飛越的做法。他們在病床前,苦苦哀勸。麵對勸說,病床上的王飛越也含淚訴說:這樣做,可以讓兩個人重見光明,難道你們不能滿足我這個小小的要求嗎?她支撐著寫了申請書,求丈夫為她簽字。

終於簽字了,王飛越鬆了一口氣。可癌細胞已經開始肆虐擴散,加之用藥,造成全身水腫。如果水腫也造成眼角膜損傷,就會影響角膜移植手術的質量。她忍著痛,向醫生提出,保護好我的眼睛,請不要用止痛藥。

傷痛折磨著她,然而她更擔心的是,一旦角膜受到損傷,她的捐獻計劃將成泡影。她提出請求:在她停止呼吸之前,現在就摘掉眼球。丈夫和女兒,還有醫生護士們流淚了。守護在一邊的眼科專家們也製止了她。

疼痛不斷加劇,死神臨近,王飛越的一隻眼睛甚至已不能閉合。她知道,生命已無法挽留。她最擔心的是眼球的完好無損,為此不斷地發出新的請求,而且態度十分堅決:拔掉氧氣管,拔掉氧氣管!

拔掉氧氣管,意味著放棄呼吸,放棄生命,放棄這個美好的世界。丈夫和女兒泣不成聲。這樣的請求沒有被采納,她就以拒絕治療來抵製。她如願了,氧氣管終於被拔掉。但接著,她又提出新的請求,拔掉輸液管。這一次,周圍的人沉默了,徹底尊重了她的意願。

生命之花終於凋零,隻有她的眼角膜被保留了下來。而且其中的一隻眼角膜,竟讓3位病人重見光明。共有4位患者,包括年輕人和老人,分別承接了她的光明。這位從未走出過縣城的女士,將光明播撒到南疆北土,播撒到遙遠的地方……

她有一段臨終錄音,那是對承接她光明的人說的:“你好,我不知道你姓什麼叫什麼,我祝福你,希望你重見光明,盡情享受春光。”

心情隨著明月高升,誌向像秋霜一樣潔白。

真誠的愛心

哈傑·厄斯金是一個出生在貧窮人家的孩子。一天,一個可憐的老婦人上門乞討,小哈傑的母親竟毫不猶豫地將準備晚餐的幾個便士,全部贈給了這個可憐的老人。當時,哈傑極其不理解,站在門旁用驚訝的眼神看著母親,喃喃地說:“我們今晚吃什麼啊?”

母親撫摸著小哈傑的頭說:“孩子,我們一天不吃晚飯沒有關係,可是這個可憐的女人,如果再拿不到一個便士,就有可能在這個饑寒交迫的夜裏死掉的。好孩子,你一定要記住,人要用一顆博大而真誠的愛心去幫助別人,那他會得到快樂和心中的安寧。”在母親的這種一心向善的思想熏陶下,哈傑也在成長的過程中漸漸理解了母親所說的“博大而真誠的愛心”是什麼。

十幾年後,哈傑·厄斯金也長成了一個心懷善念的小夥子。

一次,在朋友的化裝舞會上,他遇見了一位退役陸軍上校的女兒勞拉·默頓。美麗的姑娘很快就被哈傑的英俊與善良所征服,兩個年輕人墜入了愛河。但上校卻因為哈傑的貧窮而不允許他們結婚。上校告訴哈傑:“孩子,當你擁有1萬英鎊的時候再來找我吧,那時我們再談你們結婚的事情。”

1萬英鎊!這對哈傑來說,簡直是個天文數字。當時,哈傑的無奈與傷感,讓他的朋友們很為他擔心。

一次,哈傑到一個畫家朋友家去散心,朋友正在畫一張乞丐畫像。給他做模特的是一個老乞丐,弓腰駝背,滿臉皺紋,身上穿的衣服破舊不堪,一手拄著粗糙的木棍,一手伸出帽子做討錢狀。哈傑不禁動了惻隱之心,特別是當他聽說朋友一小時隻付給老乞丐10便士的報酬時,更是有些不平。他一刻也不想在這樣吝嗇的朋友麵前待下去了,於是,從口袋裏摸出自己僅有的1英鎊金幣,塞到老乞丐的手中,隻說聲“再見”轉身就離開了……

