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高爾基苦難中讀書
高爾基是前蘇聯最偉大的作家。他從10歲起就開始靠幹各種雜活兒養活自己。有一次,高爾基在輪船上當洗碗工,看到廚師那麼入迷地在看一本書,就問:“大叔,那裏麵有什麼讓您這麼著迷?”廚師撫摩著他的頭說:“孩子,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大世界。你想要什麼,書裏就有什麼。”從此,高爾基就把讀書看作“最好的事情”,隻要能找到書讀,就是再苦再累他也不在乎。
有一次,他到一個財主家幫工。因為一點小過錯,財主就把他打得遍體鱗傷。醫生看著從他的後背上鉗出的42根木刺,憤怒地讓他去法庭控訴財主,高爾基聽了點了點頭,回去了。但到了財主家,高爾基提出的惟一的要求,是要財主允許他借書看。財主正在擔心惹上官司,聽他這麼一說,爽快地答應了。小高爾基捧著書,高興極了。
高爾基讀書都入迷了,這讓財主婆很生氣,就想方設法阻撓他。於是,等別人都去睡覺了,他就悄悄爬起來苦讀。因為財主婆不給他蠟,他就把蠟盤上的蠟油偷刮下來,裝在罐頭盒裏,用棉線做燈芯,做成一盞燈,以致於昏暗的燈光和嗆人的油煙毀壞了他的眼睛。
後來,正是憑著這種勤奮的精神,他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偉大作家。
奧斯特洛夫斯基讀報紙
奧斯特洛夫斯基是19世紀俄國著名劇作家,一生共寫劇本近50部。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偉大成就,是他幼年乃至一生勤奮學習的結果。他在4歲時就喜歡看姐姐們做功課,有時拿來她們的課本,鬧著教他讀書。姐姐們不教他,他就在旁邊聽她們怎麼讀,自己再拿來姐姐的書照著讀。他自小就聰明,還沒上學就認識了字母,學會了拚音,並天天對著書讀個不停。
6歲的時候,小奧斯特洛夫斯基上學了。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課內的知識滿足不了,他就學習課外讀物,從不放棄一次能讀書學習的機會。
有一次,小奧斯特洛夫斯基正在屋內學習,媽媽喊他了:“寶貝,你去買點鹹魚來吧。”他答應著走了。
鹹魚店就在離家不遠的地方,媽媽以為他很快就能買回來。可是,很長時間過去了,還不見他的蹤影。媽媽有些著急了,怕萬一出什麼意外,就自言自語著“這孩子跑到哪兒去了”,出門去找他。走不多遠,她看見小奧斯特洛夫斯基一手拎著魚,一手拿著什麼讀著,站在鹹魚店邊上一動不動。走近一看,原來兒子讀的是包鹹魚的舊報紙,讀得入了迷,連腳步都忘了邁動了!
天才的劇作家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和天才的劇作家。他一生共創作了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詩及其它詩歌。他享有“時代靈魂”的美譽,作品也被公認為是不可超越的英語精品典範。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作家,能像莎士比亞那樣在世界上有如此廣泛的影響。
莎士比亞1564年出生在英國斯特拉福鎮,因家境衰落,剛滿16歲的他就離開家自謀生路了。為了生存,他四處奔波,後來,在倫敦遇到同鄉菲爾德,一個印刷廠老板。菲爾德幫助莎士比亞找了一份劇團的工作,開始隻是在劇院打雜,不久,老板看他聰明伶俐,又上過幾年學,就讓他做提詞員的副手。經過不斷鍛煉,莎士比亞開始擔當一些重要的角色。業餘時間,他就為劇團改編劇本,創作小節目,還親自擔任導演。
1590年,莎士比亞的曆史劇《亨利六世》問世,成為他戲劇創作的開始,在短短的10年期間,他就得到了倫敦戲劇界的公認。莎士比亞早期與中期以曆史劇、喜劇、傳奇劇為創作方向,而真正達到戲劇創作高峰的則是他的悲劇作品。
莎士比亞一共創作了10部悲劇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合稱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而《哈姆萊特》又是四大悲劇中的代表作,在思想和藝術方麵,都體現了莎士比亞戲劇的最高成就。
