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想保護自己,不願被人傷害,而且警惕性很高。隻要有一句話或一件很小的事使他感到難受,他就會覺得自己受了傷害。一旦感到了傷害,就會進行反擊。輕者以牙還牙,重者則會變本加厲。所以,若不想讓別人傷害你,最好不要去傷害別人。
人是具有攻擊性的,攻擊別人的弱點、缺點,同時因為自己說穿了別人的弱點,而有一種強於別人的感覺,結果另一方感到被傷害了,可能立即進行回擊。即使他可能當時不作表示,但一有機會,就會以毒攻毒,這傷害和被傷害形成惡性循環。生活在這種互相傷害的氛圍裏,心情是不會輕鬆愉快的。
怎樣避免無意地傷害別人呢?要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在對待別人時,想一想如果別人也這麼對待你,該是什麼感覺。你不高興聽到的話,對方肯定也不高興聽。如果你能這麼想一想,就不會無意地傷害別人。
如果你沒惹他,他傷害了你,最好也要冷靜地分析一下。如果是有目的地傷害,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進行還擊,如果對方是無意的,最好與其平心靜氣地談談,提醒他不要再這樣做。
在利益麵前,有人為了多得一點,會起邪念,使你受到傷害。這種有意識有目的的傷害,一般不會是蓄謀已久的,隻是由於有利可圖才想到傷害你,當然那種蓄謀已久的傷害,你是防不勝防的。我們所說的那種有意但卻是臨時想起的傷害,一般還是有辦法對付的。在與人合作中,為了避免受到傷害,就要多疑,多問幾個為什麼。對方稍有變化時,就要多加注意,不給他可趁之機。做事時要慎重,不要做不合適的事。如果做了讓人抓住把柄的事,人家傷害你。就沒有力量反擊了。
人具有兩麵性,既有善良的一麵,也有攻擊他人的一麵。在沒有利益衝突時,人會和藹可親,一旦發生利益衝突時,人的攻擊性會暴露出來。
人一旦被人攻擊就會反唇相譏。尤其是有第三者在場時,被攻擊的一方無論多麼理虧,無理也強爭。而在人多的場合,若攻擊他人,會有更多的人看到你的本來麵目,從而憎恨你轉而同情另一方。同情弱者是人的本能,不管被你攻擊的人是否有理,隻要他被你無情地攻擊,別人就會盲目支持他。這時,你就由主動而轉為被動。
所以,當你攻擊他人的缺點和無理行為時,要選擇在場人最少的時候進行,如果隻有對方一人會更好。因為沒有人給他幫腔,他會感到孤立無援,也就容易接受批評。而且沒有第三者在場,對方承認理虧也不丟麵子。如果自己做了理虧的事,為避免對方無情的攻擊,在對方邀你見麵,而你不得不見時,不妨多叫幾個人同去,對方看人多,即使攻擊,也不會輕而易舉地取勝。
我們可以明確地意識到,在人生旅途上,即使你自己謹慎小心,奮發圖強,行得正站得直仍舊不能避免厄運的降臨。這厄運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因素。而尤其令人防不勝防的則是那些讒言與陰謀,正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由此,我們不得不學會一套人生的防守術。這樣才能使我們在目前的順航狀態下放眼未來,環顧四周,明察秋毫,防患於未然。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己隻知彼,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這句話用到人際交往中再恰當不過了。生活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人對自身的了解以及對他人的了解是十分必須的。隻有了解自己,才能確定自我,隻有了解他人,才能確定他人;隻有在了解的基礎上溝通,交往才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才能進一步洞察交往的性質,以便確定這交往是該繼續還是該停止,是該小心防範還是應該敞開心扉。
在人際交往中,一個人對他人的態度與行為,總是以對自己的認識、評價及自己與對方的關係的意識為基礎的。因此,要有效地人際交往,就要正確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呈現自我。
自我認識,是人的意識發展的最高階段,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對自己的生理、心理、社會活動及自己與他人關係的認識。根據自我認識的對象,可把自我認識的結構劃分成物質自我認知、社會自我認知、精神自我認知三部分。
物質的自我認知是指對自己的容貌、身材、風度、健康等物質體的認知,又稱生理自我認知。社會自我認知,則是指自己在社會活動中的地位、名譽、財產及他人的相互關係的認識,是個體對自已被他人或群體漸漸關注的反映。比如:我是個出色的人嗎?我的才幹的品德得到了主管和他人的公認和重視了嗎?我是否為別人所喜愛和歡迎?我屬於哪個階層,具有哪些權利和義務呢?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人生活在社會中,都希望得到他人尤其是個體所重視的他人或群體的關注和尊重,希望享受社會的權利,發揮自己的作用,獲得一定的榮譽、地位。這種社會性的需要,促使人們對自己已獲得群體所關注的程度進行認知,形成反映自身社會需要的自我意識。精神的自我認知是個體對自己的智慧能力、道德標準等內在精神素質的認識。可以說,精神自我是個體自我認識的核心,它促使個體根據主客體的需要,調節控製自己的心理和行為,修正自己的經驗和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