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年磨一劍(1 / 3)

一、十年磨一劍

每個人都希望成功,但很多時候,人們的眼裏隻有成功,而忽略了從夢想到實現之間的距離。每一個成功的產生,中間都隔著各種各樣的難題,隻有能經受住挫折考驗的人,才有資格摘取成功的果實。

好學不倦

春秋時期有個人叫孔丘,人們稱他為孔子,是當時的魚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人。孔子小的時候,家裏生活比較困難,沒有法子讀書求學,而且那時又沒有什麼學校。書籍呢,也隻有很少數的貴族家裏才有。孔子的豐富淵博的知識,完全是靠刻苦自學得來的。

孔子學習十分勤奮,他是一個好學不倦的人。兩千多年來,人們一直流傳著他那“韋編三絕”的故事。

那是在孔子50多歲的時候,為了研究深奧難懂的《易經》(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我國古代具有哲學思想的占卜書),孔子把《易經》這本書讀了一遍又一遍,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仔細的推敲。結果,由於看的時間長了,次數多了,連穿在書上的牛皮繩都給磨斷了。斷一次,孔子就換一次,一共換了三次,故稱“韋編三絕”。孔子勤奮讀書從此可見一斑。

孔子是一個知識廣博的學者,他還很喜歡音樂。有一次,孔子向師襄子學習彈琴。師襄子先教了孔子一支曲子,孔子學得很認真。十來天過去了,他還在反複練習這支曲子。

“可以學一支新曲子了。”師襄子說。

孔子卻回答:“我隻是學會了曲譜,還沒有掌握演奏的技巧。”

過了幾天,師襄子又對孔子說:“你已經掌握了技巧,可以學新曲子了!”

“我還沒有領會這支曲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孔子回答。

又過了幾天,師襄子說:“這一回總可以學新曲子啦,你已經理解曲子的思想感情了。”

孔子仍不同意:“我還不能通過這支曲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作曲者的為人。”

經過反複琢磨,孔子終於領會了曲子的思想感情和了解了作曲者的為人。他向師襄子講述了自己的看法。師襄子聽了大吃一驚,感到他對樂曲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孔子這樣刻苦學習,使師襄子非常佩服。

雖然身體很辛勞、很勞累,但隻要是發自於內心,也要去做;即使有些事情沒有什麼利益可圖,但隻要有重要的意義,也要力爭把它做好。

紀昌學射

讀書,要刻苦勤奮。學習各種技術,同樣也要有不怕苦、不怕難的堅韌不拔的頑強精神。紀昌學射的故事,就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紀昌,是我國古代的射箭好手,他的老師叫飛衛。紀昌開始跟飛衛學習的時候,飛衛對他說:“你先要練習看東西的時候,能有不眨眼的本領,然後才能談得上學射箭。”

紀昌回到家裏以後,按照飛衛的要求練習。他發現妻子織布時,織布機的兩隻腳踏板一上一下地活動,眼睛看著它容易疲倦,認為這是個練習眼力的好地方。於是,他每天都仰麵躺在織布機下,眼睛死死地盯住那兩塊不停的腳踏板。開始時眼睛眨個不停,又酸又疼,紀昌咬著牙堅持練下去。不久,盡管腳踏板飛快活動,他的眼睛卻一眨也不眨。兩年以後,就是有人用錐尖刺到眼前,他也能夠注目而視,不眨一下。

紀昌覺得眼力練好了,就去告訴飛衛。飛衛告訴他說:“這不行啊!你還要練眼力,要練到能把細小的東西看得很大,把模糊的東西看得很明顯清楚。”

紀昌回到家裏,用牛尾巴毛拴著虱子,掛在南麵光線明亮的窗戶上。每天,紀昌都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裏,目不轉睛地盯著虱子。他不厭其煩地這樣練習了十天後,覺得虱子漸漸大了。三年以後,小小的虱子在紀昌看來,已像車輪那樣大,再看看別的東西,竟都像小山丘一樣大。紀昌高興極了。他拿起小巧玲瓏的弓箭向虱子射去,箭頭正好射穿虱子的心,而那根牛尾巴卻沒有斷。

