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求學的故事(1 / 3)

拜師求學的故事

人非生而知之,

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

其為惑也,

終不解矣。

紀昌學射於飛衛

據《列子·湯問》記載,紀昌是古代傳說中的善射者。他曾拜飛衛為師。

紀昌開始向飛衛學射箭的時候,很不得要領,急於求成。飛衛對他說:“你要先學會看東西不眨眼。”紀昌回家以後,按照老師的要求堅持練習。一天,他看見妻子織布時,織布機的兩隻腳踏板一上一下地活動,看著它不覺直眨眼。他覺得這是練習眼力的好機會,於是,便每天堅持仰臥在織布機下,睜大眼睛死死盯著那兩塊上下活動的踏板。如此堅持練習,達兩年之久,直到妻子用錐子尖在他的眼眶邊晃動,他的眼睛也不眨一眨時為止。

練到了這一步,紀昌便去告訴他的老師。飛衛卻說:“還不行。你必須學會看才能學會射。當你學會視小如大,視微如著的時候,再來告訴我。”

紀昌遵照老師的教導,又回到家裏,抓了一隻虱子,用一根牛尾巴上的毛係住它,掛在窗戶上。每天,紀昌目不轉睛地對著它看。堅持十幾天之後,他覺得虱子漸漸大起來;三年之後,小小的虱子在紀昌看來,竟然感到有車輪那樣大了。再看其它的物件,仿佛是小山一樣。紀昌一高興,隨手拿起一副強弓,搭上一支利箭,瞄準懸在窗戶上的虱子一箭射去,箭頭正好射中了虱子的正中,而那根牛毛卻沒有斷。

紀昌再去見飛衛,講了自己練習眼力的進展情況。老師一聽,高興得哈哈大笑說:“你已經學會射箭了!”

紀昌學到飛衛的本領,自以為除了飛衛之外,已經天下無敵了。因此,便起了嫉妒老師的念頭。一次,他同老師郊外相遇,便搭弓引箭向飛衛射去。隻見飛衛也拉開弓,射出一箭,這隻箭正好和紀昌射出的箭在中途相遇,兩支箭都撞落在地上。一連數箭都是如此。最後,老師的箭已用光了,紀昌還剩有一支箭。紀昌暗喜,將這支箭向對方射去,隻見老師不慌不忙,用隨身所佩帶的戟向飛來的箭擋去,戟尖與箭頭相遇撞,不偏不倚。

紀昌這時才知道老師畢竟比自己高超一招,於是幡然悔悟,拜倒在地。兩個人都把弓扔在一旁,抱頭痛哭,然後按照紀昌的要求,劃破臂膀,滴血為盟,結成父子。

名師出高徒,紀昌有了飛衛這樣的老師,再通過自己的刻苦學習,終於學得了高超的射箭技術。

孔子拜三賢為師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是中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常問他:你的老師又是誰呢?

孔子說:“我不是生而知之者,是學而知之的人。”孔子又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不僅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因家境清貧,他15歲時才有誌於學問。

他為了弄懂“禮”,從山東走到河南,一拜李耳(老聃)為師。老聃為其講學,臨別時,老聃說:“富貴的人送人以錢財;有學問的人送人以言……我送給你幾句話吧:‘聰明深察的人,易遭殺身之禍,因為他好評論人;博學善辯的人,易危害自身,因為他好揭發別人的短處;為人子、人臣不要有這些事而存身以盡孝盡忠。不要隻顧自己,堅持個人意見。”這席話,使孔子受益不淺。

以後,他又二拜魯國樂官師襄子為師。開始學琴時,一連十幾天總是反複彈撥同一支琴曲。師襄子見他彈得已經十分嫻熟了,就對他說:“你可以換一支曲子進一步練習了。”孔子卻回答說:“我隻學會了樂曲的表麵形式,對節奏內容還不了解。”於是又繼續練習了。又過些天,師襄子傾聽琴音,感到孔子已經領會了樂曲的意境。可以學習更複雜一些的樂曲了。孔子微微搖搖頭說:“我雖然體會了樂曲的意境,但作曲的是個什麼樣的人,還沒體會出來。”又彈了一些時間,孔子輕輕地放下琴,站起來望著窗外若有所思。師襄子問他有什麼體會,孔子說:“我傾聽著琴音,我似乎看到了一位個子高高的,目光遠大,慈愛安祥的長者。這不是周文王又是誰呢?”師襄子稱讚道:“你說的完全對啊!”就這樣孔子學會了樂,並且十分精通。

