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自律的故事(1 / 3)

廉潔自律的故事

心正則廉潔,

身正則剛直,

行正則威嚴。

晏子拒遷

晏子,名嬰,春秋時齊國人,曾任齊國的相國。他為人機智,善於辭令,輔佐齊景公,把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齊景公很倚重他。

晏子任相國,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職位算是很高了,但他所住的房屋卻又矮又舊。齊景公心裏覺得有些不安,想給他建造一所寬敞高大的房屋。

一天,齊景公對晏子說:“相國,你的房子又矮又破舊,而且離鬧市太近,整日不得安靜,長此下去怎麼行呢?還是給你建個寬敞高大些的住宅吧!”

“感謝國君的關心,我住在那兒很好!”晏子感激地說:“我現在住的房子雖然破舊些,卻是我祖輩一直居住的地方。我對國家亦無大功,住著先人留下來的房子心裏還覺得不配呢,怎麼還能換更好的房子呢?”

齊景公再三勸說,晏子始終不肯搬遷。齊景公為此很傷腦筋。

有位大臣對齊景公說:

“有倒有個辦法,國君不妨試試。”

“你有何妙計,請快快講來!”齊景公迫不急待地問。

“相國為人十分剛直,靠勸說讓他搬遷是不可能的。國君要想了卻此願,隻有等他不在家的時候,派人把他的舊房舍拆掉,然後再為他蓋好新的房子,待相國回來,那時,生米已做成熟飯,他再反對也沒有辦法了。”

齊景公聽罷,非常高興,連聲說:“好!好!好!”

不久,晏子出使晉國。齊景公照計行事,立即派人給晏子蓋了一座華麗寬敞的新住宅。

晏子出使歸來,剛到城裏,就有人告訴他說,國君為他修建了新宅,原來的舊房子拆掉了,還拆了鄰居的房子。聽到這一消息,晏子深感不安,沉思良久,對身邊的隨從官員說:

“煩你去宮中稟告國君,感謝他的一番好意。但為了我能住上好房子,把左鄰右舍都攆走了,我於心實在不忍。讓我住在這樣的宅院裏,我一天也難安寧。請國君恩準重新恢複原來的住宅,讓鄰居回來居住,否則,我哪再有臉麵回家。”

隨從官把晏子的這番話轉告了齊景公,齊景公十分生氣,怒衝衝地嚷道:

“寡人盡心盡力為著他好,他卻如此不識抬舉!”

朝中大臣們也七嘴八舌地嚷開了:

“相國的做法,也著實有些不近人情。”

“真是好人做不得啊!”

“其實相國也有難處啊,他是百官之首,宮裏宮外,上上下下,大小官員都看著他,他若身不正,影子就跟著歪了。”

齊景公聽了大家的議論,考慮再三,對那隨從官揮了揮手:

“好啦,隨他去吧!”

晏子回到家中,立即叫人將新宅拆掉,重新恢複了原來的住宅,又將遷走的鄰居全部一一請了回來。鄰居們對他的行為都十分感動。

處於重要的位置,首先要把自己擺在,若自己的影子歪了,其他人就會效仿你。

司馬遷拒受玉璧

司馬遷是我國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漢武帝時司馬遷在朝中任太史令。

一日,司馬遷正在書居中翻閱史書,忽然家仆來報說門外有客人求見。他急忙放下手中的書,示意有請。不一會,一位家仆打扮的人走進屋來,隻見那人從懷中取出一封信和一個精致的小盒子遞給司馬遷。他打開信一看,原來是大將軍李廣利寫來的。

這時,司馬遷的夫人和女兒妹娟走了進來。妹娟好奇地打開那個小盒子。隻見裏麵放著一塊晶瑩剔透、光彩奪目的玉璧,不禁脫口讚道:“美哉!這真是稀世之寶啊!”

司馬遷聞聲,也不由自主地接過玉璧,翻來覆去地玩賞著。口裏也讚歎道:“是啊,如此圓潤,這般光潔,真可謂白璧無瑕啊!”

