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管理充軍罪犯的長官,在當時文壇上有一定聲譽,他的文章宏麗,詩詞洗練,自成一家。一次,偶然看到黃嗣徽夜很深了還在自己小屋中讀書,有些好感,就歎口氣道:“你這小廝,沉默寡言,平日總一副陰冷神氣。想不到還愛學習,倒是看不透你呢!”就把他調到身邊,隻幹文書抄寫、家中打掃之類輕鬆活兒。從此,黃嗣徽的境遇稍有改善,學習更加勤勉刻苦了。隻是他沉默寡言、麵容陰冷的樣子,讓長官不大舒服:才幾歲的孩子,本該歡歡笑笑的時候,怎麼像個小老頭兒似的!
一天,長官和他的許多朋友一起,在堂上欣賞一幅古人所畫的山水畫。畫很出色,疏林淺水,竹籬小橋,一隻羊羔,望著空茫的山野,等著主人領它回家……整幅畫簡潔幽婉,淡淡筆觸間,透出一股無可告沂的蒼涼。眾人無不讚歎感慨此畫傳神、精妙。
長官提議大家每人吟一首詩,以助興。眾人讚同,便各自沉吟起來。
這時,角落裏傳出強抑的哽咽聲。
大家一看,卻是伺候大家茶水,並為大家研墨的黃嗣徽。
長官有些不高興,責備道:“我的朋友聚會,你為什麼這樣掃大家興致?”
黃嗣徽抬起淚眼,望著長官,請求道:“大人,能讓我也以此畫為題,做一首詩嗎?”
“你?也會做詩?”長官驚訝。
黃嗣徽默默點下頭。
“你一個囚犯、下人,也要和我們一樣,做詩?!”一個脾氣暴躁、自覺清高的管營(負責管理充軍囚犯的官職名稱)受侮辱似地大聲道。
其他人也覺這個小囚犯太不像話,紛紛斥責。
長官勸住眾人:“且看他詩做得如何,再行置之不遲。”說罷,令黃嗣徽立即做。
眾人也都等著黃嗣徽做不出來、或做得不成樣子,好出他的醜。
不料,這小囚犯走到書案前,拿起筆來,略加思索,一首七絕已躍然紙上:
匣有瑤琴篋有書,
棲遲猶未卜吾廬。
主人況是丹青手,
乞取生涯似畫圖。
詩的大意是:瑤琴有裝它的琴匣,書籍有藏身的書箱。隻我孤獨一人漂泊人世,不知道安身立命的家到底在什麼地方。現在主人是擅長丹青的畫家,真希望能理解畫上無路可歸的羊羔兒那樣理解我,使我能有新的生活路途。
長官看了黃嗣徽的詩句,大吃一驚:這哀傷蒼涼又真情蘊藉的詩,絕非一般人能寫出,更絕非一般十四歲的無憂無慮尚是孩子的少年可寫出來的!這少年文筆老練、才思不俗,令人讚歎;而尤令人震動的是這詩中表述了作者難與人言的委屈、痛苦,而且這委屈、痛苦絕不一般!
長官上前,一把拉住黃嗣徽的手:“你一定有什麼冤枉、委屈,告訴我,我為你做主、申冤!”
