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你不是喜歡縫木偶的衣服嗎?你縫得才好呢,人人都誇你。你祖母還說,你一定會成為一個能幹的裁縫,我看你適合做個裁縫。這是一個又清靜又斯文的工作,我已經為你找好了一位師傅,他說他願意收你做徒弟。”

安徒生低下了頭,好像是在暗暗流眼淚,他一句話也不說,他不能當麵反對母親,這會令她傷心的。但是,母親卻很了解他,這孩子一旦決定了什麼事,就有一股子倔勁,不做到就不行。看著孩子這麼傷心而且這麼有決心,她就不忍心再強迫他了。

母親很迷信,她拿不定主意時就去算命。她相信算命先生的話。於是她領兒子到一個自稱“大仙”的算命老太太那去,老太太用咖啡渣和紙牌為孩子算命,然後故弄玄虛地鼓搗了一番,說:“你的兒子會成為一個偉人,他的名氣會那麼大,整個奧登塞都要以他為驕傲,還要張燈結彩來歡迎他的歸來!”

於是母親就高興地答應了兒子,決心讓他去闖蕩。

1819年9月5日,是一個陰沉的晚秋天氣。安徒生提著一個破行李卷,懷中揣著他那幾年積下的三十幾個銀毫和幾個小銅錢,由母親陪著向市中心的廣場走去。

那裏停著一輛公共馬車。安徒生在馬車旁邊站著,想跟媽媽說幾句告別的話。但是怎麼也想不出一句適當的話來。媽媽想到獨生兒子就要離自己而去了,不知何時才能回到自己身邊,禁不住淚流滿麵,哭得抬不起頭來。

最後,安徒生靜靜地把母親緊緊擁抱著吻了一下,就獨自爬上馬車。

車夫喝了一聲,馬兒就昂起頭向前走去,母親揚起手帕,滿含熱淚,向兒子告別。安徒生看到漸漸變小的母親那展弱的身影,在心裏暗暗發誓:母親,等著看吧,我一定要讓你為我自豪的,我一定讓你過上好日子,不出人頭地我就不回來。

馬車走到城外的時候,停了一會兒。安徒生的祖母在路旁等著給孫子告別。他們緊緊地擁抱在一起,老祖母含著熱淚笑著說:“我的好孫兒已經長大了,能自己去京城了,祖母多麼高興啊,你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有了好消息告訴祖母。”

安徒生鄭重地點點頭說:“祖母,你也一定要照顧好自己。”

馬車在灰塵中遠離了祖母,老祖母依然站在那裏翹首孫子離去的方向,花白的頭發在風中飄拂。

從奧登堡到海邊的一個小鎮組堡,再從那裏坐船,渡過海,才能到達哥本哈根。這是安徒生第一次出遠門,而且是孤單一人,年僅14歲的他感覺到了自己的孤立無援,但他沒有哭,他堅強地向夢想之都走去,毅然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托爾斯泰著就“戰爭史”

列夫·尼古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出生於俄國一個風景如畫的貴族莊園。這位著名作家的第一篇小說《童年》一經發表便引起了文壇的轟動。1863~1869年之間,托爾斯泰創作的《戰爭與和平》更受人們的歡迎,剛一出版便銷售一空,還暢銷到西歐諸國。

1862年,托爾斯泰從國外歸來後,經常去莫斯科一位早有親密交往的著名的宮廷侍醫貝爾斯家裏做客。

由於托爾斯泰頻繁的到來,貝爾斯一家人以為他看中了大女兒麗莎,實際上,他愛慕的卻是二女兒索菲雅·安德列耶芙娜。索菲雅自幼酷愛文學和繪畫,常常試作小說,甚至能把托爾斯泰的《童年》整段地背誦下來。就在索菲雅和她母親、姊妹來到鄉間莊園的傍晚,隨同前來的托爾斯泰懷著膽怯的心情,把幾個詞的字頭用粉筆寫在桌子上,給索菲雅看,這真有點近似智力測驗了。原來這些字頭的意思是:他愛的不是她家裏人所揣想的麗莎。索菲雅看後忍不住羞怯地笑了。

