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網絡中的危機(2 / 3)

4.缺乏溝通。現在的青少年由於麵臨升學和課業的壓力,因此使很多學生與父母之間無法進行很好的溝通。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當青少年處於這一時期,尤需要來自父母的正確指導。但很多父母由於缺乏耐心,對子女習慣用“家長命令”的形式進行指導,從而忽視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叛逆心理,進而造成了青少年偏要和父母對著幹的局麵。

5.好奇心強、對是非的判斷能力弱,對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青春期階段是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成長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其生理處於不斷發育和強壯中,心理方麵的自我意識、性格、是非判斷能力、價值觀等也多在這一時期逐漸成熟,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對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好奇心強但對是非的判斷能力相對較弱。正由於這些缺點,當青少年在網絡上接受到一些新鮮事物時,不辨是非、不分好歹地就全接受了。

6.因為學習成績差而自暴自棄。由於沉溺於網絡世界而不自自拔的青少年,學習成績都較差,在現實生活中,他們體驗不到學習所帶來的成就感,這時就會選擇網絡來滿足自己。

青少年如何克服網絡心理障礙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提供給人們便捷的同時,又存在著讓人癡迷的危險。網絡以其新奇性、自由性、豐富性、富於挑戰性等,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生理、心理需要,形成對學生巨大的吸引力,如果不給予他們正確使用網絡的知識和技能,不使其形成良好的網絡意識,其就會被網絡中的黃色信息、惡作劇行為、攻擊行為等行為所毒害而難以自拔。這是網絡時代心理教育必須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那麼,青少年克服網絡心理障礙主要有兩方麵:

1.提高自身修養。學校應該以青少年的成長為本,關注他們健康的人格發展,營造良好的溝通環境,多與學生和家庭溝通,保證信息暢通;注意培養愉快的情緒特征,強化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講座和展覽說明網絡成癮危害,提高青少年的自身修養;通過訓練,使學生掌握調節心理矛盾衝突的有效方法;開設活動課,培養學生興趣愛好,鼓勵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鼓勵交往健康向上的朋友。

2.正確地認識網絡。在這個信息時代,網絡是必不可少的,認識上網的利與弊,利用網絡學習是一種很有效的學習方法,適當的上網以作為娛樂,放鬆精神也是一種休閑的好途徑。但有的青少年對網絡的認識還不到位,因此要加強自身觀念。

有的青少年因叛逆心理過強,家長對其的勸說反而成了青少年變本加厲的導為索。青少年對

小案例

嬌嬌整天泡在網吧不回家,這讓爸爸對她失望不已。爸爸開始對她不是打即是罵,但爸爸的打罵並沒讓嬌嬌更懂得爸爸的不易和難處,反而造成了嬌嬌更叛逆的行為,有時候,嬌嬌還會半夜去上網,以此來表示自己對爸爸的不滿。爸爸每天晚上等嬌嬌回家已在家常便飯。漸漸長大的嬌嬌似乎絲毫體會不到爸爸望女成鳳的苦心,反而對爸爸產生了怨恨心理,平日見了爸爸一句都不喊,跟同學在一起時常會髒話不斷。她的這種思想和行為令家人和同學們都覺得難以接受。

正是因為認識不到網絡的危害,才會讓青少年不顧父母的苦口勸說。因此,青少年一定要意識到網絡的危害,不要再傷害父母的心的同時,才把自己送入了黑暗的隧道。

5.從虛擬世界回到現實吧

網絡像一個巨大的信息庫,也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知識寶藏。但是,隨之而來的一些垃圾也充斥於這個知識庫存之中,這讓辨別意識較弱的青少年受到了很嚴重的毒害,不僅寶貴的青春時光被浪費,也丟棄了學業,這些損失,足以影響青少年的一生。

開始走向社會的青少年,發現這個世界是如此的精彩與充滿誘惑,當然,這些誘惑遠遠有勝於課堂上翻閱的那些枯燥乏味的書本。逃課、棄學、偷竊、打劫等等惡劣行為,都是內心空虛所造成的後果。

作為成年人肯定會想不通:如今的青少年衣食無憂,不用為生計奔波,在這個如花的青春時期,精神生活怎會如此空虛?

