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領導者,你待別人有幾分,別人待你亦有幾分。若你處處苛求別人,別人亦處處苛求你,到時候你就騎虎難下,進退兩難了。寬以待人是與周圍的人搞好團結的一個重要因素。
人不要能毫無過錯,適當地原諒對方的過錯,對方肯定會對你不盡感激,誓死效忠。
事情不可做得太絕,山不轉水轉,人總是會有相遇的一天,到時候事情也就難做了。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想清楚,不要讓大家都沒麵子。
雖說上司和下屬也好,領導和群眾也好,統統都是一種職業角色,從職業分工的角度來講,每一種空缺總要有人來添補,實不該有高低貴賤之分。然而我們又不得不承認每種角色都有其不同的角色規範和職業要求。因此身處不同社會位置的人們又很難獲得絕對的平等。辟如說佳為服務員,顧客就是上帝。誰要是非要和顧客這個上帝講人格尊嚴,恐怕就沒有老板雇他。
領導和群眾之間、上司和下屬之間那條涇渭分明的界限是永遠存在的。
但這卻並不意味著做領導和上司的就可以高枕無憂的去放心享受那份“高人一等”的飄飄然,絲毫不考慮與下屬們的巧妙交往與適時應酬。一個聰明的領導人始終都會把“人的因素”看作是影響他飛黃騰達的關鍵,並絕對深諳“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
寬容是一種博大而深邃的胸懷,是人類的最高美德之一。寬容主要是指對於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言論,不同的宗教信仰等的理解和尊重,采取兼容並包的態度,不把自己認為“是”或“非”的東西強加給別人。我們可以不同意別人的所想所為,但我們應當尊重別人的選擇,給別人以自由思想和生活的權利。
《**語》中說:“目不容一塵,齒不空一芥,非我固有也。如何靈台內許多荊榛卻自容得?”
《菜根潭》裏也有一句話,叫:“處事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唐朝人婁師德性格穩重,很有度量。他的弟弟當上了代州刺史,臨行之時,婁師德對弟弟說:“我輔助宰相,你現在又管理一個州,受皇上的寵幸太多了。這正是別人所妒嫉的,你打算怎樣對待這些人的妒嫉以求自免災禍呢?”婁師德的弟弟跪在地上,對哥哥說:“從今以後,即使有人朝我臉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唾沫,決不叫你為我擔憂。”婁師德說;“這正是我所擔憂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對你惱怒,如果你將唾沫擦去,那不是違反了吐唾沫人的意願嗎?別人會因此而增加他的憤怒。不擦去唾沫,讓它自己幹了,應當笑著去接受它。”
這可以說是寬以待人的極致了。當有人侮辱你時。能躲開就躲開,躲不開不妨忍下這口氣。荀子認為:“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在生活中,我們隨時都會遇到一些人說了對不起自己的話或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當別人對不起我們時,我們應當怎麼辦呢,是針鋒相對,以怨報怨呢?或是以寬容為懷,原諒別人呢?應當寬容之,理解之,原諒之,並以實際行動感化之。
孔子在《論語·陽貨篇》中指出,做人應力求做到“恭、寬、信、敏、惠”五字。因為“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大千世界,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難免有矛盾。有勾。心鬥角。各種利害衝突使人不可能不發生摩擦。有君子,就有小人。有溫情,就有冷漠。中國人曆來強調以和為貴,從不欣賞損人利己,踩著別人肩膀往上爬。如何與人和睦共處,是中國傳統文化一直關注的問題。所以中國人強調不多舌、不多事、不結怨、忍者安。
總之,對於個人而言,寬容無疑會帶來良好的人際關係,自己也能生活的輕鬆、愉快,對於一個團體而言,寬容必定會營造一種和諧的氣氛,利己利人。因此,寬容即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一大法寶,也是為人上司的一個重要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