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種無知、魯莽,馬克·吐溫感到憤怒和羞恥。但是,他又以寬容的態度,對美國“文明”給予了天真的肯定,表明作者對美國民主的實質還沒有徹底的認識。該書出版後,暢銷全國。馬克·吐溫在美國文壇嶄露頭角,被譽為“第一流的美國作家”,“我們文學上的林肯”。

棄醫從文的魯迅

魯迅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因家境較富裕,他7歲時就被父親送進私塾“三味書屋”讀書。魯迅學習十分刻苦認真,所以學習一直名列前茅。13歲時,由於家境衰落,父親又病倒了,少年魯迅不得不放棄學業,每天奔走於當鋪與藥鋪之間,小小年紀就飽嚐了生活的艱辛。

不久,父親病逝,他料理完後事,就決定東渡日本學習醫學。

早年,由於中國貧窮落後,中國人在國外一直受人歧視,所以出國留學的學子們都非常刻苦努力,想用優異的成績來為祖國爭光。魯迅到日本後,也是盡量回避一些閑雜事情,集中精力刻苦學習。他想用學成的精湛醫術,去救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但是,一件偶然的事情改變了他學醫救國的誌向,也改變了他的一生。

有一天,教室裏放映電影,描述的是日俄戰爭時的場景,其中一段情節是:他們雙方在中國的領土上打仗。

一個中國人當了俄國人的間諜,被日本人抓住要砍頭示眾。當時圍觀的許多中國人,他們看著自己的同胞要被日本人殺死,神情麻木,甚至幸災樂禍。魯迅實在看不下去了。

這時,一個日本學生,又說了一句:“這些中國人真麻木,他們不亡國誰亡國?應該讓更文明的人去‘教化’他們。”魯迅實在忍無可忍,想反駁但又說不出來一句話。他用憤怒的目光瞪著那個日本學生,心中的滋味實在不好受。

影片中那被綁上刑場的中國人,那些神情麻木的圍觀者,還有那個日本學生刻薄的話語……這樣的國民,如果不從思想上救治,即使醫好他們的身體又有什麼用……魯迅不敢往下想,至此他已下定決心棄醫從文。

魯迅要用文學之筆,喚醒沉睡的民眾。他先後發表了《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等許多優秀作品,以犀利的筆鋒對中國的封建統治和封建道德進行深刻地批判,號召人民起來革命。

魯迅一生愛憎分明,他曾兩次掩護我們黨的領導人瞿秋白躲避敵人的追捕。方誌敏烈士的遺作,也是由他親自轉到中共中央的。魯迅在自己的作品中,對人民大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對倒行逆施的國民黨政府,則給予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駁斥。

魯迅用手中的筆實現著自己的愛國理想,用篇篇作品鋪設著救國的道路。毛澤東主席曾經稱讚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也留下了值得後人敬仰的錚錚鐵骨。

範仲淹寫《嶽陽樓記》

範仲淹小的時候,家裏生活貧窮,但他很有誌氣,勤奮好學。艱苦的生活鍛煉了他的意誌,廣博的知識使他成為一個具有遠大理想的人。

長大後,範仲淹考中進士,入朝為官。當時江淮一帶遇到旱災,百姓生活十分艱難,範仲淹多次上書要求仁宗皇帝派人去救濟,仁宗都不予理睬。範仲淹就三番五次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上奏,仁宗被他打攪得沒有辦法,隻好派他去賑濟百姓。

範仲淹生活在北宋由盛轉衰的動蕩時期,他對國家的前途憂心忡忡,曾多次提出改革的建議,卻都未被采納。一次西夏的元昊避開朝廷自立為帝,向宋朝發起進攻。當時,誰都不願去處理這件棘手的事,範仲淹卻義無反顧,他主動要求前去解決西夏問題。他去了後,先到前沿地帶了解情況,之後又征求其他大臣的意見,多數大臣主張發兵征討,範仲淹分析情況後沒有同意。他主張采取招撫政策,團結少數民族群眾,讓他們安居樂業,才能穩定局勢,征討隻會讓雙方都受到傷害。經過範仲淹的努力,宋朝與西夏最終達成和解協議,使民眾避免了一場戰爭傷害,穩定了朝廷大局。