紀昌又去見飛衛,把自己練習眼力的情況告訴了他。飛衛一聽,驚得拍著紀昌的胸脯跳起來說:“哎呀!你已經學會射箭了。”

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內心的絕望和空虛,而生命死亡卻是次要的。

蘇秦刺股

兩千二百多年前,我們中國分成了許多小國家,國家不統一,阻礙了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也不安定。當時許多政治家都在想辦法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國。蘇秦,就是其中的一個。

蘇秦出身於一個農民家庭。他從小就一邊幫助哥哥種田,一邊讀書。後來,他到外地跟一個名叫鬼穀子的先生學習。

在學習期間,蘇秦的生活是很艱苦的。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他除了和同學張儀輪流把頭發剪了去賣外,還利用課餘時間去幫助人家抄書。在抄書時,他常常發現一些有名的著作。他想把他們抄下來帶回去仔細研究,可是,身邊又沒有帶當作紙用的竹片。他就把那些文章用墨寫在手掌和手臂上,晚上回到宿舍,再找來竹子,做成竹簡,把他們謄寫下來,他用這種辦法抄了許多書。

學習結束以後,蘇秦曾到秦國去活動,希望由秦國來統一中國。但是,秦國沒有采納他的主張。這時,他已處於極度貧困之中,皮襖已經穿破了,錢也花完了,隻好挑著行李,穿著草鞋,步行回家。從秦國到洛陽,有好幾百裏路,他忍著饑餓,跋山涉水。即使路途再艱辛,身體再虛弱,他也始終舍不得把書丟棄。

蘇秦回到家時,麵容憔悴,家裏人差一點認不出他來。蘇秦外出讀書,家裏人本來就不樂意,現在看他狼狽歸來,更瞧不起他。妻子不理睬他,嫂嫂不給他燒飯吃,連父母也不願搭理他。

在家人的非難麵前,蘇秦雖然感到很難過,但他並不氣餒。他橫下一條心,不管家裏人怎樣反對和阻攔,也要繼續讀書。白天,他堅持參加勞動;晚上,他刻苦讀書。有時太疲倦了,昏沉沉地想睡覺,他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劇烈的疼痛使他清醒過來,也督促自己又繼續學習。

後來,蘇秦終於有所作為。他把學到的知識結合實際,研究出了一套治國的辦法。

有德行的人追求的是遠大目標,而小人追求的是眼前的一己私利。

張良拾鞋

二千多年前,在推翻殘暴的秦朝統治的起義中,有一支由劉邦領導的漢軍,他們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終於統一了天下。在劉邦身邊有一個重要將領叫張良,知識豐富,很有計謀。這和他平時認真好學是很有關係的。

有一次,張良正在下邳縣(今江蘇省邳縣東)的一座橋上慢悠悠地散步。這時,迎麵走來一位身穿粗布衣服的老爺爺。當老爺爺走到張良麵前時,忽然腳上一隻鞋子掉到橋下了。老爺爺對張良說:“孩子,到橋下把鞋子給我拾回來!”

老爺爺像是在給張良下命令,這使張良很生氣。張良本是貴族家的子弟,從沒有誰敢對他這樣不客氣。他氣得真想打老人一頓,可是,轉念一想:“他是位老人,應當尊敬呀!”於是,他忍住火氣,走到橋下把鞋撿了回來。

“給我把鞋穿上!”老爺爺抬起腳來。

張良想,已經把鞋給拾回來了,做事就做到底,幹脆給他穿上。他跪下去,為老爺爺穿上了鞋。

老爺爺站起身來,什麼也沒說,隻微微地笑了笑便走了。這一不平常的舉動使張良大吃一驚。他目不轉睛地注視著老人家的背影。

老爺爺大約走了裏把路又轉了回來。他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還不錯,可以教育呀!五天後天一亮,你到這裏來見我!”聽了老爺爺的話,張良想:“這真是個神奇的老人!”他馬上跪下,恭恭敬敬地答應:“是!”

