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和理想不可以不遠大,但行動必須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獄中學書
提到讀書,大家就很自然地想到,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同學們正在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課;或者想到家裏安靜的小屋,幹淨的小書桌,幾個小朋友一起複習功課。可是,這裏要給大家介紹的卻是一個陰冷的監獄裏學習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西漢宣帝時代。當時有一位很受人尊敬的官吏,叫黃霸。一次,有一個叫夏侯勝的官員因為講了漢武帝的缺點,被漢宣帝抓了起來。黃霸因受株連也被抓進了監獄,和夏侯勝關在一起。
黃霸平時工作忙,學習時間不多。現在關在監獄裏整天沒事幹,覺得時間白白浪費了太可惜。他知道夏侯勝是研究《尚書》(儒家經典之一,是春秋戰國以前的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的專家,便對夏侯勝說:
“夏侯勝先生,平時我就很敬佩你,可惜沒有時間向你請教。現在,我想趁坐牢的時間向你學習,不知你肯不肯收下我這個學生?”
自從被抓進監獄以後,夏侯勝天天為自己和黃霸將可能被殺頭而擔憂和苦悶。他萬萬沒有想到,在這生命攸關的時候,黃霸還有心思學《尚書》。
“黃先生,你太客氣了。隻是這監獄……”夏侯勝感慨地回答。
黃霸笑了一下說:“監獄裏條件是差,可是,如果把寶貴的時間放過去了,不是很可惜嗎?”
“黃先生,你沒有明白我的意思。我是說,我們兩人說不定哪一天就要被拉去殺頭,還學習《尚書》幹什麼?”夏侯勝苦笑著說。
黃霸聽了夏侯勝的話,心情也很沉重。他莊重地說:“早上學到了大道理,就是晚上死了,也是心甘情願的啊!”
黃霸的話是那麼堅定,態度是那麼誠懇,夏侯勝深受感到,答應了他的要求。
從此,不管是白天還是黑衣,不管是酷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黃霸都堅持跟著夏侯勝學習。有時他聽夏侯勝講解,有時自己背誦,有時兩個人討論。三年的監獄生活,黃霸不但沒有消沉下去,反而學到了許多知識。
追求真理到了十分喜愛的程度,才能真正有所收獲。
放羊讀書
西漢宣帝時,臨淮郡(今江蘇省盱眙一帶)有一位很能幹的太守,他的名字叫路溫舒。他一生擔任過許多職務,都很有成績,也比較了解人民的疾苦,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路溫舒所以能幹,是和他不怕困難、肯動腦筋、堅持學習分不開的。
路溫舒的父親是一個看守大門的人,收入很少。窮苦的生活使路溫舒從小就失去讀書的機會。他每天一早就要趕著羊群去放牧。
一天,路溫舒趕著羊群上山吃草。羊兒在歡快地戲耍,路溫舒躺在草地上,望著蔚藍的天空在沉思。周圍是這樣安靜,他忽然發現,這是一個多麼好的學習環境啊。
“對,從明天起就利用放羊的時間讀書!”想到這裏,他高興得跳了起來,愉快地哼起了牧羊曲。
可是,到什麼地方才能弄到書呢?年幼的路溫舒又發愁了。那時候還沒有紙,書是抄寫在竹片或綢子上的,價格很貴,買是買不起的。自己抄吧,又到哪裏去找竹子和綢子呢?路溫舒沿著池塘邊走邊想,越想越急,他氣呼呼地揀起一塊小石頭,使勁地向池塘扔去。池塘裏的蒲葉被小石頭打得搖來晃去,路溫舒看見心頭一喜:“這又寬又長的蒲葉多像那些抄書的竹簡呀!不也可以用來抄書嗎?”這時,父親以前對他講過的孫敬把柳木削成片子用來抄書的故事,又再現在他眼前。他勁頭就更大了,很快就割了一大捆蒲葉。回到家裏,他把蒲葉切成大小一樣的葉片,再在葉片邊上錐兩個小孔,用繩子串起來,抄書的本子就做好了。想到自己很快就可以抄書、讀書了,他興奮得一夜未睡。第二天,他向別人借來了書,認真地抄寫起來。