這時,宋朝內部矛盾又開始激化,人民不滿腐敗朝政,起來反抗。宋仁宗不得不采納範仲淹的改革措施,以詔書形式在全國頒布“慶曆新政”。因為“新政”觸犯了官僚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極力反對,才實行一年的“新政”就被扼殺了。範仲淹也因此被罷免了官職,發配去防禦西夏。

盡管範仲淹一生坎坷,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誌向卻始終沒有改變。他在其著名的《嶽陽樓記》裏寫下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也正是他一生憂國憂民的真實寫照。

孔子著書立說

孔子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他生在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孔子出生時家境已經敗落,不太富裕的家庭境況反而使他更加勤奮地讀書。

長大後的孔子,滿腹經綸、理想遠大。他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給魯國國君提出治理國家的建議,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收到了顯著效果。然而他的才華引來了一些權貴的嫉妒、排擠,他被迫辭官出走。

政治上的失利,並沒有使孔子灰心喪氣,他決定從道德思想教育入手,讓人們從最基本的教育中培養良好的品德。

孔子首先提出“仁”的學說,“仁”包含一切美德。孔子所講的“仁”,又是和“禮”聯係在一起的,他認為隻要用周禮規範行為,“仁德”才能體現。這一卓越的見地,可以說是當時社會的治世良方。

孔子不僅著書立說,還到各國講學,因此他的學生遍天下。孔子是曆史上第一個提出“因材施教”的人,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取得最佳效果。他在平常的教學中,注意觀察了解每個學生的愛好、個性,然後再針對不同情況,分別進行教育和指導。

孔子有個學生叫冉求,他生性膽小,遇事好退縮。孔子就針對他的這一弱點,有意識地教育他:平時遇事要抓緊,有了事情就立刻去做。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路,則敢作敢為,但又缺乏穩重。孔子就經常叮囑他:凡事要多加考慮,最好是請教父兄之後再去做。

孔子還要求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要按時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要有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一次,孔子帶學生去講學,途中遇見兩個孩童在爭論一個問題,他們要孔子評判對錯,孔子因為當時不便做結論,隻有說:“不知道,等我請教書本後,再給你們下結論。”學生們見此情形就勸老師,對小孩子的問題何必那麼認真,而孔子卻說:“幹每一件事情都應抱著認真的態度,這樣才能學到你不懂的東西。”

晚年的孔子,專門在魯國從事教育工作,他還編寫了《春秋》和《詩經》兩部經典著作。他創立的儒家思想獨樹一幟,他的教育理念和觀點,至今都具有借鑒價值。

孔子是中國曆史上教育的先師,被後人尊稱為“聖人”是當之無愧的。

司馬光寫《資治通鑒》

司馬光是我國宋朝時候的大文學家,也是朝廷的宰相。宋仁宗皇帝經常向他請教曆代王朝的事情,司馬光總是以他淵博的曆史知識做出圓滿的回答,因此很受仁宗皇帝的賞識。後來,司馬光看到皇帝很需要曆史知識,但曆代留下來的史書太雜亂,就決心自己編寫一部史書。皇帝聽說了,就為這部史書題名為《資治通鑒》。

為了集中精力編書,司馬光主動離開了皇帝身邊,來到了洛陽。剛到洛陽的時候,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拜訪他。為了不浪費時間,司馬光就在門上貼了一張告示,上麵寫著:主人專心編寫史書,恕不接待來訪。從此以後,果然沒人來打擾他了。

司馬光編書很辛苦。為了提醒自己早醒,他用一段圓木做了個枕頭,隻要一翻身,枕頭就滾落在地上,人也就醒了,於是立刻就起床,抓緊時間寫書。後來,因為過度勞累,司馬光病倒了,躺在床上連話都說不出來。病情剛剛好轉,他就又日以繼夜地工作起來。

1084年,《資治通鑒》終於完成了,它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整整花費了司馬光十幾年時間。後來人們發現,編寫過程中作廢的書稿堆滿了兩間屋子。

千裏求學

羅蒙諾索夫19歲時,還沒有上過學。雖然他從小就酷愛讀書,但因為家境貧寒,從十來歲起,便跟著父親出海打魚了,沒有上學的機會。

羅蒙諾索夫眼見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心裏越來越著急,他想:“不行,我不能再這樣混下去了。我要讀書!”求知的欲望在他的心中愈來愈強烈。於是,他帶著借來的3個盧布,毅然踏上了去莫斯科求學的千裏征程。

