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習中的危機(1 / 3)

第一章學習中的危機

在生活中有很多青少年在學習上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及時外處理的話,就會對前途造成危機。學習上沉重的壓力,往往會使青少年產生焦慮、自閉的心理,因此要學會辨證的看待學習。

1.厭學,學習態度的扭曲

有一些焦慮的青少年,都自稱對學習沒有熱情,也就是厭學。心理學家稱這是一種學習心理障礙。青少年的學習障礙大致分為認知障礙和情緒障礙。認知障礙是指在認知過程中,由於記憶、理解、思維等心理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習產生障礙。情緒障礙是指在學習中由於師生關係、同伴關係及其他關係不融洽,而使學習受到影響。學習障礙是一種存在於青少年中非常普遍的問題,一些學習障礙的背後隱藏的是情緒問題,

日前,有一些心理專家和青少年心理教師指出,在青少年身上存在著一種“消極反抗傾向”,往往表現為自卑、淡漠,凡事均不太引得起興趣;麵對老師的問題,他們多半回答“不知道”、“隨便”、“無所謂”;他們總是輕易地答應師長製定的規則,但因缺乏實踐動力,老是遺忘和拖延,讓人覺得“不負責任”或“光說不練”。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對學習有厭學情緒。

厭學是青少年在學習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險性的問題,是青少年逃避學習的一種心態。從心理學上來看,厭學是指青少年消極地對待學習的不良反應,它主要表現為青少年不了解知識的重要性,情感上消極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一般患有厭學症的青少年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從而對學習失去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老師布置的作業也不按時完成。據調查研究表明,大多數青少年的厭學和他們是否聰明沒多大關係。從青少年的表現來看,厭學心理的產生與發展將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和成績,嚴重的則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產生厭學的原因

厭學的主要原因是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的消極表現和自我認識存在偏差,學校、家庭及社會等外在環境的不良影響也會引起青少年消極心理。厭學症是青少年在學習上受到內外的不良反應而造成的,其中這一現象的青少年的厭學率最高。厭學心理對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其主要原因如下:

1.不正確的學習方法造成的厭學。有的青少年性格要強,過分的追求高分數,於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希望自己能考出一個好成績來報答老師和父母。可事與願違,由於不正確的學習方法,結果還是事倍功半。由於考試遭受屢次失敗,產生青少年對自己的能力耿耿於懷,因此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從而產生了厭學心理。

2.過大的學習壓力造成的厭學心理。由於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發展不夠成熟,學校和家長又給予過高的期望。因此,使青少年承受過大的學習壓力,加上時間的緊迫,減少了青少年的自由控製的時間,導致青少年不會與別人溝通,把遇到的各方麵困難都壓抑在自己心裏,時間長了形成性格內向,注意力有偏差而導致厭學情緒。

3.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造成厭學情緒。青少年本身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造成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於是導致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思維反映遲鈍,消極的情緒不管做什麼事都敷衍了事,做作業時甚至出現抄襲現象;由於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導致產生叛逆心理和對抗情緒,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厭學心理。

4.家庭和社會的壓力而產生的厭學心理。每位家長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事實上,有很多青少年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壓力而變得厭學。

小案例

小華的父母都是高中學校的老師,從小就對她嚴格管教,對於學習成績要求很高。進入重點中學後,更是以全國知足大學為高考的目標。小時候的她迫於父母壓力,學習一直較好。但進入青春期後,逐漸有自己的思想,她對父母的要求開始越來越反感,經常和父母發生衝突。為了跟父母“作對”,她慢慢開始討厭學習,上課走神、功課抄襲,導致成績一降再降,其父母束手無策。

正確認識學習的意義

1.學習是成長的需要。人生來是無知的,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經曆很多的坎坷與挫折,會有很多的困惑和迷茫。蛇為什麼蛻皮?因為它要成長。成長膨脹需要更大的空間,隻有在蛻去一層舊皮的束縛之後,才有可能爭取更大的空間讓它茁壯。人類也一樣,隻有不斷地學習,補充新的思想和觀念,你才能成長,這樣的生命才更有活力,生活也才更有意義。