空虛心理,是指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當一個人沒有理想,沒有信念,沒有寄托時,那無異於一具行屍走肉。

青少年空虛的心理一般表現為對學習和生活沒有一點興趣,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網絡上等。他們談論的不是人生理想和生活,而是衣食住行等物質享受,相互攀比,擺闊氣,有的也講江湖道義。空虛對青少年的危害是突出的,它會讓青少年揮霍掉寶貴的光陰,甚至荒廢學業。

夏令營,一個令上世紀年代青少年心神向往的度假項目,在如今卻遭遇青少年不願參加的尷尬。調查中發現,在放假期間,青少年們寧願選擇網吧去消費,也不願走進“營”。

暑期以來,社會各有關機構都有主辦夏令營的活動,但報名情況卻是冷冷清清。精心設計的夏令營為得不到青少年的歡迎?

有青少年是這樣計劃假期的,我希望能狂玩一段時間遊戲,夏令營很無聊,放假了還參加這種學習性的活動,那不是跟是上學一樣嗎?令人興致索然!

有教育界人士認為,夏令營之所以不受現代青少的歡迎,其重要原因是現代青少年精神的空虛,許多泡網吧的青少年,他們在學校的成績不理想,實現不了其自我價值,也找不到滿足感,必然會感覺生活空虛。而網絡正好滿足了他們的空虛,他們在網絡在找尋自我,迷失自我。

網絡遊戲好玩在哪?若仔細觀察會發現,網絡之所以吸引青少年,事實上是那種長期反複進行重複操作的過程,青少年體驗著這樣的古怪模式:一方麵聊天、玩遊戲吸引著自己投入其中,另一方麵又不惜為此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最終意義在於自己有了目的地操控時間,為了遊戲積分能升級,不厭其煩的一直不停地玩,隻有這樣,他才會感覺到時間是屬於自己的,而自己也是有所為的,讓人有一定的成就感和充實感。而這樣的充實過後呢,離開了網絡又開始感覺精神空虛,生活和學習為什麼會空虛,這完全在於時間無從打發。於是,在漫無目的中青少年就會沉迷於網絡,周而複始的惡性循環著。

青少年為何會空虛

1.錯誤的價值觀的取向。由於受部分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一些青少年對人生的價值觀產生了偏差。“人生苦短幾十年,此時不玩何時玩”、“學有何用”等錯誤的觀念讓不少青少年放棄了對學業的追求,放棄了對理想的憧憬,在沒有精神信仰的情況下,人自然就會感到特別空虛。

2.自我認識不良。一些青少年或是父母離異或是生活條件差,再者或是寄人籬下,由於從小得不到家庭的溫暖,讓他們脆弱的心靈受到傷害,致此,看不到光明的前途,總是自認為低人一等,有著極度的自卑感,於是就會自暴自棄等。

3.對學習不感興趣。有一部分青少年存在著極度厭學的現象,但由於其對網絡的迷戀讓本來成績就不出色的他更跟不上學習的進度,於是,在老師和家長的重壓下就會倍感空虛,無助。

4.自我表現的需要。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存在著一定的表現欲。在學習和生活中不占優勢的青少年往往沒有其表現自我的機會,而在網絡裏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青少年才會對其如此迷戀。

5.缺乏信仰。青少年之所以精神空虛,行為輕率,大都是沒有信仰的表現。信仰理想,是人性格剛強、勇敢、不屈不撓、充實生活和真正擁有幸福的最深的根源。一旦缺乏,必會有人生無味之思想。

青少年應該如何擺脫空虛思想的煎熬

1.參加戶外活動。青少年應多參加集體活動,在活動中除了可以對人的大腦、小腦做綜合鍛煉外,還能提高青少年的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其刺激、愉悅的過程絲毫不亞於遊戲。活動中所強調的合作性也能讓自閉的青少年能和其他一起作戰的朋友很快打成一片。除此外,運動還能增強青少年的體質,改善自我評價和提高毅力。具體的運動項目可以有:慢跑、健美操、球類運動等,每次維持在半小時以上卻可。

2.擺正自己的位置。青少年的不自信心理大都是由學習方麵引起的,在學習方麵青少年可以向其他優秀的同學請教下學習的方法技巧;在生活中也可以適當地做些家務,幫母親去買菜或是試著做些有難度的事,找準自己的位置。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優點,若是學習方麵的成績不突出,那在其他方麵肯定有他人所沒有的優勢所在,主要還在於自己的心態,要學會發現自己的優點。

3.在網絡中找些健康的樂趣。利用網絡來查詢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難題,還可以學習用一些軟件,製作幻燈片、動畫片賀卡等,體會網絡帶來的健康樂趣,也有助於自己電腦操作的水平提高。

