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香自苦寒來
挫折是砥礪一個人品質和性格的頑石,也最能體現生命的珍貴。法國著名文學家巴爾紮克曾說:“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進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要想上帝讓步,你就必須盡全力抗爭。
韓建苦學
唐朝末年,有一個地方官,名叫韓建。因為他出身貧苦,從小沒有念過書,因此,雖然當了官,卻看不懂公文,往往公文來了,還要叫別人讀給他聽。為此他很苦惱,晚上經常翻來覆去睡不著覺。
有一天,韓建把一位有文化的老朋友請來,對他說:“我想了一個認字的辦法,你願意幫忙嗎?”
那個朋友說:“你把辦法告訴我,隻要能用得上,我一定盡力。”
韓建說:“請你在我日常所用的東西上,都寫上各自的名稱,好讓我隨時隨地都可以認字。”
那個朋友覺得這個辦法的確很好,就在韓建的書桌上寫個“桌”字,在床頭旁寫個“床”字,在碗底下寫個“碗”字,在筆上寫個“筆”字……從此,韓建每天堅持認字,慢慢地他就可以讀一些通俗的書了,公文來了也不用別人讀了。
但是,韓建並不滿足,他希望認得更多的字,讀更多的書。一天,他看到了一本類似字典的工具書,就問別人這本書有什麼用處。當別人告訴他,有這本書的幫助,就可以認得更多的難字,並懂得這些字的解釋時,他非常高興。在別人的幫助下,他學會了查字典。以後在學習中,每遇到生字他就查字典,既認識了字也知道了它是什麼意思。
天才在於學習,知識在於積累。韓建由於好學不倦,不僅能看懂公文,而且能夠看懂一些難懂的曆史書籍了。
即使失意之時,也要獨自實踐自己追求的理想。
做工學畫
五代時期,在今浙江省天台縣有一個著名的畫家叫鍾隱。
鍾隱從小就很有頭腦。他不願虛度光陰,討厭那官場上庸俗無聊之事,便在曠野山林間蓋了間茅草房,經常住在那裏。每當他在林子裏散步,看到那盛開的野花,聽著那百鳥歡叫,就感到心胸開闊,心情舒暢,往往情不自禁地拿起畫筆,把鮮花和百鳥描繪下來。他每日都在畫畫,從中感到有無限的樂趣。他擅長畫花竹、禽鳥,特別是鷂子、白頭翁、斑鳩等,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當時,有一位名叫郭乾暉的將軍,也愛好畫畫,他畫的鷂鷹非常好,很有名氣。但是,這位郭乾暉將軍卻非常保守,不願意把畫畫的技巧傳授給別人,他連一個學生也不肯收。
鍾隱看過郭乾暉的畫,覺得比自己高明,心裏十分敬佩。但怎樣才能把郭乾暉的本領學到手呢?他想了很多辦法,都行不通。
一天,鍾隱聽說郭乾暉家裏要雇個傭人。他想,郭乾暉並不認識自己,可以改名換姓,到郭乾暉家裏去當傭人,借機接近郭乾暉。
鍾隱做了郭家的傭人以後,幹活非常賣力,對郭乾暉的照顧也十分殷勤。隻要郭乾暉畫畫,他就在旁邊磨墨拿紙,這使他有機會察看郭乾暉是怎樣畫鳥的。日子長了,郭乾暉在構圖、用筆、著色方麵的特點,鍾隱都基本上掌握了。
一天,鍾隱見四下沒人,就在牆上畫了一隻鷂子。他正在畫,被別人看到了。那個人見鍾隱也會畫鳥,覺得奇怪,就去告訴郭乾暉。郭乾暉聽說後,跑來見了畫在牆上的鷂子,不由大吃一驚。心想,一個初學畫的人決不會畫得這麼好。這幅畫中的鷂子有些像他的畫,又有些像另一個畫家的畫。這另一個畫家是誰呢?他仔細一想,啊,可能是鍾隱。想到這裏,郭乾暉問道:“您大概是鍾隱吧?”