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就到了橋邊。可是,老爺爺已經先在那裏等候。老爺爺生氣地說:“你和老人約好了時間相會,為什麼遲到了呢?再過五天,早點來吧!”說罷,老爺爺獨自走了。

又過了五天,雞剛叫頭遍,張良就到了橋頭,誰知老爺爺又先到了那裏。老爺爺生氣地說:“為什麼又來遲了?再原諒你一次,過五天再來,要早來呀!”

張良並沒有因為老人家的嚴厲斥責而灰心,他知道想學習一點東西,就必須嚴格要求自己。第四天晚上,張良一夜未敢合眼,半夜就來到橋頭等候。過了一會兒,老爺爺也來了。老爺爺很喜歡張良這種認真頑強的勁頭,他從懷裏拿出一冊書:“把這本書讀熟,你就會成為很有本事的人!”

張良回到住處,天方大亮。他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不由喜出望外,愛不釋手。以後,張良便廢寢忘食地攻讀。

由於張良能刻苦學習,肯動腦筋,後來終於成為劉邦的得力助手。劉邦曾稱讚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崇尚道義而不看重私人利益,信仰真理而不相信邪說。

紅日燭光

春秋時候,有一天,晉國的國君晉平公差人去把師曠找了來。這師曠是一位盲樂師,雖然雙目失明,但仍酷愛學習,他的音樂造詣很深,在治學方麵也很有見地。

晉平公見麵就問:“我今年都七十歲了,要想再學習,恐怕時間已經太晚了吧?”師曠隨口答道:“既然時間晚了,那就快把蠟燭點起來如何?”

晉平公以為師曠在說笑話,便道:“大膽!我是在和你商討正經事情,你卻如此不嚴肅!臣子怎麼能和君主隨便開玩笑呢?”

師曠聽了忙說:“請您息怒!我一個瞎眼之臣怎麼敢和君主開玩笑呢?我曾聽人家說過這樣的話:少年時代勤奮好學,恰如朝日噴薄而出,前程無量;壯年時代開始學習,正好像紅日當空,同樣能有所作為;如果到了暮年,還能下決心學習,那就猶如傍晚點上蠟燭照明,蠟燭的光輝雖然微弱,比不上太陽那麼光華燦爛,但有這點小小的燭光,總比摸黑行走要好得多吧!”

晉平公聽了,不禁連聲稱道:“高見!高見!你說得太好了!”

堅持真理不要逃避任何災難,為真理獻身如同回家一樣坦然。

屈原放逐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後期楚國人。他本來是一個政治家,早年曾輔佐楚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晚年受壞人讒言陷害,被革職流放到沅湘流域(今湖南省境內)。他就是在這個時期內才成為一個偉大的詩人的。

屈原被放逐以後,楚國的命運也同詩人一樣不幸,外有強敵,內有權奸,危在旦夕。屈原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祖國被外人恣意踐踏,心中萬分悲憤,卻又無能為力。他一心想使楚國強大,別人卻攻擊他自高自大,瞧不起楚懷王。他痛恨那些玩弄權勢的奸臣,偏偏又是壞人得誌,忠良慘遭陷害。他被逼得走投無路,就發憤寫作,借以抒發自己的情感。他懷著滿腔的積憤,寫出了大量流傳千古的名篇,其中他的代表作《離騷》,就是他在流放期間帶病寫成的。

屈原被流放之時,已年近五十,身體非常不好。但他為了真實地了解人民的疾苦,體察大眾的痛苦生活,還經常不辭勞苦,拖著多病虛弱的身體,到處走訪。他痛心地看到,昔日美麗富饒的山河,如今已變得支離破碎,到處是兵荒馬亂,到處是哀號連天,他不禁憂心憔悴,彷徨山澤,經曆陵陸,嗟號上天,仰天歎息。