站在一旁的夫人見此情景,開口問道:“莫非大人想要收下此玉?”

司馬遷笑笑說:“便是收下又能怎樣?而今送禮受賄已成風氣,朝廷內外,舉國上下,兩袖清風者又有幾個?”

夫人聽罷,忿然作色地說:“送禮受賄,投機鑽營,曆來為小人所為,大人對此一貫深惡痛絕,今日不知為何自食其言。不錯,收下此禮也許不會有人追究,但隻怕是要玷辱了大人的人格!”

司馬遷一聽,“撲嗤”一笑,說:“夫人所言正是。我隻是故意考一考你,誰知你竟當起真了。”

接著,他又轉過身來,語重心長地對女兒說:“此玉之所以美,就是因為它沒有斑點、汙痕,人也如此。我是一個平庸之輩,從不敢以白璧來比喻自己,但如果收下這份禮物,心靈上就會沾染上汙痕。”

說著,司馬遷把玉璧裝回盒中,交給那個家仆,隨即又揮筆給李廣利寫了一封回信,表達了他的謝絕之意。

立身修心當以“德”為先,清正自律當以“廉”為本,這是為官的行為準則。

“瘦羊博士”甄宇

東漢年間,有個叫甄宇的人,他祖居安丘縣,在京城洛陽的太學裏擔任教學博士。

甄宇為人憨厚,謙恭禮讓,受到人們的稱讚和尊敬。

一年的年底,皇帝派人來到太學,向大家宣讀皇上的詔書。詔書的內容是說:“你們大家都很辛苦,現在賜給博士們每人一隻羊,帶回家去,歡歡樂樂的渡過一個年節吧!接著,趕來了一群羊。

博士們見到羊,個個都非常高興。可是,羊隻大小不等,肥瘦也不一樣。這下可使太學的長官犯愁了,用什麼辦法來分發這些羊呢?想來想去,也不知如何是好。於是,他把博士們都召集起來,讓大家一起商量。

博士們看到這種情形,便紛紛想辦法,出主意。有人主張把羊統統殺掉,把肉平均搭配每人一份。有人主張用投鉤的辦法,即抓鬮的方法,把大小肥瘦的羊編上號,就憑個人運氣來撞。大家七嘴八舌,嚷嚷了半天,也沒有人拿出一個好辦法。

這時,站在一邊沒吱聲的甄宇忽然向大家說:“大家不必爭吵了,我看還是大家各牽走一頭吧,我先牽一頭去。”說著,他走向了羊群。

聽他這麼一說,大家都一齊用好奇而又懷疑的目光注視著甄宇。隻見甄宇走到羊群中,挑了一隻最小又最瘦的羊牽了出來。人們看到這種情形,誰也不再爭執了,紛紛你謙我讓,爭著挑小的、瘦的,各自牽上一隻羊,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這件事很快傳開了,大家紛紛讚揚甄宇,還給他取了個帶有善意的別號,叫他“瘦羊博士”。

退一步海闊天空,甄宇以大度的胸懷平息了爭論,被人傳為佳話。

懸魚太守羊續

羊續,東漢末年,他在光武帝老家南陽郡任太守。

南陽這個地方比較富裕,俗稱是魚米之鄉。由此,社會風氣比較奢華,郡縣官吏衙役間彼此請客送禮、拉關係和托請辦事之風盛行。羊續素來為人正直,清政廉潔,對此十分厭惡。到任後,他決心扭轉這種風氣。

就在他到任不久,一位郡丞提了一條又大又鮮的鯉魚,興衝衝地去看望他。

羊續見他提著一條大魚來見他,不解地問:

“你這是什麼意思,莫非是來給本官送禮?”