第二天早晨,哈傑正在吃早飯,一個人來見哈傑,他說自己是大富豪古斯塔弗·納爾丁先生的信使,他把手裏的一封信交給哈傑後就告辭了。哈傑滿腹狐疑地打開信一看,隻見上麵寫道:“給哈傑·厄斯金先生和勞拉·默頓小姐的結婚禮物。一名老乞丐敬上。”信封裏還有一張1萬英鎊的支票……

看著這仿佛從天而降的支票,哈傑立即想到了昨天在朋友家見到的那個老乞丐,難道他就是納爾丁先生?他立即來到朋友家想問個究竟。朋友告訴哈傑說:“你走後,我就把你的不順利的愛情告訴了那個‘老乞丐’,他就是納爾丁先生。其實,他來做模特,並不是想來掙錢,隻是突發奇想,想看看自己如果是個乞丐會是什麼樣子。特別是當納爾丁先生知道你正為1萬英鎊發愁,卻又毫不吝嗇地把自己僅有的一個英鎊施舍給他這個‘窮人’時,老人感動了,他說:‘這樣善良的年輕人,完全應該得到他想得到的幸福!’”

懷有的共同豪情壯誌,打算上青天攬取明月。

魯迅棄醫從文

魯迅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

一天,在上課時,教室裏放映的片子裏一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的中國人,即將被手持鋼刀的日本士兵砍頭示眾,而許多站在周圍觀看的中國人,雖然和日本人一樣身強體壯,但個個無動於衷,臉上是麻木的神情。這時身邊一名日本學生說:“看這些中國人麻木的樣子,就知道中國一定會滅亡!”魯迅聽到這話忽地站起來向那說話的日本人投去兩道威嚴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走出了教室。他的心裏像大海的波濤一樣洶湧澎湃。一個被五花大綁的中國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腦海閃過,魯迅想到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隻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麵貌。他終於下定決心,棄醫學文,用筆寫文章喚醒中國百姓。從此,魯迅把文學作為自己的目標,用手中的筆做武器,寫出了《呐喊》、《狂人日記》等許多作品,向黑暗的舊社會發起了挑戰,喚醒中華兒女起來同反動派進行英勇鬥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夜以繼日地寫作。

男子漢一定要有高遠的誌向。

“斯巴達漢子”

在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上,有一個大島叫科西嘉島,法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拿破侖就出生在這裏。

拿破侖小的時候是個淘氣的孩子,喜歡和小夥伴們玩刀槍、打仗,經常弄得渾身是土,還帶著傷痕。從那時起他就有了當兵的念頭。

10歲那年,拿破侖進入巴黎一家少年軍校學習。許多同學都是貴族出身,看不起他這個頭矮小、穿得土氣、講話還帶著地方口音的外鄉人。他們經常欺負他,但誰惹他他就和誰打,而且每次都占上風,即使為此受到老師的懲罰,也從不退讓。

憑著這種頑強的個性,拿破侖的威信逐漸提高了,大家再也不敢小瞧他,而是叫他“斯巴達漢子”,因為他身體健壯、意誌頑強、嚴守學校紀律,又勇猛好鬥,像個古代希臘的斯巴達戰士。慢慢地,他成了學生的“頭”,一呼百應。

有一年冬天,天降大雪,外麵很冷,同學們都呆在屋裏,拿破侖說:“縮在屋裏幹什麼,走,跟我到外邊打雪仗去!”

“對。”很多人應聲,“聽斯巴達漢子的!”

拿破侖領著大家用雪堆成碉堡,然後分成兩隊進行攻守。雪仗打得十分激烈,人人興致勃勃。這個大雪天,成了他們最開心的一天。過了很長時間後,同學們提起這一天,還佩服拿破侖的勇氣和能力。

襟懷坦白的有誌向的人,不肯改變自己的遠大誌向。

勇敢的登山者

俄國十月革命前,為躲避沙皇警察的追捕,列寧隱居在一個群山環抱的小地方——普羅寧。一天早晨,列寧和另一個革命者巴果茨基一起去山頂看日出,由於出發有點兒晚,列寧就問巴果茨基,“有沒有近路到山頂呢?”