鍾隱看瞞不住了,就坦白地向郭乾暉說:“是的,我就是鍾隱。我很仰慕你,為了向你學習,我情願當你的傭人。”
郭乾暉聽了鍾隱的話非常感動。他覺得鍾隱已經是一個有名氣的畫家,還能不怕吃苦受辱,甘當傭人,虛心求學,真是個有誌氣、有前途的青年,便破例地收下了鍾隱這個學生。
一隻蜜蜂很微小,但也能遊覽大自然;一隻蝦雖微小,但也能在大海中無拘無束地遊走。喻指隻要有遠大誌向,就沒有做不到的事。
邊幹邊學
五代末年、宋朝初年,有一位著名的木工師傅,他的名字叫喻皓。
喻皓出身於一個貧苦的家庭,很小就學木工,沒有念過什麼書,文化水平是不高的。但是,他一生卻設計和建造了許多重大的建築物,不少建築是我國建築史上的光輝傑作。
喻皓是怎樣學會設計的呢?他是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增長才幹的。
北宋統一中國後,喻皓從杭州來到了北宋京城開封。開封城裏有一座唐朝時建造的相國寺,這裏是一個十分熱鬧的地方。每次逢集,買書畫的、玩雜耍的、唱小曲的,三教九流,應有盡有。這樣的地方,初到開封的喻皓,當然也想去看一看。可是,他一到相國寺,就完全被相國寺的門樓吸引住,忘記了遊玩。原來,相國寺門樓上的飛簷構造特殊,是相國寺的十絕之一,這引起了喻皓的極大興趣。打這以後,隻要有空,他就往相國寺跑,站在相國寺門樓下,仔細地研究。站累了,他就坐在台階上看;仰得脖子酸了,他又躺在地上,全神貫注地盯著門樓上的飛簷,一邊看一邊畫圖。回到家裏,他又用零星木頭仿造相國寺門樓模型。
喻皓不但注意學習他人的經驗,而且注重調查研究。每次設計之前,他都到施工現場去認真觀察,並對周圍環境和曆史作一番調查,以保證建築立於可靠的基礎之上。有一次,宋朝政府交給喻皓一個重大任務——在開封設計建造一座11層的開寶寺塔。這是一項十分複雜的建築工程。喻皓像往常一樣,先做了一個模型,放在桌上,讓朋友們提出修改意見。他還到建塔的地方做了詳細調查,根據建塔處四周沒有高山,以及開封一年四季又常刮西北風等地理條件、氣候特點,他在設計塔身時,有意讓塔身向西北方向傾斜一點。當時一些無知的官員指責喻皓把塔造斜了。喻皓把原因告訴了人們,並預言,在西北風吹襲下,100年左右塔身會垂直於地麵,塔的壽命約有700年之久。後來的事實證明,喻皓的設計是正確的。
凡是有誌向的人,都有力爭向上的心理。
三多三上
我國唐、宋兩個朝代出了八個大文學家,他們的散文寫得非常好,人們稱他們為“唐宋八大家”。其中有一位就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歐陽修。
歐陽修曾說過:“要寫好文章,就要做到‘三多’:多看好的作品,多動手寫作,多與別人商量。”他自己就是這樣做的。
歐陽修從小喜歡看書,家裏的書不夠他看,他就向鄰居和親友借書,看到有好的書,自己就動手抄。
有一天,他在一堆舊書中,發現了唐朝偉大散文家韓愈的文章,看後非常驚奇和羨慕:世上竟有這麼好的文章啊!他一口氣讀下去,讀著讀著,把吃飯都忘掉了。從此,他廢寢忘食地苦心鑽研,決心趕上並超過韓愈。
歐陽修經常與他的朋友一起討論怎樣用句,怎樣才能把文章寫得更精練。一次,他與一個朋友一同外出遊玩,看見一匹脫韁的馬,在路上狂奔,踩死了一條狗。
歐陽修對他的朋友說:“我們將這件事寫下來,看誰寫得簡練,好嗎?”
他的朋友很高興地同意了這個建議,摸著頭想了一會,很自信地說了這樣一句:“有犬臥通衢,逸馬蹄而死之。”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有一條狗躺在大路上,狂奔的馬將它踩死了。”
歐陽修聽後,對他的朋友說:“你寫得太囉嗦了,如果用這個辦法寫曆史,那麼一萬卷也寫不完啊!”
