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年磨一劍(2 / 3)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張仲景恍然大悟。於是拜張伯祖為師,精心鑽研醫學。

從此以後,師徒兩人白天一起為群眾治病,夜晚張伯祖向張仲景傳授醫術。

寒暑往來,不知不覺三年過去了,張仲景在老師指導下,讀完了《內經》、《難經》、《胎廬藥錄》等書籍。平時,處處留心觀察,搜集了許多民間治病的驗方。張伯祖看張仲景這樣勤奮好學,心裏有說不出的高興,便把自己的所有本事都傳授給他。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張仲景的醫術終於出了名,找他治病的人越來越多,名聲傳遍了千裏百鄉。

有一年夏天,張仲景到桐柏山區采藥,路過山腳下一個村子時,聽到陣陣哭聲。一打聽,原來這個村子裏正鬧瘟疫,還死了不少人。有一戶人家,老兩口隻有一個兒子,得了瘟疫,百藥無效,奄奄一息,母親抱著兒子,哭成了淚人兒。隻聽有人說:“多好個後生,怕是沒指望了。”又一個人說:“要是南陽那個張仲景來咱這裏,孩子就有救了。”

這時,張仲景聽了,便走進屋說:“老媽媽,不要哭了,讓我給弟弟治治病,行麼?”老兩口見走進一個眉目清秀、堂堂正正的青年人,便馬上起身讓座。張仲景給病人診了脈,又摸摸肚子,沉思了片刻,對病人的母親說:“老媽媽,你兒子得的是傷寒症。因耽誤了,病已入內,我給開點藥吃吃還會好的。”老兩口聽了,連聲說好。張仲景給病人開了藥方,經過兩天精心治療,病人很快就好了。

村裏人聽說來了名醫,紛紛前來找他給病人治病,張仲景便在村子裏住下來,很快把全村子裏的病人都治好了。當人們知道他就是張仲景時,個個讚不絕口。

張仲景在年輕的時候,醫學上就有了名望,但他仍然勤奮好學,從不滿足,隻要聽說哪個郎中醫術高明,不管距離多遠,定要登門求救。

這一年,張仲景的弟弟要出門做生意,臨行前他對哥哥說:“我這次要出遠門,你給我看看,日後有沒有大症候。”

哥哥給弟弟撫了撫脈,說:“喲,明年隻怕你要長個瘩背瘡!”

弟弟驚訝道:“哎呀!常聽你說,瘡怕有名,病怕無名。長個瘩背瘡,我眼看不見,手摸不著,怎麼治呀?”

張仲景說:“不要怕,我給你開個藥方,到時候,服了這一副藥,把瘡挪到屁股的軟肉上好了。那時,誰識得是瘩背瘡,就叫誰醫治,定是名醫,瘡治好後,要記著給我來個信兒,以便我登門拜訪。”

張仲景的弟弟做生意來到湖北襄陽。第二年的一天突然覺得脊背疼痛,他知道瘡要發了,忙照哥哥開的處方,抓副藥吃了。不幾日,果然從屁股上生了瘡。他求遍襄陽郎中,這個說是癤子,那個說是毒瘡,都不識得。後來,同濟藥堂有個名醫“王神仙”,看後笑了笑說:“這原是瘩背瘡!”當下就開了草藥,貼了膏藥,不多久,瘡就好了。他忙給哥哥寫了封信。

張仲景接到書信,知道弟弟在襄陽遇上了名醫,一定有高明的醫術值得學習。張仲景求教心切,哪還顧得長途跋涉之苦,當天就準備盤費,打點行裝,奔襄陽而來。

一天清早,襄陽同濟藥堂的大門前,站著一位身背行李、手拿雨傘的青年後生。他向藥店掌櫃央求說:“我從外地來,生活沒有著落,請收下我當個夥計吧!”王神仙見這小夥子年輕利落,詢問一番之後,高興地說:“好!就收下你,你幫我製藥吧。”這個後生就是張仲景。他一心一意學習醫術,生怕別人知道他的大名,把他當客待,故意不講自己的真姓名。