從此,路溫舒晚上在家抄書,白天帶著自己抄寫的蒲葉書一邊放羊一邊讀。他抄了一冊又一冊,讀了一本又一本,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終於獲得了豐富的知識。
隻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任何風浪也不能使他屈服。
鑿壁偷光
“鑿壁偷光”是個流傳很久,為大家所熟悉的動人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匡衡,是兩千多年前的西漢人。他家住東海郡(今山東省郯城一帶),家裏生活很貧苦。但是,匡衡人窮誌不窮,他很愛學習。白天他要跟著大人下地幹活,就隻能利用晚上時間讀書。可是家裏窮得飯都吃不飽,又哪來錢買油點燈呢?匡衡非常焦急。
有天晚上,匡衡突然發現牆壁上有一絲亮光。仔細一看,原來亮光是從隔壁鄰居家透過來的燈光。這一發現,使匡衡高興極了。他馬上拿了一本書來看。但是,裂縫大小,光線太暗,書上的字根本看不清楚。匡衡讀書心切,他就把牆壁上的裂縫鑿成一個小孔。這樣,每天晚上,隻要鄰居屋裏的燈一亮,他就可以讀書了。
不久,家裏僅有的幾冊書都被匡衡讀熟了。再到哪裏找書來讀呢?這時,匡衡想起了“文不識”。原來,村子裏有個姓文的大戶人家,家裏藏有很多書,可是自己卻不讀,人們給他送了個外號叫“文不識”。匡衡決定到“文不識”家去當不要錢的雇工。“文不識”對匡衡的這一行動感到蹊蹺,就問匡衡:“你為什麼不要工錢呢?”
“我隻希望你能把家中所藏的書都借給我看看。”匡衡誠懇地回答。
“文不識”聽了匡衡的回答,感歎不止,就把書借給了他。
匡衡讀的書越來越多,知識也一天比一天豐富。後來,他又去拜同郡的後蒼為老師,虛心學習,終於成為西漢研究《詩經》的專家。
為意氣而發怒不可有,為真理而發怒不可沒有。
三年見師
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很有名的學者叫鄭玄。他年輕時,因為家裏生活不寬裕,沒念幾年書,便被迫輟學在家。後來他當了個收稅的小官吏,鄭玄渴望讀書,不願做官。有幾次,他鼓起勇氣向父親提出要求:“爸爸,請你允許我再去讀書吧!”
結果呢,鄭玄每次提出要求,都遭到父親的斥責。但他並不灰心,仍千方百計地爭取上學。父親拗不過他,隻好把他送到京城的太學裏讀書。學業結束後,他又到處拜師求學。鄭玄曾拜當時有名的學者張恭祖為老師,學到了許多知識。後來聽說陝西有個馬融(東漢經學家、文學家)很有學問時,他又不遠千裏地來到陝西拜馬融為老師。
馬融的架子很大,誰要想成為他的學生可是件不容易的事。最後通過博士盧植的介紹,馬融才同意收鄭玄為學生。
馬融有400多名學生,平時能夠進到馬融屋子裏去聽課的隻有50多人,然後再由這些弟子去傳授給其他學生。鄭玄在馬融那裏學了快三年,一次也沒見到過馬融。但鄭玄沒有一句怨言,他學習仍舊是那樣認真。他在馬融家旁邊蓋了一間小屋子,住在裏麵一邊埋頭學習,一邊等待機會求見馬融。他的數學成績很好,但他一點也不驕傲,而是隨時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準備在見到老師時問個明白。
這個機會終於來了。有一天,馬融和他的學生們遇到了一些數學難題,算了很久也算不好。盧植也隻算出了三道題,還有五道題算不出來,他就向馬融推薦:“鄭玄的數學很好。”
“那就讓他來試試吧!”馬融說。
鄭玄等了三年,終於見到了老師。他算出了全部難題,並向馬融請教了那些記錄下來的疑難問題。馬融看到鄭玄既虛心又肯動腦筋,讚不絕口地對盧植說:“我和你都不如鄭玄呀!”