“有一條小路,我走過幾次,但路很窄,要經過深淵邊上,太危險了,我看咱們還是別……”

“就走這條路吧!”沒等他說完,列寧就答道。一會兒,他倆來到了小路旁,路寬隻能容下一隻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果然十分險峻。

“您能從這過嗎?”列寧問。

“當然,我走給您看。”說完,巴果茨基背貼著峭壁,頭朝前進的一側,不看眼前的深淵,以碎小的步子向前慢慢移動。等走過了最險的地方,他舒了口氣,回頭一看,嚇得他差點兒掉下深淵。原來列寧就跟在他身後,現在正在最險處停下了。因為這是他第一次走這條路,走到這就有些頭昏目眩了。列寧停了一會兒定住了神,不慌不忙地一步步地走了過來。

到了山頂,他們看到了日出的美麗景象。然後,他們開始往回走。

“我還想走那條小路,而且我先走。”列寧說完,毅然決然地走了過去並順利地走了過來。

“請您告訴我,為什麼還走這條危險的小路?”過來後巴果茨基問。

“因為我害怕它。”列寧說,“革命者不能讓害怕壓倒自己,必須時刻地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誌。”

男子漢生存在人世間,就應努力建功立業。

少年孫中山讀書

孫中山小時候在私塾讀書。那時候就是先生念,學生像唱歌一樣咿咿呀呀地跟著念。讀熟了,先生讓學生一個個地背誦。

一天,孫中山像往常一樣到先生麵前,把昨天的功課流利地背了出來。先生聽了不住地點頭。然後就又教他念了一段書,等他讀會了,就讓他回到座位上自己去背誦。孫中山讀了幾遍就背了下來,但書中的內容卻完全不懂。他想,這樣糊裏糊塗地背有什麼用呢?於是,他壯著膽子站起來。

“先生,請您把剛才這段書的意思給我講講好嗎?”

這一問,正在搖頭晃腦念書的同學們都嚇呆了,屋裏頓時安靜下來。先生拿著戒尺走過來厲聲問道:“你會背了嗎?”“會了。”孫中山就一字不差地把這段書背了出來。

先生收起了戒尺,讓孫中山坐下,說:“我原想書中的道理你們長大後會明白,現在你們既然想聽,我就講給你們聽。”

於是,先生詳細地講了起來,大家也聽得很認真。後來有個同學問孫中山:“你向先生提問題,不怕挨打嗎?”孫中山說:“學問就是不懂就要問。為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不是沒有像江海一樣的誌向,而是瀟灑地送走日月。

勤奮好學的巴斯德

巴斯德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他九歲時才上學,但他比別的孩子更努力,總是認真的做好每道習題,別人玩遊戲時,他總是在思考問題。

一次,做化學試驗分析磷元素,同學們做一遍就完了,他為了徹底弄明白,下課後特意買了獸骨進行試驗,並記下了發生的變化。同時把提煉出來的純磷放在瓶中用於實驗。他的努力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讚揚。後來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從此學習更刻苦了,如饑似渴地探求知識,這為他後來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基礎。

年少時就懷有遠大誌向,相信真理而不隨從時俗。

把消極情緒甩掉

斯賓塞·約翰遜在事業生涯的初期,發現自己缺乏自製,這對生活造成了極為可怕的後果。這是從一個十分普通的事件中發現的。這項發現使斯賓塞·約翰遜獲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教訓。

有一天,斯賓塞·約翰遜和辦公大樓的管理員發生了一場誤會。這場誤會導致了兩人彼此憎恨,甚至演變成激烈的敵對狀態。這位管理員為了顯示他對斯賓塞·約翰遜的不悅,當他知道整棟大樓裏隻有斯賓塞·約翰遜一個人在辦公室中工作時,他立刻把大樓的電燈全部關掉。這種情形一連發生了好幾次,最後,斯賓塞·約翰遜決定進行“反擊”。