《哈姆萊特》取材於一個古老的丹麥曆史傳說,由於莎士比亞為這個古老的故事注入了新的生命,才使這個古老的題材獲得了永恒的價值,它一問世,就受到了大家的歡迎。1948年,英國著名演員勞倫斯·奧立佛把它改編成了電影,榮獲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而《哈姆萊特》的扮演者勞倫斯·奧立佛,也因此登上了影帝寶座。《哈姆萊特》改編的成功,不僅將榮譽帶給了演員,也為作家增添了光彩。如今這部經典的悲劇作品,已被翻譯成70多種文字,在不同的國家出版,可見它的影響力之大。著名作家別林斯基稱它為莎士比亞“燦爛王冠上的一顆明珠”,這一點也不為過,它堪稱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頂峰之作。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之魂,也不再是屬於一個國家,而是屬於全世界,後人也將會永遠記住悲劇之父——莎士比亞。
著名童話大王安徒生
丹麥作家安徒生,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童話作家,被稱為世界童話大王。安徒生的童話,大多取材於民間現實生活,故事情節曲折、優美、新奇,描述生動、細膩、委婉,想象力極其豐富、奇特,諷喻也相當深刻、巧妙,深受世界各國兒童的喜愛。安徒生的主要代表作有《海的女兒》、《豌豆公主》、《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裝》等,這些膾炙人口的佳作,如今都已成為童話世界永恒的精品。
安徒生一生不僅熱愛生活,熱愛兒童,他更愛自己的祖國。下麵我們向大家講述的就是一段他愛國的故事。
一次,安徒生出國旅行。在愉快的旅途中,他結識了不少的朋友,最要好的便是德國的奧古斯登堡,他們兩個人很談得來,並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848年,普魯士對丹麥發動了侵略戰爭,看到丹麥人民在戰爭中所受的巨大創傷和財產損失,安徒生極其憤慨。4年以後,戰亂結束,安徒生被邀去德國的法蘭克福做演講。一下火車,他就熱情地跟前來迎接他的朋友們打招呼。這時,有個人過來對他說:“安徒生先生,您的老朋友奧古斯登堡公爵夫婦正在家等著,希望和您早日見麵呢!”
聽了這個人的話,本來談笑風生的安徒生,突然拉下了臉,很生氣地皺起了眉頭。來人還以為安徒生是嫌公爵沒有親自來迎接他,便連忙解釋說:“公爵臨時有個重要的會議,不能親自來接您,特讓我向您道歉,並代他來接您……”
安徒生生氣地對來人說:“我不會去見他們的,你請回吧!”“為什麼?你們可是老朋友哇w!”這時,周圍的人也跟著勸道:“您不會因為人家沒來接您,就生這麼大的氣吧?如果是這樣,您也就太沒有雅量了。”麵對不了解內情的眾人,安徒生說:“我生氣是因為奧古斯登堡參加了當年普魯士侵略我的祖國的戰爭,我怎麼能把這樣的人還當朋友呢?”他越說越憤怒,“這個人給我的祖國和同胞,帶來了多少災難,別說讓我現在去會他,就是偶爾碰到,我也會躲開的。”
就這樣,愛國的感情壓倒了一切,就因為公爵參加了侵略安徒生祖國的戰爭,為了表示自己對侵略者的仇恨,安徒生毅然斷絕了與老朋友之間的來往。
諷刺幽默大師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是文學史上著名的諷刺幽默大師,1835年生於美國密蘇裏洲的佛羅裏達鎮。他12歲獨自出外謀生,不平凡的經曆,為他以後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很多作品,但我們最熟悉的,應該是《競選洲長》和《百萬英鎊》。
《百萬英鎊》這部小說,描寫的是一位一貧如洗的青年,突然得到了一張百萬英鎊的大鈔,從此,他的生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小吃店老板、裁縫店老板等許多人都極力巴結、奉承他。後來那張鈔票又不見了,這樣,那些拜金狂們又呈現出另一副嘴臉。馬克·吐溫在小說中,將這種醜惡現象刻畫得入木三分,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這些唯利是圖者的本來麵目。
馬克·吐溫的創作,包含著智慧和正義,他將幽默與諷刺結合起來,辛辣地嘲諷生活中的種種醜惡現象。他的正直與勇敢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情場失敗”的歌德
歌德(1749~1832)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的萊茵河畔。他是18世紀德國傑出的詩人、作家和思想家,為德國和人類留下了一筆光輝而巨大的精神財富,他創作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一書,使他在世界文壇上享有盛譽。
1772年5月,歌德來到威茨拉爾的德意誌帝國法院實習。
6月9日,哥德同一位女伴乘車去參加一個鄉間舞會,途中要邀一位名為夏綠蒂·布甫的姑娘同去。