1862年9月間,托爾斯泰又到莫斯科。索菲雅的父母對他不遵照習慣——向長女求婚有些不滿,不再熱情的接待他了。在這種情況下,他有些心灰意冷。在日記上他提醒自己:“不要闖進青春、詩意、美妙愛情的境界,最好隻過著像在修道院那裏埋頭工作的生活。”而在修道院的高樓上,他可以“平靜地、快樂地俯視別人的戀愛和幸福”。

可是,托爾斯泰終究擺脫不了這種感情的折磨,最後,他下定決心寫信,向索菲雅正式求婚。當他把兜裏揣了好幾天的信當麵交給索菲雅後,索菲雅簡直不知所措。姐姐麗莎讓她回絕,母親卻啟發麗莎說,假如索菲雅拒絕,托爾斯泰也不會去愛另一個人的。這樣,索菲雅激動地向托爾斯泰走來了。

那時,索菲雅十八歲,托爾斯泰三十四歲。過了一個星期,這對戀人在宮廷教堂裏舉行了婚禮。之後,新婚夫婦乘著馬車來到了雅斯納雅·波良納,開始了新的生活。

婚後,托爾斯泰曾一度“沉浸在家庭生活的幸福之中”。不久,他譴責自己:這是“以家庭的詩趣來替代對愛、思想和人民事業的全部詩趣”。於是,他“在最好的生活環境之中”,開始了新的藝術耕耘。當然,這時他藝術上的重大革新特征已經形成,解決新的更為複雜的藝術課題也日臻成熟。這是經曆了六十年代的思想準備和藝術準備之後迎來的史詩創作的時期。

從1863年開始,托爾斯泰緊張地投入了卷帙浩繁的史詩性巨著——《戰爭與和平》的創作。

正如人們所熟知的那樣,托爾斯泰並不是一開始就著手寫這部鴻篇巨著的。他最早曾想敘述一個攜家帶眷回到俄國的十二月黨人的故事。可是,他在史料的研究和創作的過程中發展了原來的創作意圖。

托爾斯泰為使自己的創作忠實於曆史,搜集和積累了與創作有關聯的大量的曆史文獻材料,進行了深入的曆史研究。不僅如此,他還專門訪問了1812年戰爭的參加者,親自巡視了當年鮑羅金諾的戰場,並在那裏草擬了該戰役的寫作計劃。

盡管這樣,托爾斯泰的創作仍然麵臨著難以駕馭的困難。宏大的藝術構思與傳統形式發生了嚴重的抵觸。他擔心自己寫出的東西不會符合任何一種文學形式。作為藝術革新家的托爾斯泰,“經過長時間的折磨以後”,終於決定打消一切顧慮,去寫非寫不可的東西,而不去考慮這樣做會產生什麼後果,也不考慮給作品以什麼名稱。

托爾斯泰在創作的頭一年差不多都用來探索小說的開頭了。他自己說過,這本書的創作“開始了無數次,又放棄了無數次”。在作家的檔案庫中保存了十五種小說開頭的異文。

在這部鴻篇巨作中,從家族的傳說,到衛國戰爭的參加者作家的父親尼古拉·伊裏奇親口講述過的材料,都被作家所充分利用。

索菲雅在給她姊妹的信中曾透露過這樣的“秘密”:“我請你們別講出來,等列夫·尼古耶維奇·托爾斯泰五十歲的時候,他可能會描寫我們的。”實際上,托爾斯泰未到五十歲就已經在《戰爭與和平》中把她們作為自己的人物原型加以描寫了。

激發創作熱情的雨果

維克多·瑪麗·雨果(1802~1885)生於法國貝鬆一個軍官家庭。他是法國著名的作家,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其著作有:詩集《短曲初集》、劇本《歐那尼》、小說《巴黎聖姆院》、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麵人》、詩體日記《凶年集》、長篇曆史小說《九三年》等。