這之後,他又三拜萇弘為師。萇弘是個大音樂家,對音樂有很深的造詣。孔子拜他為師,請教律呂之學。孔子非常虛心聽取萇弘指導,不懂就問,他說:“勤學,不恥下問,才能學到本領。”他不僅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取得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實效。

由於孔子多方麵拜能者為師,掌握了多種學問和本領,成為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學問家。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魏文侯拜段幹木為師

魏文侯(公元前?—前396)名魏斯。當了國君以後,四處尋訪人才。他聽說有一位叫段幹木的馬匹交易經紀人,很有才幹,就是不喜歡做官。他想,讓賢能之人埋沒在民間,不能發揮作用,太可惜呀!於是,魏文侯下決心請他出來,幫助治理國家。

一天,魏文侯帶領隨從驅車直奔段幹木的住所。一到巷口,文侯就下了車,為了不驚動賢士,他屏退左右隨從,畢恭畢敬地來到段幹木家的門前。他輕輕地扣動門環,有禮貌地請家人進去稟告一聲,說文侯求見。

沒想到,段幹木一聽說是文侯要見自己,誤認為他也是個沽名釣譽的國君,像聽到狼來了一樣,三步並作兩步,衝到院中,縱身一躍,越牆逃跑了。

遭到這樣的冷遇,魏文侯不僅沒有灰心,反而更覺得段幹木品格高尚了。所以,每次他路過段幹木家住的巷口,總是垂首躬身扶軾向段幹木的住所致敬。

時間長了,段幹木的家人感到非常奇怪,於是就上前問道:“尊敬的國君,段幹木不理睬您,您為什麼一過巷口就向他的住所致敬呢?”

文侯說:“段幹木是一位難得的賢能之人,他不追求權勢和非分之求,他有卓越的才能,深明大義,隱居一個貧窮簡陋的小巷裏,卻名聲傳千裏,我怎能不敬重他呢?”

段幹木聽說後,也很受感動,魏文侯再來求見,就不再回避了。

文侯請段幹木出任相國,段幹木不肯,文侯就登門求教於他。

段幹木坐在一把破椅子上,滔滔不絕地講治國安邦、舉賢任能的為君之道,將養生息、愛護百姓的立國之本。從烈日當午,一直講到夕陽西下。

魏文侯就像小學生聽講一樣,不敢坐下,一直肅立在段幹木麵前,認真領會其中的道理。站累了,站得兩腿發木了,怕打斷老師的思路,也沒有坐下。

就這樣,魏文侯拜段幹木為師,一次又一次地登門求教,接受了不少有益的東西。

魏文侯拜段幹木為師的故事,受到曆代人們的稱頌。

學習是勞動,是充滿思想的勞動。要使自己的思想更加豐富,就要向更好的老師學習。

張良虔誠拜師

張良,字子房,戰國時韓國人。韓被秦滅亡時,他雖然年輕,卻胸懷大誌,到處求師訪賢,要為韓國雪恥。他曾用全部家財收買刺客刺殺秦始皇,事情未成而逃到下邳躲藏起來。

有一次,張良在下邳地方的一座橋上散步,有一位身穿粗布衣服,滿頭白發的老人,走到他跟前時,故意將一隻鞋子脫掉,扔下橋去。對他說:“小孩子,快到橋下把我的鞋子取回來!”張良覺得很奇怪,一個毫不相識的老頭,竟故意難為我,如此不客氣地下命令,一時火氣上來,不想去拾。但又一想:他是一位老人,可以諒解,對老人應該尊重。於是,便壓住火氣,跑到橋下把鞋子拾來遞給老人。誰知老人並不用手接,竟把腳伸過來,命令道:“快給我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替他取了鞋子,好事做到底,就給他穿上吧!”就跪下去給老人穿好鞋子。然而,老人隻是對他笑了一笑,就走了。

張良心想:“這個奇怪的老人,可能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於是,便緊緊地跟隨著老人向前走去。

走了一段路,老人忽然轉過身來,對張良說:“我看你這個小孩子將來能有出息,我很樂意教教你。五天後一早,在這兒會麵。”張良恭恭敬敬地連聲說:“是!是!”

