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讓你更加富有
不要總是期望從別人身上獲得什麼,應該想自己能夠給予別人什麼,付出什麼樣的服務與價值來讓對方先得到好處。當你能持續這麼做,並且幫助別人獲得價值的時候,也就是你成功的時候了。因為那些曾經得到你給予的人會逐漸累積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回饋給你所需要的動力與支持。
所以,在物質方麵,給予就意味著自己很富有。不是一個人有很多才富有,而是給予人很多才富有。生怕失去什麼東西的貯藏者,如果拋開物質財富的多少不談,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必是一個貧窮而崩潰的人。無論是誰,隻要你能慷慨地給予,你就是個富有的人。你把自己的一切給予別人,從而體驗到自己生活的意義和樂趣。
人人皆知,窮人要比富人樂於給予。但是貧窮如果超過某種限度的人是不可能給予的,同時,要求貧窮者給予是卑劣的。這不僅是因為貧困而給予會直接導致貧困者更加痛苦,而且還會使貧困者喪失了給予的樂趣。
給予本身也會給人帶來一種強烈的快樂。在給予中,它不知不覺地使別人身上的某些東西得到新生,這種新生的東西又給自己帶來了新的希望。在真誠的給予中,會無意識地得到別人給予的報答和恩惠。
有一名小學教師,教師節到了,一大群孩子爭著給他送來了鮮花、卡片、千紙鶴……一張張小臉蛋洋溢著快樂,跟他們過節似的。其中,有一個禮物很特別,是用硬紙剪成的鞋子。看得出紙是自己剪的——周邊很粗糙,圖是自己的畫的——圖形很不對稱,顏色是自己塗的——花花綠綠的,老師能穿這麼花的鞋嗎?圖畫的旁邊歪歪扭扭地寫著:“老師,這雙皮鞋送給你。”看看署名像是一個女孩——這個班級他剛接手,一切都還不是很熟,從開學到教師節,也就10多天。他把這雙“鞋”認真地保管了起來,“禮輕情義重”啊!一次,他在批改作文的時候,才知道這個女同學送他這雙“鞋”的理由。她在作文裏是這樣寫的:“別人都穿著皮鞋,老師穿的是布鞋,老師肯定很窮,我做了一雙很漂亮的鞋子給他,不過那鞋不能穿,是畫在紙上的,我希望將來老師能穿上真正的皮鞋。我沒有錢,我有錢一定會買一雙真正的皮鞋給老師穿。”這隻是一個不到10歲的小女孩的心願,這心願是多麼質樸啊!他的心不由為之一動。但是,她怎麼知道穿布鞋是窮人的標誌?他就親口問了問她。那是一個很白淨、很漂亮的女孩子,一雙眼睛清澈得沒有任何雜質。當她站到他麵前的時候,他已經找到了答案。因為此時她腳上穿著一雙方口布鞋,鞋的周邊都開了膠,這雙布鞋顯然與他腳上的這雙布鞋是不一樣的。於是兩人之間有了下麵的問話。
“你父親在哪裏上班啊?”
“父親待在家裏,他下崗了。”
“你母親呢?”
“我不知道。父親說她走了。”
他的目光再次落到她腳上的布鞋上,那一雙開了膠的布鞋。
他慢慢地拉開抽屜裏,拿出那雙“鞋”來。這時他感受出這雙鞋的分量。
她怯怯地問,“老師你家裏也窮嗎?”他說,“老師家裏不窮,你家裏也不窮。”
“可是同學都說我家裏窮。”她說。
他親切地說,“你家裏不窮,你很富有,你知道關心別人,送了那麼好的禮物給老師。老師很高興,你高興嗎?”
她高興地笑了,笑得是那麼純。
你和老師穿相同的鞋子,你開心嗎?
她使勁地點了點頭。
他帶著她向教室走去。他問同學們知道老師為什麼穿布鞋嗎?有的同學說好看;有的說透氣,因為他自己的奶奶也穿布鞋;有的同學說健身,因為他自己的爺爺晨練的時候就穿布鞋。很出乎意料,並沒有人說他窮。於是,他說穿布鞋是一種風格,透氣、舒適、對健康有益。這位老師還告訴他的學生,腳上穿著布鞋心裏卻裝著別人,是最讓他感到幸福的!
