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全仁一聽,也覺得新開店鋪要換個名字,改成‘全聚德’正合心意,一來自己名字中有一個“全”字,二來“聚德”意為聚攏德行,可以標榜店鋪做買賣講德行。於是請書法家錢子龍書寫了牌匾,全聚德就這樣風風火火地開張了。
楊全仁將全聚德烤鴨店經營得蒸蒸日上。他的烤鴨從飼養、開生到炙烤均有獨到之處。全聚德選的鴨子一律是北京填鴨,飼養期一般是40天。全聚德的鴨子,開膛是將刀口選擇在右翅下,且一寸多長。遮住刀口,這樣使得鴨子整體著色一致。楊全仁悉心研究烤鴨方法,創出了掛爐烤鴨,並一炮打響。
最後出爐的烤鴨,色澤棗紅,味道香甜,外焦裏嫩。鴨子從爐子裏烤熟後,還要經過烤鴨師傅們最後一道絕活才能進入食客口中,那就是片鴨。相傳,片鴨高手要把一隻鴨子片出108片,並且片片皮肉相連。
慈禧太後與百餃園的餃子
餃子可謂是中國的傳統美食,人們(尤其是北方人)逢年過節或者一家團聚時,總要美美地吃頓餃子,一副很愜意的樣子,使人不自覺想起一句俗語:“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然而,最好吃的餃子還得說是天津百餃園的餃子!
天津“天津百餃園”的餃子品種最多,約有229種,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它們大致可以分為十大係列,有素餡類、水產類、野菜類、保健類、海鮮類等,各個都是薄皮大餡,現包現煮。其中有一種如小指肚大小的餃子格外顯眼,它形如珍珠,餡鮮味美,被譽為“太後火鍋”餃子。相傳,慈禧太後最愛吃這種餃子。
清朝光緒年間,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後出逃路過天津楊村時,感到有些餓,細心的太監為了討太後歡喜,私自給禦廚們下了一道菜單。命令他們做一種太後從沒吃過的,可邊吃邊做的禦膳。不一會兒,一盤用太後平時最愛吃的童子雞胸脯肉,加上作料調餡包好的餃子端了上來。這些餃子如珍珠般大小,晶瑩剔透,美不勝收。這時,太監在支起單風紫銅火鍋,小心翼翼地倒進高湯,點燃下麵的木炭。在夜幕下,不斷跳動的火焰如同盛開的朵朵菊花,因此又稱“菊花火鍋”。太後頗為興奮,連連讚好,“太後火鍋”餃子也由此得名。
蘇軾與“東坡肉”的不解之緣
在杭州,有一道名菜叫“東坡肉”,它的名字很特別,使人不由想起大文學家蘇東坡。事實上,它與蘇東坡之間確實有著不解之緣呢!
相傳,蘇東坡不僅僅是一個大文豪,還是一個美食家。他對美食很有研究,尤其擅長製作紅燒肉。
蘇軾被貶黃州期間,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從烹調中得到無限的樂趣。為此,他還寫了一首《食豬肉詩》。當時,黃州人幾乎都知道蘇軾愛吃豬肉,並擅長做紅燒肉。蘇軾第二次去杭州時,他做的紅燒肉一下子聞名全國。
蘇軾的人生可謂大起大落,被貶黃州以後,宋哲宗又把蘇軾調回杭州任知州。蘇軾知道每逢梅雨季節,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濫,莊稼大片被淹。因此,他上任之後,就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並且利用這些洪水澆灌莊稼,使得杭州的糧食年年豐收。
杭州的老百姓非常感激這個賢明的父母官。他們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年底,紛紛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並燒的紅酥軟爛,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並且把他送來的紅燒肉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乾隆帝與鬆鼠桂魚
蘇州不僅有古老的園林,還有一些有名的美味佳肴。其中有一道菜叫鬆鼠桂魚,據說這是乾隆帝最喜歡吃的一道魚菜!
相傳,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揚州,微服走進了鬆鶴樓,見神台上放有鮮活的元寶魚(鯉魚),執意讓隨同拿下做好供他食用。但在那個時候,神台上的魚是用來敬神的,吃不得。但因乾隆執意要吃,堂倌無可奈何,便與廚師商議如何處理此事。廚師發現鯉魚的頭很像鬆鼠的頭,而且想到本店招牌的第一個字就是“鬆”字,靈機一動,計上心來,決定將魚做成鬆鼠形狀,以回避宰殺神魚之罪。這道菜做好後,端給乾隆皇帝吃。乾隆細細品嚐後,感到此菜肴外脆裏嫩、酸甜可口,讚不絕口,便重賞了廚師。緊接著,蘇州官府傳出乾隆來鬆鶴樓吃魚的事,因此菜的魚形似鬆鼠,故名鬆鼠桂魚,從此鬆鶴樓的鬆鼠桂魚聞名天下,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