車在綠蒂家門前停下來,歌德走了進去,見室內有一大群孩童正圍著一位豐姿綽約的少女。她中等身材,淡裝互裹,外著粉紅色的胸襟,黑色的雙眼閃露出明亮的聰慧之光。她就是綠蒂姑娘,正在給身邊的孩子們削麵包。待眾孩童飲餐過後,綠蒂把他們安頓好,隨即與哥德同車前往。
舞會上,歌德與綠帝同舞,她舞姿歡快,動作優美,當晚盡歡而散。
次日,歌德拜訪綠蒂時得知,原來綠蒂的母親早已去世,留下十二個兒女,綠蒂排行第二。因長姊不善家務,十九歲的綠蒂就挑起了管理全家照料弟妹的重擔。
綠蒂的美麗賢淑使哥德極為傾慕,但她已與歌德的一位名叫克斯特奈爾的好友訂了婚。歌德自知無望,遂於9月10日離開綠蒂重返故鄉,但相思之苦常使他產生自殺之念。
這時,歌德的另一位友人——威茨拉爾的青年書記耶露撒冷因苦戀一位有夫之婦而自殺。消息傳來,給歌德以很大震動。他了解到他的這個大學同學自殺的原因是戀慕同事的妻子而遭到拒斥,加上在工作中被上司看不起,在社交場中又被貴族男女所輕侮。他的自殺在歌德心中激起了一層波瀾。
歌德在離開綠蒂後,經常去拜訪一位作家。他的房舍座落在一個美的去處,遠處有朦朧起伏的高山,近處是垂柳遮掩的小溪,草地上翠色欲流,果園裏千紅萬紫。然而,最引起歌德注意的並不是這賞心悅目的美景,而是這位作家之女,十六歲的馬克西米靈。
馬克西米靈也有著一雙烏黑發亮的眼睛。美好的倩影深深地嵌入了歌德的心裏。作家之女雖然也十分愛慕歌德,但後來卻違心地嫁給了一個比她大十五歲、有著五個孩子的富商。這個不美滿的婚姻使她十分痛苦,吵架成了老夫少妻生活中的主要內容。歌德經常從中排解,並竭力使馬克西米靈擺脫煩惱,但結果卻使少婦更愛他。
歌德與瑪克西米琳娜的交往使富商醋性大發,對兩個年輕人的關係產生出嫉妒,他怕嬌妻被奪,便與歌德發生了激烈的衝突。新的刺激又使歌德心中的舊疤再次流血,那位少女夏綠蒂更使他不能忘懷。
情場上的失敗,為歌德累積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激發起他的創作熱情。他憤而提筆,抒寫兩年來自己在愛情生活中所經曆和感受的全部痛苦。
作品中飽含著火熱的情感,以致無從分辨藝術的虛構和生活的真實。為了專心寫作,哥德把自己完全與外界隔離起來,閉門謝客,集中心思,排除一切與此無直接關係的雜念,奮筆疾書四個星期,終於完成了《少年維特的煩惱》這部世界名著。
歌德由情場的失敗轉入到創作的成功固然離不開他的文底,但更為重要的是在不幸中找到了靈感,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欲望的結果。
莎士比亞的劇團倒閉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生於英國斯特拉特福一個小手工業家庭裏。他是文藝複興時期英國的偉大詩人、戲劇家。他一生著述頗豐,創作了三十七部戲劇,二首長詩,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和幾首雜詩。莎士比亞是代表文藝複興戲劇和語言藝術的巨匠,他的作品是那個時代的百科全書,是社會人生百態的藝術畫卷,是人類情感智慧的不朽詩篇。
1594年大瘟疫後,倫敦戲劇業一片淒涼,莎士比亞所在的女王劇團倒閉了。在各大劇場重新開演時,隻有海軍大臣劇團和德比伯爵劇團經受住風暴還存在著。
那時,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已很出名,但他在離開斯特拉特福時卻是一個窮小子,他的父親丟掉了市政廳裏受人敬重的位置,不敢出門,怕因債務在街上被捕。
莎士比亞來倫敦奮鬥,一方麵是因他不願過那種乏味的生活,另外他更想改善家庭境況,重整門楣。
沙士比亞在做一個小演員時,知道自己地位卑賤低下,因此寫下了怨天恨命的詩句:
唉,我的確曾經常東奔西跑,
扮作班次的小醜供眾人賞玩,
違背我的意誌,把至全賤賣掉……
他還寫道:
哦,請為我把今這女神辭讓,
她是鼓使我造成生障的主犯,
因為她對我的生話別無贍養。
莎士比亞曾投身於亨利門下,受到伯爵的青睞,他可以衣食無憂,甚至可以成為偉大的詩人。
但莎士比亞不滿足於這樣的生活,十四行詩的刻意技巧,限製的格式,使他的想像力無法發揮,而且投身於伯爵,作為一名清客,他得仰人鼻息,得同另外的一些清客競爭。置身於達官貴人家的清客中間並不容易。莎士比亞同另外一些詩人較量,這些詩人和他一樣,歌頌著同一位庇護人。
他寫給他的庇護人說:
我的緘口的詩神隻脈脈無語,
他們對你的美評卻累牘連篇,
用金筆刻成輝煌奪目的文字,
和經過一切藝神雕琢的名言。
有一個競爭者顯得特別危險,
哦,我寫到你的對候多麼氣餒,
得知有更大的天才利用你名字,
他不惜費盡力氣去把你讚美,
使我鉗口結舌,一提起你的聲譽!