三軍的統帥可以被俘虜,一個人絕不可以被強迫改變誌向。
書店覽書
東漢時期,在京城洛陽的一些書店裏,經常可以看到一位青年人站在那裏聚精會神地看書。書店的主人有時斜著眼看他,表示看不起這個窮書生;有時嘰嘰咕咕地講幾句難聽的話諷刺他。但是,這位青年隻顧讀書,根本不去理睬他們。這個青年人就是王充,他後來成為東漢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
王充是今浙江省上虞人。他6歲開始識字,8歲到學堂讀書。他學習十分用心,成績非常優秀,因此,被保送到京城洛陽的太學繼續深造。太學裏的老師是當時非常有名氣的班彪。許多人羨慕王充,王充自己也覺得很幸運。
不久,王充發現老師講課中有些問題。他是個追求真理的人,不滿足於太學裏學到的知識,決心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尋找真理。
他想找一些書來讀,可又沒有錢買書。洛陽城裏有幾家書店,允許買書的人閱讀挑選。王充想出了個好辦法:“我可以隻閱讀不購買,書店不就變成了讀書的地方了嗎?”從此,他每天一早就到書店等候,店門一開,他總是第一個“顧客”。
然而,書店到底和圖書館不一樣,書店裏既沒有桌子也沒有凳子,王充每天隻能站著看書。古時候的書是竹片子做的,兩手捧著它可吃力哩!看的時間長了,兩腿兩臂就會又酸又疼。但是,王充卻十分珍惜時間,他不肯休息,隻稍微活動一下手腳,就又堅持著看下去,中午隻簡單吃一點幹糧,便又一直讀到傍晚書店關門。
一年四季,不管是晴天雨天,王充一直這樣苦讀不懈,洛陽書店的書幾乎全被他讀遍了。他讀書很專心,又比較聰明,凡是看過的書,他差不多都能背下來。王充就是利用這種辦法博覽了群書,掌握了豐富的知識。
堅定自己的誌向,但不要意氣用事。
讀書百遍
三國時期,有個著名學者叫董遇。
董遇小時候,家鄉連年遭受戰爭,董遇的哥哥隻好帶著他遠離家鄉,投靠朋友。
在朋友那裏,董遇兄弟倆為了維持生活,每天天剛亮,就上山砍柴,然後賣柴買糧,糊口度日。但是,這樣的艱苦生活並沒有使董遇放棄學習。他每次上山也好,換米也好,都要帶上書本,利用空隙時間朗讀課文。別看小董遇講話口齒不流利,讀起書來可順口哩。可是他的哥哥不僅自己不喜歡讀書,還常常譏笑小董遇,說什麼:“看你這麼用功,以後想當個大文人嗎?”又說什麼:“書讀得再多,肚皮也飽不了。”董遇聽了,隻當沒聽到一樣,照樣專心致誌地讀書。
董遇經過長期的攻讀,對《老子》(道家的主要經典,相傳春秋晚期哲學家老子著)這本書很有研究。一天,有一個人向他請教。董遇問他:“這本書你讀過幾遍了?”
那人回答道:“一遍還未讀完,實在太難懂了。”
“我勸你將這本書讀一百遍後再說。”董遇說。
這位青年人聽了很失望。董遇又解釋說:“根據我的經驗,每本書讀上百遍,就能懂得意思了。”
“哪有那麼多時間啊!”
“為什麼不利用‘三餘’呢?”
“什麼叫‘三餘’?”
董遇答道:“‘三餘’就是指三種空閑的時間,即冬天農閑時間,晚上空閑時間,雨天不幹活也是空閑時間。
品德高尚的人,即使處於邪惡當道的亂世,也不會動搖自己的誌向。
智勇雙全
東吳孫權手下有一員智勇雙全、數立戰功的大將,名叫呂蒙。
呂蒙出身窮苦,小時候沒有上過學。孫權覺得呂蒙沒有文化是個很大的缺陷。他勸呂蒙說:“你是個領兵的大將,應該多讀些書,以增長知識,提高能力。”
呂蒙為難地說:“軍中事情多得辦不完,哪裏還有時間讀書呢?”