張仲景就在同濟藥堂住下來,當了夥計。王神仙見他炮製藥材熟練內行,幹得又快又好,十分看重,不久,就提拔他當了司藥。張仲景抓藥空閑時,便說“我也學學”,也去給病人撫脈看病。凡吃過他的藥的人,都說他的方子靈驗,藥到病除,大夥稱他是二先生。王神仙看這後生有兩下子,更加器重,就讓他當了自己的幫手。從此,張仲景處處留心,王神仙在藥性、醫理以及撫脈、開方等方麵的獨到之處,他都一一記在心中,寫在本上,並結合自己的認識和經驗仔細琢磨研究,豐富和提高自己的醫術。

有一天,一個老漢匆匆來到藥店,說他兒子病得厲害,把王神仙請去了。

約摸半個時辰,老人來藥店取藥。張仲景見藥單上有藤黃五錢,知道病人肚裏有蟲。停了一會兒,王神仙回來了。他剛要到後院歇息,張仲景卻攔著說:“先生稍等一等,看那老人還來不來請。”

王神仙問道:“藥一吃病就好了,怎麼還要來請?”

張仲景說:“恕學生直言。用藤黃殺蟲,一般需一兩的劑量。先生隻開五錢,但願能把蟲殺死。萬一殺不死,返醒過來會更凶,再用藥也不靈了,隻怕還有性命危險哩!”

話音剛落地,那老漢急急忙忙地跑來了:“王先生,你快去看看吧,這一會兒孩子疼得更厲害了!”

王神仙一聽,頭上直冒冷汗,張仲景說:“不管是吉是凶,學生情願替先生走一趟。”

這時候,病人正疼得在地上打滾。張仲景問問病情,又進行診斷,確認是沒被毒死的一條大蟲在作怪。隻見他不慌不忙,掏出銀針,把病人衣服扒開,摸準位置,刺了進去。

這一刺可把人嚇壞了,隻聽病人慘叫一聲,昏了過去。張仲景望望老漢驚慌的神色,笑嗬嗬地說:“別怕,別怕,刺中了蟲頭,它還要掙紮幾下。過一會兒就好了!”說話之間,病人呻吟兩聲,醒了過來。

張仲景又開付泄藥,讓病人吃下。頃刻,一條尺把長的大蟲被排泄出來,病人完全好了。

王神仙知道後,又驚又喜,問道:“二先生,你到底是什麼人?”張仲景說:“我姓張名機,字仲景,到這裏拜師學藝來啦。”

王神仙說:“哎喲喲,原來是南陽張仲景啊!什麼拜師學藝,可不敢當!”立刻設宴款待。

後來,張仲景回到南陽,兩人還不斷來往,成了很好的朋友。

張仲景中年時候,醫道更加高明,治好了無數疑難之症,於是名聲大振,人稱“醫聖”。

張仲景有一位好友叫寧遠,在郡府裏當書辦。一天閑暇無事,到仲景家中下棋閑聊。談話間,張仲景忽然望著寧遠臉上的氣色,半晌不說話。寧遠驚問其故,張仲景為他仔細診了脈息,然後說:“你患了消渴之症,現在初發,不易覺察;三月之後,頭痛不眠,尿量增頻,謂之上消;六月之後,饑渴難忍,小便濃稠,謂之中消;一年之後,背發疽瘡而死,謂之下消。現在幸虧發現得早,還可以醫治。”於是就為他開了一個藥方。

寧遠從張仲景家中告辭出來,大笑不止,心中想道:“人人都說醫生善於大驚小怪,故弄玄虛,想不到仲景也學會了這一套。我哪裏有什麼消渴之症!我且不吃他的藥,等將來無病時,來給他開個大玩笑。”於是便將藥單扯碎,順風撒掉了。

三個月之後,寧遠雖然感到有些頭痛失眠,尿量增多,但他仍不在意。六個月後,病勢就來得厲害了,每日饑渴難當,並且小便濃稠。寧遠這才慌了手腳,急忙去拜望張仲景。仲景見狀,長歎一聲說:“病已進入中消,毒已入內,氣血全消,非人力所能挽回了,還是早日準備後事吧!”