他不怕道路艱險,不畏天高地遠,一路上風餐露宿,長途跋涉,終於來到了莫斯科。很快,他就報名上了一所小學。班上那些10歲、9歲的孩子,對這位19歲的大哥哥充滿了好奇。羅蒙諾索夫一點也不覺得難堪,他和其他孩子一起學拉丁字母,學最基本的運算。從沒錯過任何一次聽課,也從不放過任何一次難得的提問機會。

他為了奪回被耽誤的時間,以驚人的毅力日夜苦讀。結果,隻用了1年,他就學完了3年的課程,並且取得了優異的成績。25歲時,他被選拔到德國留學。5年後,羅蒙諾索夫回國從事科學研究。到37歲時,他提出了著名的“物質不滅定律”,成為俄國和世界上著名的科學家。

讀書萬卷的少年

30年代的一天,南京國學圖書館的館長辦公室裏來了一位少年。館長聽完少年很有禮貌的訴說後,非常吃驚。原來,這位少年請求在圖書館裏,用一年的時間,把館藏的中國曆代典籍通讀一遍。館長同意了,但他對麵前這位文弱的少年,一年之內要讀完數萬卷書的打算,心裏不免有些懷疑。

在人們不解的目光下,少年有條不紊地按照計劃,開始了緊張的讀書生活。這以後,每天第一個走進閱覽室的人是他,最後一個走出閱覽室的人也是他。他讀了一冊又一冊,而且邊讀邊記。有一天他竟來回借閱了30多部古代文集,就連十分熱心的圖書管理員,也被他頻繁的借書,搞得有些不耐煩了。

就這樣,每天讀書達十幾個小時的他,終於用一年的時間,奇跡般地把數萬卷書讀完了,而且還搜集到了數百萬字的資料。幾年以後,一本有名的《中國思想史》,在他的筆下誕生了。書中引用了大量的資料,而這些資料正是他從苦讀中得來的。

這位有誌少年,便是複旦大學副校長、著名曆史學家蔡尚思老先生。

誠實勇敢的馬克·吐溫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向妻子莉薇求婚時,經曆了一番波折。年輕的馬克·吐溫和漂亮姑娘莉薇深深地相愛了。但姑娘的父親卻因為對他的為人不夠了解,遲遲不答應他對自己女兒的求婚。馬克·吐溫情急之下,很快找到6位知名人士,請他們評價自己的為人。然後,他把這些材料交給莉薇的父親。莉薇的父親看完這些材料後,沉默了很久。因為這些材料中寫了很多馬克·吐溫的缺點,而且對這樁親事表現得毫無熱情。

莉薇父親鄭重其事地對馬克·吐溫說:“你難道沒有一個肯替你說好話的朋友嗎?”馬克·吐溫難為情地搖搖頭說:“恐怕是沒有。”莉薇的父親笑著說:“那就讓我作你的朋友吧,我很高興我的女兒能和你結婚。”

馬克·吐溫激動而不解地問:“這是為什麼?”莉薇的父親說:“因為我對你的了解比他們要多。首先你是一個誠實的人,不隱諱別人對你的看法;其次你是個勇敢的人,敢於把自己的缺點公開。”

高爾基的聖誕夜

一年一度最讓人向往的聖誕夜,終於到來了。在小高爾基外公家裏,到處都洋溢著節日的氣氛。一棵高大而美麗的聖誕樹擺放在大廳中央,樹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裝飾物。美麗的鮮花擺滿了大廳。大人們點燃了許多蠟燭,照得整個屋子明亮而溫暖。餐桌上更是擺滿了平常很少吃到的糖果、香噴噴的點心、烤得流油的燒鵝和熏腸。不管是小孩還是大人,都穿上了節日的盛裝,一家人歡聚在大廳裏,又是唱又是跳,就連一向嚴肅的外公,也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

沉浸在歡樂氛圍裏的一家人,直到深夜準備休息時,才發現小外孫高爾基,竟然沒有和大家一起歡度聖誕夜。於是,大人們急忙分頭去找。最後,細心的外婆發現,在頂樓那間放雜物的房間裏有一絲燈光。當她推門進去時,看到小高爾基正趴在燭光下讀書呢!

外婆愛惜地責怪小外孫說:“你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過聖誕夜呢?”小高爾基興奮地舉起法國大作家福樓拜寫的《一顆純樸的心》,對她說:“外婆,您不知道這本書多麼迷人,多麼讓我激動。讀這本書,讓我過了一個最快活的聖誕夜!”

