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達大度的故事
平安是幸,
知足是福,
清心是祿,
寡欲是壽。
豁達大度的蔣琬
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今湖南)人。他是蜀國諸葛亮的繼承者。諸葛亮在世時,就對他十分器重,常常對人說:“公琰為人忠誠正直,應當是和我共同輔佐帝王大業的人。”並曾秘密給後主劉禪上了一道奏章,說:“如果我去世了,以後的軍國大事可以托付給蔣琬。”
諸葛亮去世,蜀國上下一片悲哀。蔣琬卻居群僚之上,麵對人心惶惶的危難局麵,鎮靜自若,從而安定了人心,也贏得了同僚們的信任和敬重。
蔣琬還素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他在與同僚和部屬相處中,不計個人恩怨,從不以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來斷是非。
擔任東曹椽長官的楊戲,為人性格直憨而輕慢。蔣琬和他說話,他常是不應不答。有人想借此在蔣琬麵前陷害楊戲,就對蔣琬說:“你與楊戲說話,他卻不作回答,這樣侮慢上司,不也太過份了嗎?”然而蔣琬卻說:“人的內心有不同,就如各人的麵孔不同是一樣。表麵服從,背後又說反對的話,這倒是古人就告誡要警惕的。楊戲要是讚同我的意見,而裝出一副樂哈哈的麵孔,那就違背了他的本意;要是反對我的意見,那可能是他看到了我的某些缺點,所以隻好默然不語。這正是楊戲耿直的地方啊!”
另外,還有個名叫楊敏的督農曾經在蔣琬背後說他的壞話,說:“蔣某人做事糊塗,實在不如前人。”有人把楊敏的話告訴了蔣琬,主管這方麵事的官吏決定要對楊敏追究處理。蔣琬得知後卻表示反對。他說:“我本身就不如前人,沒有什麼可追究的。”主管官吏說:“就算是不去追究,那也該責問他所指的是哪些糊塗表現。”蔣琬說:“如果去追究哪些地方不如前人,這本身就做了不合情理的事。做事不合情理,也就是糊塗了,還何必再去追問呢?”
後來,楊敏因犯罪而被拘囚在獄中,眾人擔心為此楊敏一定會被處死。而蔣琬卻毫無個人的親疏恩怨,楊敏終得免於重罪。
通過這些事,同僚、部屬都十分敬重他,稱讚蔣琬豁達大度,不計私怨。因此,他的威望也越來越高。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蔣琬以豁達的品格,從不計較個人的私怨,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敬仰。
寬宏雅量的周瑜
周瑜,字公瑾,三國時廬江舒人,東吳的最高級將領。他年輕有為,才華出眾,而且度量寬宏,情趣高尚。
周瑜部下的一名老將程普,原來是孫權父輩的老將。程普以自己年紀長、資曆深,不甘心屈居周瑜之下,在周瑜麵前,常以“老資格”自居,所以屢次淩辱周瑜,使其難堪。然而,周瑜總是顧全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屈己謙讓,從不與程普計較。
時間久了,程普終於被周瑜的寬容雅量所感動,非常敬佩周瑜,並親近推重他。他還對人說:“與周公瑾交朋友,就像飲美酒,不知不覺中已沉醉了。”
魏國曹操聽說周瑜年輕且有才華,想通過遊說使周歸附於自己。
曹操派出蔣幹充當說客前往東吳。蔣幹儀表不凡,以能言善辯著稱,在江淮一帶可算是首屈一指,沒有人能比得過他。蔣幹身穿布衣,頭戴葛巾,憑著他與周瑜的同鄉關係,推說是私下會友來拜見周瑜。
周瑜對於蔣幹的求見意圖,心中十分明白,然而他仍以禮相待,親自出營迎接。當周瑜見到蔣幹時既熱情又坦率地說:“你太辛苦了,這次你遠涉江湖而來,是替曹操做說客的吧?!”蔣幹心中一驚,但嘴上仍然說:“我與你是同鄉,中間分別多年,早已聽說你的美名和功業,所以特來敘敘闊別之情,並來看看你風雅誌趣。你卻說我是說客,恐怕是神精過敏了吧!”周瑜仍然沒有生氣,而是笑了笑說:“我雖然不是有名的樂師,但我聽到琴聲還是能辨出別人彈的是什麼曲子的。”
周瑜始終不以蔣幹來遊說而失禮,而且為他安排了酒宴,給予熱情接待。宴畢,周瑜打發蔣幹說:“正巧我有點機密事情要辦,請你暫到館舍中住幾天,事完之後,我再來請你。”