第五天,天剛亮,張良趕到橋上,老人早已在橋上等他,見張良遲到,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麼能遲到呢?再過五天後一早來見麵吧!”

到了第四天的後半夜,雞剛叫頭一遍,張良就到了,誰知老人又比他早到,生氣地說:“為什麼又來遲了?”說完,轉身就走,邊走邊吩咐道:“五天後再來,早一點。”

又到了第四天晚上,張良這次幹脆不睡了。前半夜就趕到那裏。等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笑眯眯地說:“這還差不多!”說著就從懷裏取出一本書,遞給張良:“給你,讀熟了就能輔佐興國立業的人……”

天亮以後,張良翻開一看,原來他得到的是一本《太公兵法》。他非常高興,經常捧著學習,從中學到了好多用兵打仗的知識。後來,張良為漢高祖劉邦出謀獻策,就是他深刻地理解了《太公兵法》的結果。

劉邦建立了漢朝後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

尊師敬師是每個人的職責,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不要顧及自己的利益,而去破壞師生的情誼。

漢明帝登門拜師求教

東漢的漢明帝劉勝,十分尊敬老師。

劉勝為太子時,光武帝為他選定一位叫桓榮的老師,為劉勝講解經義,封他為太子少傅。當時貴為太子的劉勝十分講究禮義,恭恭敬敬地聽從老師的教誨,虛心學習,刻苦攻讀,幾年之後成為當時出色的經學家,並早成大器,當上了皇帝。

劉勝並沒有因為當了皇帝,成為一國之尊而驕橫。相反,對老師更是必恭必敬。因老師桓榮年邁,便免去他上朝奏事的禮節,讓桓榮在家休養。並經常帶著大臣們去桓榮家聽課。在繁華的洛陽城內,常會出現這樣的景象:寬敞的街道上,行人和車輛紛紛閃出一條路,然後有一輛高大、寬敞、華麗的彩色馬車從中直驅而過,車後又跟著一支長長的隊伍,浩浩蕩蕩向桓榮家駛去,老百姓們對聖駕都投以尊敬、欽佩的目光,並紛紛讚歎:自古以來,哪裏有這樣的皇帝,親自驅車到老師家求學的?為了不驚動桓榮,每當馬車臨近桓榮家的時候,明帝便下令停車,步行進入老師家的小巷。桓榮得知皇帝駕到,便趕緊整理好衣帽,到門外恭候,以行君臣之大禮,但漢明帝每次都是連連擺手說:“豈敢,豈敢,請老師免禮。”然後親自攙扶老師進入府中,讓老師上座,並叫大臣們在桓榮麵前擺設案幾,讓文武百官站在桓榮麵前,已表對老師的尊敬與關心,然後自己則像小學生一樣捧著經書,全神貫注地聽桓榮老師傳授知識。休息時,劉勝親自捧著在皇宮特為老師做的點心,恭敬地送到老師麵前,請桓榮食用。講課結束後,劉勝便帶著文武百官向老師行禮告辭。除此外,劉勝皇帝經常為桓榮解決各種生活困難,為他提供一切方便。

永和五年,桓榮老師身患重病,劉勝多次去老師家看望,每次來都是小步跑到老師的病床前,懷著沉痛的心情,誠懇地耐心地安慰老師,祝願老師早日康泰,並叮囑有關大臣經常到老師家幫助老師料理家事。事過不久,劉勝皇帝得知桓榮病故的噩耗,悲痛萬分,不顧聖駕的尊嚴,不顧大臣的勸阻,脫下龍袍,穿上喪服,親自到桓榮老師家為之吊孝送葬。同時把周朝高士伯夷叔齊墓葬首陽山的一塊要地,賞給桓榮作墓地。並讚揚其老師說:桓榮老師的品德高尚、學識淵博,可以和古代賢人相媲美。

