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注重細節(1 / 3)

二、注重細節

影響事情成敗的往往不是一些什麼重大的失誤,而是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細節。隻有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成就大事。

一粒灰塵改變了人類●蔣光宇1881年8月6日,亞曆山大·弗萊明出生於蘇格蘭的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在丘吉爾的資助下,他被送到英國倫敦聖瑪麗醫學院學習。畢業後,他留在醫院從事細菌學的研究。當時找不到合適的藥物,很難使傷口避免感染,隻能看著病魔肆虐、死神猖獗。因此,他十分渴望找到一種理想的藥物。

1928年9月的一天早晨,弗萊明像往常一樣,來到了實驗室。實驗室裏整整齊齊地排列著許多培養器皿,他仔細檢查培養器皿中的細菌有沒有細微的變化。當他檢查到靠近窗戶的一隻放有葡萄球菌的培養器皿時,發現裏麵的培養基發黴了,長出了一團青色的黴花。弗萊明的助手趕緊過來說:“它是被從窗外飄來的一粒灰塵汙染了,別再用了,讓我把它倒掉吧。”費萊明製止了助手,把青黴菌放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結果驚喜地發現,青黴菌附近的葡萄球菌已經全部死掉了。於是,費萊明馬上把青黴菌放進培養基中培養。過了幾天,青黴菌繁殖起來了。他把蘸上含有葡萄球菌水的一根線,放在青黴菌的培養器皿中。幾小時後,葡萄球菌全部死亡。接著,他分別把帶有白喉菌、肺炎菌、鏈球菌、炭疽菌的線放進培養器皿中,這些細菌也很快死去了。就這樣,弗萊明發明了抗菌新藥——青黴素。

1929年,弗萊明把關於青黴素的發現寫成論文,發表在英國《實驗病理學》季刊上。在這篇文章中,他闡明了青黴素的強大抑菌作用、安全性和應用前景。他堅信,青黴素有巨大價值,總有一天人們將用它的力量去拯救病人的寶貴生命。有人勸他申請專利,弗萊明卻說:“為了我自己和我一家的尊榮富貴,而危害了無數人的生命,我不忍心。”弗萊明的這個發現,為其他科學家的研究開辟了一條陽光大道。

1941年,經過科學家們深入研究,青黴素開始用於臨床。

1943年,青黴素得到推廣。從此以後,許多曾經嚴重危害人類疾病的難治之症和不治之症,諸如猩紅熱、化膿性咽喉炎、白喉、梅毒、淋病,以及各種結核病、敗血病、肺炎、傷寒等,都得到了有效的抑製,給那些飽受疾病折磨的人帶來了生機與希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青黴素的問世,從死神手裏奪回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奇跡般地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青黴素的問世,喚起了世界各國的科學家積極尋找新抗生素的熱情,開辟了現代藥物治療的新時期,使人類進入了合成新藥的時代;青黴素的問世,是醫學史上的一個偉大發明,與原子彈和雷達一起被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三個重大發明。直到今天,它仍是應用最多、最廣的抗菌素。

一件司空見慣的小事,也可能引發出載入史冊的輝煌。1945年,弗萊明等人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一粒灰塵不僅改變了弗萊明等個人的命運,而且也改變了世界各國千百萬在病魔下掙紮的病人命運,改變了整個人類的命運。

任何事業的開端總是微不足道。能有耐心有恒心地把每一件簡單、平凡的事做好,那就不簡單、不平凡。

一滴油的智慧●叢笙40年前,有一名青年,在美國某石油公司工作。他的學曆不高,也沒有技術。他在公司的工作連小孩也能勝任,就是巡視並確認石油罐蓋有沒有自動焊接好。

石油罐在輸送帶上移動至旋轉台後,焊接劑便自動滴落下來,沿著蓋子回轉一圈,作業就算結束。他每天如此,反複好幾百次地注視著這種作業。

沒幾天,他便開始對這項工作厭煩了,他很想改行,但一時又沒有更好的工作,更何況工作並不好找。他想,要使這項工作有所突破,就必須自己找些事做。因此,他更加專注於這項工作,並在工作時更加仔細地觀察。

他發現罐子旋轉一次,焊接劑滴落39滴,焊接工作就結束了。他努力思考:在這一連串的工作中,有沒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地方?

一次,他突然想,如果能將焊接劑減少一兩滴,是不是能節省成本?於是,他經過一番研究,終於研究出來“37滴型”焊接機。但利用這種機器焊接出來的石油罐,偶爾會漏油,不實用。他沒有灰心,又研製出“38滴型”焊接機。這個發明非常完美,公司對它的評價很高。不久便生產出這種機器,改用新的焊接方式,雖然節省的隻是一滴焊接劑,但這“一滴”卻替公司創造了每年5億美元的新利潤。

這個青年就是後來掌握全美製油業95%實權的石油大王——約翰·D洛克菲勒,“改良焊接機”改變了洛克菲勒的人生。他成功的關鍵在於:普通人往往忽略的平凡小事,他卻特別留意。不管是誰,要想突破現狀總要考慮的是:“我想做什麼事?”或是“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有了這種強烈的目的意識,你才會集中精力,並調動過去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在有意或無意中使你關注的事情有所突破。成功在於細節,這是眼下最流行的詞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其實也不難。