從外地考察回來,屈原的心中充滿了悲憤,加之在外地奔波勞累,沒有好好地休息過一次,一時竟病倒了。屈原雖然身體躺在床上,心裏卻在構思著一部長篇巨製。窗外,淅淅瀝瀝的秋雨已經綿綿地下了好幾天的時間,這對於詩人來說,卻是一個極好的觸發靈感的時機。屈原掙紮著勉強支起了上身,又伸出了顫顫巍巍的手,開始一筆一畫地寫起來:

被關在籠子裏的是美麗的鳳凰,

家雞和鷺鷥反倒得意地飛翔。

寶玉和頑石混雜在一起,

毫無區別地予以等價相量。

屈原好不容易才把這幾行字寫完,還沒等他放下筆,就覺得頭腦一陣發暈,昏厥了過去。

夜已經很深了。窗外瑟瑟的秋風吹進屋來,使人感到陣陣的寒意。這時,昏睡了很久的屈原才慢慢地蘇醒過來。他揉了揉眼睛,發現窗戶已經被風給吹開了,於是就想下床去關上窗戶。可他哪裏還有什麼力氣!他舉起手無力地拍了拍自己的腦袋。他清楚地意識到,屬於他的日子已經不多了,可他的寫作計劃還沒有完成,他的理想還沒有實現,他不能就這樣躺下去!他必須站起來,站起來!他試了好幾次,最後,他咬著牙,忍著劇痛,終於站了起來。他慢慢地移到桌前,坐下來,重新拿起筆,又寫起來:

我不妨把方的東西改為圓的,

可是合理的法則卻不能遠離。

如果把原有的善良本質也拋棄,

正派的人們將認為可鄙。

這好比工匠的規劃和繩墨應該明確牢記,

我們過去的法度也同樣不容改易。

在寫作的過程中,屈原有好幾次都差點又昏過去,可他努力堅持著使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緊握著筆,繼續往下寫。雞叫了,天亮了,小油燈裏的油也快燃盡了,可屈原仍然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裏寫啊,寫啊:

我本是古帝高陽氏的後裔,

號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親。

太歲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

庚寅的那天就是我的生辰。

……

有一批糊塗的小人們會苟且偷安,

他們的道路曖昧而又狹隘。

……

我知道耿直不能討好,

但我卻忍耐著痛苦不肯拋棄。

“路漫漫其修遠兮矣,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靠著自己堅韌不拔的努力,終於完成了他的長篇巨製《離騷》,給後人留下了一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他自己,卻抱石飲恨,自投在汨羅江裏。

癱瘓之人從來沒有忘記能站起來,雙目失明的人日夜盼望能重見光明。

書外功夫

在兩千四百多年以前,也就是春秋末年至戰國初年,在我國出了一位舉世聞名的醫學家——扁鵲。

扁鵲的醫術是很高明的,有許多動人的醫療故事。

有一次,他和他的兩個徒弟路過虢國。恰好虢國的太子“死”了。京城裏鬧鬧嚷嚷,有的人在祈禱,有的人忙著奔喪。

扁鵲找到了太子的屬官中庶子,詳細地詢問了太子發病的情況和“死亡”的時間,便自我推薦說:“我覺得太子還可以活過來。”

中庶子說:“你這話說得太離奇了吧!死了的人怎麼還能複活呢?這恐怕連一兩歲的小孩子也是不會相信的。”

扁鵲說:“既然您不相信,那就讓事實說話吧——請您向國君報告一下,就說有一個名叫扁鵲的人,能救太子的命。現在正等候在宮門外,聽候國君的吩咐。”

中庶子既然不相信這話,自然也就不願意為他報告。後來,經過扁鵲的再三說服,中庶子才把扁鵲的話報告了國君。國君聽說扁鵲能把死去的太子治活,趕忙跑來迎接說:“扁鵲先生,我私下聽到您的聲譽很久了,隻是沒緣會見您;先生路過我這小國,幸虧您主動來看望,這實在是我的幸運!有先生您,就有我兒的活命,沒有您,就隻有……”

話沒說完,已哭得鼻涕一把淚一把了。

經過扁鵲的診斷,認為是“屍厥症”,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休克”或“假死”。扁鵲師徒三人,趕快搶救。不一會兒,太子果然“活”了,接著又進行熱敷,還讓他吃了二十天的湯藥,虢太子完全恢複了健康。