“那你怎麼講呢?”他的朋友不服氣地問。
歐陽修回答說:“我用六個字就能說明了。”
“六個字?!”那個朋友感到很驚奇。
於是歐陽修說了這麼一句:“逸馬殺犬於道。”果然隻用了六個字。用現代話來說,就是飛奔的馬在路上將狗踩死了。這個朋友不得不佩服歐陽修用字的精確簡練。
歐陽修用字能夠如此精練,和他平時充分利用時間刻苦學習、善於思考是很有關係的。他一生寫了許多著作,而這些名作,卻多在“馬上”、“枕上”、“廁上”寫成的,歐陽修稱之為“三上”。
瑣碎細小之事的成功,不如致力於遠大事業遭到失敗的收獲大。
斷齏劃粥
我們為了頌揚人們有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精神,常常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來表達。這句話出自何處呢?這句話是出自北宋範仲淹的《嶽陽樓記》。
範仲淹是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他兩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沒有辦法生活下去,母親隻好帶著他改嫁到一朱姓家裏。範仲淹從小就生活在受欺壓、受淩辱的環境裏。但是,他不甘寄人籬下,從小學習就非常刻苦。23歲那一年,他不遠千裏來到了當時著名的南都(今河南省商丘)學舍求學。
在南都學舍學習期間,範仲淹深知學習之不易,因而一心一意攻讀。他生活極其儉樸,每天隻吃稀粥,冬天時,將稀粥凍成塊,吃時切一二塊。每天吃稀粥,當然是很艱苦的,但他堅持這樣做,為的是磨煉自己的刻苦精神,以集中精力進行學習,不讓吃飯占去太多的時間。
範仲淹這種艱苦生活,感動了他的同學們。其中有一個同學是南都留守(地方官)的兒子,非常同情範仲淹的生活,回去告訴了他的父親,並從他家裏拿了一些上等飯菜送給範仲淹。範仲淹開始不肯收,後來,實在推辭不下,才勉強收下,但他卻一直沒有吃它。幾天以後,南都留守的兒子看見這些食物都腐爛了,就問他:“我父親聽說你生活艱苦,特地要我把這些飯菜送給你,而你卻不肯吃,難道我們這樣做得罪了你嗎?”範仲淹答道:“對你和你父親的深情厚誼,我是非常感激的。隻是我吃慣了稀粥,要是現在吃得太好了,怕以後就吃不進稀粥了。”
範仲淹就是這樣嚴格要求自己,將全部精力放在學習上。他在南都學舍如饑似渴地晝夜苦學,每當困倦時,他就用冷水洗臉,清醒清醒頭腦,又繼續讀書。據說,整整五年時間,他都是和衣而睡的。
由於範仲淹持之以恒地刻苦學習,終於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為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人的生命可以受到威脅,但誌向不可改變。
警枕求學
司馬光是北宋的一個大臣,也是我國著名的曆史學家。他編寫了一本曆史著作,名叫《資治通鑒》。這本曆史書,記載了從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一共1362年的曆史。編寫這樣一本大規模的書,需要有多麼豐富的知識和要付出多麼大的精力啊!
司馬光從小就特別用功,他針對自己記憶力差的弱點,比其他孩子花更多的時間讀書。放學後,哥哥弟弟很快把書讀完,就出去玩了。而司馬光呢,仍然留在家裏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遍又一遍地背誦一直到把書背得滾瓜爛熟才肯罷休。因此,他背過的書,往往很久也不會忘記。以後,司馬光向人介紹讀書的經驗時說:“背書很重要。書背熟了,你平時騎在馬上,或者在半夜醒來時,就可以吟誦這些文章,思考文章的意義,這樣得到的知識也就多了。”
司馬光做官後,仍然堅持刻苦學習,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讀書和著作上。他住的房間,擺設很簡單,除了幾個書櫃外,幾乎沒有什麼貴重的家具。而在這些簡單的用品中,有一件奇怪的東西,這就是一塊光滑的圓木頭。司馬光要這塊圓木幹什麼呢?原來司馬光每天讀書和寫作都要到深夜,往往疲勞過度睡著了。為了不影響讀書和寫作,他特地找來了這塊圓木頭。當困倦時,他就用這個圓木頭當枕頭睡一會。隻要一翻身,圓木枕頭就會滾到地上發出響聲。這樣,他也就被驚醒,爬起來再繼續讀書、寫書。為此,司馬光稱這個圓木頭為“警枕”。
欲望不可以放縱,而誌向不可以滿足。
發憤抄書
司馬光是我國古代有名的曆史書——《資治通鑒》的作者,可是你們知道嗎?這本書還有另外一位作者,那就是曆史學家劉恕。
劉恕,北宋筠州(今江西省高安縣)人。他從青少年起就喜愛曆史,不僅大量閱讀了各種曆史書籍,而且閱讀了與曆史學家關聯的地理、天文等書籍。因此,他的曆史知識十分豐富,對曆史上發生的大小事情,都了如指掌,跟人家談起來,總是滔滔不絕、有聲有色、有根有據,好像他自己經曆過一樣。
劉恕的才能,得到了當時大曆史學家司馬光的賞識。司馬光在編寫《資治通鑒》這部長篇曆史著作時就向北宋皇帝推薦,指名選劉恕作為他的助手。在寫書過程中,很多疑難複雜的曆史問題,都交給劉恕去寫。所以司馬光說:“《資治通鑒》的寫成,有著劉恕很大的功勞啊!”