1822年,雨果第一個詩集《短曲初集》出版。這時,還不到二十歲的雨果,引起了法國文壇的注目,在成為一個大文豪的漫長征途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在雨果創作成功的同時,他也獲得了愛情的幸福。

維克多·雨果在幼年時代就因父輩的友誼而結識了阿黛爾·傅先姑娘。

阿黛爾的父親彼得·傅先,是維克多父親年輕時代的朋友。當時,維克多的父親是巴黎第一軍法會議少校檢察員,傅先是這個軍法會議的書記員。兩個人雖然職位不同、政見有別——維克多的父親是共和黨,傅先是保皇黨。但因兩個人同住在一所房子裏,又同庚、同籍,因而很快就成了要好的朋友。

阿黛爾的父母結婚時,維克多父親曾做證婚人,在新婚禮宴上,維克多父親曾笑對新郎新娘說:“生個女兒吧,我將來拿一個兒子給你們做女婿。”雖是笑談,後來生活竟果然作了這樣的安排。

雨果年長阿黛爾一歲。當兩家同住在巴黎的一段日子裏,阿黛爾的母親常常帶著她和她的哥哥到維克多·雨果家裏去玩耍。

維克多·雨果家裏有一個極美的花園,兩家孩子便在這長著陰森古樹和迷離芳草的庭院中追逐嬉戲。質樸美妙的自然,不僅啟迪了詩人的才華,而且誘發了詩人的愛情。兩個青梅竹馬、耳鬢廝磨的遊伴,漸漸地變成了一對心心相印、情意纏綿的戀人。兩個戀人已經在默默地實踐著父輩互相許配的笑談了。可是,當時兩個人的年齡合起來還不到三十歲,維克多的母親又困於門第之見,不願意讓自己將軍的兒子娶一個書記官的女兒,而阿黛爾的母親又是一位自尊心很強的人,於是兩家斷絕了來往,兩個戀人隻有異地相思、寄語詩鴻了。這時雨果正在辦《文學保守者》,他知道阿黛爾家有一份,於是便在刊物顯要位置上發表懷念情人的戀歌和矢誌愛情的衷曲。

1821年初,多半是由於經濟原因,維克多的家又搬到了一處新居。為了節省開支,母親拖著肺炎剛好的病弱身軀,帶領兩個小兒子親自油刷房屋,修理花園。母親跟孩子們一樣幹,而且比孩子們幹得還要多。有一天,由於在極度勞累和悶熱之時喝了一杯涼水,她不久便發起燒來,導致肺炎複發而病倒了。

母親病重,兒女們自然擔心。兩個小兄弟日夜守候在母親的病榻旁。雖然母親的病勢也曾有過轉機,但總不見有痊愈的希望。6月27日中午,當維克多走近床邊照例去吻母親的前額以示問候時,前額冰涼的母親已經向親人永別了。

這時,由於感情的原因,父親已經多年同母親離居了。在外地的長兄接到凶耗後急忙趕回家來辦理喪事。第三天,兄弟三人在親友的幫助下,安葬了母親的遺體。維克多·雨果辦完喪事的第二天,在一所花園裏同阿黛爾不期而遇了。當阿黛爾看見維克多蒼白的麵色時,她已經猜測到發生了不幸的事情。

她立刻迎上去問道:“出了什麼事?”