奮鬥不息的司馬遷

《史記》的作者是西漢時期曆史學家司馬遷。

他為了寫《史記》,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經常是鑽進書房,一寫就是大半夜。幾年下來,他的書房裏堆滿了竹簡。這些竹簡上麵包含了他多少心血呀!就在他編寫《史記》的時候,傳來匈奴入侵的消息。漢將李陵被派往前線,結果卻被匈奴包圍,最後投降了敵人。這個消息傳到京城,皇帝大怒,大臣們也都罵李陵怕死。

司馬遷聽說後,連忙趕到皇帝麵前,為李陵辯護,說李陵是假投降。皇帝一聽,更是火冒三丈,當即命人把司馬遷抓起來,關進了大牢,並判他受宮刑。隻要受過宮刑的人就會變得男不男女不女,沒有人瞧得起。

受刑後的司馬遷心裏難受極了,他整日躲在屋裏,一度想到了自殺。可當他看到自己已經寫了一多半的《史記》時,他又堅強起來。他想:“為了完成《史記》,我一定要堅強地活下去。即使困難再大,也決不動搖分毫!”就這樣,司馬遷憋著一股勁,不分白天黑夜,不停地寫呀寫呀,整整奮鬥了18年,終於完成了這部宏篇巨著。

喜劇大師卓別林

卓別林是20世紀最著名的喜劇大師,深受各國觀眾的喜愛。

卓別林的母親是紐約一家劇院的喜劇演員,因為沒人在家照顧小卓別林,就常常把他也帶到劇院裏,在自己演出的時候就讓他自己一個人在後台玩。因為經常去劇院,小卓別林不知不覺就受到了藝術的熏陶。在演員休息的時候,卓別林經常扮著鬼臉摹仿演員們的神態和動作,既滑稽又誇張,常常引得大家哄堂大笑,都說他有表演的天才。

卓別林五歲的時候,有一次母親的嗓子突然啞了。觀眾們正在焦急地等演員出場,劇場經理急得團團轉。突然他靈機一動:幹脆讓小卓別林頂替他母親出場!於是他讓人趕緊給小卓別林化妝。

當小卓別林出現在舞台上的時候,他一點也不緊張,先滑稽地向觀眾鞠了一個躬,然後就開始唱起了一支大家都熟悉的歌曲。童稚的歌聲引起了大家的共鳴,硬幣就像雨點般投到舞台上。這時,小卓別林突然停止了演唱,撓著腦門說:“先生們,我想先把錢拾起來再唱,可以嗎?”觀眾們哄堂大笑,劇場的氣氛達到了高潮。

演出結束了。小卓別林剛走下舞台,劇院經理就激動地把他舉了起來。

鐵臂阿童木

天馬博士是一位製造機器人的專家。一天,他接到妻子打來的緊急電話,而且聽到妻子哭泣的聲音,她斷斷續續地說:“我們的兒子飛雄被汽車撞了。你趕快回來!”

天馬博士大吃一驚,立即乘車趕到醫院,隻見他妻子抱著兒子在號啕大哭。原來,他的獨生兒子已經死了。天馬博士肝腸寸斷,為了安慰妻子,他決心製造一個像飛雄一樣的機器人來當兒子。

製造一個機器人要花費很多錢。天馬博士拿出全部積蓄,還是不夠。這時,住在美國的日本人須井柄知道這個消息後,願意向天馬博士捐贈巨款,可是有個條件:機器人造好後,必須借給須井柄一天。天馬博士同意了。

不久,飛雄就製造成功了。這個機器人能看,能聽,能笑,還能叫爸爸、媽媽。天馬博士夫婦倆真是高興極了。

第二天清晨,飛雄醒來後,伸手一拉窗簾,就把窗簾拉壞了。天馬博士說:“他剛造出來不久,還不會調節自己的力氣呢。”

早飯後,爸爸和飛雄去買衣服。普通的衣服,飛雄一穿就破。爸爸對店主說:“還是給他一套用樹脂做成的特殊衣服吧!”