莎士比亞同他的庇護人的關係逐漸冷淡,他不能安於這種生活。1594年,他重回戲劇創作上。在劇院裏,盡管地位低下,但他至少不用依賴庇護人的恩賜生活,他選擇了德比伯爵劇團。
沙士比亞繼續寫詩,隻為了自己,為了友人,為了留下個人生活的印記。
德比伯爵在1594年春天去世了,劇團找到宮內大臣作為劇團庇護人,所以德比伯爵劇團改為宮內大臣劇團。這位宮內大臣負責劇場管理以及宮內戲劇演出,他又是女王伊麗莎白信任的堂兄弟,劇團很難找到一個比他更有前途的庇護人了。
沙士比亞的後半生一直在宮內大臣屬下,他的新作也決定了他和大臣劇團的命運。海軍大臣劇團自然是宮內大臣劇團的競爭對手。有一次,莎士比亞同友人喝茶,友人問道:“當初你為什麼放棄海軍大臣劇團而選擇宮內大臣劇團呢?”
“因為亨斯羅,亨斯羅是我雖不想共事但卻很佩服的人。”
“你說的是菲力普·亨斯羅吧。他確實很有一套,我聽說他原來隻是一個子爵府管家的助手,然後偷了子爵府的東西,做起小買賣。他還做起投機生意,抵押放債。前兩年在泰晤士河右岸選了地皮,建了一所‘玫瑰劇院’。把劇院出租給劇團,又借錢給他們,一來二去,連海軍大臣劇團都歸他了。原來的一個小偷、下等人現在卻擁有數不清的財富,全國最大的劇團。他真是能幹,我也很佩服他,聽說很多窮小子都很崇拜他呢!”
“他對我倒是禮遇有加,”莎士比亞接著說,“他很歡迎我到海軍大臣劇團。宮內大臣劇團也不如海軍大臣劇團這樣興盛,原來還被並到海軍大臣劇團過。但現在海軍大臣劇團已經變成家庭產業了。”
“是啊,那個名演員愛德華·艾倫成了亨斯羅的女婿。他可是倫敦最受歡迎的演員,我還記得他朗誦的馬洛馬的劇本,那獨白可真是熱情如火、泣如訴啊。迷住了多少女孩的芳心,最後他娶了亨斯羅的女兒,倒也不錯,從演員變成小老板了,可想想為他不值。”
“一個人演什麼角色,可不能代表他為人如何。你可能不知道一些事,艾倫在宮內大臣劇團和海軍大臣劇團合並時容不下理查伯比奇,這才是這兩大劇團不能合並的真正原因。”
“伯比奇?他確實很有希望啊,才27歲,人物把握得很貼切,演得很有火候,將來一定會更出色,倒也難怪艾倫會防著他了。對了,宮內大臣劇團的那個五角威廉·凱普可真不錯啊,他可是倫敦民的最優秀的醜角演員。你選擇這個劇團是對的,兩大台柱再加你一支金筆,宮內大臣劇團如日當天之時指日可待呀!”