“我母親死了,我們昨天剛把她埋了。”

善良的阿黛爾並沒有因為母親曾反對他們的婚事而減輕這凶耗給她帶來的悲傷,望著維克多潮濕的眼睛,她也流下了傷感和懷念的熱淚。一對情人,在相對嗚咽中定下了終身的婚約。

雨果為了爭得經濟上的獨立,盡快地與阿黛爾結婚,他以雄獅一般的勇敢投入到創作的激情當中,開始了永不停歇的奮鬥,正像一座高爐,一旦燃燒了便永遠不會熄滅一樣。

成功永遠是奮鬥者的寵兒。1822年,雨果出版了《短曲初集》,在得到八百法郎稿費的同時,他再次得到了路易十八的獎賞。於是,1822年10月14日,在巴黎的一所教堂裏,這對苦戀的情人終於舉行了簡樸而莊嚴的婚禮。

海倫·凱勒成為作家

海倫·凱勒(1880~1962)生於美國亞拉巴馬州的小鎮塔斯康比亞。凱勒是一位多產作家,她先後完成了14部著作,《石牆之歌》、《老師》、《樂觀》、《我生活的故事》等都產生了世界範圍內的影響。由於自身的遭遇,海倫·凱勒呼籲世人關注聾啞人的活動,不僅在美國國內,甚至擴展到世界各地,她也因而得到了許多榮譽。

沙利文老師的到來,給了海倫另外一種全新的生活。很快,她就從一個野性十足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文質彬彬的女孩兒。當海倫用靈巧的手指來回不停地拚寫單詞時,她的每個家人都變得驚訝無比。

一天早晨,沙利文正在自己的房裏穿衣服,海倫興衝衝地跑了進來。她在沙利文的手掌上反複地拚寫著“狗”和“嬰兒”這兩個單詞。後來,她又抓緊五個手指,一個一個地開始吮吸。

沙利文小姐不知道海倫要表達什麼意思,她以為海倫的妹妹被狗咬傷了。可是,從她高興的樣子來看,又並不像是壞事。

海倫拉著老師的手往外走,來到了井樓旁。沙利文小姐發現,凱勒家的一條狗在那兒生下了五隻小狗。

沙利文因勢利導,隨即教給海倫兩個新詞:“五”和“小狗”。

海倫很快就學會了。她摸出其中一隻最小的狗,在老師的手上拚出了一個“小”字。沙利文隨即在她的手上拚出了“很小”,這讓海倫覺得很有趣。她也迫切地希望能運用所學到的新知識。

往回走的路上,海倫撿起了幾塊小石子。她讓沙利文注意到,其中一塊石頭小,另一塊石頭大,還把這些字拚在老師的手上。

回到家裏,摸著搖籃裏的小妹妹,海倫又拚出了“嬰兒小”和“小狗很小”這幾個字。她的手指總在劃著字母。有時,她甚至在老獵狗伯萊的爪子上拚寫單詞,想與它交談,可惜伯萊還是不懂她的意思。

雖然海倫又聾又盲,可她的智力絕對不比正常人差。

海倫在花園裏摘了幾朵紫羅蘭,送給了沙利文。沙利文很感動,輕輕地摟著她,在她的手上拚了一句話:“我愛你,海倫。”

海倫有點疑惑不解地問:“愛是什麼呀?”

沙利文指著自己的胸口說:“愛就在這裏。”

海倫用手去觸摸那裏,第一次感覺到心髒的跳動。但她仍不明白“愛”是什麼。她嗅了嗅沙利文手中的花,比劃著問:“愛就是花的香氣嗎?”沙利文小姐說:“不是。”溫暖的陽光照耀著她們二人。海倫靈機一動,又問:“愛是陽光嗎?”沙利文小姐回答說:“也不是。”

這讓海倫有些失望了。她覺得陽光是世上最美好的東西,它可以使萬物生長,為什麼還不是愛呢——愛究竟是什麼東西呢?這讓她有些迷惑了。

過了幾天,海倫玩起了串珠子的遊戲。珠子大大小小有很多,沙利文讓她按兩大三小的順序串起來,可是她總是出錯。

沙利文一次次給她指出來,幫她糾正。海倫發現了自己的差錯,靜靜地想著方法。

這個時候,沙利文在她的手上拚寫了一個詞:想。

海倫想了一會兒,終於明白了,“想”就是她頭腦中思考的過程。她呆呆地坐在那裏,坐了好大一會兒,她在“想”什麼呢?