寧遠淒淒惶惶回到家中,心中好不愁悶,心想:“反正六個月後難免一死,不如出門去遊名山大川,倒也優哉遊哉,賺得半年快活。況且聽說茅山有一道士,醫術神通,隻是不肯輕易給人看病,我順便去尋訪他,或者可以得救。”於是他就到郡府辭去了職務,回家變賣了田產,獨自往深山之中去了。

非止一日,來到茅山清玄觀,寧遠換上了童仆的衣服,進觀拜謁老道士,說他情願出家,侍奉道長。道士見他一片誠意,便留在身邊侍奉香火。兩個月後,道士見寧遠舉止穩重,言語不俗,便追問他從何而來,寧遠才把實話告訴了道士。道士點著頭說:“世間哪有醫不得的病!”診脈之後,微微笑道:“你所患的乃是消渴之症,現在已經將要進入下消,我也無藥給你治病了,你可以下山買好梨數擔,每天吃一顆,產梨的季節過去了,還可以取幹梨泡湯喝,連梨渣一起吃掉,或許還有救。”

一年之後,寧遠回到郡府,前去拜見張仲景。仲景一見寧遠不僅照樣活著,而且氣色極好,脈息和平,甚至還年輕了許多,不由大吃一驚,說:“寧遠,你一定是遇到了神人了!”寧遠把這一年的經過告訴了仲景,仲景感歎不已,說:“真是山外青山樓外樓啊,我自以為我的醫道已經達到了頂峰,現在看來差得太遠了!”說罷便焚香朝茅山拜了三拜,然後對家人說:“我要前往茅山,然後遍遊天下,尋師求學,三年後回來。”

後來,張仲景果然醫術更加高深,成為東漢著名的醫學家,著了《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給祖國醫學寶庫增添了珍寶。

過去的不會再重來,今後的事還是可以希望的。

隔籬偷學

東漢時期,平陵(今陝西鹹陽市西北)鎮上貼出了一張私人告示,旁邊圍了許多人在觀看。告示上寫道:

今有本鎮少年者一名,名賈逵,字景伯,年方十五。因求教者甚多,故願公開授課。即日起,有意者可於本鎮學堂報名。明日即行授課。

第二天,離開課的時間還早呢,學堂裏裏外外就已經擠滿了人。有的人稍微來晚了一點,一看,擠得一點縫都沒有了,幹脆就讓孩子騎到自己的肩上。大家七嘴八舌,嘰嘰喳喳,吵個不休。

有人說:“嗯,15歲,還是個毛孩子呢,能講書,了不起啊,了不起啊!”

也有人說:“哼,那麼小的一個孩子也想講課?我才不信呢!”

又有人說:“唉,信與不信,自己聽他講講不就知道了嗎?”

正說著,前麵的人群突然擁擠起來。大家一邊嚷著“來啦來啦”,一邊自學堂門口閃出一條道來。這時,隻見一個眉目清秀的少年,手拿課本,信步走上講台。看模樣,他確實還是個稚氣未脫的孩子;可看舉止,他卻又落落大方,完全像個大人;再聽他講課,旁征博引,口若懸河,聲音清脆悅耳,又抑揚頓挫,真是棒極了!大家屏住呼吸,全神貫注。偌大的一個學堂裏,就隻有他一個人的聲音。可是,大家哪裏知道,十年前,也就是在這個學堂,他還有過一段“隔籬偷學”的故事呢。

原來,賈逵從小就聰穎過人,深得家人和鄰裏的喜愛。他有個姐姐,以賢惠而聞名鄉裏。在他還很小的時候,他的母親因操持家務,抽不出時間來照料他,就把他交給了他的姐姐。姐姐為了讓他聽話,就經常給他講一些古人勤奮好學的故事聽。那時候,他隻有三歲多一點,姐姐還以為他聽不懂呢,可沒想到,他不僅睜著大眼睛,聽得極有興趣,而且聽完一個故事之後,還吵著要姐姐接著再講一個。可姐姐哪有那麼多的故事可講呢?漸漸地,故事講完了。姐姐又不識字,不能自己看書多讀點故事來講給他聽。想讓他上學吧,他又隻有五歲,還沒到上學的年齡,看著他渴望的大眼睛在盯著自己,姐姐心裏真不是滋味。怎麼辦呢?