“其他的演員也是這一行當的高手,我相信不把演員和劇作家作為臣屬的劇團才能有好的作品。”
“當然,亨斯羅要的不是好作品,是金錢,演員和劇作家隻是搖錢樹而已。你們劇團一定會成功的。”
“但願如此。”莎士比亞微笑著呷起一口茶。
宮內大臣劇團在不景氣的時候迎來了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演員們高興極了,將莎士比亞迎進了院子。
莎士比亞發現劇團所在地根本不是劇場,隻是一個旅店的院子,簡陋極了,沒有舞台、布景,同海軍大臣劇團豪華的玫瑰劇場根本無法相比。
演員們注意到莎士比亞在觀察劇場,他們都忐忑不安,懷疑莎士比亞會不會轉身離去。
莎士比亞發現所有人的眼光都在注視著他,他知道大家的焦慮和擔心,於是微笑著環視大家,親切地說道:“朋友們,很高興能與你們共事,你們是最優秀的。你們不是演員,你們是藝術家。隻有你們才能演出最精彩的戲劇,我為能同你們在一起拚搏而驕傲。這是一個好地方,雖然很簡陋,但它是我們宮內大臣劇團興盛的起點,夥伴們,我們會成功的!”
莎士比亞的話音剛落,院子裏立即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看到這熱烈的場麵,莎士比亞堅定了成功的信心。宮內大臣劇團在旅店的院子裏演出一年半到兩年期間,逐漸積攢了一些錢,租到了一個“劇院”後劇場。他們在這裏演出直到1597年。
讓我們到400年前莎士比亞曾工作的劇場去瞧瞧吧。當時的劇院沒有屋頂,四周有一圈牆壁,把劇場和街道隔開。牆裏沿牆築有二三層高的回廊,有錢的觀眾可以坐在這裏,這裏的座位票價高一些。大多數的觀眾直接被安排在場子裏。他們三五成群地站在遠遠突出在場子中間的舞台前麵,這樣觀眾實際上從三麵圍住舞台,沒有幕布,也沒有布景。
莎士比亞為一個固定的劇團和一群固定的演員寫作劇本,他了解他的同伴們,為他們量身製作角色,他對舞台上扮演這些劇本所需的條件考慮得十分充分、周詳,連最小的細枝末節也不忽略。他還親自登台演出。
如果說“宮內大臣供奉”劇團因為擁有莎士比亞這樣的劇作家而鴻運高照,那麼,莎士比亞遇到那些把所有豐富的舞台才能貢獻給他的劇本的演員,也算得上是一樁幸事。
把劇團團結起來的是共同的創作追求。宮內大臣劇團的基本成員整整合作了二十個春秋。
饑餓成就巴爾紮克
奧諾雷·巴爾紮克(1799~1850),出生於法國杜爾城的一幢豪華的住宅樓裏。他運用出神入化的筆力和對社會深刻的洞察,再加上自己對人生的理解,構築了一座鬼斧神工、氣勢偉的藝術大廈——《人間喜劇》,從而達到了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巔峰,他是那個時代的靈魂,更是所有時代中最重要的作家!但巴爾紮克成功的路卻不是一帆風順的。他的第一部作品《克倫威爾》卻以失敗的結局而告終。
從搬入萊迪蓋爾街9號的那一天開始,巴爾紮克便將自已歸入偉大作家的行列了。他選擇了一位叱吒風雲的悲劇人物克倫威爾作為他寫作的對象。
萬事開頭難,冬日的嚴寒在無情地攝取著巴爾紮克身上的每一份熱量,但這一切都無法阻擋他對事業的追求。巴黎的夜晚在這個季節降臨得很早,下午3點鍾巴爾紮克就不得不將油燈點亮,漫漫長夜,陪伴他的隻有那寒冷的孤燈,但年輕人的熱血溫暖了閣樓中的空氣,那痛苦的夜也就變成了以後甜蜜的回憶。從那時起,巴爾紮克就愛上了夜的氣息,天空、大地、人群、都市都在沉睡而纓斯詩神降臨在他的眉梢、筆尖,撩動他的心思,潤濕他的筆尖。是的,惟有她,這可愛的詩神,不論貧窮或富貴,從沒有拋棄他,始終愛他,伴隨在他身旁。
麵對這殘酷的現實,巴爾紮克內心的委屈也隻能對妹妹洛爾一個人講訴,在他的抱怨中,最出色一句就是:“你那注定應享有偉大榮譽的哥哥,飲食起居著實像一位偉人,這就是:他快要餓死了!”