原來,海倫在想前幾天學過的“愛”的意思。她用手勢問沙利文:“愛,是不是太陽衝破雲層放射出的光輝?”

那天,正好先是下了些小雨,接著太陽才鑽出雲層,普照大地。這些讓海倫感覺到了溫暖,覺得這就是愛的感受。

沙利文說:“愛有些像日出之前的雲彩。”

沙利文接著解釋說:“你夠不到雲彩,它在高高的天上,可是你能感覺到雨,它是雲的表現。在炎熱的天氣裏,花兒和幹枯的大地是多麼渴望它。同樣,你不能觸摸到愛,可是你能感覺到它所帶來的甜蜜。如果沒有愛,你就不會感到快樂,也不會想玩。”

聽完了沙利文小姐的解釋,海倫似有所悟,仿佛一個美妙的真理突然展現在她的腦海中,讓她豁然開朗。她感到了一種無形的紐帶聯結著她,使她走入了他人的靈魂。

這就是愛!在這一刻,海倫明白了愛,也知道了它在這個世界上多麼重要,多麼不可或缺。

泰戈爾的喪妻之痛

泰戈爾(1861~1941)生於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首都加爾各答一個富裕之家。泰戈爾一生創作了60餘部詩集,20多種戲劇,近百篇短篇小說,12部長篇小說,2000多首歌曲,2800多幅繪畫,還有大量的文學、哲學、宗教、教育、自然科學等著述。堪稱世界文學史上的巨人。

1902年,整整照顧泰戈爾20年的妻子默勒納利妮去世了。年輕的妻子將自己的一切獻給了泰戈爾,泰戈爾為此深深感動。亡妻之痛折磨著泰戈爾,盡管他以堅毅不拔的精神忍受痛苦,但痛苦並不因此而減少。

泰戈爾在妻子活著的時候,並沒有對她的愛做出充分的估價並進行償還,這種遺憾,格外加重了他的痛苦。

他們是按傳統習俗結合的,不是一個愛情的婚姻。當妻子第一次進入他的生活時,泰戈爾與其說歡迎她,還不如說是容忍了她——這種情況是完全不能排斥的。她既不漂亮、又沒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她不僅沒有受過教育,沒有文化,而且是那麼年幼,以至不能成為他的伴侶。在他們結婚時,她隻有11歲,而22歲的泰戈爾已是位陶醉於自己天才的俊秀而熱情的青年了。

但是,默勒納利妮慢慢地發展著,她用純樸和踏實的舉動,用溫存和崇高的品質以及在操持家務藝術中的非凡才幹,彌補了她的不足。所有人在她家裏都得到了熱情的接待。

整整20年,默勒納利妮以無限虔誠的感情照顧著泰戈爾的生活,生了5個孩子。雖然她年輕,又生活在一個高貴和素有文化修養的環境裏,然而她的衣飾是十分簡樸的,她也許從未穿戴過任何貴重的首飾。她高興地把丈夫的純潔理想看成為自己的理想。

默勒納利妮隻是在泰戈爾阻止她給孩子穿戴色彩鮮豔衣服時,表示過異議。當然,毫無疑義,她對與丈夫的空想和矛盾的言行協調一致方麵,感到十分為難。一方麵他強調樸實和節儉,另一方麵,他又希望隆重而熱情的接待自己的客人和來訪者。

幸好,在那種場合下,精通烹調藝術的才幹給予了默勒納利妮巨大的幫助。即使著名廚師若嚐過她做的烙餅的滋味,也會讚不絕口,終身難以忘懷。

去旅行時,泰戈爾強調隻帶些必不可少的東西,特別見到那些瓶瓶罐罐的炊具,就直皺眉頭。她一聲沒吭,把這些東西悄悄地藏在籃子裏,笑著說:“你是多麼奇怪的人!到了那兒,朋友來了,我到哪兒去搞一塊塊美味的餡餅?”