眾人也怔過之後,齊圍上來,再三詢問。
直到這時,小嗣徽才“哇”地一聲,痛哭起來,而且一發不可止,直哭得氣喘艱難、麵色青紫,最後竟昏死了過去。
從沒見有人這樣傷心地痛哭,大家都為之感動了,盡管還不知道具體情節,但已充滿了同情。
黃嗣徽終於講出了三年來一直壓在心頭、從未對任何人說過的自身悲劇:
原來,天真爛漫的小嗣徽,正過著幸福的童年,巨大的不幸卻降臨到頭上:母親得了重病,臥床不起。七八歲的嗣徽十分懂事,天天守在母親病床前,為母親熬藥、送水、端飯,晚上也不肯離開。他日夜都盼望母親早一天康複。不料,萬惡的病魔還是奪去了母親的生命。臨去世之際,母親不放心地拉著小嗣徽的手,斷斷續續地說:“兒,媽媽再不能照顧你啦!……你今後凡事要自己料理……無論日子多難過,也要堅強活下去!……千萬不要放鬆學習。兒啊,千萬別……”話沒說完,就含淚去世了。
小嗣徽抱著母親的遺體大哭,哭得淚人一樣。母親去世後,嗣徽幾天幾夜不吃不喝,悲痛到了極點。
過了不久,父親娶了後母。這女人十分凶悍刁頑,對小嗣徽開口就罵,抬手就打。她不許小嗣徽看書學習,分派給他從天亮到夜深也難能幹完的各種活兒。特別是又生了個小弟弟以後,後母待他更凶神惡煞,恨不得讓他馬上死了才稱心解氣。常常讓幹了一整天活的小嗣徽連一口湯也喝不上。
父親開始還多少關照點嗣徽,但後來由於後母的不斷挑唆、誣陷,也漸漸不喜歡這個前妻的孩子了。
小嗣徽日子更艱難。後母肆無忌憚地公開折磨、毒打毫無過失的嗣徽,還不許他哭、不許他向父親訴說原委。有時甚至激起父親的火,讓父親打他——這,就更讓嗣徽傷心。
就這樣,才八九歲的小嗣徽,每天夜晚,以淚洗麵。一盞昏暗的燈光下,他縮在寒冷的廚房角落裏,懷念母親,懷念以前甜蜜的日子,淚水就控製不住嘩嘩地流了下來……
有一次,連續兩天後母沒讓他吃飯,還罰他不停地劈柴。餓得發昏的嗣徽雙手再沒一點力氣,舉起的斧頭掉了下來,直砍在腳上,一道血口又深又長,鮮血不停地流,痛得嗣徽立刻昏了過去。……醒來時,腳已腫得十分厲害,傷口更汙穢不堪:原來後母竟趁他昏迷,在傷口上抹上許多臭泥髒水。傷口終於潰爛化膿,小嗣徽連路也不能走了。可後母還強迫他刷碗、掃地、洗衣服。“手又沒壞,養你白吃飯嗎?!”那聲音,那神色,至今回憶起來讓人渾身發冷。
那次受傷,老天保佑,小嗣徽總算沒死。但以後的日子更難受了:好像他不該不死,還賴在家裏吃閑飯似的!
在那種艱難得無法讓別人置信的日子裏,小嗣徽咬牙活下來。支持他活下來的唯一力量就是母親臨終的叮囑:不管日子多難,也要堅強地活下去,也要堅持學習。在這力量支撐下,他每當父母及弟弟都睡下之後,就悄悄點起油燈,一個人在廚房刻苦讀書。也隻有在書中,他才得到一絲人間難得的溫暖。
到14歲時,在悲慘境地中生活的黃嗣徽,長成了端莊文靜、懂事知禮、又能幹一切家務活兒的少年。此時,更大的打擊來臨了——
看到嗣徽非但沒累死、病死,反而長大成人,後母更是咬牙切齒。她一想到日後家產要有嗣徽一半,就兩眼冒火,滿心仇恨。為了把家產全部留給親生兒子,她決心要把一直孝敬長輩、任打任罵不發怨言的嗣徽置之死地而後快。
機會終於來了:那天,嗣徽的父親在外喝醉酒,在路上跌了一跤,摔斷了腿,回家中已昏迷不醒。後母見狀,馬上興高采烈地跑到州府大堂敲鼓喊冤,狀告黃嗣徽忤逆不孝,打昏父親、殘害弟弟、打罵母親……於是,出現了本文開始的場麵。
聽罷黃嗣徽的訴說,眾人無不感傷。
王××同情地說:“你為什麼不當堂講清事實,為何無故蒙冤呢?”
黃嗣徽流淚說:“父母告兒子忤逆,誰又會聽兒子反駁呢?而且,我也不想解釋、反駁。無論如何,我不想在公堂上與後母對質。畢竟是母子,兒子怎好當堂譴責母親呢?那樣,即使勝訴,可當堂告倒母親,讓母親出醜,也是不孝的行為,我不能那樣做。”
眾人無不歎息:真是好孩子,寧可受屈,也不失孝道。
長官又道:“可你被判充軍,家裏父親正重病在身,你舍得離開嗎?那總是你親父啊!萬……”
嗣徽示意長官不要說下去。“我想總不至於對父親如何的。後母不過是慮及家產為我所分,對父親總不會怎樣的。我一人出走,既使後母滿意,又不使父親為難,更可以擺脫困境,得到多一些讀書的時間與機會。可是……請大人不要再問下去了!”話沒說完,嗣徽掩麵退出客廳。
長官明白他沒說完的話:可是在這裏,仍躲不開一些邪惡卑劣的小廝欺淩,逃不脫隻按罪名就厭嫌、怒斥以至責打自己的不公平對待……
長官深感內疚:為什麼沒早一天認真詢問這少年的冤屈呢?明明初見時就覺得他不像文件上寫的那種人!