孫權搖搖頭說:“我難道是要你成為經學博士嗎?我隻是希望你能了解一些曆史知識。你說你的事情多,難道會比我的事情還多嗎?過去打仗時,我就是手不釋卷,讀過許多書。現在我仍堅持每天看書,我覺得讀書很有好處。”接著孫權又向呂蒙講了孔子好學不倦、東漢劉秀在戰鬥中還忙於學習以及曹操老了仍然好學的故事。
呂蒙聽了孫權的勸告很受教育。他立定誌向,發憤學習。雖然他每天要處理許多事,還要練兵,但他總是擠時間讀書。他讀的書非常多,而且讀得很認真,還有許多獨到的見解,許多學者都比不上他。
有一回,吳國另一名將魯肅到陸口去上任,經過呂蒙駐防的地方,卻沒有去看他。因為在魯肅印象裏,呂蒙是個大老粗,他有些瞧不起呂蒙。有人勸魯肅說:“呂將軍現在讀了很多書,跟過去大不一樣啦!你應該去看看他。”魯肅聽了,將信將疑,決定去看個究竟。
第二天,魯肅登門拜訪呂蒙。在喝酒的時候,呂蒙幫魯肅想了五條防備關羽的計策,魯肅非常佩服。他走到呂蒙身邊拍拍呂蒙的肩膀說:“老弟,我以為你隻有武功,今天看來,你的學識非常淵博,已是文武雙全,再不是過去的阿蒙了!”
不隱居心靜的人,思維不會深邃;沒有遭受過磨難的人,誌向不會廣大。
囊螢為燈
夏天的夜晚,我們在穀場庭院乘涼,經常可以見到有些忽閃忽閃的亮光在飄動。奶奶會告訴你,那是螢火蟲在飛。你們知道嗎?關於螢火蟲,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哩。
晉朝時候,有一個名叫車胤的人。車胤小時候,家裏也是比較窮的。白天,父親省吃儉用還可以勉強讓車胤去上學讀書。可是到了晚上,家裏常常沒有油點燈。愛學習的車胤,眼看晚上許多寶貴的時間不能用來學習,心裏非常焦急。
夏天的一個晚上,車胤正在院子裏乘涼。忽然有幾隻螢火蟲從他的眼前飛過,那一閃一閃的亮光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趕過去捉了幾隻,拿到漆黑的屋子裏一看,幾隻螢火蟲發出的亮光還真不小呢!車胤趕快拿出書湊上去一看,哈,真能照見字!如果再多幾隻,那就更亮了。小車胤樂得合不上嘴。他請媽媽用薄薄的白麻布給自己縫了一個小口袋,然後跑到村子附近的溝邊、地旁,捉了好多螢火蟲,都裝進了小口袋。
回到家裏,小車胤顧不上休息,便把小口袋放在桌子上,湊著螢火蟲發出的亮光興奮地讀起書來。他的心呀,甜得像喝了蜜糖水一樣。
整個夏天的晚上,不管天氣多麼悶熱,蚊蟲怎樣叮咬,車胤全然不顧,他在“螢火燈”下讀了不少書。
有德行的人對於善的態度是,誌向善美,行為善良安穩,用言語表達對善的喜悅。
苦練書法
我國古代有很多有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就是其中的一個。不少人喜歡他的字貼,學習他的字體。也許你們當中,就有人正在學他的字哩!
王羲之,晉代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自小就練毛筆字,七歲的時候,就能寫出一手好字。在十二歲的那一年,有一天,他見到父親枕頭裏有一本介紹寫字方法的書——《筆記》,就偷偷地拿來看。父親發覺後,責問他:“你為什麼拿我的書?”他笑了笑,沒有回答。他的母親疼愛地勸他:“你年紀小,還不懂事。”他的父親也答應,等他長大了,一定教他寫毛筆字。
王羲之聽了父母親的話,急得跪下來向父親請求說:“現在就教我吧!如果等我長大了再學,那就太晚了!”