劉恕小時候家裏生活困難,他在冬天連棉衣都穿不上,哪裏有錢買書呢?他主要是靠借別人的書閱讀。向別人借書,到了期限是要歸還的。為了能便於閱讀,便於使用,劉恕就發憤抄書。當時就流傳著這樣一個劉恕發憤抄書的故事。
劉恕有個在亳州(今安徽省亳縣)做官的朋友,名叫宋次道,家裏收藏了很多很多珍貴的圖書。劉恕為了能看到這些好書,不遠千裏,從江西來到安徽。主人見老朋友老遠地來了,接待十分熱情,每天都準備了豐盛的酒菜請他吃飯。劉恕卻說:“我登門拜訪不是為了吃飯,請你們不要再這樣客氣了。”
從此,劉恕每天隻簡單地吃一些便飯,就把自己關在主人的書房裏,埋頭讀起書來。他一邊讀,一邊抄,天黑了,也顧不上睡覺。這樣一連抄了十來天,直到把需要抄的書都抄完了,劉恕才告別了主人。
品德低下的人誌向也很短淺。
讀書廢寢
古時候有一個人,為了讀書,竟幾年不上床睡覺,這個人就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邵雍。
邵雍,從小就是一個刻苦用功、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他學習起來有一股子爭分奪秒的勁頭。冬天氣候寒冷,他舍不得花時間去生爐子;夏天暑氣烤人,他為了不分散注意力,竟連扇子都不扇。白天,吃飯就是他的休息時間;晚上,他夜以繼日地苦攻苦讀。困了,就伏在桌子上睡一會,醒了再讀,竟有幾年不上床睡覺了。
有一年,邵雍居住的共城(今北京市密雲縣東北)來了一個名叫李之才的縣官。李之才是位《易經》專家,很有學問,為人也很坦率。他聽說邵雍刻苦好學,曾到邵雍家拜訪。邵雍也很敬佩李之才,當時就拜李之才為老師。從那以後,邵雍學習更加刻苦,又有三年時間沒有上床好好睡過覺。
《易經》是我國古代儒家重要經典之一,邵雍對《易經》非常愛好。在李之才的指導下,他認真鑽研《易經》。為了熟讀《易經》,他把《易經》抄寫出來,貼在房間的牆壁上,抬頭就能看到,每天都要背誦幾十遍。
後來,李之才調到河南做官。邵雍也把家搬離共城,來到了千裏之外的河南省洛陽市。剛到洛陽,他的生活很困難,住的是透風漏雨的茅草房,每天還要砍柴燒飯,侍奉父母。但是,盡管生活這樣艱苦,邵雍卻能繼續從師學習、研究,終於成為一位有名的哲學家。他一生不願做官,但他的學術成就以及治學態度,影響卻是很大的。
沒有聽到大的理論,誌向就不會高遠;沒有聽到精辟深刻的談話,思想就不會專一。
苦學創作
我國文學史上有許多著名的詩人、詞人,他們的不朽作品就像是夜空中璀璨的群星。其中,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閃耀著異樣的光華,特別引人注目。李清照的詞寫得好,不僅因為那些作品是她的真實情感的寫照,同時也是她勤學苦練的結果。
李清照很小的時候就在父親的指導下,讀完了諸子百家的著作,經常練習寫詩填詞。她讀書十分用心,許多書,她讀後,合上書本就能夠流暢地從頭背到底。