郡丞解釋說:

“這不是送禮。隻因南陽白河鯉魚出名,這是我自己在空暇時從河裏撈到的,出於同僚之情,請您嚐嚐鮮,增加點對南陽的感情。”

羊續聽了他的話,深知其話中有話,不動聲色地表示說:

“同僚的友好情意我心領了,但這魚是不能收的。”

郡丞三番五次地爭辯,無論如何也要羊續收下。末了還說:

“若是太守不肯收下,就是不願與我等共事了。”

羊續無奈,隻得答應把魚留下了。

郡丞在回家的路上覺得很得意,心想,都說羊續鐵麵無私,不收受別人的禮物,今天不也收下了嗎?哪知,待郡丞走後,羊續馬上叫家人用一條麻繩把魚拴好,懸掛在自家的房簷下。

過了幾天,這位郡丞又來了。這次又帶了一條比上次那條更大、更鮮的鯉魚。羊續見了,很不高興,沉著臉很嚴肅地對郡丞說:

“在南陽,除了太守,就屬你的職位高了。你怎麼帶頭給我送禮呢?”

郡丞仍以上次的經驗,不以為然地搖了搖頭,接著還想再說點什麼。

這時,羊續叫人從房簷下取回上次那條魚,送給郡丞說:“這是你上次送來的那條魚,現在有兩個辦法:一是請你把這兩條魚一塊兒拿回去;再一個辦法,如果你堅持不拿回去,我就隻好把兩條魚都掛在我的房簷下,並告訴大家說這是你給我送禮來了。”

郡丞聽了這番話,臉一下子全紅了,隻好帶著兩條魚,悻悻地離去了。

這事傳出後,南陽再也沒人敢給太守送禮了。百姓們都非常高興,稱讚這位新來的太守真是廉潔。大家還風趣地給羊續取了個雅號,稱他是“懸魚太守”。

清正在德,廉潔在誌。羊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嚴格約束自己,從不接受別人的東西,他的道德品質是人們所敬仰的。

楊震拒金

楊震,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人。他少年時代聰穎好學,博覽群書,被當時的讀書人稱為是“關西的孔夫子”。

楊震多年客居於湖縣,一邊讀書一邊教館。州郡的官員久聞他的德才,曾多次召聘他出來做官,都被他謝絕了。直到50歲那年,楊震才開始在州郡做官。大將軍鄧騭聽說他賢明,特地舉薦了他,使他通過秀才科目的選拔,先後四次提升官職。當過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楊震官居荊州時,發現王密才華出眾,便向朝廷舉薦他當了昌邑縣令。後來揚震升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路過昌邑。王密聽說立即親赴郊外迎接恩師,安頓食宿,照應得無微不至。

晚上,王密獨自前往楊震下榻的寓所。王密見室中無人,從懷中取出十斤黃金對楊震說:“承蒙恩師舉薦,學生才有今日,今天特備小禮,以報恩師栽培之恩!”

“不可,不可!”楊震見狀,連連擺手拒絕。並說:“我推薦你,是看中了你的才華,並無半點私情。”

“我隻是想報答大人的恩情,別無它意。”王密滿臉堆笑,堅持地說。

楊震有些不高興。他說:“我推薦你,是因為我了解你,而你為什麼不了解我的為人呢?”

王密雖遭拒絕,但仍然力爭地說:“現在夜深人靜,這事無人知道,請您放心收下吧。”

楊震聽罷,臉色頓時沉了下來,聲色俱厲地說:你送金與我,人怎麼會不知道?即使沒人知道,也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認為無人知道,就寬容自己,這是很要不得的。”幾句話說得王密羞愧滿麵,隻好把黃金收了起來。

楊震後來一再升職,但他始終保持了潔身自好、廉正無私的品格。

沒有思想上的清白,也就不能夠有金錢的廉潔。——巴爾紮克

何易於焚詔不愛身

何易於,唐朝時任四川益州益昌縣縣令。何易於雖為區區縣令,但他清正廉潔,剛正不阿,仁政愛民,不私其身,深得當地的民心。

益昌縣城距離刺史所駐的州治僅四十餘裏,在嘉陵江南岸。一次,州刺史崔樸乘著大好春光,從州治出發,乘船沿嘉陵江而下觀賞遊玩。刺史的隨從眾多,一路唱歌飲酒,興致極高。

遊船經過益昌,刺史派人強行征調當地農民給他們拉船。何易於得知後,把記事用的手板插在了腰間,親自去拉船。刺史崔樸看到縣令親自拉著船在江邊纖道上吃力地爬著,非常吃驚,站在船邊,問其緣故。