父親看到兒子的決心那麼大,心裏很高興,笑道:“拿去看吧!”
從此,王羲之在父親的指導下,仔細對照《筆記》講的方法,苦練寫字,沒有多久,他的書法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王羲之的字寫得越來越好,對書法研究的興趣也越來越深厚。有一次,他看到大書法家張芝的字寫得很好,而且聽說張芝寫字十分刻苦,不勝敬慕,決心像張芝那樣苦練毛筆字。以後,他不管走到那裏,總是要擠出時間拿出筆墨練習一番。傳說,江西、浙江有幾處地方的水池,由於王羲之練字洗筆的緣故,池水變黑了,後人稱為“墨池”。
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責怪別人或埋怨上天不幫助,這種人則沒有誌氣。
十年一賦
西晉時期,洛陽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城的事,一位名叫左思的人,構思十年,寫成了《三都賦》。由於《三都賦》詳細記述了三國時蜀都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吳都建業(今江蘇省南京)、魏都鄴(今河南省安陽北)三地的形勢、特產情況,內容非常豐富,文章也寫得很好,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傳抄。為此,洛陽城裏的紙供不應求,紙的價錢也一下子貴了起來。
左思的文章為什麼寫得這樣好?是不是他天生就比別人聰明呢?不是的。左思所以能成長為著名文學家,是他刻苦學習、勤奮探索的結果。
左思並不是一個天資聰明的人,他少年時代的學習很不好。他學過古樂器,學過書法,學過彈琴,但沒有一樣成功的。左思的父親對朋友無限感慨地說:“這孩子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呢!”
父親的歎息,使左思非常難過,也激發了他迎頭趕上的決心。從此以後,他以勤補拙,孜孜不倦地學習。別人讀一遍書,他就讀十遍;別人一天寫出一篇文章,他就用10天、一個月寫好它。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苦學苦練,左思終於也能寫出真切動人、詞句優美的文章,他用一年時間寫成了《齊都賦》。
《齊都賦》寫成後,左思又向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寫《三都賦》。為了寫好《三都賦》,他親臨實地,作了大量的調查訪問,使《三都賦》材料豐富,敘述詳密。左思為了寫《三都賦》,構思了十年。在十年中,他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寫作《三都賦》上。他在書桌上、門上、窗台上、牆邊,甚至廁所裏,凡是他經常經過的地方,都放上紙和筆。這樣,他就可以隨時隨地把想到的好句子順手記下來。經過十個春夏秋冬的努力,左思終於寫出了轟動洛陽的《三都賦》。
當時著名的文學家陸機來到洛陽,他是一個很有文才的人,也準備寫《三都賦》。當他聽說左思正在寫《三都賦》時,就拍著手哈哈大笑起來。他在給他弟弟的信中譏笑:“這裏有一個鄉下老粗,正在寫《三都賦》。那就讓他寫吧,等他寫完了,我們拿來蓋酒壇子!”但是,當陸機讀了左思寫的《三都賦》後,卻驚歎不已,佩服得五體投地,認為好得無法再加修改,他自己也就停筆不再另寫《三都賦》了。