有一天,姐姐帶著他在自家的庭院裏玩耍。正玩得起興的時候,姐姐忽然聽到隔壁學堂裏有個老先生正在給學生們講課,正好講的是自己上次沒有給小弟弟講完的那則故事。姐姐想:“正好,我也甭講了,幹脆帶他一起去聽得了。”於是,姐姐就帶著賈逵悄悄地溜到學堂旁邊,聽老先生講故事。學堂和院子之間有道籬笆牆,賈逵太矮,姐姐怕他聽不清,就抱起他,站在籬牆旁邊聽。時間長了,姐姐的手抱酸了,幾次都想把賈逵放下來,好讓自己歇一會兒,可一看到賈逵手緊緊地抓著籬笆、使勁向前伸著腦袋側耳傾聽的模樣,又於心不忍。總算是聽完了這堂課,賈逵高興地笑了,姐姐看見賈逵高興的樣子,忘了剛才的疲勞,也不覺跟著笑了。

以後,每到上課時間,姐姐就抱著賈逵站在籬笆旁邊,聽老先生講課。漸漸地,賈逵長大了,姐姐也抱不動他了,他就自己拿了板凳站在上麵聽。有時候天氣不好,碰上刮風下雨什麼的,他也從不間斷。夏天,烈日炎炎,他頂著酷暑聽課,熱得汗水直流;冬天,大雪紛飛,他冒著嚴寒聽課,凍得手腳發麻,姐姐是看在眼裏,疼在心裏,幾次要拉他回屋暖和暖和,他說什麼都不肯,有時還為此生氣而不理姐姐呢。偶爾他生病臥床不起,自己實在不能去聽了,就讓姐姐代他去聽,聽完後回來再講給他聽。他聽得那樣認真,生怕漏掉了一個字。

就這樣,賈逵堅持不懈地聽課,等長到十歲的時候,他已經學到了很多的知識。對於一些名篇名著,比如說什麼《左傳》呀,什麼《四書》呀,什麼《五經》呀,他都達到能夠熟練背誦的程度。

有一天,賈逵坐在村口的一棵大樹下,一邊背誦著《五經》中的內容,一邊用樹枝在地上寫著。這時村裏有個比較有學問的老學究正好路過,他看見這個孩子在背書,就悄悄地走到賈逵的背後,一邊聽他背,一邊看他寫。等他背完時,老學究發現他一個字也沒有念錯,一個字也沒有寫錯,連忙稱讚道:“好,好!嗯,不錯,不錯!不過,好孩子,我可從來沒有見過你上學呀。你是怎麼學會了這麼多的東西呢?”

賈逵抬頭看了看老學究,頑皮地笑了笑,說:“我呀,是讓我的姐姐抱著我,站在學堂外麵‘隔籬偷學’學來的。”

不久,賈逵“隔籬偷學”的故事便在鄉裏傳開了,許多人都慕名前來求教。由於來的人太多,他的家裏也裝不了,他的姐姐就想了個主意,讓他公開授課。於是,年僅十五歲的小賈逵也就理所當然地當上了“小先生”。

後來,賈逵仍然很刻苦地學習,終於成為東漢時期有名的經學家和天文學家。

越是困窮越要堅強,不放棄崇高的誌向。

戒酒遊學

東漢末年,豺狼當道,虎豹專權,朝廷內外一派腐敗,國家四分五裂,戰爭連年,災荒不斷,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當時,在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東)一帶,有一個窮孩子,名叫邴原,因為家裏窮,交不起學費,所以他長到11歲的時候,還沒有讀過書。那一年,正好他的父親又死了,從此,他就更無依無靠了。

在離邴原家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小學堂。有一天早晨,邴原背著一個打豬草的蘿篼往村外走,正好路過那個小學堂。這時,小學堂裏麵傳來一陣琅琅的讀書聲。邴原覺得挺好奇,就停下腳來,悄悄地溜到學堂門口,從門縫向裏瞧。他看見裏麵有許多比他還小的孩子,坐在課桌後麵,很認真地大聲朗讀課文呢。邴原亮晶晶的大眼睛裏充滿了羨慕的目光。他是多麼的渴望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坐在學堂裏讀書啊!可是,他一想到自己不幸的身世和一貧如洗的家境,心裏難受極了,竟傷心地哭了起來。聲音越來越大,驚動了學堂裏的老師。老師以為外麵出了什麼事,就趕緊跑出來。看到這個情景,老師很奇怪,這個小孩子怎麼會在這裏哭呢?於是,老師就親切地問邴原:“孩子,你為什麼哭啊?”