飛雄很愛看書,而且速度特別快,不到一個小時,就把許多書都看完了。飛雄想和機器人一起玩耍,可是機器人一見到他,卻躲得遠遠的。飛雄很納悶,後來才知道這些機器人很怕飛雄的爸爸,爸爸認為機器人是奴隸。飛雄因此悶悶不樂,回到家裏問媽媽:“媽媽,你說我是人,還是機器人?”媽媽說:“傻孩子,你是我兒子。”飛雄卻認為媽媽在騙他。

飛雄很愛洗冷水澡,爸爸認為這是胡來。因為機器人裏麵有許多電子線路,遇水會短路,發生故障。有一天,媽媽去上班,忽然下起了暴雨。飛雄立刻從窗口騰空飛了出去。爸爸急忙問道:“你去哪兒?”飛雄一邊飛一邊回答:“去接媽媽。”爸爸不禁歎口氣說:“他雖然像人,但畢竟和人不一樣,是一個高級機器人。”

飛雄出世已經一個月了。須井柄根據約定,向飛雄的爸爸借飛雄。在這一天裏,飛雄見了不少世麵,長了很多知識。

須井柄把飛雄帶到美國。在辦公室剛剛坐定,門鈴響了,機器人貝利走了進來。須井柄為他們作了介紹,飛雄見到機器人同伴非常高興。奇怪的是,貝利頭上居然沒有頭發,一問才知道,頭發都被人拔光了。須井柄告訴貝利:“外麵有人要來抓你。”貝利說:“我不怕,我好不容易爭取到戶口。今天我要去登記。”須井柄讓飛雄保護貝利去登記,並說:“飛雄,若有人搗亂,你就替我幹掉他!”

飛雄和貝利來到市府大樓,市長給貝利報上了戶口。正在這時,外麵來了不少人。叫嚷著:“貝利,你這個臭奴隸,臭機器人!”市長忙對貝利說:“你還是從後門出去吧,從正門出去你會被砸爛的。”貝利卻說:“我必須從正門出去,我已經是人了,誰傷害我,誰就會犯法。”貝利剛走出市府大樓,就被一群人包圍。那些人使勁折他的腦袋、身體和四肢。飛雄在高空中,實在沒有辦法保護貝利,隻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受傷害。

人們還不罷休,來到須井柄辦公室,責問他為什麼要和機器人在一起。須井柄早有準備,大喊一聲:“你們誰敢過來?”說罷,拉開西服,露出腰間的手榴彈。那些人全都嚇跑了。

一天的時間到了,臨別前須井柄對飛雄說:“幾分鍾後,你就回到日本了。我忠告你,快離開天馬博士!因為他把你當作工具,今後你會受苦的。”飛雄卻回答說:“不,他是我爸爸”。

飛雄回到日本後,天馬博士首先問他,須井柄讓他幹什麼?飛雄回答說:“沒幹什麼。”

媽媽很想念飛雄,說:“你出去一天,我覺得好像過了一年。爸爸問飛雄:“你怎麼老是長不高呢?”飛雄調皮地伸長了彈簧脖子,爸爸見狀卻發怒了:“我不喜歡你這樣的妖怪。”晚上,天馬博士對妻子說:“我要毀掉那個妖怪。”媽媽說:“太殘忍了,當時你為什麼要製造他?”

第二天,飛雄要求爸爸讓他上學,爸爸不理他。飛雄說:“你不是說過我是個好孩子嗎?”爸爸說:“我早就忘了,你不過是我研究的工具。”不久,天馬博士就把飛雄賣給了馬戲團老板。

馬戲團老板給飛雄又取了一個名字,叫“阿童木”,然後讓他表演10萬馬力砸爛一個機器人。阿童木在觀眾中發現了媽媽,他高興極了。

阿童木實在不忍心用10萬馬力砸爛那個機器人,於是用假拳擊來應付。馬戲團老板看出了阿童木的心思,用電鞭子抽打他。阿童木從心裏恨透了馬戲團老板。這時,飛雄的媽媽想見見兒子,可馬戲團老板堅決不同意。

被馬戲團老板打得殘廢的機器人看到阿童木的處境,勸他趁早逃跑。可是,阿童木的一塊能量讓老板取走了,能量不夠,飛不起來,隻好從下水道逃走了。

一個商人發現了阿童木,把他賣給了茶水博士。茶水博士是個好心人,對阿童木說:“我這裏很安全,你就放心地待在這裏吧。”