真正富有的人才能給予別人幸福,而能給予的人是不會貧窮的。由此說,給予最重要的意義並不是物質方麵的,而是人性方麵的。一個人能給予另一個人什麼東西呢?比如,一個人把自己的生命給予別人,但這不一定意味著他為別人犧牲自己的生命,而是把他自己身上存在的東西給予別人,把自己的快樂、興趣、同情心、諒解、知識、幽默、憂愁——把自己身上存在的所有東西的表情和表現給予別人。在他給予別人的時候,不僅增加了別人的生命價值,還豐富了別人的生活。因此,給予使人更加富有。
5.付出的人生是完美的
在生活中,人們總是想辦法去獲得卻不願付出。但是如果你把眼光放長遠一點,你就會發覺,原來付出也是一種收獲。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付出,何來的收獲。有付出才會有收獲,唯有不斷流動更替的水才會充滿氧氣,如此魚兒們才會有舒適的生存空間,為湖泊增添生命活力。有舍才會有得,隻要不吝於付出,在付出的同時,我們便能騰出新的空間,容納新的機會。付出也是一種幸福,人生最大的滿足就是付出。
付出,也是新一代青少年的使命與價值。
付出是一種快樂
街上走著衣衫襤褸的兄弟倆,一個五歲,一個十歲,他們從農村到城裏討飯。倆人饑腸轆轆地來到一戶人家的門口,可他們的乞討之路並不順利。這家人在門口說:“自己幹活掙了錢才有飯吃,不要來麻煩我們。”倆人走向傍邊的一家,這家人在門縫裏說:“我們不給叫花子任何東西。”
在遭到無數次的拒絕和斥責後,哥倆很傷心。最後一位好心的太太對他們說:“可憐的孩子,我去看看有什麼東西能給你們吃。”過了一會兒,她拿了一罐牛奶送給他們。這可樂壞了這小哥倆,他們像過節一樣高興,坐在馬路旁享受起他們的佳肴。弟弟半張著嘴望著哥哥,用舌頭舔著嘴唇,說:“你是哥哥,你先喝。”
這時,哥哥拿著奶罐假裝喝奶的樣子,其實他緊閉雙唇,沒讓一滴牛奶入口。然後他把罐子給弟弟,說:“現在輪到你了,你隻能喝一點點。”弟弟拿起罐子喝了一大口,說:“牛奶真好喝。”哥哥接過罐子,假裝喝了一口,又遞給弟弟。奶罐在兩人手中傳來傳去,哥哥一會兒說:“現在輪到你了。”一會兒說:“現在輪到我了。”牛奶終於喝完了,哥哥卻一滴未喝,但他的內心是快樂的。因為付出的人得到的回報是幸福。
付出與快樂是一對孿生姐妹,沒有付出,就沒有快樂,反言之,要想獲得快樂,就必須得去付出快樂。有些青少年愛占便宜,看見別人的東西好,總想居為己有圖一時之樂。有些甚至去覬覦的國家財物,總有非分之想,到頭來鋃鐺入獄,快樂沒有了,隻有苦役。
沒有付出,是沒有收獲的。所以,想要索取快樂,最終非但品嚐不到快樂,反而咀嚼的卻是失去自由的痛苦。正如“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隻有親口嚐一嚐。”很多的快樂也是這樣的。隻有身體力行,方能享受得到。
學會付出,便會擁有快樂。
付出是收獲的前提
曾有一個人在沙漠裏行走了兩天,途中遇到沙塵暴。一陣狂沙吹過之後,他已認不得正確的方向。正當快撐不住時,突然,他發現了一幢廢棄的小屋。他拖著疲憊的身子走進了屋內。這是一間不通風的小屋子,裏麵堆了一些枯朽的木材。他幾近絕望地走到屋角,卻意外地發現了一台抽水機。
他興奮地上前汲水,卻任憑他怎麼抽水,也抽不出半滴水來。他頹然坐地,卻看見抽水機旁,有一個用軟木塞堵住瓶口的小瓶子,瓶上帖著一張泛黃的紙條。紙條上寫著:你必須用水灌入抽水機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離開前,請再將水裝滿!他拔開瓶塞,發現瓶子裏果然裝滿了水!
他的內心,此時開始了激烈的交戰——如果自私點,隻要將瓶子裏的水喝掉,他就不會渴死,就能活著走出這間屋子!如果照紙條做,把瓶子裏僅有的水倒入抽水機內,萬一水一去不回,他就會渴死在這地方了——到底要不要冒險?
最後,他決定把瓶子裏僅有的水,全部灌入看起來破舊不堪的抽水機裏——他用顫抖的手汲水——水真的如噴泉似的湧了出來!
他將水喝足後,把瓶子裝滿水,用軟木塞封好,然後放在原處,並在紙條上加上了他自己的話:相信我,真的有用;在取得之前,要先學會付出!
不要去懷疑付出沒有收獲,盡管去做吧,提前的付出也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把奉獻放在前頭,你才有收獲的機會!隻有甘願多付出,才能收獲回報。
日常生活中,做人如此,做事如此,與他人之間的交往亦如此。
事實證明,心底越無私,越坦誠與人交往,贏得的友誼就越多越深厚。因為你的付出,不僅是物質上的舍棄,更是一份情感上的真誠。你以真誠和無私對待他人,必然會收獲友誼,贏得他人的尊重和關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支持幫助,就是一筆無形的財富。這正像某位哲人所說的:“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你就要首先怎樣對待別人。”
付出是一種人生的修養。付出是給予、是奉獻,是無償的。這種“付出”使別人得到快樂、滿足,而自己也會從他人的歡欣與快慰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與幸福。
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也別妄想以較小的付出獲得巨大的收獲和成功,要想有超乎常人的收獲,就必須有超乎常人的付出。希望青少年朋友能牢記這一使命,成為理想遠大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