邴原用手揉了揉眼睛,止住了哭聲,回答說:“大人們都說,失去父母、無依無靠的孩子容易傷怨,家裏貧窮缺衣少穿的人就更容易感到心裏難受。我看到在學堂裏讀書的孩子,都是父母健在。他們既不孤獨悲傷,又可以讀書寫字。我是多麼羨慕他們呀!可低頭看看自己,什麼也不如他們,心裏越想越難受,忍不住就哭起來了。”

老師聽了邴原的敘述之後,很同情他的處境,同時,心裏也覺得這個小孩子很聰明,於是就對邴原說:“孩子,別再傷心了。你如果想念書的話,就到這個學堂裏來吧。”

邴原聽了之後,卻為難地說:“可是我沒有錢交學費呀。”

老師笑了笑,對邴原說:“好孩子,你若是真有誌氣,我願意白教你,不收你一文錢的學費。”

邴原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生怕自己聽錯了,便睜著一雙大眼睛望著老師,說:“真的?”

“真的!”

從此,邴原進了學堂,和其他小孩子一起學習。由於他讀書非常刻苦用功,又肯聽老師的話,所以他隻用了一個冬天的時間,就能夠熟練地背誦《孝經》和《論語》這兩部書了。

邴原在學堂裏雖然學到了不少的東西,但是他自己認為,書本上的知識還是很有限的,他想到外地去遊學,以開闊他的視野。等他長大成人後,他就收拾好行李,告別了老師和朋友,準備遠行了。邴原是個很會喝酒的人,臨行前,他擔心自己因飲酒而誤了學業,特地下了決心要戒酒。在遊學途中,他自己背著沉重的書箱,徒步行走在山澗草叢裏。他不辭辛勞,跋山涉水,到處尋師訪友。在陳留,他拜韓子助為師;到了汝南,他又和孟博交上了朋友;在潁川,他向陳仲弓請教;在涿郡,他和盧子幹在一起討論,從而學到了許多聞所未聞的知識。由於邴原勤於修身養性,對人非常和善,既尊重老人,又愛護幼者,所以他深受人們的尊敬。每次到一個地方,大家總喜歡和他呆在一起。碰上什麼高興的事,就請他一起吃飯。古時男人一般都會飲酒,席間,大家也給他斟上了酒,請他喝。看著大家熱情的樣子,又聞著醇厚的酒香,邴原真有點忍不住要喝了。可他一想到自己當初立下的誌願,立刻又清醒過來,所以他每次都借口說自己不會飲酒而婉言謝絕了人家的好意。時間長了,大家都以為邴原真的不會喝酒。邴原在外麵共呆了八九年的時間,始終滴酒未沾。最後,當邴原要離開朋友們,準備返回自己家鄉的時候,大家又備了一桌飯菜為他餞行。為了尊重他,按照慣例,飯桌上沒有準備酒。可這一次,等大家都到齊了,邴原卻一反常態,當著大家的麵說:“我本來是一個很能喝酒的人,但我擔心飲酒會分心思,從而荒廢了我的學業,所以臨出走前我曾下決心戒了酒。今天我學業已成,而且明天就要離開大家,回到自己的家鄉去了。我很感謝大家這些年來對我的照顧,並且臨別之際還特意為我餞行,我很高興!因此,今天我要和大家共飲,以示謝意!”

於是,邴原取了酒,和大家一起舉杯互相祝賀了一番。

回到家鄉後,邴原招收了幾百門徒,整日講述禮樂,吟詠詩書。後來,在這些門徒中,出了幾十個有名望的人。

不知道我的前程在哪裏,合掌聽著馬兒的騰騰聲,任憑它往哪裏走。

創製曆法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國出了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的名字叫祖衝之。

祖衝之,字文遠,原籍是範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源縣),因為戰亂,祖上遷居到了江南。祖衝之刻苦鑽研一生,在天文學和數學方麵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為人類的科學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這裏,我們隻談談他創製《大明曆》的故事。

在祖衝之生活的時代,已經出現了相當進步的曆法。古人按照日月運行的規律,把第一次月圓到第二次月圓之間規定為一個月。這樣,每個月為29天多一點,12個月為一年。這就是陰曆。人們也觀測了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規律,並將地球繞太陽一周定為一年。這就是陽曆。陰陽曆相比較,陽曆一年的天數比陰曆多11天還有零。這個怎麼辦?古人就想出了個“閏月”法,以便把這兩種運算曆法的天數統一起來。古人用“十九年七閏”,就是說,在19年中安排上7個閏年,每平年為12個月,每閏年為13個月。祖衝之“親量圭尺,躬察儀漏,目盡毫厘,心窮籌策”,通過細密的測量、觀察、推算和研究,發現古人的這種辦法還隻是大致準確,這裏麵有著二萬八千四百二十九分之一的差距。因此,他把19年7閏改為391年中有144個閏年。此外,他還進行了“交點月”方麵的研究,為準確地推算日食、月食的發生時間創造了條件。將“歲差”應用到曆法中去,也是他的首創。