巴爾紮克的痛苦是真實的,就如同他以後所有的傑作一樣。
巴爾紮克隻要投身於工作,那精力就好像著了魔,他自己也說過,是連他的死對頭也承認的。這是他有生第一次自願委身於僧院式、甚至於芯拉毗派的隱居生活,後來他一生中,每當工作緊張的時期,他就嚴格恪守這種生活。他不分晝夜地伏案寫作,動輒一連三天或四天不離居室。即使出門,也隻是為了去買麵包、水果和補充一些咖啡,這是他過度疲勞的神經必不可缺的刺激品。
漸漸地,冬天臨近了,巴爾紮克的手指對寒冷一向是敏感的,在這既透風又沒有生火的頂樓裏,逐漸麻木而有寫不了字的危險。然而他的狂熱意誌卻不讓步。他始終不離桌子,坐在那兒用父親的一條舊毛毯蓋著兩腳,身上裹著一件法蘭絨背心。從妹妹那裏求來一件舊披肩,用來在工作時圍裹肩頭,從母親那裏還求來一頂為他而織的帽子。為了節省昂貴的燃料,他一連好幾天不下床,以便能夠繼續寫他的那本不朽的悲劇。這些與著作工作俱來的討厭的伴隨物,哪一樣也不能推倒他的決定,惟一使他擔驚受怕的事卻是燈油的開支,因為當白天愈來愈短時他不得不在下午3點鍾就把燈點上。
巴爾紮克在迫不及待的心情驅使下寫啊寫啊,太陽穴悸動了,手指發燒了,因為這本《克倫威爾》必須盡快完成,不惜任何代價。但是,在他身上,湧動的熱血太多,欲望太強,野心太大,他不知道隻有文學才能給他豐厚的報酬,不知道創作戲劇是在浪費他的時間。終於,不幸找到了巴爾紮克。
安德烈先生即法蘭西學院的文學史教授在給巴爾紮克夫人的信中如此寫道:“我非常不願意使令郎氣餒,然而我的意見卻是,他能夠比寫作悲劇和喜劇更好一點地使用他的時間。如果他能賞光,來看我一次,我將樂意向他解釋,按我的意見,純文學應如何學習,以及他能從文學中得到什麼好處,而不必選擇詩詞作為職業。”
值得慶幸的是,安德烈先生並沒有完全否認巴爾紮克,認為他還能“從文學中得到什麼好處”。當然這成了巴爾紮克反駁母親指責的實據——他還有希望,他還有半年時間。從遠處說,不論安德烈先生為法蘭西的文學留下過什麼東西,但在天才作家巴爾紮克的發展上,他似乎還是有些遠見的。
雖然《克倫威爾》遭到了失敗,但巴爾紮克就像個皮糙肉厚的潑辣孩子,在受到挫折後,擦去身上的土,揭去額角上的血後,又大步向前跑去。
看戲劇的安徒生
漢斯·克裏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出生於丹麥奧登塞鎮的一個鞋匠家裏。他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童話作家,是眾所周知、家喻戶曉的“童話大王”。其主要童話著作有:《賣火柴的小女孩》、《堅定的錫兵》、《夜鶯》、《海的女兒》、《皇帝的新裝》等。
有一次,安徒生的母親不知從哪兒弄來一張戲票,這使安徒生興奮不已,簡直跟過年一樣。
母親覺得到劇院看戲就要穿得體麵些,因為大家穿得都很好,窮人隻有豐年不遇的好機會才會到那裏去。於是母親把丈夫的一件不用的禮服找出來,讓兒子穿上試了試,結果又長又大很不合身。母親又找出四、五塊綢布,給兒子做了一件背心。然後把兒子洗得幹幹淨淨,把衣服一穿,哇,這下可精神多了,小安徒生樂得又蹦又跳,母親看著心裏也很高興。
安徒生進了劇院,坐到自己的座位上。人可真多啊,每個人都穿得很紳士,很體麵,一看就是有錢人。他就在想:有錢人真好。
幕布拉開了,戲開演了。小安徒生就聚精會神地看起來,戲演完了,大家都起身要走了,他還坐在那陶醉在剛才的劇情中。
“兒子,想什麼呢?已經演完了,我們該回家了。”母親說。
安徒生這才如夢方醒。回家後,他把母親的一塊圍裙拿來,當成一件鬥篷,披在肩上,把自己打扮成中世紀的騎士,走到鏡子前,模仿劇院演員的動作,口中念著台詞,原來是剛剛看過的那部戲的台詞,母親驚訝地看著兒子,沒想到他的記憶力這麼好。
