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池大師之不疏十六觀經。以有智者之疏。四明尊者之鈔也。天台以三觀三諦。釋一切經。而於是經尤切。一心三觀者為能觀。一境三諦者為所觀。然即佛即心。即心即境。則所即是能。能即是所。初無彼此之別。台宗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所謂即妄全真。況我佛依正。無上勝境乎。但在行人根器不同。修持有序。則有次第三觀。一心三觀之別。次第三觀者。從空入假。從假入空。從空入中。此經先觀依正。日水冰地。寶樹樓台。以漸及觀金容。因以漸契心源也。一心三觀者。即假即空即中。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故行者觀佛時。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相好。則無次第之可言矣。徹悟禪師語錄曰。觀經是心作佛。是心即佛。此言較之宗門見性成佛。尤為直捷。何者。以成佛難而作佛易也。見佛時即成佛時。知此則以彌陀之自性。念自性之彌陀。以淨土之惟心。念惟心之淨土。而淨業純是第一義諦矣。古德曰。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眾生心內諸佛。念念證真。自非用誌不分。絕利一源者。豈易語此哉。但需依經次第。諦審觀境。如對目前。自然定中夢中。默為感應。心境圓融。入不思議。略述指歸。以告持誦是經者。
菩薩戒弟子魏承貫謹敘
問觀佛依正之時。不可念佛號乎。曰是何言也。如落日蓮華。此方所有。觀之易現。至於觀水觀冰。不過江河湖蕩之水。已難成天水相接。琉璃世界之象。況七寶之樹。八功德之水。若非求佛加被。於夢寐之中現之。豈凡夫心想所能現乎。至於觀三聖金容之時。則觀佛之日。必須終日念佛名。觀二大士之日。必須終日念二大士之名。是觀佛念佛。兩不可離也。念佛在一心不亂。今口中念佛。而心觀依正。並非二用其心也。
問觀佛不至有魔。而各觀皆防邪觀者。何也。曰。此非邪魔之謂。如觀水冰而現落日。觀寶樹而現蓮華。所現與所觀不相應。不得即以為正觀也。
觀經於觀佛法門。備極婆心。恐相好太多。眾生無由入也。則教以從一相好入。先觀眉間白毫。又恐佛法界身。非凡夫心力所能攝也。則教以先觀丈六金身立池水上。至於普觀。想此身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蓮華中趺坐。華開見佛。遍覽依正。此則在前此白毫丈六兩觀既成之後。非上上根器。不得見此。有能以法界性。觀法界身者。則心可契此矣。
魏承貫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