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等諸般若經者。謂等於小品。放光。仁王。天王。文殊問般若等。
【補】統紀言。大品般若四十卷。按藏經目錄言。摩訶般若三十卷。光讚十卷。龍樹用此本。作智度論百卷。智者依此論。作疏二十卷。今在高麗未至。是知摩訶。光讚。皆即大品也。又統紀曰。若放光金剛等十經。皆晉宋間譯。唐。裝法師始翻出大般若六百卷。當知前十經。皆重翻也。天台諸部所引。正大品中義。是羅什翻。十經者大品。光讚。小品。大明度勝。天王。文殊問。金剛。七部均羅什譯。道行。竺朔譯。新道行。支讖譯。放光。晉羅義譯。
【備】統紀十經。仁王不在其列。又統紀曰。四教儀列般若諸經名。總別重出。難於分別。蓋摩訶。即大品。此指摩訶大品重出也。私謂。集註大部六百卷中句。亦係便寫。以六百卷乃唐所出。不須引用也。
五法華涅槃時。
【記】二乘於般若會。領知法門。故說法華開四時權。顯一乘妙。然有漏網機。及橫來眾。未聞前教。豈解佛乘。更說涅槃。重為捃拾。普令證歸佛慧。故二經同為第五時。
【註】從經題立時。以此二經同醍醐故。
【補】妙玄曰。醍醐眾味之後。涅槃稱醍醐。此經名大王膳。故同也。
【註】具雲妙法蓮華經。妙名不可思議。法即十界十如權實之法。蓮華譬上權實法也。
【記】法華有三本。晉譯。名正法華十卷。秦譯。名妙法蓮華七卷。隋譯。名添品妙法華八卷。今是秦本。妙名不可思議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也。十界。謂四聖六凡。蓮華譬者。蓮華。因果同時。喻妙法權實一體。
【補】妙法即實相。十如者。如是相。相據外而可別。如是性。性據內而不改。如是體。主質名體。如是力。功能名力。如是作。構造為作。如是因。習因為因。如是緣。助因為緣。如是果。習果為果。如是報。報果為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初相為本。後報為末。所歸趣等。為究竟等。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則有百法界千如是。
【註】涅槃。具雲摩訶般涅槃那。此雲大滅度。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即三德秘藏也。
【記】大者。稱體而周。法身德。體遍十方也。滅者。無縛所累。解脫德。滅除二種生死縛也。度者。破無明障。般若德。照破五住無明也。
二結立異名。
是為五時。亦名五味。
【註】結也。五時。在大部中。或作五味列。故雲亦也。五時說法頌雲。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華嚴最初三七日。
【補】今明別義。故引孤山五時說法頌。
【備】教觀綱宗。引玄義言。五味論別。別有齊限。論通。通於初後。章安言。人言第二時。十二年中。說三乘別教。若爾。過十二歲。有宜聞諦緣度者。豈可不說。人言第三時三十年中。說空宗。般若。維摩。思益。依何經文知三十載也。大論言。須菩提於法華中。聞說舉手低頭皆得作佛。是以今問退義。若爾。大品。法華。前後何定也。智者。章安。明文若此。今人尚傳阿含十二方等八之說。乃至別五時者。約一類最鈍聲聞。具經五番陶鑄。方得入實。然此別五時法。亦不拘定歲月日時。辨訛言。五時頌局甚。然古所以病此者。以見法華有二十年除糞之言。遂謂方等。亦有藏教。故判方等八。以阿含自有成文。言是十二年前也。又見經中有二十年中。執作家事。復經少時之言。便判般若為二十二歲也。私謂。玉師引頌非不知通五時義。與章安所破。但泥別。而不知通者。不同。今既。論別時前後修短。於無次第中。當有次第。故引之耳。若結集家收歸本部。此屬文通。來哲固不可泥定年分。亦不可以通難別也。記中五時。收經。結經等說。存俟後考。
【記】五時收經鹿苑收四阿含等諸小乘經。方等。除四時外。通收諸大乘經。般若。會收諸部般若經。法華。収無量義。及普賢觀經。涅槃。會收大涅槃。及像法決疑經。華嚴。會收華嚴梵網經。若論五時結經。則華嚴會。以梵網為結經。鹿苑。以遺教為結經。方等。以瓔珞為結經。般若。以仁王為結經。法華。以普賢觀為結經。涅槃。以像法決疑為結經。如來說法五十餘年。談經三百餘會。今頌該括無遺也。
【補】有本般若收諸般若經。及無量義經。法華收法華。並普賢觀經。又言般若。以無量義為結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