某個星期天,機會來了。這一天,斯賓塞·約翰遜到書房裏準備一篇在第二天晚上要發表的演講稿,當他剛剛在書桌前坐好時,電燈熄滅了。斯賓塞·約翰遜立刻跳起來,奔向大樓地下室,他知道可以在那兒找到這位管理員。當斯賓塞·約翰遜到那兒時,發現管理員正忙著把煤炭一鏟一鏟地送進鍋爐內,同時一麵吹著口哨,仿佛什麼事情都未發生似的。

斯賓塞·約翰遜立刻對他破口大罵,持續5分鍾之久,他以比管理員正在照顧的那個鍋爐內的火更熱辣辣的詞句對他痛罵。最後,斯賓塞·約翰遜實在想不出什麼罵人的詞句,隻好放慢了速度。

這時候,管理員站直身體,轉過頭來,臉上露出開朗的微笑。並以一種充滿鎮靜與自製的柔和聲調說道:“呀,你今天早上有點兒激動吧,不是嗎?”

他的這段話就像一把銳利的短劍,一下子刺進斯賓塞·約翰遜的身體。

想想看,斯賓塞·約翰遜那時候是什麼感覺。站在斯賓塞·約翰遜麵前的是一位文盲,他既不會寫也不會讀,雖然有這些缺點,但他卻在這場戰鬥中打敗了自己,更何況這場戰鬥的場合,以及武器,都是自己所挑選的。

斯賓塞·約翰遜知道,他不僅被打敗了,而且更糟糕的是,他是主動的,而且成了錯誤的一方,這一切隻會更增加他的羞辱。

斯賓塞·約翰遜轉過身子,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辦公室。他再也沒有其他事情可做了。當斯賓塞·約翰遜把這件事反省了一遍之後,他立即看出了自己的錯誤。

斯賓塞·約翰遜知道,必須向那個人道歉,內心才能平靜。最後他費了很久的時間才下定決心,決定到地下室去,忍受這個必須忍受的羞辱。

斯賓塞·約翰遜來到地下室後,管理員以平靜、溫和的聲調問道:“你這一次想要幹什麼?”

斯賓塞·約翰遜告訴他:“我是回來道歉的——如果你願意接受的話。”管理員臉上又露出那種微笑,他說:

“憑著上帝的愛心,你用不著向我道歉。除了這四堵牆壁,以及你和我之外,並沒有人聽見你剛才所說的話。我不會把它說出去的,我知道你也不會說出去的,因此,我們不如就把此事忘了吧。”

這段話對斯賓塞·約翰遜的震撼更甚於他第一次所說的話,因為他不僅表示願意原諒斯賓塞·約翰遜,實際上更表示願意協助斯賓塞·約翰遜隱瞞此事,不把它宣揚出去,以免對斯賓塞·約翰遜造成傷害。

斯賓塞·約翰遜向他走過去,抓住他的手,使勁地握了握;斯賓塞·約翰遜不僅是用手和他握手,更是用心和他握手。在走回辦公室途中,斯賓塞·約翰遜感到心情十分愉快,因為他終於鼓起勇氣,糾正了自己做錯的事。

這件事發生之後,斯賓塞·約翰遜下定了決心,以後絕不再失去自製。因為一旦失去自製,另一個人——不管是一名目不識丁的管理員還是有教養的紳士——都能輕易地將他打敗。

下定這個決心之後,斯賓塞·約翰遜立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他的筆開始發揮出更大的力量,所說的話也更具分量。在斯賓塞·約翰遜認識的人當中,他結交了更多的朋友,敵人也相對減少了很多。這個事件成為斯賓塞·約翰遜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斯賓塞·約翰遜說:“這件事教導我,一個人除非先控製了自己,否則他將無法控製別人。請記住這句警句:‘上帝要毀滅一個人,必先使他瘋狂。’”

年輕人應該懷有淩雲壯誌,不要為一時的挫折而悲傷歎息。

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

斯賓塞·約翰遜竭力向全球渴望成功的讀者推薦一本一出版就取得了空前轟動的美國暢銷書,這本書就是風靡西方世界的商業“聖經”,奧格·曼狄諾寫的《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書中虛擬了一個巧妙的故事,少年海菲獲得了十卷神秘的《羊皮卷》,他根據羊皮卷的原則行事為人,最終成為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商人,建立了龐大的海菲商業帝國。十卷羊皮卷,其實就是十條做人行事的準則。這10條準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