祖衝之經過多年閱讀、研究古代天文曆法方麵的資料,經過多次的科學實驗,終於製成《大明曆》。那是在公元462年,祖衝之才33歲。

當祖衝之將這項重大科研成果奉獻給國家的時候,卻遭到權臣戴法興等人的反對。為此,他寫了一篇駁斥文章。在那篇文章中,他詳述了自己研究曆法的經過。我們看看他寫的這部分內容,對於有誌於科學工作的人,是會有啟發的。他在那篇文章裏說:

我這個人愚笨遲鈍,但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天文、曆算方麵。我翻閱了古今文獻,廣泛搜集眾人不易獲得的資料,對於唐堯、夏禹、周代、漢代的曆法,都進行了仔細的研究;我用盡了各種運算方法,分辨了各種數據,如《九章》中對球體的運算就有錯誤,但漢代的科學家張衡沒有發現它,還是依照舊說;漢代的銅斛上刻著銘文,那是劉歆搞的,數據完全錯了。這些都是曆算家們的大缺點。《乾象曆》和《景初曆》的朔望日周期,在觀測上雖然準確,但是在運算上錯誤很多,這又是曆算家的大錯誤。到了東漢的鄭玄,三國的闞澤、王藩,魏、晉時代的劉徽,這些人都精通多種學科,但在曆法計算上也往往出現疏忽和差錯。我抽出一些空暇時間,一一校正了他們的謬誤;我自信證據確鑿,計算也較精密;這就是我敢於相信自己的結論,而不憑空盲信古人的原因。

我研究了當代人何承天創製的《元嘉曆》,那上麵規定的冬至和夏至,都比實際的天象早;閏月也提前了一個月;金、木、水、火、土,這五星的運行會合周期,也有四十天的差錯;在推算月亮運行時,憑空增加了一項“速度差”,但有些必要數據卻反而沒有。這些都是以前的曆法上有差錯,在我的新曆法中得以糾正的地方。

我所創製的《大明曆》,既係統地清理了曆法發展的源流,又去粗存精,使得天象的觀測符合了日月運行的實際情況。可是有人對此不僅不加肯定,反而進行譏笑詆毀,這不是很可惜嗎!看看戴法興的六條議論,都是一些不得要領的空話,請讓我逐條闡述自己的理由。

戴法興被祖衝之駁得理屈詞窮。大臣們怕得罪戴法興,都附和他,隻有巢尚之一個人站在祖衝之一邊。巢尚之核對了過去幾年發生的四次月食,證明用祖衝之的方法來計算,都是準確的,而用戴法興的方法來計算,出入都很大。他堅決主張采用祖衝之的《大明曆》。爭論繼續了將近兩年,宋孝武帝才決定下一年頒行《大明曆》,不料他這一年死了,事情就被擱置起來。後來朝代也換了,祖衝之也死了。經他的兒子祖烜一再上書請求,直到公元510年,梁武帝蕭衍才正式下令采用《大明曆》。這時候,祖衝之已經死去十年了。

古人所說的中庸,就是堅持一切真理但不超過限度。

篤學不娶

在南朝梁代東莞(今屬山東)莒鎮旁的一個小山村裏,一天天剛蒙蒙亮,村東頭一間破舊的房屋的門“吱”的一聲開了,打裏麵出來了一個人。隻見這人中等身材,衣著樸素,年紀約摸二十歲左右,一張略帶稚氣的臉上,長著一對深邃的大眼睛。他出得門來,放下手中提著的兩個裝滿書籍的擔子,又回到門口,向屋裏看了看:屋裏已是空空如也。他想著自己就要離開這間已經生活了整整二十年的小屋,內心裏一陣悲傷,忍不住長歎一聲。然後,他鎖上門,毅然回轉身,挑起擔子,踏上了通往村外的大路……

這個年輕人是誰?他為什麼要離家?他要到什麼地方去?

