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算數,孩子才有安全感

“你怎麼把鄰居家的娃娃拿回來了?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可是他又沒有看見。”

“沒有看見就更不應該了,那就是小偷了!”媽媽說著就趕緊把娃娃送回去了。孩子低著頭,嘀咕著:“可是媽媽還拿人家的梨呢。”原來,媽媽帶孩子去買水果,趁賣主未看見,拿了幾個梨放在自己提兜裏,孩子看到了這一切。

撒謊其實是我們在孩子幼年時教他們的,懶得去接電話時:“你就說我不在家。”這種看似圓滑處事的方式,不經意間就成了孩子不誠信做人的反麵教材。

孩子是站在家長的肩膀上的,家長有多高,孩子才能有多高;家長能走多遠,孩子才能走多遠。家長對於孩子具有天生的權威性,同時又是最親近、最熱愛的人,他們的所作所為容易被孩子認為是自然合理的;並且,孩子由於知識經驗貧乏,辨別是非能力差,對父母的言行會不加選擇地模仿。因此,父母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例如,男孩模仿父親的行動,女孩模仿母親的行動。他們不僅模仿家長的動作,而且模仿感情的控製和觀點,就連發脾氣的方式、樣子也像他的父母。媽媽長期和孩子在一起,怎樣為人處世,孩子都會記在心上。

這麼一個公益廣告:

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媽媽每天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替奶奶端上一盆洗腳水,並替她洗腳。這情景每每給年幼的孩子看在眼裏。有一天,媽媽回到家,看到還在玩耍的孩子急速向廚房跑去的背影,媽媽正覺納悶,隻見孩子已端來一盆熱氣騰騰的洗腳水,由於年紀小力氣不夠,水端不穩還一個勁地往外晃蕩。孩子把水端到媽媽身邊說:“媽媽,洗腳。”這時畫外音響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父母自身的行為在教育上具有決定意義。不要以為隻有在你們同孩子談話,或教導孩子,吩咐孩子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教育著孩子。媽媽應該多從孩子的特點出發來檢點自己的言談舉止。

上梁不正下梁歪,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就充分說明了父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要求孩子孝敬長輩,自己首先要敬老;要求孩子講文明,懂禮貌,自己就要談吐文雅,不講粗話。

巴金說:“父母們的榜樣力量非常大。在我小時候,父母的脾氣都好,父母從未打罵過孩子。想來想去,我想不出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壞的東西。今天有些年輕的父母高興時把孩子當做‘小皇帝’、‘小公主’,動了氣就打罵不休。不多久,他們的壞脾氣全讓孩子學到了,孩子們隻會學長輩們做出來的行動,不會學他們嘴裏講的道理和心裏想的理想。”

身教勝於言教,這是古訓,是我國傳統家教的重要經驗,很值得我們發揚光大。可是,有不少家長忽視身教,有的甚至隻重視言教,這會產生負麵效應。古人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有些父母常抱怨孩子不聽話,其實他們對孩子所要求的往往連自己都做不到。父母不能總是以命令的口氣讓孩子幹這幹那,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勉強孩子去做,否則便會失去威信,自然無法得到孩子的尊重。

在要求孩子做到誠實、可靠的時候,家長卻不誠實、不可靠,這不是說話不算數嗎?大人說過的話,一定要兌現,這樣才能讓孩子相信你、服從你。否則,孩子養成了說謊的習慣,也對父母產生了不信任。

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信任,那他怎麼能信任別人呢?這樣的人勢必是多疑、心思細膩的人,總是缺乏安全感,很難和別人友好地相處下去。

媽媽是孩子的老師、朋友、知心人,這麼重要的角色怎麼能敷衍對待呢?

好媽媽成長課:

大人難免會有撒謊的時候,但是從現在起,你可以選擇不撒謊,至少不要在孩子麵前撒謊。謊言很容易被揭穿,也需要一個又一個謊言去圓謊,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媽媽對孩子以誠相待,孩子自然也會對媽媽開誠布公的。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