他決心為黃嗣徽洗盡冤屈,讓他挺胸抬頭地生活在人間。後來,經過他的努力,終於把黃嗣徽解脫出來,重新成了一個自由人。
獲得自由的黃嗣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更加日以繼夜刻苦攻讀,他的詩文水平有了快速提高。而少年時期坎坷人生經曆,更使他意誌堅強、為人剛正,有了多方麵的知識與才能。
後來,長官做了宰相,提拔黃嗣徽做了官。在官任上,黃嗣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成為才德兼備、被人們稱頌的地方官員。
有誌向的人,常常為國為民而憂傷;無所追求的人,總是自求安閑。
胸有成竹
宋代畫家文與可,以擅長畫竹子出名。他畫的竹子形象生動,栩栩如生。而且他畫竹的時候,從來不打草稿。他的朋友晁補之曾寫詩稱讚他:“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意思是說,他作畫時竹子的形象早在心裏醞釀好了。“胸有成竹”這個成語,就是從這裏來的。
文與可畫畫是怎樣做到胸有成竹的呢?原來這是他對竹子進行長期細心觀察的結果。
為了觀察的方便,文與可在他的窗前種了一片竹子。無論陰晴雨雪,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文與可總是對著搖曳多姿的竹林,看呀看呀,有時甚至忘記了周圍的一切,達到了入迷的程度。
文與可不僅每天觀察他窗前的那片竹林,而且還常常跑到山野去觀察大片的各式各樣的竹子。
盛夏的中午,烈日炎炎,許多人躺在樹蔭下還大汗不止,文與可卻來到一個向陽的山坡前觀察竹子。他觀察得非常認真、細致:一會兒搖搖挺拔高聳的楠竹,一會兒俯身摸摸低矮的水竹,或者拂一拂幹枯的竹葉。灼人的陽光,悶熱的竹林,蒸灼得他汗如瓢澆,濕透了衣衫,但他仿佛絲毫也沒有感覺到。
突然,一陣狂風吹來,文與可渾身感到一陣清爽。他抬頭望天,烏雲已吞沒了山頭,一場暴雨眼看就要到來。他想趕快離開這裏,到山腳下找個避雨的地方。可是那颯颯的竹葉聲又吸引住了他。他想:我隻在家裏看過暴風雨中的竹子,還沒在山野看過呢!今天正是天賜良機。想到這裏,他撩起衣襟,迎著怒吼的狂風,不顧飛沙走石,一氣登上了山頂。望著那被狂風吹得東倒西歪像醉漢似的竹子,藝術家的心也醉了。接著,隨著一聲炸雷的轟響,大雨傾盆而下。文與可屹立在山巔,看了一會整個竹林朦朧迷人的雨中景象,便從山頂下來,不顧雨急路滑,又向竹林內鑽去。在崎嶇的山路上,他跌倒了又爬起來,殘竹峭石劃破了衣衫皮肉,弄得渾身傷痛,他也不管。他望著風雨中千姿百態的竹子和竹葉上跳動著的晶瑩水珠,欣喜異常,他的心神完全和竹子融在了一起。
畫家畫畫,並不僅僅是為了表達事物本身的美,而且意在畫外:通過所畫的畫,來表達畫家的某種追求。竹雖細,但是卻長而直,這正是文與可自身氣節的表達。尤其使文與可欣賞的是,冬天大雪紛飛,積雪壓竹,竹子寧折不彎,這種精神,也正是文與可畢生所追求的。可惜的是,南方竹子雖多,但是卻很少下雪;即使下雪,雪也不多,很難看到上麵所述的場麵。