從這以後,天下人都知道了扁鵲有起死回生之術。扁鵲聽了,卻實事求是地說:“我怎麼能把死人治活呢!太子的這種病,隻是表麵靜如死狀,實際並沒真死;我隻是用適當的治療方法,把他從垂死中挽救過來罷了。”

又有一次,扁鵲經過蔡國。蔡國的國君用接待賓客的禮節招待他。不料,他見到桓公就說:“您有病了。現在還在膚淺的部位。如不趕快治療,會向嚴重的方向發展。”

桓公說:“我沒病。”

扁鵲聽了這話就走開了。扁鵲走後,桓公對他左右的大臣們說:“當醫生的就是見錢眼開,想要靠給沒病的人治病,來顯示自己的醫術高明,博取名利。”

過了五天,扁鵲又來見國君,說:“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血脈裏了,如不治療,還會往深處發展。”

桓公又說:“我沒病。”臉上顯示出很不高興的樣子。

又過了五天,扁鵲又來了,說:“你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裏,如不趕快治療,還會更嚴重。”

國君連理也沒理他,扁鵲隻好又走了。

又過了五天,扁鵲又來了,他看了看桓公的臉色,扭頭就往回走。這一走,國君卻慌了神了,趕忙叫人問扁鵲是怎麼回事。扁鵲說:“國君的病已經發展到骨髓裏,我已經無能為力了。”

果然沒過幾天,蔡桓公便嗚呼哀哉了。

這樣的醫療故事還有很多,是一時說不完的。

扁鵲在祖國醫學上的巨大貢獻,首先是確立了“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望”,就是觀病人的氣色,看病人的舌苔;“聞”,就是聽病人的呼吸和說話聲音;“問”,就是問病人的發病經過,自我感覺;“切”,就是按脈搏,診斷心、肝、肺、胃、脾、腎等處有什麼毛病。他所總結的這些診斷技術,已成為中醫的傳統診斷方法,至今還被采用。此外,他還注意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和治療,會運用湯藥之外的針灸、石砭、熱敷、按摩等多種治療方法,並具有一定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提出了不給“信巫不信醫”,不給“驕恣不論於理”等人治病的“六不治”之說。這些都是非常可貴的。

說到這裏,人們自然要問:扁鵲的醫療技術水平為什麼會這樣高明呢?

這要從他的過去說起。

原來,扁鵲並不是這位名醫的本名。他本來叫秦越人,家住在鄚州。年輕的時候,他在老家開了一個小小客店。客店裏住著一位窮苦的民間醫生。這位民間醫生,複姓長桑,人們就尊稱他長桑君。他究竟叫什麼名字,現在已無法知道了。

長桑君為老百姓治病,非常耐心,每天早出晚歸,在這個小小客店裏一住就是十多年。

秦越人見長桑君那麼大的年紀,無兒無女,出門在外,辛辛苦苦,成天為百姓們消災治病,非常佩服他的高尚人格和醫療技術,在生活上也自然就對這位清貧的老醫生進行多方照顧,並表示要向他學醫。

這位老醫生呢,看到年輕的店主人為人正派,品質好,也就特別願意把自己的醫療技術傳授給他。教的願教,學的願學。老醫生一有空就教給秦越人看病技術,例如怎樣切脈診斷,怎樣開方配藥,怎樣針灸,怎樣按摩,怎樣熱敷,等等。最後,把多年積累起來的驗方、秘訣,也毫無保留地傳給了秦越人。

在長桑君的親自指導下,秦越人認真學習,刻苦鑽研,反複實踐,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成了一位非常出色的醫生。

秦越人為百姓治病,曾經到過的地方相當於現在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地。他和他的幾個徒弟,如子陽、子豹等,一方麵為人們治病,一方麵學習民間醫療技術。像前麵曾提到的針灸、石砭、熱敷、按摩等,有的是長桑君從民間學來後傳給他的,有的是他自己從民間學習到並加以充實提高的。