默勒納利妮目不識丁的情況沒多久,在丈夫要求下,她學會了英語和梵語,並演出了戲劇《國王和王後》,最後,她在丈夫心裏贏得了自己的位置。

泰戈爾在妻子彌留人世的最後兩個月裏,不分晝夜地親自看護她,不肯讓專職護士代替自己來照料妻子。那時還沒有電風扇,有人曾親眼目睹到這樣的情景:泰戈爾一直坐在自己年輕妻子的床邊,緩緩地為她搖著扇子。妻子辭世後,泰戈爾內心痛苦難當,他不讓任何人靠近自己,通宵達旦地獨自一人在陽台上踱來踱去。

妻子的故去,使泰戈爾異常悲痛,20年來相依相守、相伴相知又相濡以沫的情景曆曆在目。年輕的妻子將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他,他卻沒來得及報答她的恩情。他的心中埋藏著數不清的遺憾、追悔和思念。

泰戈爾用詩人的筆抒發著心中的情感,接連創作了27首詩歌,集為一冊《追憶》,於1903年出版。詩集充溢著溫柔深厚的情感,令人感慨不已。

泰戈爾在妻子的遺物中,發現了他給她的一疊信劄。她把這看做一筆巨大的財富,小心翼翼地保存著。他見了它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他乞求,對她的回憶有條不紊地進入他的生活,正如她使他的家庭生活有條不紊一樣。

泰戈爾的生命中沒有事業上的知己,他的知己就是他的家人,親人的離逝使這位詩哲感受到生命的蒼茫和心靈的孤寂。

1903年,泰戈爾的女兒在自己的母親去世9個月以後,13歲的萊努迪也因病告別了人世。生性活潑敏慧的萊努迦,是個很有自己獨立見解的姑娘,她富有才華,很得父親的器重和喜愛,認為她長大以後一定會是個非凡的女孩。如今,萊努迦小小的年紀便夭折了,做父親的心中那份傷悲與惋惜是可想而知的。

就這樣,在不到一年時間裏,泰戈爾連連痛失親人,可這些接連而來的打擊並沒有摧垮他的精神,他並沒有將心中無限的悲痛表現在臉上,而是埋頭在自己的工作中,不停地擴充自己編輯的《孟加拉觀察》這一雜誌的內容,增加其篇幅。同時,新作品也源源不斷地從他筆底流淌出來。

或許也就是在閉門創作的這段時間裏,泰戈爾學會了以真正寬容平和的心態來接受死亡,他明白了死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他之所以愈發努力地勞作著,則是為了將死去的親人們未盡的人生活得更好一些。此時,泰戈爾似乎在精神上與死神達成了和解,並從死的悲痛中看到生命尋找和諧的運動規律。

狄更斯的曠世巨作

狄更斯(1812~1870)出生於英國樸次茅斯市郊的一個職員家庭裏。狄更斯童年時代就十分喜歡小說,希望自己也能夠從事文學活動。少年時期的生活使狄更斯獲得了豐富的知識。他22歲時開始文學創作,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作品暢銷全國,終於成為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

狄更斯18歲那一年,他在家庭間的小劇團裏認識了少女瑪麗亞·皮特奈爾。

瑪麗亞是一個小銀行家的女兒,家境比狄更斯好得多。她的父母當然不會同意這樁門不當戶不對的婚事,而瑪麗亞又是一個善於賣弄風騷、對生活並不嚴肅的女子。陷於初戀中的狄更斯失去了正確判斷的理智,自以為雙方互相鍾情,便鼓足勇氣向瑪麗亞傾訴了自己心中的愛情,可是得到的卻是冷淡的拒絕,以至關係完全破裂。瑪麗亞後來成了一個商人的妻子。

狄更斯珍貴的感情遭到了輕浮女子的玩弄,他的心靈又刻上一道傷痕。這件事對他的影響非常大,以致使他輕蔑現實中的女子而愛好幻想中的“仙女”。這種“仙女”,是被狄更斯完全理想化了的,她們那樣可愛而忠實,盡善盡美而沒有一點瑕疵,後來,她們在他的作品中不斷出現了。