不久,茶水博士接到一個電話,說阿童木的媽媽出了車禍。阿童木一聽,嚷嚷著要去看媽媽。其實,這是馬戲團老板探聽到消息後,設下的騙局。

阿童木回到馬戲團後,老板又強迫他表演鑽火圈。沒想到,表演時發生了火災。阿童木急中生智,把老板救了出來。馬戲團老板卻恩將仇報,把阿童木吊在櫃子裏鎖了起來。茶水博士得知後,悄悄將阿童木偷了出來。

恰在這時,從外星發來一份緊急電報,說一艘地球飛船遭到了宇宙菌的侵襲,機器人紛紛死亡。茶水博士便派阿童木前去搶救。

阿童木到了外星,馬上投入了搶救工作,很快就消滅了宇宙菌。阿童木與其他機器人互相配合,相處得很好。

從外星返回以後,茶水博士專門為阿童木製造了一對機器人,告訴阿童木說:“這就是你的新爸爸和新媽媽。”阿童木非常高興。

從此,阿童木一家永遠團聚在一起了。

羅貫中與傳世名著《三國演義》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常常手不離卷,甚至神魂顛倒,鬧出不少笑話。一天,羅貫中家裏的人都出去了,他在家專心致誌地寫《三國演義》。

一個乞丐上門討求,求到:“秀才行行好,小人斷糧幾天了。”羅貫中正寫“群英會蔣幹中計”,書中周瑜領蔣幹查看後營糧草。他聽乞丐說“斷糧”,頭也沒抬就連連念到:“營內糧草堆積如山,即可取之!”念了一會兒,他又自顧寫他的書了。那乞丐,便毫無顧忌地進屋拿了些米就走了。恰巧這事被近旁一個小偷看到了,他也放心大膽地進屋,把羅貫中家的米糧全拿走了。他妻子回來一看,糧囤底朝天了,著急地說:“家裏沒有吃的,人都快餓死啦,到底還管不管啊?”羅貫中剛寫完“出隴上諸葛裝神”一回,聽妻子說“沒吃的”,不禁擱筆哈哈大笑道:“隴上麥熟,何不食之?”其實麥子還沒吐穗哩,妻子知道多說無用,隻好借些糧食回來度日。

過了些時候,地裏麥子將熟了,野豬成群結隊鑽進地裏,又吃又糟蹋,妻子急得團團轉,要羅貫中拿個主意。羅貫中正寫“關雲長水淹七軍”,便不耐煩地道:“欲操勝券,放水淹之,放水淹之!”於是,麥地裏灌滿了水,野豬是灌跑了,卻水害成災,連鄰居的麥子都爛掉了不少。水淹後的麥子七倒八歪,妻子問如何收法,誰知羅貫中把“陸遜火燒連營700裏”的手稿往袖管裏一揣,滿麵怒容地說道:“速速火攻,以火取之,以火取之!”說罷,竟點起一把火直奔麥田。妻子一看,慌忙。大喊:“救火呀!救火呀!”左鄰右舍聽說羅貫中要到麥田裏放火,都說這人定是瘋了!而羅貫中這時正構思“劉皇叔哭求孫夫人回荊州”一節,他忽然想到一句“欲退東吳兵,須求東吳人”,便丟下火把當著眾人,雙膝跪倒在妻子麵前,哭著哀求起來:“啊呀,孫夫人哪,千不對萬不對都是我玄德的不對!你千不念,萬不念,也該在夫妻情份上,饒了我這一次吧。”

羅貫中哭得聲淚俱下,聽的人樂得前俯後仰。眾人細一問,才知道羅貫中一門心思寫《三國演義》,故而做出這一樁樁瘋瘋癲癲的奇事來……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霜葉紅於二月花”形容深秋的楓葉,形象貼切,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據說這是杜牧遊覽潭州(今長沙)嶽麓山時所寫。

杜牧出身名門貴族,曾留下很多風流韻事,唐詩中記載著杜牧醉酒後這樣一段故事。

杜牧從洛陽來到長安任監察史。7月間就分派到東都,即到洛陽去任職。

這一天,洛陽城裏的名人李司徒宴請各界知名人士,由於杜牧是朝廷派來的監察官員,李司徒因此不敢請他來參加宴會。但是,杜牧知道了這件事後很不高興,於是派人到李府通報,說杜牧想來赴宴。李司徒不敢得罪他,隻好派人請他來赴宴。

當時,杜牧正坐在院中賞花飲酒,已醉意朦朧。

杜牧來到了李家,這時酒宴已經開始,賓客滿堂,兩邊還侍立著上百名歌女。杜牧一個人坐在那一個個地仔細打量著。

這時,李司徒告訴杜牧說:“杜官人,這裏的歌女不但個個技藝高超,而且長得很漂亮,但她們都是鮮花下的綠葉,有一位叫紫雲的姑娘,才是百花之王。”

杜牧忙放下酒杯,急切地問:”哪位姑娘叫紫雲?快快出來!”