堅守誌向而又紮紮實實去幹的人,才是真正有作為的人。
遮窗夜讀
北魏時,有個人叫祖瑩。他的父親是做官的,家裏生活條件比較好,父母對他也比較溺愛。
祖瑩8歲那年進了國家辦的學校讀書。他學習特別用功,常常拿起書來就不願意放下。父母親見他整天看書,擔心他把身體搞壞,給他規定了讀書時間,並派仆人看著他,到了晚上,又把家裏的燈都熄掉。媽媽以為這樣一來,小祖瑩就可以早點睡覺了。
可是,她哪裏知道,小祖瑩每天晚上仍然讀書到深夜呢。原來,小祖瑩每天晚上等大家都睡熟時,就用棉被把窗戶遮擋得嚴嚴實實,又重新把燈點著,然後坐下來讀書。
祖瑩讀書非常用心,記憶力也特別好,許多課文都能背下來,學習成績優異。有次,學校裏的張天龍老師給學生講《尚書》。張老師講過以後,選定祖瑩為主講人,第二天給同學們做示範講解。這天晚上,祖瑩認真地做著準備,不知不覺天已大亮。這時,學校裏的學生都到齊了,正等著祖瑩去給大家講課。祖瑩匆匆忙忙拿了一本書就走,他到了講台上把書往桌上一放,可是一看,糟糕!他正要講的《尚書》沒有帶,卻慌忙錯拿了一本《曲禮》(記春秋前後貴族飲食、起居、喪葬等各種禮製的書)。怎麼辦呢?張老師是很嚴厲的,祖瑩無法回去換書。他鎮靜了一下,把《曲禮》放在桌子上,不慌不忙地誦講了《尚書》三篇,講得既流暢又熟練,一個字也沒有漏掉。
祖瑩課講完後,老師表揚他,同學們羨慕他。可是,他們又哪裏知道,祖瑩的成績是經過多少個不眠之夜的刻苦學習才取得的啊。
誌向遠大的人,不會因為貧窮而鬆懈自己的鬥誌,放棄自己的追求。
鐵杵磨針
唐朝大詩人李白一生寫過許多壯麗詩篇。他寫的詩流傳中外,大家都很喜歡讀,人們尊敬地稱他為“詩仙”。
可是,李白的成就是來之不易的。有一段時間,李白曾在今四川省眉州象耳山讀書。因那裏的生活比較艱苦,李白想放棄學習回家去。當他走到山下一條小溪邊時,看到一個老婆婆正在溪邊的石頭上磨鐵杵。李白見了很奇怪,便問道:“老婆婆,你磨這根鐵杵做什麼用呀?”
“我要把它磨成針!”老婆婆邊磨邊答道。
老婆婆的回答使李白又驚又愧。驚的是,這麼粗的鐵杵,要磨到什麼時候才能磨成針啊!愧的是,自己竟沒有老婆婆那樣頑強的毅力。老婆婆的行動啟發教育了他:學習也像磨鐵杵一樣,隻有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於是,他告辭了老婆婆返回山裏,決心學習老婆婆“磨鐵杵”的精神,繼續讀書。
那條小溪被後人稱做“磨針溪”。
意誌堅定、誌向遠大,就會對榮華富貴不屑一顧。
寫穿木盤
在書店裏,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唐朝書法家懷素的草書碑帖。懷素自幼就出家當了和尚,在經禪之餘,經常練習毛筆字,經過一番苦練,終於練出了一手好字。
但是,懷素認為自己見識還太淺,他聽說鄔彤的字寫得很好,就去拜鄔彤為老師。鄔彤很認真地教他寫字的筆法,還向他仔細地介紹了王獻之和張旭的書法特點。懷素聽課時思想非常集中,總是一邊聽課一邊思考。有次,鄔彤講完後,見懷素還一聲不響地坐在那裏,就問他聽懂了沒有。連問了幾聲,懷素才從沉思中猛地驚醒過來,一迭聲地答應:“懂了,懂了!”
學習書法,最主要的在於多練。為了練字,懷素在寺廟的牆壁上,在自己的衣服、家具用品上都寫滿了字。後來,又在荒地上種了一萬多棵芭蕉樹。芭蕉樹的葉子又寬又滑,懷素就在芭蕉葉子上練字。這一萬多棵芭蕉樹的葉子,該要寫多少字啊!