何易於滿臉汗水,站在江邊說:

“目前正當春忙時節,老百姓不是耕地就是喂蠶,擠不出時間來拉船。我是你管轄下的縣令,又不種地養蠶,正好擔當這個勞役。”

崔樸一聽,十分慚愧,忙和隨從們一起跳下船來,騎馬回去了。

益昌是個山區,老百姓大多依山種點茶樹,收獲歸自己。這年,主管鹽鐵的官員上奏皇上,要整頓各種買賣製度,還提出要收取茶利入官府。朝廷就此發布詔令,讓老百姓上交茶稅。詔書傳到益昌,何易於看後說:

“益昌的老百姓很窮,不征茶稅還沒法活下去,怎能再用繁重的賦稅去損害他們呢?”

於是,他讓縣吏把詔書擱置起來,拒不執行。

縣吏怕抗旨不遵有殺頭之禍,故而擔心地說:

“天子有詔,誰敢抗拒,抗拒詔書,我們這些縣吏要犯死罪,您難道就不怕被免職放逐嗎?”

“我豈能愛自己一身而使全縣的老百姓受害?”何易於說。事後,他為了不讓此事牽連到縣吏,便自己把詔書燒掉了。

後來,州觀察使因久聞何易於執政賢明,又因他是挺身為人民的,怕官逼民反,始終未告發此事。

何易於身為縣令,能體察民情,愛民如子,是封建社會中難得的清官廉吏。晚唐時古文學家孫樵路過益昌,從百姓的口中了解到何易於許多以賢治縣的事跡,寫下了《書何易於》一文,使何易於的芳名與事跡流傳於後世。

何易於清正廉潔,剛正不阿,仁政愛民,不私其身,當地人都很尊敬他、敬仰他。

李義琰拒建相府

李義琰,唐代唐高宗在位時的宰相。他身居高位,平素生活都過的十分節儉,穿的是一般布衣,吃的是粗茶淡飯,住的房子也是又舊又簡陋,連一般官員的住房都不如。

他的弟弟李義璡見他一朝宰相,日子卻過的如此寒酸,心中實在有些不忍,於是勸他重建一所新宅。可是不管怎麼勸,他就是不同意。過了些日子,李義璡又去勸他,他還是不答應。

李義璡見哥哥如此固執,就決定自己來替哥哥操辦此事,於是他拿出自己的錢,請人購置了一批建房材料,準備為他興建一所新的宅院。

李義琰知道此事以後,連忙出來阻止,對弟弟說:

“我僥幸擔任了宰相,已是感到十分慚愧,常常覺得自己不太稱職。如若再興建豪華的宅第,貪圖舒適安逸,隻會招來災禍,到頭來是適得其反。”

李義璡不以為然,說道:

“如今從朝中大臣到地方官員,哪家沒有高樓大院?你身為堂堂宰相,卻住著如此低矮狹窄之房,豈不是不合情理。”

李義琰聽了,仍心平氣和地說道:

“人生在世,生活不可能都盡人意,但為人的品格則應追求完美。我為一朝宰相,身後百官之首,倘若迷戀享受,貪圖安逸,豈不丟掉了做人的美好品德嗎?”

李義璡見哥哥如此堅決,又言之有理,勸其建房之事,也就隻好作罷了。

人的一生中,應追求道德的美感,而不應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

不爭功名的兩刺史

湛僧智和夏侯夔是南北朝時梁國的兩名刺史,湛僧智駐於譙州,夏侯夔駐於司州。由於他們不慕虛名,不爭功利,彼此謙讓,而受到梁國朝野人士的稱頌。

有一次,湛僧智奉命出征,他率兵把北魏的軍隊包圍在廣陵城內。兩軍相持對壘,共曆時九個多月,一直沒決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