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熱愛學習(2 / 3)

暑去寒來,又是很多年過去了。一天華佗正在讀書,突然有人跑來說:“師傅病了,你快去看看。”華佗連忙跑去,隻見師傅兩眼緊閉,手腳僵硬。他摸了摸師傅的額頭,又按按師傅的脈搏,然後笑著說:“師傅無大病,自會好的。”大夥都譏諷華佗不懂醫道。就在這時,師傅突然坐起來,哈哈大笑說:“華佗說得對,我是故意裝病,想試試你們的本領。”有誌者事竟成,華佗終於學得一手好醫術,辭別了師傅,下山給人們治病去了。

華佗技術全麵,求其精於外科,曾發明全身“麻沸散”用於剖腹開背、切除胃腸等大手術,很快就功成名就了。一次,華佗給一個年輕人看病,經望、聞、問、切後,認為患者得了頭風病。可是一時又拿不出治療的藥方,急得束手無策,病人失望地離開了。

後來這位病人找到一位老醫生,很快就治好了頭風病。華佗知道後很是慚愧,便打聽到老醫生的住處,決心去拜師學藝。但華佗已經名噪四方,擔心老醫生不肯收他為徒,於是改名換姓,來到老醫生門下,懇求學醫。老人見他心誠,就收下了他。

從此,華佗起早貪黑,任勞任怨,虛心好學,終於獲得了治頭風病的絕技。當華佗要離開老師時,他才告訴老人自己的名字。老人一把拉住華佗的手說:“華佗啊,你已是名揚四海,為何還要到我這裏受苦?我能教給你什麼呢?”華佗把來意告訴了老人,回答說:“人各有所長,我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是您教會了我,自然您就是我的老師。”

如果我們都能有這些偉大人物的學習態度,一定沒有學不會的東西。

知識改變了修鞋匠的命運

薑錦程1966年生於山東省高密縣柴溝鎮大王柱村一個貧困農民家庭。高中一年級時,父親去世,家庭負擔日益沉重,到了高三,他不得不輟學。務農3年後,他隨一支建築隊到青島打工。

剛進建築隊,他就開始自學,一年後就拿到了“建築工程預算員資格證書”。他從搬磚的小工變成了預算員,他的命運第一次因為知識而改變。

他沒有就此滿足,他要繼續靠知識改變命運。他考上了青島市職工大學。他一邊工作,一邊用業餘時間上大學。

可是不久,工程完工,建築隊要移師威海,他如果跟著建築隊走,就得中斷學業。他如果留在青島學習,就沒有了工作,沒有了經濟來源。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他決定留下來繼續念大學。因為這決定他未來的命運。

他走遍大街小巷也沒有找到工作。一個修鞋的人給了他啟發。他覺得,這個活挺好,機動靈活,時間可以自己掌握,能保證學業,又解決了溫飽問題。他拿出兜裏僅剩的200元錢,花196元購買了修鞋工具,走街串巷去修鞋。

為了學習、上課,他長期以來養成了一個生活習慣:每天淩晨3點鍾就起床,看書到6點鍾,大腦疲勞時再上床躺一小時,7點鍾起來做飯,一邊做飯一邊看書。8點準時出攤。下午4點收攤,匆匆吃點剩飯就去上學。放學回來實在餓了就啃幾口蘿卜充饑,然後把教師講的課溫習一遍,10點上床睡覺。

就這樣,他一連堅持讀完了三個專業。1995年,他拿到了“工業與民用建築”大專文憑;1998年,他拿到了法律專業大專文憑;1999年,他又拿到了英語大專文憑。

從1989年到青島打工,到1999年拿到了三個大專文憑,他有10個除夕夜都是一個人在青島陰冷的小屋裏苦讀。

1999年10月,他走進了律師資格考場,但這次名落孫山。

2000年10月,他又走進了律師資格考試的考場,這一次,他成功了。不久,他就被青島某律師事務所錄用。

修鞋匠當律師的消息不脛而走,被新聞媒體報道,被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百姓故事》專欄予以報道……薑錦程從小小的修鞋匠成為一名律師,是他自覺地學習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學習,雖然吃盡了苦,但他真正體驗到了知識改變命運的甜頭。我們有理由相信,他的明天會更燦爛。

知識就是力量,除了知識和學問外,世上沒有任何其他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靈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見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統治和權威。

負薪掛角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這是三字經裏的一段話。

這“負薪”說的是漢朝朱買臣的故事。朱買臣是蘇州人,家境貧窮,天天隻能靠砍柴換錢勉強對付日子。但他愛好讀書,胸懷大誌。隻要稍微有空,就把書拿出來讀,一點工夫也不願意浪費。他每次打完柴,下山回家時,總把書懸掛在柴擔子上,邊走邊讀。

日子艱難,他的妻子也常來幫忙,一起打柴挑柴。但她對買臣在路上高聲朗讀吟誦很不滿,特別是到城裏賣柴的時候,生怕人家笑話丈夫。

有一次,買臣正詠得興味盎然時,妻子實在不勝其煩,突然爆發了,放下擔子罵道:“夠了,夠了,我一輩子跟你挨餓受罪,永無出頭之日,還要沾受這份羞辱,我再也忍受不了,我要離開你了。”買臣攔住她,笑著勸道:“也許我50歲就時來運轉了。你看,今年已經四十多歲,你跟著我受苦半輩子,何妨再忍耐些,將來我好好報答你。”妻子憤怒地說:“像你這副窮酸相,終日隻知哼唱,妻子都養不了,還夢話連篇,談什麼榮華富貴,真不怕讓人笑掉大牙。”買臣挽留不住,從此形單影隻,仍然打柴負薪,在路上獨自吟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