成功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素養。我們每天所做的工作並非要求你幹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才能獲得成功,從小事做起,注重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而且要堅定不移,樂此不疲,直到把做好小事當成你良好的習慣,才能使你成功。

多看一眼●李雪峰我家附近有一座糧庫,那是一座十分寂靜的糧庫。常常有一群一群的小鳥在糧庫旁盤旋飛翔。那些鳥兒有渾身黑黑的烏鴉,也有啼聲清麗、十分機警的八哥,但更多的是那些灰黃色羽毛間夾雜著一個個小黑點的野麻雀。

有一天傍晚,我和幾個朋友從糧庫外的草地上經過。紅彤彤的夕陽餘暉將向西的糧庫玻璃窗欞映照得又紅又亮,像塗抹上了一片美麗的玫瑰色彩。就在這時,我們發現了一件十分奇怪又有趣的事情:一隻隻麻雀撲棱棱飛著,徑直撲到那些色彩豔麗的糧庫玻璃窗欞上。它們的翅膀不停地撲打著窗欞上的玻璃,把那些玻璃撲打得嘭嘭作響。

我們都以為這些麻雀誤把玻璃當成了深邃遼遠的天空呢。那麼賣力地不停撲打,渴望自己能從這一方天空中飛過去,可一次又一次都碰壁了,有幾隻甚至碰得都暈頭轉向了,但它們依舊那麼不停地一次次撲打著,不知道改變一下自己飛行的方向,真是一群頭腦簡單的鳥兒。“那麼傻,傻得又是那麼的執著。”朋友笑著搖搖頭說。我們也都說:“真是太傻了,把窗玻璃誤以為是天空了。即便是誤會了,那麼碰過壁也就該目頭了,怎麼一個勁兒地碰壁呀,真是一種太傻的鳥兒啊!”

我們遠遠地站在一旁看那些麻雀犯傻,談著一些鳥兒的傻事兒,都一致認為,麻雀是所有常見鳥兒中最傻的一種。

過了兩天,我一個人散步又經過糧庫外的那片荒地。那是中午時分。太陽還在高高的中天,遠未照到那些向西的窗欞玻璃上,一個個窗戶在屋簷的陰影下閃爍著一片片的幽光。我看見許多麻雀還在撲打著那些窗戶玻璃。它們堅硬的小嘴甚至把那些玻璃碰得當當輕響。我思忖這些麻雀真傻,誤把玻璃以為是天空一次就足夠了,碰了這麼幾天的壁了,怎麼還不明白那隻是一塊透明的玻璃呀,怎麼飛也是不可能飛過去的。

我遠遠站著看了好久。後來便忍不住有些隱隱心疼那些可愛的小傻鳥兒來,我踱過去,把一個一個窗欞上正碰得忘乎所以的它們轟嚇開,但還沒有等到我轉身離開,那些麻雀便又三五成群地撲在了那些窗欞上。我很詫異,這些麻雀到底是怎麼了?它們為什麼那麼喜愛在玻璃窗欞上碰壁呢?

我停了下來。我決定搬兩塊石頭墊在腳下,趴到那些玻璃窗上看一看,看看那些玻璃上到底都映上一些什麼,為什麼這些麻雀碰壁也碰得這樣的癡情。

踩著石塊,我終於可以平視那些玻璃窗了,我發現那些透明的玻璃上布滿許多芝麻粒大小的灰褐色小斑點,那些小斑點密密匝匝的,而且它們一個一個還在緩緩地蠕動。我細細一看,原來那些斑點都是一隻一隻的蟲子。

我終於明白那些麻雀樂於在玻璃窗上碰壁的原因了,原來它們碰壁並不是愚蠢地犯傻,而是為了叼食玻璃上那些密密麻麻的蟲子。

我為自己和自己那些朋友自以為是地認為麻雀很傻而深深羞愧了。

人生有許多時候,因為少看一眼而謬之千裏,因為多看一眼而石破天驚。多看一眼,我們的心靈才可能離真理更近一些。

墜毀之謎●流沙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墜毀原因現在已有了初步結論。原因是航天飛機在返回大氣層時,機翼受到星際間物質撞擊後,產生輕微的裂縫,在與大氣產生劇烈摩擦後,航天飛機在空中解體,7名航天員葬身藍天。

直接導致飛機墜毀的原因是殼體材料不過關。

這個結論是震驚科學界的。不是因為這是一個技術缺陷,而是因為這是一個十分普通的常識性的問題。關於航天飛機防護層的保護,幾十年前就解決了,而在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的時候,人類竟然會在一個常識性問題上釀成大錯。

揭開這個謎底的人叫詹姆斯·哈洛克,他是事故調查組的成員。在事故調查中,一個偶然的機會,哈洛克說看到了航天飛機失事後工程師向他提供的碳製高溫保護板的說明書,一份25年前印製的小冊子,上麵寫著:碳製保護板的設計強度是“可以承受0006英尺·磅的動能”。

哈洛克對這句話表示懷疑,他定製了一盒鉛筆,進行反複測算,最後得出結論:一支普通的鉛筆從1524厘米的高度自由落體時產生的衝擊力就是“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保護板的設計強度!任誰都可以想象,這種設計強度根本不足以保護航天飛機這種龐然大物。謎底就這樣被揭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