無獨有偶。有一年,冬天已經快結束了,苦苦等了幾個月的文與可本來都不抱下雪的希望了,老天卻偏偏飛飛揚揚地下起了大雪,雪染大地,一片銀白。不巧的是,就在下雪的前夜,文與可因病倒在了床上。大雪的突然降臨,使溫度驟降,又加重了文與可的病情。第二天早晨,文與可昏昏然睜開眼,覺得外麵好亮,他心頭猛然一驚:莫不是下雪了?他掙紮著想起身下床,可是感覺全身無力,無法坐起來。他叫妻子扶自己站起來,走到窗前,推開窗子,發現自己所種的竹子有一半已被積雪壓斷。他忘情地望著窗場的場景,卻不料一陣寒風吹來,他身上猛地一抖,禁不住咳嗽起來。妻子趕忙關了窗戶,扶他上床,又給他加了一床被子,生怕他著涼。可他卻不顧這些,堅持要起床,怎奈實在無力起身,方才作罷。
文與可雖然身體躺在床上,可心卻在窗外。他一心想去野外看看那裏的情景。上午躺下吃了藥,又好好地睡了一覺,他就悄悄地下了床,瞞過妻子,獨自一人出了門。剛一上道,他就感覺到寒風刺骨,地上積雪過多,也使他寸步難行。他擔心自己的身體受不了,便想回到屋子裏去,可一想到這次難得的機會就這樣輕易地被自己放過去了,未免太可惜,於是又鼓足勇氣,打起精神,一步一步往前走。山間道路崎嶇不平,又被積雪覆蓋,很難辨認,文與可就隻好用一根杆子試探著慢慢走。好幾次他都差點摔倒滑到旁邊的山澗裏去。好不容易,他來到了山上,這時他已是氣喘籲籲了。可當他一看到漫山遍野的為積雪所覆蓋著的竹林時,他什麼都忘卻了,竟一下子跌跌撞撞地奔跑著撲向竹林。他忘情地走啊,看啊,看啊,走啊,還不住的用手摸啊,摸啊……
他這一走不要緊,可急壞了家中的妻子。他的妻子找遍了全村,也沒有發現他的身影。後來經人提醒,他的妻子才想起:文與可會不會是去山野看竹子去了。於是趕忙打發家人去找。果不其然,在山野的竹林外,有一個人影在不停地來回跑動,那不是文與可,又會是誰呢?
文與可就是這樣,夏不避風雨,冬不畏冰霜,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細心觀察著不同的竹子在不同環境、不同季節和不同天氣中的不同姿態,並熟記於心中。這樣,他畫畫時,自然就做到“胸有成竹”了。
身處安逸舒適的環境裏,就誌向不大。
一生勤讀
黃宗羲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史學家。
黃宗羲的父親是有名的“東林”名士。黃宗羲14歲那年,父親被奸臣害死,他滿懷為父親申冤報仇的決心,跟隨老師劉宗周刻苦學習。他經常流著淚讀書,直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少年時代的勤學,為他以後取得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青年和中年時代,黃宗羲從事反對奸臣的活動。明朝滅亡以後,他又奮不顧身地參加抗清鬥爭。鬥爭生活是那樣的繁忙、緊張,黃宗羲仍利用一切機會讀書和寫作,哪怕是點滴的時間也不放過。有一次,黃宗羲被清兵圍困,他一麵指揮士兵守寨等待援兵,一麵還在船中與別人研究曆法。還有一次,清朝統治者在大街小巷張貼了他的畫像,要捉拿他。他隻好離開家,過著逃亡的生活,有好幾次他差一點被官吏捉住。就在這十分危險的環境裏,他仍然帶著書逃難,稍微有點空就讀書。