李清照還經常和丈夫趙明誠在晚飯後做讀書遊戲,各自說一件書上記載的事,然後由另一個人說出這個故事記載在什麼書上,第幾卷第幾頁第幾行。通過這種讀書遊戲,進一步鞏固學過的知識。
愛讀書的人一般也都愛買書、藏書,李清照也是如此。她和趙明誠雖然都出身於做官的人家,但經濟並不很寬裕,要買書也是有不少困難的。當時,開封相國寺有許多書攤,出售古書和金石碑帖。李清照夫妻倆省吃儉用,把節省下來的錢,用來買書畫和金石碑帖。有時手頭沒有錢,他們就把衣服拿到當鋪裏去當押,換了錢,就到相國寺買回古書、碑帖進行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收集了5萬卷古書和2000卷金石碑帖。他們還把收集到的古書重新校正裝訂,標上書簽,係上綢帶,成為很有價值的資料。
李清照不但讀書很勤奮,寫作也十分認真。一首詩詞的初稿寫出來後,她總要反複推敲,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她寫詩的心情就像夜裏投宿的鳥,繞著樹飛來飛去,剛剛落下,感到不安定,於是又飛起;再落下,還不安定,於是重又飛起,這樣多次反複,也還是不能安定。寫出了她那刻苦創作的精神。
身處衰敗社會裏的人,誌向愈高尚純潔,地位愈低下;而那些阿諛逢迎愈是巧妙,官做得愈大。
書巢苦讀
陸遊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不僅喜歡寫詩,還注意總結曆史經驗。
陸遊非常尊敬他的祖父陸佃。陸佃小的時候家裏很窮,常常映著月光讀書。這件事給了陸遊很大的教育。他以祖父為榜樣,不分白天黑夜地學習,掌握了十分豐富的知識。他買了許多書,加上祖父留下的,他的房間裏到處放的都是書了。他給這間屋子起了個名字叫“書巢”,天天在“書巢”中刻苦地讀書學習。
有一次,他的一位朋友來看望他,陸遊請他去看看“書巢”。聽到“書巢”這個名稱,朋友很驚奇地問:“你為什麼給書房起這樣一個名字呢?”陸遊笑了笑說:“您到我房間裏看看就明白了。我的房間裏,櫃子內、桌子上、枕頭下都擺滿了書。四下環顧,看到的都是書。我這個人,飲食起居、生病憂憤時都離不開書。有時我想走動走動,但是那些多的書把我包圍起來,就像巢裏許多幹枯的樹枝絆住了手腳一樣,使我行動不得。”
說完,陸遊就讓客人進屋看看。一進門,就被一堆書擋住了去路,客人不知從哪裏進入。好不容易進去了,東轉西轉,又不知道從哪裏出去了。客人哈哈大笑地說:“這真像個巢,真像個巢啊!”
身處安逸歡樂之中也決不放縱欲望,在貧窮困苦之時誌向也不鬆懈。
千裏學醫
朱震亨是今浙江省義烏人,因為他醫術高明,為人看病又認真負責,大家都很尊敬他,稱他為“丹溪翁”。但是,朱震亨原來卻不是學醫的。他也像當時許多讀書人一樣,讀的是經書,為的是應考做官。他的老師是有名的學者許文懿。
許文懿身患慢性病,經過多年治療都沒能治好。一天,許文懿對朱震亨說:“我的病如果沒有精於醫術的人治療,恐怕難以治好。你是很聰明的,願不願意去學醫呢?”