安徒生就這樣一連表演了好幾個小時,甚至連著幾天都陶醉在演戲裏。母親一看,這孩子怎麼跟傻了似的,就製止他說:“你這個孩子怎麼發起狂來了,別再演了,否則我打你屁股。”於是安徒生不得不停下來,但仍舊對演戲很著迷。
不久安徒生已經14歲了。根據基督教的習慣,小孩子到了這個年齡就要受堅信禮,鞏固他對宗教的信心。受了堅信禮以後,小孩子就算進入了成人階段,可以自立了。
安徒生受完堅信禮以後就開始計劃自己的前程,他對母親說:“媽媽,我要到哥本哈根去,我想當一名演員。”母親隻把這當作了小孩子的一句玩笑話,並沒有放在心裏。
而此時安徒生卻在想:我怎樣才能過去呢?我在哥本哈根連一個認識的人都沒有,哪能走進皇家歌劇院的大門呢?他為此苦惱了好幾天,最後他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安徒生記得,當皇家歌劇院的劇團在奧登塞演戲的時候,劇團的負責人常去拜訪奧登塞的一位紳士伊泛爾生先生,安徒生雖然不認識他,但卻鼓起了勇氣,到這位紳士家裏去請他幫忙。這位紳士聽完安徒生的來意,就哈哈大笑起來,“小家夥,你的誌向可真不小啊!可是你知道,那不是尋常人能去的地方,你現在最好是回家去學一門手藝,踏實點吧,年輕人。”
安徒生堅定地表示:“我知道那很難,可是每一個成了名的人在沒有成名之前也是挺苦的,我問過那些演員。他們告訴我,隻要我努力,就會成功的。”
伊泛爾生先生一聽這孩子還挺堅決的,並且蠻有自信,覺得剛才這麼說有些過分。為了表示他的交際麵寬,在京城裏也有勢力,他就提筆寫了一封介紹信,叫安徒生去見京城裏一位有名的舞蹈家沙爾夫人,即使他並不認識她。
安徒生懷揣著這封信,高興得像隻小兔子一樣連蹦帶跳。他也早就聽說過沙爾夫人的名字,她是全國馳名的一個女演員。有了她的幫助,還愁什麼呢?
於是安徒生就積極準備到哥本哈根去,他把他的木偶收在一起,藏在一個舊匣子裏,留到將來作為紀念,他決定從此不再演木偶戲,要去演真人的戲。
安徒生又把心愛的幾本故事書用包袱包好,然後打開平時積錢的一個小土罐,這裏麵藏有祖母平時給他的一些零錢。他數一數共有三十個銀毫,還有幾十個銅板,這些錢不僅可以做旅費,也許可以使他在哥本哈根多住幾天。
一切準備就緒後,安徒生就準備征得母親的同意了。當他把這件事再次告訴母親時,母親還是不相信,以為他在說胡話,可安徒生說:“媽媽,我已經決定去哥本哈根了,而且我還得到了伊泛爾生先生親筆寫的一封推薦信,他介紹我去京城找一位有名的女演員沙爾夫人,不信,你看。”說著他把懷中的信拿了出來。
母親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這孩子簡直是著魔了。“孩子,咱們安徒生家的人可從沒有哪個人到過京城啊,那個沙爾夫人她會幫助你這個窮孩子嗎?你不要做夢了,還是乖乖在家裏當個裁縫吧!”母親著急地勸說他,可是安徒生根本聽不進去。
“孩子呀,演戲是很有趣,可是有趣的事情不一定就不挨餓呀,祖母說過,有一個演戲的人不到四十歲就開始討飯,因為他年紀大了,演戲既不能叫座,同時由於歲數大了做別的又沒人用,戲院的老板也不管他了,這樣多慘啊!”
母親知道挨餓的痛苦,她和祖母早就為安徒生以後做什麼的問題動過腦筋。她們已經為他想好一條出路:那就是學裁縫。她們知道,當鞋匠是一個祖傳的家業,但比演戲好不了多少,安徒生的父親不到40歲就死去了。但是,人們無論怎樣窮,總不能不穿衣服呀。因此,當裁縫絕不會像當鞋匠那樣倒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