由於他的醫術高明,又熱心於給人們治病,所以博得了廣大群眾的崇敬和熱愛。人們把他比作黃帝時代的神醫扁鵲,於是“扁鵲先生”的稱呼便傳開了。他的本來姓名,人們反倒陌生了。

追求真理的人,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做。

忍辱著史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父親司馬談是太史令,專門負責記載史實和管理國家典籍,這無疑就給司馬遷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司馬談對兒子要求很嚴格,自己白天去執行公務,總把司馬遷也帶上,讓他自己在藏書室裏找書看。司馬遷是個勤奮好學的孩子,漸漸地,他對曆史書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次一紮進書堆裏就不肯再出來。他在知識的海洋裏盡情地暢遊,等長到十歲的時候,他就已經能熟練地背誦《左傳》、《國語》、《世本》之類的古代書籍了。後來,由他父親引薦,司馬遷拜訪了當時很有名望的古文大家孔安國和今文大師董仲舒,並向他們討教《古文尚書》和《公羊春秋》的精義。經過父親和名師的親自指點,司馬遷的基礎知識掌握得非常牢固,20歲時,他就已經是一位博才多識的學者了。之後,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司馬遷又開始遊曆各地的名勝古跡。他每到一地,必親自覽閱當地縣誌,考查風土人情,還和當地人一起吃住,詢問他們的生活情況。通過這次遊曆,不僅大大地開闊了眼界,而且還豐富了他的知識範圍,使他了解到了許多以前聽都沒有聽說過的奇聞軼事,這為他以後的著書立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的父親因病去世。他死前曾留下遺囑,要司馬遷繼承父誌,寫出一部表彰“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的史書。這一年,司馬遷38歲。不久,他接替了父親的職位,正式做了太史令。為了完成父誌,司馬遷一上任,就立即著手搜集有關資料,開始了艱苦的編寫工作。當時,為了使自己能夠集中精力著書,司馬遷謝絕了一切交往,不管是親戚還是朋友來了,他都一概閉門不見。白天公務繁忙,幾乎抽不出時間來,他就利用晚上的時間來寫作,經常是寫到深夜還不肯上床就寢。夏天來了又去了,冬天來了也去了。一轉眼,已經過了六個年頭,他的書屋的牆角已經堆滿了一摞摞的竹簡。正當他工作得比較順利的時候,卻發生了意外的事情。

原來,公元前99年,漢將李陵率5000士兵出擊匈奴,遭到匈奴主力八萬騎兵的圍攻,李陵寡不敵眾,矢盡糧絕,戰敗被俘。漢武帝劉徹知道後大怒,下令將李陵全家滿門抄斬。司馬遷卻念李陵孤軍奮戰之功勞,挺身而出為李陵進行辯護。這下可觸犯了漢武帝,他立刻派人把司馬遷抓了起來,投進監獄,判為死罪。司馬遷並不怕死,可他一想到父親的遺誌尚未實現,卻又傷心起來。當時,犯死罪的人根據兩種舊例可以免死:一是拿錢贖(50萬左右),二是受“宮刑”(即“腐刑”。中國古代五刑之一,一種破壞男子或女子生殖器的刑罰)。司馬遷官位低微,俸祿又少,上哪裏去弄那麼多的錢呢?但是“宮刑”又是一種極侮辱人格、糟踐人身體的刑罰,受了這種刑罰而活在世上,那真是比死還難受。怎麼辦呢?司馬遷想了很久。最後,他下了決心,為了實現自己平生的夙願,為了造福於後代,他甘願忍辱含垢,接受“宮刑”。

司馬遷出獄後不久,被任命為中書令。他自己心裏很清楚,中書令在當時雖然屬於要職,但是因為隻有宦官才能擔任,所以為一般士大夫所不齒;加上有一些人對他進行肆意誹謗和造謠,使他心情感到非常難受和悲憤,“每念斯恥,汗未嚐不發背沾衣也”(每想到受宮刑的恥辱,總是汗流浹背,沾濕了衣服),幾次都想一死了之,但是他覺得輕生“與螻蟻何異”,所以每次都忍住了。