學問是異常珍貴的東西,從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恥。——阿卜·日·法拉茲

華陀拜師求教

華陀,漢代著名醫學家。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其中對外科尤為擅長。

華陀成了名醫以後,來找他看病的人很多。

一天,來了一位年輕人,請華陀給他看病,華陀看了看說:“你得的是頭風病,藥倒是有,隻是沒有藥引子。”

“得用什麼藥作藥引子呢?”來人問道。

“生人腦子。”病人聽後,嚇了一跳,上哪去找生人腦子呢?他失望地回家了。

過了些日子,這個年輕人又找了位老醫生,老醫生問他:“你找人看過了嗎?”

年輕人回答:“我找華陀看過,他說要生人腦子做藥引子,我沒辦法,隻好不治了。”

老醫生哈哈大笑,說:“用不著找生人腦子,去找十個舊草帽,煎湯喝就行了。記住,一定要找人們帶過多年的草帽才頂事。”

年輕人照辦,果然藥到病除。

有一天,華陀又碰到這位年輕人,見他生龍活虎一般,不像有病的樣子。於是便問:

“你的頭風病好了嗎?”

“是啊,多虧一位老先生給治好了。”

華陀詳細地打聽了治療經過,非常敬佩那位老先生。他想向老醫生請教,把他的經驗學到手。他想,如果老醫生知道他是華陀,肯定不會收他為徒。於是,他裝扮成一個普通人的模樣,跟那位老醫生一直學了三年徒。

一天,老師外出了,華陀和師兄弟們在家裏揀藥。門外來了一位肚子像籮、腿粗如鬥的病人。病人聽說這兒有名醫,便慕名而來求治。

老師不在家,徒弟們不敢隨便接待,就讓病人改日再來。病人苦苦哀求著:“求求先生,給我治治吧!我家離這兒很遠,來一趟太不容易了。”

這時,華陀見病人病得很重,不能拖延了,便說:“我來給你治治吧!”

說著,拿出二兩砒霜交給病人說:“這是二兩砒霜,分兩次服用,可不能一次全吃了啊!”

病人接藥,連聲道謝而去。

病人走後,眾師弟埋怨著:“砒霜是毒藥,吃死了人可怎麼辦?”

“這人得的是鼓脹病,必須以毒攻毒。”

“治死了人誰擔當得起啊?”

華陀笑著說:“不會的,出了事我擔著。”

那個病人拿藥出了村外,正巧遇上了老醫生回轉來,病人便走上前求治。老醫生一看,說道:“你這病好治,買二兩砒霜,分兩次吃掉,一次全吃了有危險,快快去吧!”

病人一聽,說:“二兩砒霜,你徒弟已拿給我了,也是叫我分兩次吃的。”

老醫生接過藥一看,果然上麵寫得清清楚楚,心想:“我這個驗方除了護國寺老道人和華陀,還有誰知道呢?我還沒傳給徒弟呀?”

回到家裏,問了兩個徒弟:“剛才大肚子病人的藥是誰給開的?”

徒弟們指著華陀說:“是師兄。我們說這藥有毒,他不聽勸告,逞能。”

華陀不慌不忙地說:“師傅,這病人得的是鼓脹病,用砒霜以毒攻毒,病人吃了有益無害。”

“這是誰告訴你的?”師傅問道。

“護國寺老道人,我在他那學了幾年。”

老醫生這才明白過來,他就是華陀。連忙說:“華陀啊!你怎麼跑到我這學徒啊!”

華陀隻好如實說出拜師求學的原因。

老醫生聽過華陀的話,一把抓住他的手說:“你已經是一位聲名遠揚的醫生了,還到我這窮鄉僻壤來吃苦,真對不起你呀!”

老醫生當即把治療頭風病的單方傳給了華陀。

我的努力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隻不過是愈來愈發覺自己的無知。——笛卡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