李指給他看。這時,一位身著白色輕紗的美貌少女,像天宮仙女飄飄而來,杜牧看直了眼,他大聲喊道:”果真名不虛傳,應該把她送給我。”

這句話說得粗俗無禮,又出自一個風度不凡,才華出眾的監察禦史之口,而且聲音又這樣大,惹得主人和賓客們都縱聲大笑,連周圍的歌女和侍女也都偷偷笑了起來。杜牧這才覺得自己有點失態失言,不好意思再做解釋。於是站起身又喝了一杯酒,然後吟誦了上麵這首七絕詩。

蒲鬆齡與《聊齋誌異》

蒲鬆齡年輕時進京趕考,殿試文章獨出一格,主考官很賞識,點了他的頭名狀元。

可是,一到金殿,皇帝見到蒲鬆齡長得醜,就對主考官大發脾氣,說:“堂堂聖朝,怎麼叫醜八怪當狀元?”

主考官說:“萬歲,有道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別看他相貌醜,肚中才學在考生中是鶴立雞群呢。”

皇帝說:“說什麼也不能讓醜八怪當狀元。”

蒲鬆齡心想:碰上這個混賬皇帝,即使當了官,有力氣也使不出,有翅膀也張不開。一氣之下,就背了包袱回家啦。

有一天,一個駝背大爺,拄著拐杖,慢慢走來,問道:“怎麼啦,有哪樁事惹你氣悶?”蒲鬆齡說了自己的心事。

駝背大爺說:“我講個故事給你解解悶,好嗎?”

“好呀,請!”駝背大爺就說了馬駿漂到羅刹國的故事。

原來在那裏,相貌醜陋的人,當作是美的,可以做達官貴人;相貌好看的人,卻當作是妖魔鬼怪,當作是醜的。馬駿因為生得英俊,人家見了他就逃。後來馬駿在臉上塗了鍋灰,國王馬上重用了他。蒲鬆齡邊聽邊想,開初很不高興,可聽完後,想了想,又說:“老大爺,這故事真好!這樣好壞不分,黑白顛倒的事,世上多著哩。”

“我們這裏,會講故事的人多的是,你有一肚文才,為什麼不把這些故事記下來,讓世人去評議呢?”

蒲鬆齡雙手一拍說:“好主意!好主意!老大爺,你說說我該怎麼做?”

駝背大爺說:“你得先做到四個字。”

“哪四個字?”

“酸、甜、苦、辣!這‘甜’字是嘴巴甜,對人要和氣、稱呼要好聽,男女老少都接近,故事多得寫不完!”

“對!這‘酸’字是—”

“‘酸’是心腸酸,故事裏的人傷心,你就要流淚,要是長了木頭心,故事哪能動人心?”對!這‘苦’字是—”“‘苦’有兩層意思。”“哪兩層?”“一層是泡壺濃茶,講故事的人渴了,就喝上一口,潤潤喉嚨。濃茶不是苦的嘛?”“對!還有一層呢?”“還有一層是:寫故事要做到寒冬臘月不怕冷,大暑炎炎不怕熱,無衣無食不怕苦!”“對!這‘辣’字是—”“‘辣’也有兩層意思。”“哪兩層?”“一層是備一份煙,愛抽煙的人,抽會兒煙,提提神,講起故事來起勁。煙可不是辣的麼?!”“對!還有一層呢?”“還有一層是:故事該辣的地方要辣,不要怕傷人,辣能醒人。”“對對對!我這就記下了!”

這以後,蒲鬆齡真得照著老大爺的話去做了,他聽人家聊了一輩子故事,也給人家講了一輩子故事。蒲鬆齡活了70多歲,寫了好多好多的書,臨死的時候,他覺得天下奇事還沒有寫完,所以有一隻眼睛一直沒有閉上。

他把聽來的故事都寫了下來,給定個名兒叫《聊齋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