但狄更斯是人生道路上不堪落伍的進擊者,各種挫折反而堅定了他的意誌。這時候,記者的收入已經可以維持他獨身生活了,於是他開始了文學創作。

1843年,22歲的狄更斯試著寫了一個短篇小說,忐忑不安地投給一家雜誌。一星期後,他驚喜地發現自己的作品被刊用了,他又寫了一篇,又被刊用。於是他開始為晨報寫連載作品,取材多是鄉村生活與倫敦生活。作家把霧都奇異的詩意表現得那樣生動具體,使讀者感到異常親切。1836年,他把這組用筆名“波茲”發表的特寫,收集為《波茲特寫集》。

當時的一位滑稽畫家讀了這些特寫之後,很欣賞狄更斯的寫作才能,便請狄更斯給他將要畫出的一些漫畫寫說明文字。狄更斯同意合作,但堅持應由他自己先寫文字而由畫家來配畫。狄更斯的成名作《匹克威克外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

小說采取分若幹卷逐期發表的形式。在第一期裏,狄更斯便確定了為後來世人皆知的匹克威克那獨具特色的容貌舉止——他的眼鏡、白背心、緊身褲、小而圓的肚子、逍遙地翅在背後的上衣尾巴,還有“堂吉訶德”式的性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以製服惡人,及由此出現的種種喜劇場麵。

長篇描寫的是匹克威克先生和他的俱樂部的成員,為了研究社會風俗,擴大見聞,從倫敦出發,走遍全國各地,在路上不斷地發生一些趣事。

匹克威克是一位紳士、學者,性格開朗,講仁愛。他是個老單身漢,雖然已年過五十,但仍然那麼天真、善良、言行滑稽可笑,常常鬧出笑話,有時甚至被人誤解,弄得狼狽不堪。

他很少出門,對社會知識少得可憐,結果旅行的第一天就倒了黴。因為他出於好奇,記錄了馬車夫的談話,馬車夫以為他要去告密,於是他被莫名其妙地痛打了一頓。他隻好自認晦氣,但決不還手打人。匹克威克就是這樣以仁愛為懷,反對暴力,就連多次欺騙他的流氓金格爾進了監獄之後,他也不計前惡,關懷備至,終於使金格爾受到感化而翻然悔悟,棄惡從善。

狄更斯開始寫這部書時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構思,隻是邊構思邊寫作,因此作品沒有連貫的故事情節,但作家筆下的匹克威克形象卻栩栩如生,他那幽默滑稽的舉止受到了人們的喜愛。特別是不久後,狄更斯感到他自己的“堂吉訶德”缺少一個“桑丘”,於是便添了一個人物——撒姆·韋勒,更增添了小說的喜劇色彩。

撒姆·韋勒是一個馬車夫的兒子,在他身上體現著英國勞動人民機智、勇敢、正直、善良、樂觀的品質。他熱愛生活,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對醜惡行為具有強烈的憎惡心,因此他忠心耿耿地幫助匹克威克克服了種種困難。真實而有趣的撒姆成了當時英國街談巷議的人物,小說風行一時。

小說分二十期發表,第一期隻印四百份,到第十五期時預定者即超過了四萬。《匹克威克外傳》受到那樣熱烈的歡迎,以至有一個讀者在臨終前還喃喃地念叨著“匹克威克”,許多商人也都爭著以這個喜劇人物為自己的店鋪或產品命名。

馬克·吐溫走上文學路

馬克·吐溫(1835~1910),原名薩繆爾·蘭享·克萊門斯,出生於美國密蘇裏州的一個叫佛羅裏達的偏僻小鎮。幼年家境貧寒,對底層百姓的關注和熱愛貫穿了他一生的創作。不懈努力終於使他成為19世紀後期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卓越代表,傑出的幽默諷刺作家。

