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為了更好地付出
李大姐今天被自己的兒子博洋氣得夠嗆。事情是這樣的:
下午從單位回家,脾氣急躁的李大姐看兒子還在電腦麵前玩遊戲,於是照例對兒子一頓大吼:“趕緊學習去!玩什麼電腦!”
兒子博洋沒有理會,繼續在遊戲中投入地和網友們攻占著自己的城堡。李大姐看到兒子竟然把自己的話當做耳旁風,於是幹脆“啪”的一聲把電源給關了,這下徹底激怒了正在酣戰的兒子:“學習學習學習!天天隻會讓我學習,你自己怎麼不學啊?”
就這一句話,把李大姐憋得夠嗆。等兒子摔門而出後,李大姐仔細想了想兒子的話,發現他說的也並不是沒有道理……
那麼,我們的媽媽真的需要學習嗎?
許多母親以為,學習隻是孩子的事情,隻有學校才是學習的場所,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並且早已走向社會了,因而再沒有必要進行學習,除非為了取得文憑。
這種想法似乎很有道理,其實是不對的。在學校裏自然要學習,難道走出校門就不必再學了嗎?特別是麵對能夠飛快接受新事物的孩子們來說,媽媽們腦子裏的東西,真的就夠用了嗎?
其實,學校裏學的東西是十分有限的。在生活、工作,以及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需要相當多的知識和技能,這些東西完全要靠母親們平常的自我充電。可以說,如果我們不繼續學習,我們就無法取得生活、工作和教育孩子所需要的知識,無法使自己適應急劇變化的時代,更別說獲得良好的親子關係了。
其實,母親們學習是為了更好地付出。在知識經濟時代,終身學習已經成為一個人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據統計,20世紀後50年間美國成功的企業家中有65%的人受過高等教育,另有30%的人承認雖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在工作中能努力學習知識,可謂自學成才。所以,可以肯定,終身學習是成功人士的一大特質。
而對於母親們來說,學習是為了提高自身的素質,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了解更多有益於孩子成長的知識。例如,當一位母親發現自己的孩子性格上存在一些缺陷,除了平常的言傳身教外,還想在食譜上做一些有益的嚐試,這個時候我們怎麼辦呢?答案是學習。
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知道,調節食物營養組成也能改善孩子的性格,例如,固執的孩子應該減少肉類食物,但可多吃魚,並盡量生吃;蔬菜以綠黃色為主,少吃鹽;焦慮不安的孩子應該多吃富含鈣質和B族維生素的食品,並要多吃些動物性蛋白質;恐懼抑鬱的孩子不妨多吃些檸檬、生菜、土豆、帶麥麩的麵包和燕麥等。
再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媽媽們可以了解到,這是因為孩子的大腦需要適當的能量來產生科學家們稱之為神經信息傳遞因子的物質,而這些神經信息傳遞因子正是依賴孩子平常的飲食所獲得。其中,某些營養的不足或是過剩都會影響神經信息傳遞因子的水平,從而影響到與之相應的多種行為習慣。得出這個結論後母親們就會明白,孩子身體或是精神上的毛病可以通過調節相關信息傳遞因子而得到矯正,而這,隻需要媽媽對孩子的飲食做個簡單的改變。
事實證明,在培育孩子的過程中,學習為母親們帶來的便利就是如此地簡單快捷。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的母親會擔心:“我這麼大的年紀了,還學得進去嗎?”
其實這樣的擔心純屬多餘,在母親們的一生中,每時每刻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而且到了中年以後,在很多方麵的學習甚至比年輕時更有利,因為這時你已經積累了更多的經驗,具有不同於青年的判斷力,深知光陰的寶貴,更善於利用一切機會來學習。
所以,立誌要做一位好媽媽的你還在等待什麼呢,趕緊拿起手中的書本,和孩子一同學習吧!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更好地付出!
好媽媽成長課:
記得曾經有人說過:“學習是終身職業。在學習的道路上,誰想停下來就要落伍。”對於母親扮演的角色,我們提倡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隻有這樣,母親才能跟上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步伐,才能更好更優質地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