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醫學主攻(1 / 3)

21世紀的醫學主攻

器官移植為千千萬萬各器官衰竭終末期的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生機,然而,排斥反應、器官來源、器官保存產生的巨大挑戰,同時也構成了21世紀初基礎和臨床醫學的主攻方向。

排斥反應

目前在器官移植中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排斥反應問題。那為什麼器官移置後不可避免地總是要產生排斥反應呢?

原來每個人的細胞表麵都帶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抗原,這是由許多基因控製的、性狀多樣的抗原,稱為人類組織相容性抗原,簡稱HLA,是一組多種抗原的總稱。除遺傳密碼完全相同的同卵雙生子女和“克隆人”與其模型人以外,人與人之間的HLA各不相同,這就像人與人之間的臉蛋和指紋不會完全相同一樣。理所當然,當外來的器官進入人體後,隻要免疫威力能達到的地方,免疫係統就會識別出外來器官上的抗原與自己身體內的抗原不同,對其加以攻擊,最終引起移植進來的器官功能迅速衰竭、死亡,稱排斥反應。按排斥反應發生的程度和時間,排斥反應可分為超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種。

臨床上導致器官移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急性排斥反應,由T淋巴細胞係統參與,包括四個連續的階段:①移植術後,移植器官活性細胞表麵所帶的HLA抗原,被T淋巴細胞所“識別”、“判定”為異物;②T淋巴細胞受到刺激後進入“致敏”狀態;③致敏了的淋巴細胞大量增殖、分化;④致敏淋巴細胞及各種淋巴因子吸引來的單核細胞等對移植器官進行攻擊,即為急性排斥反應。以上每一階段都要一定的時間,因此,首次急性排斥最早發生在移植術後5~14天。

在“轉基因器官”大量用於臨床以前,大量的器官移植術隻能在不同的人之間進行,因為同卵雙胞胎太少,得了某種病需要進行器官移植的同卵雙胞胎更少。

好在HLA係統中隻有一部分是強抗原,目前進行器官移植的大夫認為,隻要供體與受體間的強抗原有一半以上相同時,就可以進行器官移植,那些弱的HLA引起的免疫反應輕微,隻需應用免疫抑製劑,就可以了。

器官移植前首先應對供者和受者間的HLA的相容性進行檢查,二者相容越好,排斥反應就越小。當然,相容性再好,亦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器官移植後就得用免疫抑製劑。

但是,骨髓移植比其他器官移植更麻煩,因為我們置入受者體內的是造血幹細胞,這種造血幹細胞除分化為紅、白細胞外,當然也要源源不斷地分裂、分化為淋巴細胞。這些淋巴細胞分裂、分化成熟後,發現周圍全是別人的抗原HLA,立即繼續致敏,對受體產生全麵攻擊,引起患者全身嚴重反應,即“移植物抗宿主反應”,是骨髓移植失敗的主要原因。

為了“避免”移植物抗宿主反應,骨髓移植的HLA相容性要求要高得多,除同卵雙生的雙胞胎外,在兄弟姐妹間移植的可能性較大,在無血緣關係的人群中找到合適的骨髓供者機會較少。

目前由於各大醫療中心“骨髓庫”的建立,國際醫學互聯網絡的開通,在無血緣關係的人中找到合適的骨髓供者機會已較大——解決了“獨生子女”社會無兄弟姐妹提供骨髓的麻煩和難題。

早期解決排斥反應的方法是:用大劑量射線照射受者身體,或應用大劑量的非選擇性免疫抑製劑,或細胞毒性藥物,這樣雖然能大大減輕排斥反應,但代價卻是慘重的。這些方法在抑製了T淋巴細胞係統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全麵抑製了整個免疫係統,使受者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銳減,即使移植術後把受者“泡”在抗生素中,患者仍不可避免地產生機會性感染,最終,大部分患者因感染而死亡,器官移植也進入了六七十年的維穀境地之中。

1978年,環孢黴素的發現猶若一道劃破萬裏長空的閃電,宣告了醫學史上劃時代的“環孢黴素時代”的來臨;由於該藥獨特而又優秀的品質,高度選擇性地、強有力地作用於T淋巴細胞的特點,使抑製排斥反應和免疫係統其他部分不受影響的作用得以並存,在有力地保護移植物的同時又不致明顯減低機體抵抗力——使受者的壽命及移植物的存活率大大延長。至此,器官移植進入了一個全麵騰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