原來,這個年輕人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文心雕龍》一書的作者劉勰。

劉勰,字彥和,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裏。那個時候,腐敗的朝廷為了保持自己奢侈的生活,竟不顧人民的死活,隨意增加稅收,苛捐雜賦多如牛毛。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老百姓妻離子散,四處逃荒。劉勰的父母身體多病,幹不了地裏的活計,又不能帶著年幼的劉勰外出討飯,竟被活活地餓死了。父母死了之後,劉勰失去了依靠,他每天隻有靠鄰舍的救濟過活。後來,劉勰長大了,艱苦的生活磨煉了他的意誌。七歲的時候他就已經能夠自立了。他每天早晨很早就到山上去打柴,然後再背到鎮上去賣,換取微薄的收入來勉強維持生活。就這樣,一年又一年,小劉勰慢慢地長大了,長高了。

十歲那年,有一次,劉勰同往常一樣,從山上打了柴,背著往鎮上走。路過街道旁的學堂時,正好從裏麵傳來了一陣朗朗的讀書者,這聲音一下子就把劉勰給吸引住了。他悄悄地走到學堂門前,側耳傾聽,一直到下課才走開。賣完柴,在回家的路上,劉勰一邊走一邊想:“我正愁沒錢上學讀書呢!這下可好,既可以學習,又不耽誤做事。”從此,劉勰不管風吹雨打,日曬雨淋,每天都去聽課,從不間斷。

由於劉勰刻苦努力地學習,他長到16歲的時候,就以學識淵博而聞名鄉裏。加上他本人幹活又勤快,更是深得鄰舍的稱讚。古時候男子16歲時就要把頭發紮起來,謂之“束冠”,表示已經成人了。成人以後,按照一般的習慣就要結婚,即所謂成家立業。劉勰雖然沒有父母,家境貧寒,但是憑他的人品,憑他的勤快,要想娶一個媳婦還是不成問題的。可劉勰卻並不這樣想。

劉勰有個鄰居,對劉勰很關懷,總是幫這幫那,極為熱情。劉勰父母去世後,生活很艱苦,多虧這位鄰居照顧,才使得他沒有和父母一樣被餓死。劉勰對這個鄰居非常感激,自己長大以後,也經常幫鄰居幹些粗活重活;鄰居家裏偶爾有了什麼好吃的,也都要分些給劉勰吃。劉勰把鄰居當父母,鄰居把劉勰當兒子,兩家人親如一家人。鄰居有一個女兒,比劉勰隻小一歲,和劉勰從小青梅竹馬,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兩人感情也頗深。劉勰成年以後,鄰居曾多次暗示願意把女兒嫁給劉勰,但是古代男女授受不親,一般都須男方主動到女方家裏去求婚,所以鄰居的意思就是要劉勰趕快來求婚。劉勰是個聰明的小夥子,這點意思豈能弄不明白?可他心裏有自己的打算:如果結了婚,那麼他就必須真正承擔起一個家庭的責任:老人,媳婦,孩子。一大堆的家務活等著他幹不說,整個家庭的生活就必須全靠他一個人來負擔。這樣,他隻能整天整月整年地忙碌奔波,以求得一家人能平平安安地生活下去。如果這樣,他哪還有功夫來看書呢?他的著書立說的願望不就成了泡影嗎?不,不,不能這樣!

沒辦法,劉勰隻能裝作什麼也不懂的樣子,仍和以前一樣,不停地幹活,看書,看書,幹活。過了一段時間,鄰居看到劉勰還沒來求婚,也猜出了他的意思,就沒有再強求。

謝絕了這一家,又來了那一家。隨著年齡的增大,村裏給劉勰說媒的人也越來越多,幾乎踏破了他家的門檻。不管劉勰怎麼婉言推辭,大家都不相信這麼能幹、有學識的小夥子會一輩子不娶媳婦。對於這些熱心人,劉勰無可奈何,隻能報之以苦笑。

20歲的時候,劉勰為了表示自己篤學不娶的決心,收拾好了行李,離開了自己的家,搬到了附近的一個廟裏,與和尚住在一起。一方麵幫和尚幹些事,另一方麵利用廟裏的清靜環境拚命讀書。這樣堅持了十幾年,讀了大量的書,使他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特別是對佛教經典和文學理論很有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理論著作中,體係最完整、結構最嚴密的巨著——《文心雕龍》就是他研究成果的代表作。在曆史上,這本書被稱為藝苑之秘寶,影響很大。許多人對他的治學精神更是推崇,清代黃叔琳說:《文心雕龍》在於一個“心”字,如果能像劉勰那樣用心讀書和鑽研,文章一定寫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