到了晚年,生活稍微安定些,黃宗羲學習更加勤奮。60多歲的老人,身體弱了,冬天經不住寒冷,他就把棉被包在身上,兩隻腳放在火爐蓋上取暖,手裏拿著書,湊著閃爍不定的蠟燭光看書。夏天天氣酷熱,蚊蟲亂叮,許多老人都找個風涼的地方休息去了,黃宗羲卻點著燈,坐在蚊帳裏看書。雖然熱得滿身是汗,他還是常常讀到半夜。
80歲以後,黃宗羲老眼花了,仍然不停地讀書。他一邊讀一邊在書上畫上各種記號。他的書很多,為了互相參照著讀,書放置得很亂。但是隻要問一下黃宗羲,他可以很快地把要找的書找出來。
黃宗羲一生勤奮讀書,常識非常廣博,留下了許多名著。
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自己的才幹,無誌向就不能成就學業。
學有不怕
清朝時期,在今安徽省宣城縣出了一個著名的數學家梅文鼎。
梅文鼎的父親梅士昌,以及梅文鼎的老師羅王賓,都是喜愛天文學和數學的人。每當晴朗的夜晚,梅士昌和羅王賓總要仰觀天上星辰,研究它們的運轉。小文鼎也經常參加他們的活動,跟在父親的身邊觀察。時間長了,他也能聽懂部分天文學術語和認清一些天上的星辰。
研究天文是離不開數學的,梅文鼎很注意攻讀數學。他讀書有四個特點:一是不怕難。遇到難懂的地方,他從不繞開,越難越去鑽研。他常常為了弄懂一個難點忘了吃飯和睡覺。二是不怕煩。他所讀到的一些數學書,常常是一些流傳很久的、殘破不全的本子,讀起來往往前文不接後語,很麻煩。梅文鼎總是耐心地設法抄寫,湊成完整的本子。有時這本書與那本書文字有不同,即使隻是一字之差,他也總要把它考訂得清清楚楚。三是不怕苦。他讀書很勤奮,有一個叫劉輝祖的人曾經和梅文鼎住在一起,他對梅文鼎的學習情況最了解,他說:“每天夜裏鼓樓上已經打四更了,梅文鼎還在燈下讀書。天剛蒙蒙亮,他又起床讀書了。”四是不怕丟麵子。梅文鼎遇到自己實在解決不了的難題,就記在本子上。出門時,他就帶上這個本子,隻要遇到懂數學的人,他就虛心請教,哪怕是年輕的學生,他也能不恥下問。
由於梅文鼎認真做到“四不怕”,所以他學習進步很快,終於成為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具有誌士之氣的人,不要自己輕視自己。
多思善問
清代,在今安徽省休寧縣出了一個有名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戴震。他的記憶力很好,又特別勤奮,每天都要背幾千字的書,不背熟決不休息。戴震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他從小就愛動腦筋。
有一次,學堂的老師教戴震讀《大學章句》一書。講到“右經一章”時,老師解釋說:“這一章叫‘經’,為什麼叫做‘經’呢,因為是孔夫子講的,曾子記的。‘經’下麵的是‘傳’,是曾子的解釋,由曾子的學生記的。”
戴震一邊聽老師講解,一邊動腦筋思考。待老師講完後,他站起來問道:“先生,您怎麼知道‘右經一章’是孔子講的,曾子記的?您又怎麼知道下麵十章是曾子的解釋,曾子的學生記錄的?”
“這是朱熹講的啊!”老師理直氣壯的回答。
“朱熹是什麼時候的人呢?”戴震問。
“南宋。”
“曾子是什麼時候的人?”戴震又問。
“東周。”
東周離南宋多少年呢?”戴震追問。
“差不多兩千年。”老師想了一下回答說。
“那麼朱熹怎麼知道哪是孔子講的,哪是曾子解釋的?”