4.多替他人著想。青少年們大都是一心想著自己的幸福,自己的生活,就像是幹涸的土地那樣貪婪地吮吸著水滴,不會為了使周圍人歡樂而放射出一絲光芒來,一心隻計較自己的利益,這樣的心是自私而空虛的。青少年應該有一種崇高的激情和誌向,凡事多想如何為他人創造幸福和快樂,就會理解民族和祖國的尊嚴為何物,也會體驗到個人與神聖的東西相輔相成的美好感覺。在幫助他的過程中體會自身的價值所在,才是最快樂的。

5.給自己製定計劃。青少年一定要製定一個可行的學習計劃,否則,就不是你控製網絡,而是網絡控製你,你就會變為網絡的奴隸。每天漫無目的地玩下去,生活就很容易由於沒有目標而放縱,導致心理也會越來越自閉,在疲憊、麻木、厭倦的心情中學習和生活,隻會一事無成。一個毫無目標的青少年說:“每天放學後都隻是上網玩遊戲,過著醉生夢死的懶漢生活,連自己都覺得難受,也不想與人講話,感覺他們都不理解我的想法。雖然知道有一天還是要麵對現實的,但心裏卻有過一天算一天的想法,心裏沒譜兒。”

所以,訂一個清晰的學習計劃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了計劃,青少年自己就知道每天要做什麼,並且,這個計劃一定要有可操作性,目標要切合實際才行。不要放縱自己,每天按計劃生活,時間久了,當計劃變成習慣後,生活也會充實而快樂起來,自然就會遠離網絡所帶來的自我封閉了。

6.上網,需要清醒的大腦

上網,作為一種發揮網絡資源作用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舉足輕重的。作為祖國的未來,能夠及早地樹立電子商務意識,利用電腦網絡,這是全民族素質提高的一個重要標誌。但是,網絡資源一旦使用不當,後果就會很嚴重。

21世紀是一個網絡世紀,如今,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文盲已不光是看這個人有沒有受過九年義務教育,還要看你會不會電腦。所以,會用電腦、會上網已經成為青少年的必修課了。如今,網上衝浪也已成為一種流行時尚,尤其是在菁菁校園裏,它更是一道頗為亮麗的風景。同學互相見麵,第一句問候語常常是“今天你上網了嗎?”好像沒有上網就不算是一名新世紀真正的青少年一樣。

青少年正處於求學的重要時期,平時除了看書學習外,偶爾上上網,看看最新消息,找找與學習有關的資料,稍微放鬆一下,未嚐不是一件好事。當你學習上遇到困難時,輕輕用鼠標點擊一下遠程教育網或相關學習網站,你就可以得到全國各地名校名師的精心指導,從而在學習上取得更大的進步;心情煩躁時,點擊“榕樹下”或其他中文網站,你便可以遨遊於廣闊的文學天空,享受到另一種全新的生活樂趣。

沒錯,網上的資訊可謂包羅萬象,隻要你輕輕一點,就能找出自己想要的資料,快捷方便,又省下了許多翻書的時間,也算是好事一件。同時,網上也有很多有益的娛樂網站,空閑時下載幾首自己喜歡的歌曲,輕鬆一下,也挺享受。總之,你學會了上網,足不出戶就能知天下事。

但是,很多人上網隻是為了玩遊戲,短時間玩一下放鬆心情也沒關係,但長時間地沉迷於遊戲的話就會對人體有害了。由於長時間地保持著一個姿勢會使體內血液循環不良,使人感到四肢麻痹,站起來時雙眼發黑等不良症狀。在遊戲的過程中會隨著角色所在的不同環境對人的心情也會造成影響,特別是在和別人比賽的時候心情會特別的激動,情緒大起大落,承受能力差點的人或許當場就會暈過去,甚至是死亡。另外玩遊戲時屏幕上的色彩閃爍不定,就會對人的眼睛造成極大的傷害。尤其是那些通宵達旦玩遊戲的人,他們受到的傷害則更大。

上網就像是一把雙刃劍,有利就有弊,要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沉迷於網戀不能自拔了。有些人就是因為上網跟陌生人聊天,認為自己似乎找到了“新的感覺”,想尋找到“新的刺激”,於是迷戀上了網吧;更有甚者在夜間的時候翻牆出去,通宵達旦地玩遊戲、看電影。第二天幹脆連課都不上,直接回宿舍睡覺了,結果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當然,學習成績下降不一定都是上網造成的,但上網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習絕對是有影響的。

