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打造企業軟實力,靠人文精神溫暖過冬 (3)(1 / 2)

但是,這個具有預見性的大膽決策成功了。這條生產線投產之後,沙鋼年產鋼能力翻了一番,同國際水平一下子縮短了20年距離。從此以後,沈文榮帶著沙鋼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金光大道。

1994年,以膽大著稱的沈文榮又宣布了一個震動中國冶金界的消息:投資22億美元,興建亞洲第一座具有國際水平的90噸超高功率豎式電爐煉鋼、精煉、連鑄、連軋高速線材生產線。很多人都知道這將麵對著多少意料不到的風險。

所幸,這次大膽行動又獲得了成功。投產第二年,沙鋼的電爐鋼產量就突破了百萬噸大關。

2002年,沈文榮用22億元人民幣,買下了歐洲最大鋼鐵的公司蒂森一克虜伯的子公司——霍施鋼廠,將這座世界上最壯觀的工廠整體搬到中國,並投資150億元對其進行改造,建成年產650萬噸的煉鐵煉鋼連鑄連軋項目。

不久之後,沈文榮又與韓國浦項聯手,將不鏽鋼薄板年產能力擴大到35萬噸。到2006年,沙鋼已經成長為我國最大的電爐鋼和特優鋼材生產基地。

伴隨著沈文榮一係列大膽的投資,沙鋼成了世界級鋼鐵生產基地,傳奇式的“沙鋼速度”贏得了業界的喝彩。

勇立潮頭敢先行,隻要仔細數一下,你就會發現各行各業的領頭人都是本行業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第一個敢於亮劍的人,第一個大膽冒險的人。他們的財富和成功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他們激勵著追隨的人,並帶動著同行業的發展。

“敵人越強大,越要敢於亮劍”,在戰爭中,這是一條鐵血法則。因為戰爭的結果隻有兩個:要麼消滅敵人,要麼被敵人消滅。那些畏縮不前、隻想逃離戰場的士兵,肯定會被敵人消滅;那些瞻前顧後、從不主動出擊的士兵,最終也將被敵人消滅。

現實中情形雖然沒有戰場那樣殘酷,但也需要我們發揚麵對困難、毅然亮劍的精神,以樂觀和自信的心態麵對工作中的一切挑戰。

抗震精神——萬眾一心,同舟共濟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80級大地震瞬間使原本美麗四川變成一片廢墟,中國震驚、世界震驚。一場地震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也牽動了世界人民的心,上至國家領導,下至平民百姓,愛無階層,愛無國界,全球關注地震災區,全球支援地震災區!為了支援地震災區,大家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人出人,愛心湧動,情係地震災區,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更體現了無比可貴的抗震精神!

地震發生時災民之間互相幫助,攜手抗震。在慘烈的地震中,北川中學2600名學生中半數死亡或下落不明,後來生還的學生告訴老師,在廢墟裏同學們互相鼓勵,商量著出去考哪個學校,不停地說著,用團結來支持撐著生命,希望大家不要“睡著”,堅持下去等待救援。北川一中高二(九)班的教室在二樓,地震讓它變成一樓,班上43名學生跨越欄杆,逃到安全的地方。已逃生的同學定了定神,重新投入到搶救校友的行列中。該校校長劉亞春在房屋倒塌前的一瞬間逃出。他的兒子正讀高一,也被埋在廢墟中。但為了救出更多學生,他強忍悲痛,堅持從大局出發指揮救援。同舟共濟,團結一心,眾誌成城,才能戰勝地震災難。這種博大的團結精神,使大家心連心、手牽手,互相鼓勵,互相支持,共同走出地震的陰影。

汶川地震發生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當日16時40分即搭專機趕赴災區。20時30分左右,溫總理抵達都江堰市,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開始運轉。19時50分許,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和國家地震災害現場工作隊從北京乘機飛往汶川災區。22時許,武警四川總隊、武警水電三總隊的3000餘名官兵,攜帶救災裝備趕赴災區。24時,已有近2萬名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到達災區開展救援。一場和時間賽跑的生死大營救就此展開。“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國家領導、武警、消防官兵、各兵種部隊、各救援隊、各醫療隊等,都在第一時間到達地震災區,爭分奪秒地快速行動,在72小時裏搶救了無數人的生命。這種快速的抗震精神拯救了災民的生命,也贏得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和高度讚揚。

抗震救災中,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處處體現了無私的奉獻精神。自地震發生起,武警、消防官兵、各兵種部隊、各救援隊、各醫療隊、誌願者等紛紛前往災區救災,各地政府、企業、社會團體、個人、各國政府捐款踴躍並不斷追加捐款額度,各種救災急需物資的捐助從全國各地、世界各地不斷地運往災區。江油市公安民警蔣曉娟兩天哺乳八個嬰兒,卻把自己僅六個月大的女兒交給母親,天天早出晚歸忙在抗震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