在寫作的過程中,司馬遷還經常以古人逆境發憤成才的事跡來鼓勵自己,比如左丘明眼睛瞎了,卻寫成了《國語》;孫臏被剔去膝蓋骨,還寫了一部《兵法》,在流言蜚語下他仍然堅持著書。他在給自己的朋友的一封信中說:“君子寧死不辱,我何嚐不知?而我之所以隱忍苟活,不就是因為《史記》草創未就,惜其不成嗎?假如這部上起軒轅、下迄當代的曆史巨著已經完成,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那我死有何難,死而何恨?”

經過司馬遷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公元前93年,史書終於全部脫稿,實現了他“要死之日,然後是非乃定”的願望。這部書,人稱《太史公書》,後稱《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第一次係統地記錄了漢武帝以前三千年的中國曆史。這年司馬遷已經是五十多歲的人了。

不因為處境惡劣而放棄自己的追求,也不因處境優越而改變自己的理想。

蒲草編書

“蒲草書”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書?不僅今人沒有見過,就是在很早的古代也是沒有的,這是西漢時一位法學家的“發明創造”。

這位法學家名叫路溫舒。他年幼時是個放羊娃。有一天,他放羊回家,趕著羊群,還背了一大捆蒲草。鄰居們見了有些不解,便問:“割這許多蒲草幹啥?”

路溫舒答道:“編書。”

原來,路溫舒因家裏供不起他上學,隻好當了牧童,但是他對讀書識字很感興趣,白天放牧,晚上就想盡辦法求人教幾個字。漸漸地識字多了,讀書的勁頭也越來越大。他想:要是能有一冊書帶在身邊,一邊放羊一邊讀,那該多好啊!可是他自己沒有書,也沒錢買。

這一天,他在池塘邊放羊,忽然看見塘裏長著一叢蒲草,又寬又長,不禁眼前一亮:這蒲草多像從前抄書用的竹簡呀!哈,這下有門兒啦!他興高采烈地割了一大捆蒲草背回來。

回家後,他就開始“編”他的書了:先將蒲草切得整整齊齊的,然後用線繩聯結起來,再向別人借來了書,抄寫在上麵。從此他也有自己的書了,放羊時就可以隨身帶上閱讀。

他的“蒲草書”讀了一冊又一冊,學識長進很快。由於他讀的書裏不少是法律書,因此他在法學方麵有了一些造詣。後來,他又在監獄裏謀了個小差事,乘此機會,他潛心鑽研法學著作,對當時的律令理解得很透徹。

路溫舒精研法令,又目睹監獄裏的黑暗現實,所以對法學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曾經上書漢宣帝,要求改革法律製度,主張“崇仁義,省刑罰”,“開天下之口,廣箴諫之路”,提出一些正確的主張,做了不少對人民有益的事情,成為曆史上一位有名的法學家。

有才識的人,恰逢政治清明的大好時光,前途無限美好。

勤奮成聖

張仲景,名機,東漢醫學家,南陽涅陽(今河南省鎮平)人。相傳曾任長沙太守,後因瘟疫流行,他辭官從醫,一生為民醫病,深受老百姓愛戴。他死後,人們尊稱他為“醫聖”,在南陽城東關修起一座醫聖祠紀念他。在民間流傳著許多他的故事。

張仲景年輕的時候,就勤奮好學,立誌做一代名醫。一天,鄰村一位農民得了傷寒病,請張仲景前去醫治,經過兩天用藥治療,病情絲毫不見好轉。張仲景正束手無策,碰巧同鄉名醫張伯祖出外看病回來,張仲景便前去請教。他向張伯祖說了病人情況後,兩人一塊前去給病人診治,經過用藥,患者很快好了。張仲景看了,心裏讚歎不已,便問:“伯父的醫道真高,從哪裏學來的?”張伯祖聽了,笑笑說:“我行醫這麼多年,也沒什麼經驗可說,但是悟出一個道理,那就是,要想成為一個醫生,必須勤求古訓,博采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