朱震亨過去因為母親經常生病,曾自學過一些醫學常識,對醫學也有一定興趣。現在聽了老師的建議,便毅然決定不去做官而改學醫。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他把過去為準備趕考而寫下的文章統統燒掉了。
朱震亨虛心地向本地一些醫生學習,不分晝夜地鑽研當時流傳的一些處方。可是,實踐使他認識到,不求甚解地死搬過去的處方來治今天的病,效果是不好的,最重要的是要掌握醫學原理,隻有掌握了醫學原理,才能得心應手地為病人治病。為此,他離開家鄉到外地去求訪名師。他跑了很多地方都沒有訪到名師。在回義烏途經武林時,有人告訴他有一個羅知悌先生醫術很高,不過羅先生性情非常怪癖,自以為有本事而不願意傳授給別人。
朱震亨好不容易尋找到一位名醫,心裏非常高興,他馬上去拜見羅知悌。可是,去了好幾次,羅知悌都不願見他。朱震亨不但不灰心,反而更加懇切地去求見羅知悌。他的一片誠心終於感動了羅知悌,他收下了朱震亨,並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全部傳給了朱震亨。
朱震亨從羅知悌那裏回到家鄉,把老師許文懿的老毛病治好了。幾年後,他已是一個很有名氣的醫生了。但他並不自滿,而是進一步研究各家醫學經驗,創造了一套新的醫學理論。
有自信心的人,不因他人的誹謗或讚譽而改變追求;知足的人,不因權勢財富的誘惑而動搖心誌。
放牛聽書
王冕是元朝著名的畫家,同時還是著名的愛國詩人。
王冕是浙江諸暨人,出身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由於家境貧寒,他不能上學讀書,七、八歲時就幫助父親幹活。不論刮風下雨,他都要起早摸黑地牽著牛到地邊溝旁放牧。
可是,王冕是多麼希望讀書,又是多麼羨慕那些能上學的小孩子啊。每當他放牛經過學堂門口時,常常被那琅琅的讀書聲吸引住。可是,想想還要放牛,他又失望地走開了。
後來,王冕想出了一個放牛聽書的辦法。每次放牛時,他就把牛繩子接得長長的拴在木樁上,讓牛自己吃草,自己則悄悄地扒在學堂的窗台上,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課。他既用功,記憶力又好,往往聽說就可以背誦下來。
有天下午,王冕聽課入迷了,完全忘記放在野地裏的牛。等到老師講完課,學生哄的一聲衝出書屋時,他才知道天已不早,慌忙跑到草地上去找牛,可是,牛不見了。王冕十分不安地回到家裏,父親怒容滿麵地在門口等著他。原來牛已經自己跑回家,王冕才鬆了一口氣。還有一次,王冕正在聽課,牛又跑了,還踩壞了人家田裏的禾苗。那塊地的主人牽著牛找到王冕的父親。當然,王冕又少不了挨父親的一頓揍。可是,過後王冕又仍然去聽書。慈祥的母親心疼孩子,就對父親說:“算了吧,孩子這樣癡心著迷地想讀書,就由他去聽書吧!”
父親雖然也希望孩子能上學讀書,可是生活怎麼辦呢?想來想去,最後隻得把王冕送到一個寺廟裏去幫工。王冕白天幫和尚幹活,晚上等和尚們睡著了,他就偷偷地跑到佛殿上,坐在泥菩薩的膝蓋上,借著長明燈的亮光讀書,經常一讀就讀到天亮。佛殿裏有許多泥菩薩,麵目形狀十分凶惡可怕,年幼的王冕一點也不害怕,就好像根本沒有看到那些泥菩薩一樣。
王冕勤奮好學的事,像長了翅膀一樣很快地傳開了。有一個叫韓明善的著名學者聽到後很驚異,就把王冕收為學生。
行為相合,誌向相同,相距千裏也會彼此聯係;行為不合,誌向不同,就是對門居住也不相往來。
牛棚上學
吳昂,明朝浙江海鹽人,他從小聰慧好學。他聽說海寧縣有一位祝先生很有學問,便決定到海寧縣去,拜祝先生為師。
一天,吳昂身穿粗布衣,腳踏草鞋,背著書箱,步行來到了海寧縣。見到祝先生以後,他很恭敬地說:“我才疏學淺,聽說先生很有學問,特地來拜見你,請你收我做一名學生。”
祝先生回答說:“哎呀,你來晚了。房間都被學生住滿,沒有合適的地方安排給你住了。如真的要留下,那還有一間牛棚是空著的,你願意在那兒住嗎?”
吳昂本來就是一個窮孩子,吃苦他是不怕的。聽說祝先生肯收他為學生,便高興地連聲答道:“行,行,我住在什麼地方都可以。”
祝先生聽到吳昂的回答非常高興,覺得這是一個好學的學生。他馬上叫家裏的傭人去把牛棚打掃一下。吳昂也脫下自己的外衣,和傭人一起打掃起來。從此,吳昂就住在牛棚裏讀書。
轉眼,冬天到了。有錢人家的學生,穿的是綢緞麵子的絲綿袍,吳昂的棉襖卻破得絮都露了出來。在那寒風凜冽的嚴冬,吳昂衣著單薄地坐在牛棚裏讀書,渾身凍得直哆嗦。可是,吳昂並沒有被寒冷嚇住,為著暖和身體,他常在棚內活動活動,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堅持學習。
春節到了,學生們都放假回家過年。吳昂回到家裏,喝完了除夕酒,放完了辭歲鞭炮,便又步行回到祝先生家的牛棚裏讀書。年初一早上,祝先生看到吳昂來向他拜年,不禁大吃一驚,忙問:“你怎麼今天就來了?”
