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庸置疑,一個人身處高位,手握重權,自然會有很多人眼紅,暗生覬覦之心,尋找一切機會想將其拉下馬來。所以,一個人身居高位,必常存悚悚之心,不可得意忘形。
有勢不可使盡。有時必要收斂自己一部分權力,不可仗勢欺人。
有福不可享盡,有時把功勞讓一部分給其他人,不可有功占盡,那樣更會令人群起而攻之。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居官要時時自惕。這種自惕,主要是指一種留有餘地的態度。越是處權勢之中,享富貴之極,越是收斂鋒芒,以保退路。有,一則曆史故事是人們常用來作為這方麵的警鑒的。說的是春秋戰國之際,衛國有一個大臣叫彌子瑕,很得衛靈公的寵愛,所以他從不把清規戒律放在眼裏。一天夜裏,他突然得到稟報,說他母親得了急病,一著急,也不顧私自偷乘國君專車的人要刖足的法律,駕上衛靈公的座車就奔駛回家了。又有一次,他與衛靈公遊禦花園,走過一片桃林的時候,見到樹上結滿了又大又紅的桃子,就摘了一個嚐新,咬了幾口後,說桃子好吃,就把剩下的桃子給衛靈公吃。朝廷中有人認為他置君臣體統於不顧,但衛靈公卻說,彌子瑕是個孝子,為了母親,竟不顧自己觸犯法的後果;又說彌子瑕是個忠臣,連一個桃子好吃這樣的小事也首先想到君王。不久,彌子瑕終於在眾人側目的情況下失勢。由於彌子瑕恃寵犯上的事甚多,經眾臣在旁的挑唆,衛靈公竟大罵彌子瑕是一個叛臣,說他犯上作亂,擅自以我的名義乘君王之車;說他對君王不誠不敬,有侮慢之心,連吃剩的東西也敢獻上來,還美言欺君,偽作忠順!
彌子瑕的故事,正應了俗語:“老來疾病,都是壯時招得;衰時罪孽,都是盛時作得。”感於曆史上這樣無數的經驗教訓,清末的曾國藩,總是反複地囑咐他的兒子曾紀澤要謹慎立事,甚至於大門外不可掛相府、侯府這樣的匾額。他說:“餘嚐謂享名太盛,必多缺憾,我實近之;聰明太過,常鮮福澤,爾頗近之;順境太久,必生波災,爾毋近之。”並說:“唯聖眷太隆,責任太重,深以為危,知交有識者亦皆代我危之。隻好刻刻謹慎,存一臨深履薄之想而已。”曾國藩這番話頗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說到謹慎做人的典範恐怕要推蜀相諸葛亮。他自敘“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先帝知臣謹慎,故臨朝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雖然劉備的兒子劉阿鬥絕非帝王之材,劉備臨終前也對諸葛亮說,若阿鬥不材,君可自取之,但諸葛亮卻一心一意地輔佐阿鬥,憚思竭慮,六出祁山,以略地中原,以致憂勞成病,卒於軍中。若劉備不說“君可自取”的話還好,說了此話,出於劉備之口,人於眾臣之耳,焉知不會有“周公有將不利於成主”之流言發生呢?恐怕這也是使諸葛亮更加夙夜憂慮、勤勉不懈的一個原因。“酷烈之禍,多起於玩忽之人,盛滿之功,常敗於細微之事”,此可為“諸葛一生惟謹慎”與曾國藩不掛相府匾額的心理寫照,也是中國人傳統的官場警語。
欹器以滿覆,撲滿以空全,這是世人常用的一句自警語。欹器是古代裝水的一種容器,呈漏鬥狀,水裝了一半它很穩當,但裝滿了,它就會傾倒。撲滿即裝錢的陶罐,它隻有空空如也,才能避免為取錢而打破的命運。人的處世之道,尤其是在名利場中,要防止盛極而衰的奇災大禍,更應牢記“持盈履滿,君子兢兢”的教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