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不是“媚雅”,不喜歡就不是藝術

很長一段時間才藝教育在我國風生水起,讓孩子學習一門藝術,對於開發孩子智力、陶冶情操、活躍生活都大有裨益,或許還能造就出一個“小天才”來。但是,當學藝成為孩子不堪承擔的重負時,媽媽們就必須重新思量了。

一位媽媽在兒子兩歲時,就讓兒子學藝,每天都規定兒子必須做什麼,不準做什麼。如果兒子不聽話,就狠狠地揍他。在這種環境裏,兒子的確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不到10歲,就彈得一手好琴,擅長書法繪畫。

一次,兒子在繪畫比賽中獲得一等獎。他非常高興,得意揚揚地說:“我太幸福了,10年磨一劍,工夫終於沒有白費。”但是,當她看到兒子獲獎的那一幅畫時,驚呆了:在畫上,有一隻乖巧的小羊正在彈琴,在旁邊站著一隻齜牙咧嘴的大灰狼,在狼旁邊標了這樣一行字:“你得一直彈我愛聽的曲子!不然,我就吃掉你!”她恍然大悟——乖巧的小羊,還有齜牙咧嘴的大灰狼——這是兒子在控訴我啊!

兒童對於外界的一些事物,尤其是某些藝術類的事物感到好奇,是兒童的天性。在這基礎上加以正確的引導,發展為孩子的興趣、愛好是對的;但若不顧孩子的心理想法,不由分說地強製孩子學藝,剝奪他們愛玩愛自由的天性,往往會導致相反的後果。

教育專家對目前存在的一些父母對孩子進行“強迫式”教育的方法十分擔憂。專家認為,孩子學才藝如果摻進了家長的功利目的就適得其反了。對於目前湧現的少年學藝大潮,有關專家表示,學才藝最基本的出發點,應該是孩子對該門藝術有興趣、有天賦。

如果家長忽視孩子的興趣,強加給他們一些學習任務,就會使他們產生抗拒心理。有些孩子本來對音樂不感興趣,被家長“逼迫”每天練琴,結果琴技總是沒有提高,於是恨鐵不成鋼的家長開始斥責甚至打罵孩子。用“你怎麼這麼笨”等責罵刺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開始產生逆反心理,有的則變得自卑並產生自閉傾向。

還有專家指出,並不是每個學藝術的孩子都需要考級,更不能要求每個學藝術的孩子都很專業,這要視個人的天賦和興趣而定。在國民素質教育中,我們更應當提倡以人文精神為主旨,知識技能為手段,讓孩子在滲透著人文關懷的藝術熏陶中,成為全麵發展的合格公民。

與此相反的是魯班小時候的故事。

魯班小時候天資聰穎,他的父親十分高興,想讓他好好讀書以後成為有用之才,不要像自己一樣做個木匠。但是魯班卻對父親說:“我不喜歡讀書,我喜歡做木匠。”這要放到現在,估計家長早就把孩子一頓臭罵了,但是魯班的父親沒有這麼做的。

父親聽到孩子這樣說,沒有打罵他,而是細心開導並把他送到了學堂。但是魯班還是不能好好學習,於是父親隻好聽從老師的建議讓魯班學習木匠活。若幹年後,魯班果然不負眾望,發明了鋸子和傘等工具,成為木匠中的重要人物。

其實,你的孩子說不定也可以成為下一個魯班呢。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成功就是讓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情。要知道藝術的“高雅”不是“媚雅”,對於孩子來說,不喜歡就不是藝術了。孩子的藝術之路隻能是自己去走,誰也代替不了,媽媽也不例外。

所以,作為一個好媽媽,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強加於孩子身上。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財產,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他們知道真正適合自己的是什麼,他們完全能夠明確自己將來的方向。例如,孩子如果對古箏感興趣,就不要逼迫他學吉他;孩子如果以後想成為舞蹈家,就不要非讓他學習繪畫,用他來圓你的童年夢。

好媽媽成長課:

如果孩子提出過不喜歡練琴、不想成為藝術家,你認真地考慮過孩子的想法嗎?是否認真與孩子就此談論過?媽媽們一定要尊重孩子自身的興趣,加以引導,不要讓“高雅”的藝術變成了“媚雅”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