吳昂回答說:“您對我關懷備至,我非常感動,我應該抓緊時間,加倍努力學習。”
自此以後,吳昂更加努力發憤,日日夜夜地刻苦讀書。
人沒有美好的誌向,雖然勇敢也必然會遭到挫傷。
簷下聽書
明朝中期,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有一個名叫周安的人,他刻苦自學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周安出身很窮,他原來並不姓周,因從小賣給周家當仆人,就改姓周。周安這個名字,就是主人給他起的。
周安每天要從早到晚地伺候周家的少爺穿衣、打水、端飯、送茶……少爺讀書的時候,周安還要陪候在旁。這位周少爺是一個好吃懶做、貪玩厭學的花花公子,他雖然身在書房,心卻在想著吃喝玩樂,老師講什麼他根本聽不進去。而在旁邊陪候的周安,卻很愛學習。老師給少爺講課的時候,他站在書房外麵,精心地聽老師講課。為了學到知識,周安不顧腰酸腿痛,他以驚人的毅力,天天堅持站在那裏旁聽,學習進步很快。
幾年以後,周少爺仍是一個不學無術的蠢材,而周安卻成了一個有知識的人。
一個人的欲望應該小些,誌向應該遠大。
映月夜讀
南北朝時期,在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縣)出了一個有名的孝子。他母親去世的時候,他悲慟欲絕,竟趴在墳上連哭了三天三夜,差點昏死過去。當他的家人扶他起來時,才發現他的眼睛都哭出血了。為了表示自己對死去的母親的尊重,他不吃葷腥,吃菜不吃菜心,隻吃老葉。他不僅隻對自己的母親表現出“孝”,而且幾乎是對所有的長者都如此。在他給皇太子當老師的時候,偶爾乘車外出,隻要路上一碰到長者,他都要親自下車,讓長者上車,自己則跟在車後步行。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李泌”。這個“李泌”就是江泌。
江泌,字士清。他小的時候家裏很窮,父母又多病,幾乎無力維持這個家。小江泌很懂事,很小就開始幫助父母幹家務活。等長大了一些,到了上學的年齡,鄰居的孩子都高高興興地背著書包上學去了,而他卻隻能站在自家的窗前看著人家歡笑,偷偷地抹著眼淚。他的父母看見他這樣,心裏非常難受,心想讓他也去讀書,可是又沒有錢。他們為此而經常歎息。小江泌看出了父母的心思,就故意裝出高興的樣子,對父母說:“爹、娘,你們不要為我擔心什麼,我自己會想辦法讀書的。”可是話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不那麼簡單。“我該怎麼辦呢?”他想。
有一天,他和往常一樣,依舊背著那個破舊的箱子出門上街,一邊吆喝著“補鞋嘍!補鞋嘍”,一邊往前走。當他來到學堂門口時,恰好裏麵有個老師在講課。那抑揚頓挫的悅耳的讀書聲立刻吸引住了他。他屏住呼吸,立在門外,一直聽到老師把這堂課講完才走開。從此以後,每到上課時間,他必在門外偷聽;到後來,他幹脆就把修鞋箱擺在學堂門外,一邊補鞋,一邊聽課,這樣既不妨礙賺錢,又可以保證學習,真是兩全其美。可是光聽不行呀,自己不親自讀讀書怎麼能學到更多的東西呢?白天補鞋聽課,沒有時間,隻能利用晚上。但是家裏又沒有錢買燈油。怎麼辦呢?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又到了中秋佳節。這天夜裏,月亮大如圓盤,月光清澈如水。江泌陪著父母在院中賞月。閑談之中,他忽然發現院中一棵大樹的影子非常清晰地印在地上,甚至連枝丫樹葉都看得很清楚。他看著樹影漸漸地就出了神,連坐在一旁的父母叫他也沒有聽見。看著看著,他突然靈機一動,就連忙跑進屋子裏,拿了本書出來,往眼前一放。嘿,真清楚!他高興極了,也顧不得理會旁邊的父母,自個兒就坐在板凳上讀起來。一頁,又是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