過了三天,周瑜處理完軍務,邀蔣幹觀看營寨及倉庫中的軍用器物。回到營中宴飲時,周瑜又吩咐侍從將他的各種服飾和珍奇玩物給蔣幹看。趁此他對蔣幹說:“大丈夫活在世上,遇到知己的明主,就應親如骨肉,言聽計從,同舟共濟,豈能朝秦暮楚,為別人的勢力所誘惑呢!我的誌向已定,就是以前的蘇秦、張儀、酈食其這樣的遊說之士來說服我,我也會拍著他們的背脊骨,讓他們掃興而歸。又怎麼能讓你這樣的年輕書生說動心呢?”一番話,說的蔣幹隻有強裝歡笑,無言以對。
這位獨步江淮的善辯之士,麵對眼前言辭巧利,舉止灑脫、氣度恢宏的周瑜,自認是一籌莫展。回到曹營,一再稱讚周瑜度量寬宏,情趣高尚,不是任何言辭所能挑動得了的。
真正的英雄豪傑,他們的肚裏能撐起船,周瑜寬大的胸懷,高尚的品質,一直被人們傳為佳話。
婁師德薦才
婁師德是唐朝武則天稱帝時的宰相。
一次,武則天單獨召見婁師德,和他談論政事。談話中,武則天問婁師德有沒有可以擔任輔政大政的人才。婁師德聽後,未多考慮,極力推薦了狄仁傑。事後,武則天果然采納了婁師德的意見,將狄仁傑從外地召回京城,和婁師德一起同任宰相。
狄仁傑任宰相後,並不知道正是由於婁師德的舉薦。相反,他在心中倒是總記著過去和婁師德的一些不愉快的過節。而且,因不久前他曾遭受到一些政治迫害,心裏總懷疑是婁師德在裏邊起了不好的作用。因此,常常當著武則天的麵講婁師德的不好。
時間長了,引起了武則天的注意。
一天,武則天在便殿和狄仁傑閑談。閑談中,武則天有意問狄仁傑:“婁師德的品德好不好?”
狄仁傑話中帶刺地說道:“他帶兵守邊時,有過戰功,至於他的品德好是不好,我不很清楚。”
武則天接著又問:“他能發現和舉薦出色的人才嗎?”
狄仁傑卻說:“我和他在一起,沒有這方麵的感受,也不曾聽說過。”
聽到這,武則天哈哈大笑,對狄仁傑說:“你還不知吧,你能當上宰相,正是由於他的舉薦呀!”接著又說:“依我看,沒有比婁師德做得更好的了。”隨即找出了婁師德的薦表,讓狄仁傑過目。
事情出乎狄仁傑的意料之外,他感到十分慚愧,感歎地說:“婁師德的度量這麼廣闊,我的全身都給包涵進去了,卻還一點不知道人家,可見,我比他差遠了!”
從此,狄仁傑主動接近婁師德,很快兩人的關係密切起來,共同輔佐武則天管理國務。
不久,北方的契丹國出兵犯境,攻陷了一些州郡,敵兵燒殺搶掠,百姓紛紛逃難。這時狄仁傑和婁師德一同率兵出征,抵禦敵兵。他倆互相配合,分路出擊,殺退了敵軍,收複了失去的州郡,使邊境居民重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隻要人的胸懷寬大,不計較一些小事,和睦相處,力量往一處使,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
郭子儀李光弼不計私怨
唐朝時,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屬下,有兩位傑出的部將,一個叫郭子儀,一個叫李光弼,他們兩人之間有些矛盾。路上相遇,總是互相回避,就是在一起時,也互不說話,各自都把個人的私怨深深埋在心裏。
唐天寶十四年冬,範陽節度使安祿山舉兵叛亂。為了平息叛亂,唐朝政府提拔郭子儀繼任朔方節度使,統兵禦敵。這樣一來,李光弼就成了郭子儀的部將。郭子儀想到平時兩人的關係,心裏很不安。這時唐朝皇帝又傳來旨意,命令郭子儀即日率部出征。此時的李光弼也對自己的處境非常擔心。他怕郭子儀會尋機報複,便硬著頭皮主動向郭子儀認錯,說:“過去我不好,得罪了您,今後不管怎樣處理我,我都不抱怨,隻希望不要報複到我的老婆孩子身上。”沒等李光弼說完,郭子儀趕忙離開座位,跑了過去,緊緊抱住了李光弼,滿眼含淚地說:“李將軍,現在是什麼時候,國家危急,百姓遭難,正需要我們一起去效力,特別需要你這樣的人才,難道我們還能像過去那樣鼠肚雞腸,計較個人恩怨嗎?”說完,把李光弼扶到座位上,邊為他斟茶邊說過去都是自己不好,並表示今後一定要不計個人恩怨,主動搞好團結,彼此互相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