正是因為在網絡的“自由”,以至於不少中學生太過沉迷於網絡之中,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網蟲”,在他們看來,這世上仿佛除了上網就無事可做,這種思想是千萬要不得的。而青少年上網恐怕也已是當今最令家長和老師們頭痛的問題了。在煙霧繚繞、空氣渾濁的網吧裏,時常會撞進一些傷心而焦急的家長,他們在尋找因沉溺上網而整夜未歸或逃學甚至離家出走的孩子。這些孩子顯然已不能自拔,迷失了方向。其原因何在?自製力不夠。

青少年能否正確地對待上網,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他們是否有足夠的自製力,而這也決定了他們以後的人生道路。俗話說,“自製力是人生的方向盤”,人生會麵臨很多十字路口,也有很多因素決定命運將會走向哪個方向。而在年輕氣盛的時候,自製力應該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青春年少的中學生們自製力一般都很差,而各種不良的誘惑又無處不在,惡搞的、醜化的、腐朽的東西諸如紅色網站的屢禁不絕,一些垃圾評論的盛行等等,而這些都易對他們的社會價值觀念、倫理道德產生消極的影響,所以,很多人就很容易誤入歧途。可以說,這些感染比肺結核、肝炎、非典、艾滋病、癌症等更難治愈。

其實網絡本來是為了方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的而產生的,但現在卻逐漸發展到多方麵了。暴力、色情、迷信等等不良的信息在不斷地侵蝕著青少年的心靈,使得人們的素質停滯不前,甚至有倒退的現象。這就需要你樹立正確的上網態度,全麵理智地對待上網了。

7.警剔網絡暴力

當“老鷹抓小雞”、“捉迷藏”等傳統遊戲離青少年學生越來越遠,現代科技憑著自身的優勢賦予了更刺激的網絡遊戲。然而,這種通過網絡進行傳播的遊戲早已超出了它所能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它正在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學生從課堂拉向遊戲的“深淵”,而且無法自拔。

小案例

愛好不多的小強對網絡遊戲情有獨鍾,經常沉迷在虛擬世界的江湖較量中不能自拔,當他在網絡遊戲中形成的心理慣性實施到現實生活中時,悲劇便發生了。因為去上網問媽媽要錢,媽媽沒給,反而把小強給數落了一番,這便讓小強產生了為了拿到錢不擇手段的心理。小強用繩子勒死了自己的媽媽,然後拿光家裏所有的錢去上網。

16歲的小聰在網吧裏玩“用刀捅人”的遊戲,由於剛玩沒掌握好技巧,小聰每次都捅不中別人,反而老被別人捅中。坐在鄰邊的一同齡少年忍不住對小聰冷嘲熱諷,在網絡上捅紅了眼的小聰當即怒發衝冠,去商店買了把水果刀,回來將刀捅向嘲諷自己的少年,致使少年當場死亡。而事後,小聰依舊深迷於遊戲中。

當上網成為一種時尚,網絡遊戲也成為青少年手中的新寵。網絡遊戲令青少年沉迷其中,這不但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遊戲中的暴力行為也讓青少年在模仿和衝動下導致犯罪或有暴力傾向,網絡中監控不力的網絡遊戲直接成為一些不良心理品質青少年的犯罪工具和犯罪對象,成為網絡中的犯罪行為人,久而久之,這種行為勢必會從虛擬的網絡中轉到現實生活中來。

有一種專門教孩子在公路上開車撞人取樂的網絡遊戲,該網站提示:本遊戲以調刺的意味告訴大家在開車時一定不要分心,以免發生交通事故。但遊戲在介紹中卻充滿了戲謔的意味:“空曠的公路上發生了連環的殺人案件,知道凶手是誰嗎?……嘿嘿,就是你啦,你看,你開車那麼不小心,老是撞到人……”

遊戲規則,一輛亮著燈的車,在公路到每撞死一個人,就會在虛擬的路麵上留下一攤刺眼的血跡,遊戲者的積分就會隨著撞死的人數而逐漸增加。該遊戲把開車連環撞死人的這種極端殘暴的行為稱為“做掉”,這不能不讓玩遊戲者產生暴力傾向。

這並非小說中的情節,而是網絡遊戲中的故事。在網絡遊戲中的曆史傳奇、英雄情結、神話元素與暴力在遊戲中結合得天衣無縫。然而暴力卻依然在娛樂之中存在,所謂的“做掉”與其說是罪惡的象征,倒不如說是一個符號,作者所營造的娛樂氣氛無非是為暴力行為做鋪墊,其根本目的是通過吸引青少年而獲得暴利。為了達到吸引遊戲者的目的,遊戲設計者不僅把暴力主題發揮到了極致,而且還複活了與現代行為觀相反的等級主義。

