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他的聖誕老人,直到80歲
孩提時代,理應是一個充滿夢想和快樂的時代。所以,作為媽媽,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孩子不斷地感受幸福和快樂。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在樓下玩耍,媽媽在旁邊使勁催促:“好啦,瘋玩什麼,快點回去做作業。”晚上,看著孩子在燈下熬夜做作業的辛苦樣子,媽媽就說:“孩子,好樣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其實,這是一種非常不健康的心態。因為持這種心態的媽媽大多認為:童年是不重要的,快樂是不重要的。其實他們錯了,讓孩子學業有成、事業成功並非我們家庭教育的最大目標。成功,並不等於就幸福、快樂。排在成功前麵,還有個更大的目標,那就是“讓孩子感覺快樂”!這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為人的最高境界。
要知道,我們最應該給予孩子重要的禮物就是“快樂”。快樂是一生的財富,快樂的人比較能夠以輕鬆的心情來迎接未來的挑戰,快樂的人比較能以理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注意培養孩子快樂的性格,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經常快樂呢?
1.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對快樂的體驗。在每一件小事上,媽媽都可以詢問孩子的感覺,高興不高興,為什麼。例如,出去玩的時候問孩子:“你喜歡出來玩嗎?高興嗎?”另外,媽媽也要經常把自己的體驗告訴孩子,例如,“你能幫媽媽做家務,我很高興。”
2.讓孩子有機會享受“不受限製”的快樂。在家裏,媽媽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把屋子收拾得幹幹淨淨的,而且周圍的鄰居又喜歡安靜。孩子一旦開始喊叫、跳躍,媽媽便會想辦法製止,孩子隻好越來越乖了。表麵上,是媽媽管教有方,但由此帶來的是,孩子的熱情和活力在一點點喪失,孩子的心靈也感受到了壓抑。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需要帶著童真的想象力盡情地玩耍,需要有時間去打雪仗、螞蟻搬家——這些按照孩子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動,更能給他們帶來真正的快樂。有些事情大人覺得沒意思,孩子卻很喜歡,大人認為孩子會喜歡的東西,小孩得到了卻並不高興。有的父母給孩子買很貴的玩具,孩子卻寧願玩水、玩泥巴、捉迷藏、過家家。所以,我們不要總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孩子,要讓孩子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
3.不要苛求孩子。孩子畢竟是孩子,各方麵的能力有限,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不足。媽媽不可太過於追求完美,如果媽媽總是對孩子表示不滿和批評,會傷了孩子的自尊,使孩子失去自信。
4.給孩子展示自己的機會。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才和技能,展示這些能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喜悅。“媽媽,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好不好?”這時即使你在廚房做飯,也要滿足他的這個願望,並適時地給予肯定:“你講得真是太棒了。”要知道,能和你分享他喜歡的這個故事,他就會很快樂。孩子的熱情能通過你的分享和肯定轉化成良好的自尊、自信,而這些品質對他們一生的快樂都是最寶貴的。
5.教孩子調整心理狀態。要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樂,其秘訣在於具有適應力很強的心理狀態,這使他們很快地從失望中振作起來。在孩子受到挫折時,可為他指出前途總是光明的,使他在恢複快樂心情的環境中尋找安慰。
6.密切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在培養快樂性格的過程中,友誼起著重要作用,所以父母要加深與孩子的感情,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玩耍,讓他們學會愉快融洽地與人交往。
7.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滿和諧。家庭和睦,也是培養孩子快樂性格的一個主要因素。有關資料表明,在和睦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成年後能愉快生活、健康成長的,比在不幸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要多得多。
好媽媽成長課:
快樂的孩子容易成功,失敗不能令他沮喪,煩惱也不會妨礙他繼續追求成功。所以,媽媽應該給予孩子的最重要的禮物就是“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