戴震一生都保持這麼一種問到底的勁頭。他每學一個字,總要把這個字的來源、意義搞清楚,搞不懂決不放下。他還喜歡讀難懂的文章,讀一遍不懂,就讀兩遍、三遍,反複讀好多遍,直到讀懂為止。
正因為戴震有這麼一股子多思善問的鑽勁,學習態度很認真,所以他知識非常淵博,成為清朝最有成就的學者之一。
有誌向的人不憐恤自己將要年邁,而擔憂自己的誌向衰退。
抱病求學
高士其(1905—1978),福建福州人。偉大的科普作家。曾擔任過中央文化部科學普及局顧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協會顧問及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委員,被推選為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8年病逝。
高士其4歲的時候,祖父就教他識字。祖父拿出《千字文》等兒童啟蒙書,把著他的手,一個字一個字教他。由於高士其從小就受到嚴格的教育,以後逐漸養成了一絲不苟的良好作風。
1918年,高士其考取了清華留美預備學校。13歲的高士其,懷著強烈的求知欲,跋涉1000多公裏,來到北京。這千裏之行,使高士其看到了舊中國的現實:貧窮、落後、多災、多難……高士其心裏想:趕快到美國學會新科學,用新科學來拯救苦難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一進學校,高士其便天天處於緊張的學習之中。1925年,高士其終於畢業了。畢業時,高士其的學習成績在全班名列前茅。他最喜歡化學,抱著“化學救國”的願望,被保送到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化學係學習。
高士其在威斯康星大學學習了一年,成績超卓,於1926年夏轉入芝加哥大學化學係四年學習。
1927年暑假以後,高士其成為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的研究生,讀醫學博士的功課。第二年,他被芝加哥大學聘請為細菌學係試驗室助理。起初,高士其研究的課題是“食物毒細菌”。高士其對於科學,富有獻身精神。他為了研究食物毒細菌對人體究竟是怎樣危害的,竟然親自吞食了一種“BAertrycke”的病菌菌液。吞食以後,他做了仔細的記錄。他的老師和同學都為他擔心,同時又被他為科學而獻身的精神所感動。
1928年暑假後,高士其回到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開始研究腦炎病毒。一天,高士其在實驗室打破了一隻裝有甲型腦炎病毒的瓶子,解剖患有甲型腦炎的豚鼠時,又不慎割破了手指。於是,甲型腦炎病毒鑽進了高士其的身體。
一天晚上,高士基正在圖書館裏看書,忽然眼睛不聽使喚了。他以為是眼病,到眼科大夫那兒去檢查,查不出病因來。後來,不僅眼病經常發作,而且每到下午,便昏昏欲睡。他的左耳變得聽不清聲音,有點聾了,脖子有點發硬,轉頭也很困難,就連手也有點發抖,腳也不大靈便了。他趕緊到校醫院檢查,一位神經科大夫經過診斷,認定他確實得了腦炎。他給高士其開了一張病情報告單,勸他馬上停學,回國休養。
然而,高士其對困難的回答是戰鬥,對戰鬥的回答是勝利。他以驚人的毅力,繼續學習。
1930年,高士其終於在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讀完全部醫學博士課程,回到了闊別五年的祖國。
高士其來到了北京,來到了母校——清華園。老師和老同學看到高士其學成歸國,都感到高興。可是一看他病成這個樣子,又都感到惋惜。有一位老同學勸高士其還是到美國養病為好,在國內那樣落後的醫療條件下,是醫不好病的。但高士其已把自己的病置之度外。祖國在病中,人民在病中,高士其此時所想的,是急於把自己學到的一點知識貢獻給祖國、貢獻給人民。
高士其在南京中央醫院找到一份工作。高士其看不慣這班“商人加官僚”式的醫生,看不慣“商店加衙門”式的醫院,與之格格不入,便憤然辭職。高士其失業了。這時,曾在美國結為至交的李公樸伸出了熱情的手。他邀高士其到家裏休養,並請高士其翻譯一些文章,編點兒童讀物。
1935年,高士其在李公樸創辦的“讀書生活社”認識了艾思奇。艾思奇借給他《共產黨宣言》及其他一些進步書籍。在進步力量的影響下,高士其不僅明白了一些革命道理,而且找到了科學小品文作為他溝通人民與科學及與反動派鬥爭的武器。盡管他身患重病,握筆困難,但仍決心拿起筆來戰鬥。應李公樸與艾思奇之約,他開始為《讀書生活》寫科學小品文,由《細菌的衣食住行》、《我們的抗敵英雄》到《虎烈拉》,高士其把政治、文學、科學熔於一爐,寫出了別具一格的科學小品文。在短短兩年多時間裏,他寫了近百篇科學小品,出版了四本科學小品集。高士其以驚人的毅力,在科學文藝土地上,吃力地耕耘著,培育出鮮豔的花朵。