青少年在玩網絡遊戲的同時,操作的動作隻發生在網絡上,展現在電腦屏幕中,但相應的動作卻會在青少年的精神係統中被重現和複製。站在這個角度看,迷戀網絡遊戲的人絕不是置身於遊戲之外的,而是真正的參與者。經常玩暴力遊戲的青少年,其精神活動也都會以暴力為主題,一個人的行為是受精神控製的,因此,當青少年的精神以暴力為主題時,其行動出現暴力傾向也是必然的。

網絡暴力形成的原因

青少年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情緒和行為在許多方麵都會表現出偏極性。而青春期又是一個變化不定、爆發性和衝動性都很容易走極端的特殊時期。其情緒會容易興奮、意誌容易動搖,他們內在的不滿情緒讓他們對周圍的人總想反抗,總有一種胡鬧的欲望。在行動方麵,雖比小學生有目的性和自覺性,但由於其心理和經驗以及意誌力等品質方麵的不成熟,仍會表現出有頭無尾、心無定性等不良情緒,自我控製能力欠缺。

1.成功的快感體驗。現今的網絡遊戲多半以暴力為主題,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除了少數情感類或益智類的類型外,大多數遊戲都是槍聲、砍聲不絕於耳,甚者震耳欲聾。大多數青少年熱衷於網絡遊戲,喜歡沉溺在虛幻的世界裏打打殺殺,盡情地揮霍暴力,多是因為對此感覺有趣又好奇,網絡遊戲新鮮刺激,其中的暴力場麵和個人英雄主義都是在電視上看到的。一位青少年說,在遊戲中,想方設法戰勝無數的對手取得勝利,看著敵人一個個在我的槍口躺下,看到我掙的分越來越多,那份成功的感覺真痛快。

2.暴力的渲染。青少年由於長期沉溺於網絡遊戲暴力的渲染下,其心理和精神也會發生嚴重的扭曲,逐漸傾向於用網絡中慣用的暴力手法來解決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難題。他們的願望一旦受到打擊時,潛移默化受到暴力影響的成分就會爆發出來,做出讓人驚詫的舉動。隨著網絡遊戲的受歡迎程度,青少年犯罪的趨勢也在上升。

3.新鮮、刺激。尋求刺激是人的一種本能,刺激性的活動可以讓人忘乎所以、沉迷不已,也可以讓人失去理智。網絡遊戲的新鮮與刺激就是在虛擬世界裏可以任意的取他人和動物的性命,事實上也是在修煉一個人打擊其他生命的技能,這是所有網絡遊戲者都知道的最基本的事實。

青少年正處於精力旺盛時期,其學習能力和接受親事物的能力都很強,好奇心和表現欲是青少年共有的特征。鼠標一點就有生命死於自己手中,可謂是網絡遊戲的刺激之處,也是沉溺於遊戲中的青少年喜歡玩的最直接的原因。網絡是虛偽的,取了他人的性命也是假的,是不用付法律責任的,但現實中若是如此,必定會受到法律的製裁。雖然在遊戲中消滅的不過是一個符號而已,但對其思想的毒害是不能小看的。

4.情緒的易激性。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會讓青少年產生激情。當激情爆發時,其往往會不顧後果放縱自己。如青少年在鬥毆時,他們的虛榮、逞強、英雄心理讓其動刀動槍,瘋狂不已,不把對方打敗或打死決不停手。一旦激情過後冷靜下來,一般都會對當時的行為感到後悔,如果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也會產生恐懼心理。

5.情緒的外露性。青少年的情緒極不穩定,常會表現出喜怒無常,高興時會手舞足蹈、得意洋洋;憤怒時則十分殘暴。如果有人對他們的行為進行反麵評論或是做出製止行為時,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對立情緒,輕者頂嘴打罵,重則要人性命。

6.青少年的冒險性。例如,有青少年說:“我知道偷竊是犯罪行為,但要享受快樂,就不能怕擔風險。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為了弄到錢,冒點風險還是值得的。驚險過後的快感是很爽的。”在青少年談到自己的違法行為時,都會提到冒險心理。他們認為,在冒險前有著不同程度的擔憂,但為了享受,便會下狠心,沒什麼大不了的,豁出去了,擺不定就聽天由命。青少年的冒險心理,雖然有時會得逞一時,但最終還是逃不出法律的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