1867年6月,馬克·吐溫搭乘“貴格號”遊覽船駛向地中海,打算做一次遠航。可是,由於旅途生活乏味,他十一月就回到了紐約。

不過,這次航行便馬克·吐溫有了個意外的收獲。在船上,他結識了一個名叫查利的青年。

一天,馬克·吐溫來到查利客艙閑聊。查利談到自己有個溫柔而漂亮的妹妹奧麗薇婭,說著拿出她的照片給他看。馬克·吐溫迷戀上了這個未曾相識的姑娘。

旅遊一結束,馬克·吐溫就到埃爾邁拉,光臨了查利的家。他完全被奧麗薇婭的美貌恬靜的性格所征服。可是,奧麗薇婭的父親,厭惡馬克·吐溫吸雪茄、飲烈性酒、過早地涉獵世界,懷疑他的品格有缺陷。因此,當馬克·吐溫向奧麗薇婭求婚時,首先便遭到了朗頓先生的拒絕。盡管這樣,他仍然不氣餒,經常出入其家。

一天晚上,馬克·吐溫乘馬車來到埃爾邁拉,再次求婚未遂,朗頓先生一家人把他送至門外。他無精打采地上了馬車。由於疏忽,座位沒有係緊。當車夫抽打轅馬啟程時,車子突然向前一竄,他從馬車上栽了下去,直挺挺地倒在地上。

朗頓先生一家人驚恐萬狀地圍攏上來,小心翼翼地把他抬回家裏,又請來了醫生。看護任務自然地落到了奧麗薇婭的身上。誰知在精心護理馬克·吐溫的三天中,她真的喜歡上了這個樂觀、幽默的青年。

臨別時,朗頓先生與馬克·吐溫進行了單獨的談話,坦率地說明了自己對他的看法,希望他提出能夠保證他品格的證人名單。馬克·吐溫當即寫下了好幾個人的名字及其通訊處。然後,高高興興地辭別了。

過了幾天,馬克·吐溫被朗頓先生請到家裏。一進門,他就感到氣氛有些緊張。寒暄幾句後,朗頓先生便將了解他的一疊回信遞給了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看完信,心全涼了。他萬萬沒有料到,幾位朋友在信中有的說他嗜酒成性,必將爛醉而死;有的為了顯示與他的關係密切,竟把他小時候的惡作劇也寫出來了,弄得馬克·吐溫麵紅耳赤,異常尷尬。

“這都是些什麼樣的人?你在世界上就沒有一個朋友了嗎?”經過一陣長時間的沉默之後,還是朗頓先生先開了口。

“顯然沒有。”馬克·吐溫回答道。

“我來做你的朋友,”朗頓先生站在馬克·吐溫麵前莊重地說:“和她結婚吧。我比他們更了解你。”

馬克·吐溫驚喜萬狀,不知如何是好。他如願以償了。訂婚日期是1896年2月4日。

與奧麗薇婭訂婚不久,馬克·吐溫被聘為加裏福尼亞《聖壇報》記者,對歐洲進行了長達五個月的采訪。此間,他寫了大量旅途通訊寄回國內,發表在《聖壇報》上,轟動一時。

回國後,美國哈特福特的出版公司同馬克·吐溫商量,要把他在國外寫的通訊彙集出版。他欣然同意,並著手準備。不料,《聖壇報》根本沒有征求他的意見,搶先把已發表在該報上的五十多篇通訊彙集起來,以《傻子國外旅行記》為題出版發行了。

馬克·吐溫異常憤慨,痛斥《聖壇報》老板為“偷兒”;同時,訴諸法律,但也沒有什麼結果。馬克·吐溫隻好承認了該書的出版。

在這本散文集裏,作者以幽默的筆調嘲笑了北方資產階級富有者的蠢笨。這些私囊飽漲的闊佬是一幫呆頭呆腦的角色。他們知識貧乏,對歐洲古老文化一竅不通,卻又裝作博學的樣子,信口開河地大發宏論,出盡了洋相,鬧出了不少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