1937年8月,高士其踏上了奔向延安的旅途。經過三個多月的跋涉,他終於來到日夜向往的延安。在延安,黨的關懷溫暖著高士其的心。尤其是受到毛主席接見以後,他的心情分外激動,他決心發奮工作,為革命獻出自己的一切力量。
解放了,高士其以更頑強的毅力堅持創作,從1949年到1965年中,共創作了大約60多萬字的科學小品和科普論文以及兩千多行詩。17年中,他著述了《生命的起源》、《自然科學通俗化問題》,“青年向科學進軍”等十幾本書。
1976年以後,年逾古稀的高士其同誌全身癱瘓,講話困難,行動不便,然而他卻以超人的精力忙碌著,把全部生命獻給了科普事業。
誌向是學習的老師,才幹是學習的徒弟。
自學成才
王力是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教育家。
王力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家庭裏。當他出生時,家境已經衰落了。他勉強讀完小學,由於家境的日益變化,不得不輟學了。那一年,他才14歲。
王力失學以後,就在父親開的小雜貨鋪裏打雜,掃地、挑水、記賬、擦櫃台、卸貨物、什麼都幹。忙活一天,腰酸腿疼,他真想爬上床去美美地睡一覺。可是,他並沒有那樣做。他想起了小學的國文老師曾誇獎他的文章做得不錯,他不甘心終止自己的學習,就忍著一天的勞累,伏在燈下,閱讀家裏殘留的古詩文。經過這樣的自學,他的詩文和書法提高很快。
那時候,在他的家鄉,逢年過節文人們要聚在一起,進行對聯比賽,王力居然勇登賽場,而且常常出奇製勝,壓倒那些飄著胡須的秀才學士,奪魁中彩。這一來,王力的名字就聞名鄉裏了。一位姓李的鄉紳欣賞這位少年的才華,便聘請他當了私塾先生。
王力在姓李的鄉紳家裏,每天給孩子上完課後,便翻開自己帶來的古詩文,細細閱讀起來。一天,他看書看得疲勞了,便合上書本,到院裏走走。他無意中發現,在主人家一間破舊的倉庫裏,雜亂無章地堆滿了書。他便走了進去,隨手撿起一冊,撣撣上麵的塵土,讀了起來。他竟讀得入了迷,連晚飯也忘記吃了。
從這天起,他每天教完課,就鑽進這間倉庫,像一名尋珍探寶的勇士一樣,如饑似渴地翻閱著這堆書刊。他的求知精神,使主人深受感動。主人對他說:“那些書刊,還是先父在世時從廣州廣雅書院帶回來的,放在那裏也沒人看,既然你那麼喜歡,就挑一些拿回去讀吧!”這真是喜從天降,王力高興得連聲向主人道謝。第二天,他真的從中挑選了一部分,滿滿裝了14箱,搬回自己的寓所攻讀起來。
這14箱書,內容廣泛,種類龐雜,大大開闊了王力的視野、豐富了他的頭腦,對他後來能在學業上得到深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王力邊教書,邊自學,不久被學校聘為高小教員。這時,同他一起教書的一位老教師鼓勵他說:“平心而論,根據你的才智,做高小教員也委屈了你,你應該去上大學呀!”老教師的鼓勵,觸動了王力好學上進的心,在同事們的資助下,湊足了路費,告別家鄉,奔赴上海,進一步深造去了。
在上海,王力經過一年的認真準備,考進了北京的清華研究院。他雖然沒讀過中學,但是考試成績很不錯,在全部考生中名列第24位。這一年,王力24歲,正是他失學之後的第十個年頭。
當時的清華研究院,師資力量雄厚,人才濟濟,著名學者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教授都在這裏任教。經過10年艱辛自學的王力,非常珍視這個學習機會。他坐在教室裏,全神貫注地聽著教授們講課,細心琢磨著他們的教學方法,決心聚眾家所長,在學業上有所創造。
王國維教授講課說理透徹,創見甚多,每次講課完畢,還公開向學生申明,自己還有哪些地方尚未弄懂,需要繼續研究。趙元任教授治學嚴謹,一絲不苟,通曉祖國各地的方言,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些,都給王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力有自學的基礎,又得到名師的指教,成績進步很快。他從清華研究院畢業時,寫了一篇題為《中國古文法》的論文,梁啟超教授細細審讀論文後,批了八個大字:“卓絕千古,推倒一時”。
王力在語言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中,所做的貢獻是傑出的。他的語言學著作甚多,直到80高齡之後,仍在繼續從事研究和寫作。
活著不過七尺之軀,死了唯有一口棺木,隻有做一番事業才可以流芳千古。
後記
鑒於本書是麵向廣大中小學生的勵誌性讀物,所以在編輯過程中收錄了許多有關方麵的文章。但由於來源較為複雜,很多文章未能與原作者一一取得聯係,在此謹表歉意;並請作者朋友們盡快與我們取得聯係,以便敬奉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