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伊索是公元前六世紀的希臘寓言家。關於他的生平,曆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伊索是弗裏吉亞(小亞細亞中西部古國)人,但據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考證,伊索應為希臘色雷斯人,曾在薩摩斯島居住。另據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伊索曾經當過薩摩斯島的雅德蒙家的奴隸,因其才智受主人賞識而獲得自由。
《伊索寓言》相傳由伊索創作,但從作品來看,時間跨度大,各篇的傾向也不完全一樣,所以,它不可能是一人一時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臘人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的集體創作,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伊索寓言》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就歐洲文學而言,《伊索寓言》為後來的寓言家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法國的拉·封丹、德國的萊辛、俄國的克雷洛夫等人無不從中采擷創作題材。詩人、劇作家紛紛在作品中引用《伊索寓言》裏的故事,在這方麵比較突出的例子是阿裏斯托芬和莎士比亞。古希臘的幾位哲人對伊索也都情有獨鍾。據說蘇格拉底在獄中曾用詩體改寫伊索寓言,柏拉圖在他的對話錄裏數次提到伊索的名字,而亞裏士多德則是伊索寓言的熱心搜集者。
《伊索寓言》的內容十分豐富,題材相當廣泛,它從不同角度顯示了古代希臘的社會現實和風土習俗,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層社會裏奴隸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同樣也是日常生活經驗的總結,為人處世借鑒的寶庫。
《伊索寓言》廣泛使用擬人化手法,借助動物的典型形象,突出寓言的主題,裏麵的角色除少數以人、植物或無生物為主角的故事外,都由動物擔任。這些動物和人一樣,會思考,能說話,有七情六欲,也有賢愚不肖之分,從本質上說仍是人的化身,代表著當時社會上的各色人等,這是伊索寓言的主要特色。
《伊索寓言》盡管是古希臘的文學寶庫,但由於時代的局限和種種其他原因,也存在著很多瑕疵,例如有的故事趣味低下,格調不高;有的故事宣揚“人有千算,不如天有一算”的宿命論思想,還有的故事,則反映了貴族和奴隸主的立場和觀點等,這就要求讀者在閱讀時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吸取有益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