2.學習是豐富人生的需要。一個人物質上的貧窮不可怕,可怕是腦袋裏的貧窮。沒有學習的人生如同幹涸的沙漠,生命裏尋找不到一絲綠色,是一望無際的貧瘠與荒涼。學習的真正意義,是為了豐富自己,提高人生的境界。

3.學習是實現理想的途徑。理想的實現不能依靠幻想,而是實實在在的努力,而學習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老師在上數學課時講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意義與價值,激起了陳景潤強烈的求知欲,使他數十年始終不渝地攀登這一數學高峰。因此,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讓你獲得某種勞動手段,更重要的是為你的個人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台。

隻有正確認識了學習,才會對學習產生動力,從此不會對學習產生困惑,產生猶豫。俗話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光,程門立雪……在知識的海洋上,自古以來就是以苦作舟,苦不堪言。但是學習的樂趣更是用筆墨無法描述的。沒有苦,哪有樂,這都是相對的。我們要正確對待這種辯證關係,在無涯的學海中盡興遨遊。

2.浮躁,學習中的大敵

浮躁是指輕浮、做事沒有恒心、見異思遷、心緒不寧總想不勞而獲,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期,這是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個性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同時也麵臨著多種危機。

總的來說,浮躁分為三類:對目標的專注度不夠,對目標的耐心度不足以及現有的目標不切實際。青少年存在浮躁心理程度各不相同。從內心來說,浮躁者沒有實實在在的艱苦奮鬥精神,總抱著僥幸心理期望成功等等。浮躁是學習上的大敵,青少年一定要學會擺脫浮躁。

為何總是浮躁

浮躁是一種情緒表現,更是一種不可取代的生活態度。自古以來,中國的曆史文化一直教人們為人處世要沉穩、含蓄,心平氣和、不急不躁。其實,在傳統的文化中,上一輩人都在勸告下一代要戒驕戒躁。就像《論語》中所說的,“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還有“小不忍,則亂大謀”、“三思而後行”等等。然而,浮躁現在已成為一些青少年的心理通病之一,他們對前途盲目,對做任何事缺乏思考和計劃;學習時心神不定、缺乏主動、恒心及毅力;比如,有的青少年看到歌星能掙大錢,就盲目地想當歌星;看到著名的作家,又想當作家,就這樣整天浮想聯翩,但又不願付出行動。還有的青少年愛好轉換太快,不管做什麼事都忽冷忽熱的,今天學彈琴,明天學吉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終一事無成。

以下原因可能會造成青少年的浮躁:

1.由於家庭環境產生的原因。在社會不斷更新的現代社會裏,很多父母都處於矛盾甚至無法適應狀態。於是,就表現出心神不定、急功近利等急躁的心態,這種不良心理往往直接影響到孩子們的身心健康。

2.青少年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在班級激烈競爭的氛圍中,心中定的目標不是太明確。於是就容易出現心神不寧、迫不及待、煩躁不安。

3.遺傳基因的緣故。有關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性格好強而頭腦不靈活的青少年容易產生急躁、沉不住氣,做事好衝動,注意力不集中。

4.從青少年的自身表現來看。一般攀比心理也是產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有句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在心理上經常和別人同學攀比,造成對學習環境不適應,對自己現有的狀態不滿足,於是浮躁的心理就油然而生。

小案例

在茂密的樹林裏,有兩隻小鳥,一隻叫麻雀、一隻叫啄木鳥。它們倆在樹林裏尋找食物。麻雀站在樹枝上“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它從這棵樹上飛到那棵樹上,東瞅瞅、西看看,一條蟲子也沒有找到,餓的在樹上直發慌。而聰明的啄木鳥默默無言地跟在喜鵲的後麵,一旦發現樹有病了,就停下來專心致誌地尋找,直到找到蟲子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