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熱愛學習
學習不是某個人生階段的事,而是整個一生都要進行的。青春年少時就養成熱愛學習的好習慣,會讓我們不斷獲得競爭力,不斷取得成功。
每天學習一點點
費利斯的父親出生於貧苦農家,隻讀到五年級,家裏就要他退學到工廠做工去了。從此,社會便成了他的學校。他對什麼都感興趣,他閱讀一切能夠得到的書籍、雜誌和報紙。他愛聽鎮上鄉親們的談話,以了解人們世世代代居住的這個偏僻小山村以外的世界。父親非常好學,他對外麵的世界充滿了向往,他的這種強烈好奇心,不但隨同他遠渡重洋來到美國,後來還傳給了他的家人。他決心要讓他的每一個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教育。
費利斯的父親認為,最不能容忍的是我們每天晚上上床時還像早上醒來時一樣無知。他常說:“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雖然我們出生時愚昧無知,但隻有蠢人才永遠這樣下去。”
為了避免孩子們墮入自滿的陷阱,父親要孩子們每天必須學一點新的東西,而晚餐時間似乎是他們交換新知識的最佳場合。
這時,父親的目光會停在孩子們當中一人身上。“費利斯,告訴我你今天學到了些什麼。”
“我今天學到的是尼泊爾的人口……”
餐桌上頓時鴉雀無聲。
費利斯一向都覺得很奇怪,不論他所說的是什麼東西,父親都不會認為瑣碎和乏味。
“尼泊爾的人口。嗯,好。”
接著,父親看看坐在桌子另一端的母親。
“孩子的媽,他今天所說的東西你知道嗎?”
母親的回答總是會使嚴肅的氣氛變得輕鬆、愉快起來。“尼泊爾?”她說,“我不但不知道尼泊爾的人口有多少,我連它在世界上什麼地方也不知道啊!”當然,這種回答正中父親下懷。
“費利斯,”父親又說,“把地圖拿過來,讓我們來告訴你媽媽尼泊爾在哪裏。”於是,全家人開始在地圖上找尼泊爾。
費利斯當時隻是個孩子,一點也覺察不出這種教育有什麼好處。他隻是迫不及待地想跑出屋外,去跟小朋友們一起嬉戲。
如今回想起來,他才明白父親給他的是一種多麼生動有力的教育。在不知不覺之中,他們全家人共同學習,一同成長。
費利斯進大學後不久,便決定以教學為終身事業。在求學時期,他曾追隨幾位全國最著名的教育家學習。最後,他完成了大學教育,具備了豐富的理論與技能,但令他感到非常有趣的是發現那些教授教他的,正是父親早就知道的東西——不斷學習的價值,每天學習,每天進步。
生命有限,而學海無涯。我們成為怎樣的人,決定於我們所學到的東西。每天都努力學點新的東西,這一天才沒有白費。
成功源於一點一滴的積累。
每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從平凡走向卓越,就必須擁有對目標堅持不懈的恒心和強大的意誌力。那些偉人們之所以能創造出偉大的事業,憑借的正是持之以恒的毅力。讓我們來看一看他們為成功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馬克思整整花費了40年的心血,才完成了巨著《資本論》。
偉大的德國文學家歌德創作《浮世德》用了50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為了寫《本草綱目》,跋山涉水30年。
著名科學家、氣象學家竺可楨堅持每天記錄天氣情況,記錄了38年零37天,其間沒有一天間斷,直到他去世前的那一天。
然而,這種持之以恒的毅力不是天生得來的,它需要在日積月累的堅持中慢慢磨煉而成,尤其是對於還不成熟的孩子們,持之以恒更需要在日常生活的許多細節中慢慢培養。
要知道,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獲得的,隻有每天向前一步,每天學習一點點,才能逐漸靠近自己的目標。
華佗兩次拜師
東漢末年,有一位姓蔡的醫生醫術高明,附近很多人都把孩子送過來,希望拜蔡醫生為師,學習醫學。前來拜師的人很多。蔡醫生覺得應該收那些智商高的孩子,就決定先考考他們。這些孩子中間有一個就是7歲的華佗。
他把他們召到麵前,指著家門口的一棵桑樹問:“你瞧,這棵桑樹最高枝條上的葉子,人夠不著,怎麼能采下桑葉來?”
“用梯子唄!”一些孩子齊聲說。
“我家沒梯子。”蔡先生說。
“那我們就爬上去采。”
“誰能想出別的好法子嗎?”蔡先生在詢問的當口,發現華佗已經找了一根長長的繩子,他用繩子係上一塊小石頭。小華佗抓起石塊用力往那最高的枝條上拋,很快就套住桑條,桑條下垂,伸手就可以把桑葉采下來了。蔡醫生說:“華佗的辦法最好!”
這時,庭院旁有兩隻山羊在打架,蔡先生問:“你們誰能叫那兩隻羊不要打架?”幾個孩子就過去拚命拉,可是怎麼也拉不開執拗的山羊。唯有華佗沒有上去拉,而是在桑樹下轉悠了一圈,拔了一把鮮嫩嫩、綠油油的草。他把草送到兩隻山羊的麵前。這時,山羊已經很累,肚子很餓,見了草就顧不得打架了。蔡醫生非常高興地說:“華佗真會動腦子,從此,你就是我的學生了。”
華佗拜師後,師傅說:“這裏有許多病人,你就專門侍候他們吧!”華佗一麵耐心侍候病人,一麵留心觀察每個病人病情的變化和用藥情況。慢慢懂得了不少病的病源、病理和用藥方法。一天,師傅說:“你已經學了不少東西,但是還要學些醫書、藥典。”他帶華佗到內室,隻見到處是書籍、掛圖。華佗高興極了,從此不分晝夜,如饑似渴地鑽研起典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