冬天到了,芭蕉葉子也沒有了,怎麼辦?懷素又想出了好辦法。他請木匠做了一個木盤,漆上淺色的漆,就在木盤上練字。寫滿了,擦去再寫。寫了擦,擦了寫,漆磨光了再漆,最後木盤竟被磨穿了。接著,他又漆了一塊方木板,在方木板上練字。過了一段時間,這塊木板也被他寫穿了。
意誌不堅強的人,聰明才智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
舌瘡肘胝
在學習中,有些同學不太喜歡古詩,他們覺得古詩太難懂了。其實許多著名詩人的好詩並不怎麼難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就是連老婆婆也能聽懂的。白居易的詩為什麼又好又通俗呢?這是因為他一生勤奮好學,知識豐富,寫起詩來就像說話一樣自然。
白居易小時候是非常聰明的,他五歲時就開始學寫詩,15歲的時候詩就寫得很好了。這樣說,讀書是件很容易的事?不是的。聰明在於勤奮,白居易讀書的那種刻苦精神是一般人所趕不上的。
20歲左右的時候,白居易住在今安徽省符離集一帶,白天學賦(古詩的一種表現手法),夜裏讀書,有點空閑還苦苦地寫詩。從早到晚,從黃昏到深夜,白居易不席暇暖,食不甘味,不知疲倦地學習。由於念書念得太久,他的嘴上都長起了瘡;由於寫字寫得太多,他的手肘上都磨起了繭。這樣艱苦的學習生活,別人都為之感慨,可是白居易自己卻並不以為苦。
白居易一輩子都保持刻苦學習的精神。70歲時,他得了重病,頭暈眼花,連走路都困難。可是,他在病中寫的詩竟比病前寫的還要多。他幾乎每天都要寫一首新詩,同時,每天都在修改舊詩,他的詩稿改了又改,有的詩甚至改得不留原文一個字。
白居易寫到老,學到老,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詩。人民非常尊重他的勞動,他的詩流傳到今天,仍為大家所喜愛。
堅持力行的人有誌向,任何時候都不迷失方向的人才能長久。
賈島做詩
寫文章是一種艱苦的勞動,敷衍潦草、不下苦功是不行的。隻有嚴肅認真,一絲不苟,才能寫出好文章。
唐朝有一個詩人叫賈島,他寫詩很注意詞句的錘煉,經常一個字一個字地琢磨,有時想好了一個句子,過些時候覺得不好又修改,修改了還不滿意,再修改,有的詩句甚至改了三年才改好。
賈島做詩的時候,思想非常集中,走路在想,睡覺在想,甚至吃飯的時候也在想。他平時常常喜歡騎著毛驢出去轉悠。有一次,賈島又騎著毛驢出去了。當時正值深秋,滿地落葉,他觸景生情,吟詩一句“落葉滿長安”。當他正在苦苦思索第二句詩句時,突然迎麵碰上了一個大官。在封建社會,老百姓見了當官的是要回避的。可是,這一回賈島因為騎在驢背上想詩入了神,來不及躲避,觸犯了這位官老爺,被抓起來關了一夜。
又有一次,賈島騎毛驢外出,忽然想到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是又覺得“僧推月下門”的“推”字不好,想改寫“僧敲月下門”。他騎在驢背上嘴裏不住聲地念著“推”、“敲”;兩隻手呢,一會兒做“推”的架勢,一會兒又做“敲”的樣子。路上的行人見了都覺得奇怪,不知道這個騎毛驢的人是怎麼搞的。這時,韓愈(唐代偉大散文家、詩人)騎馬從對麵過來。賈島隻顧“推敲”,眼看小毛驢就要衝到韓愈麵前。韓愈手下那些當差的大喝一聲,一齊上前把賈島抓住,帶到韓愈麵前。
“你為什麼見了我不知回避呢?”韓愈問。
賈島說:“我正在想一句詩,有兩個字不知用哪一個好。”
“哪兩個字呢?”韓愈好奇地問。
賈島就把剛才想的詩句告訴了韓愈。
韓愈聽了賈島的話,覺得很有意思,騎在馬上想了很長時間,說:“我覺得用‘敲’字好!”
後來,賈島采納了韓愈的意見。
這個故事在曆史上一直流傳著。人們在修改文章、修飾字句時總是說“推敲推敲”,“推敲”一詞的典故就是從這裏來的。
因我不能改變自己的誌向而屈從流俗,所以將在憂愁苦悶中度過艱難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