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求學的故事(2 / 3)

鄭玄千裏拜師

鄭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人,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

鄭玄自幼勤奮好學,熟讀經史。十二歲時,隨母還家,正趕上臘會,有十多人在那裏歡聚,他們都穿著華麗的服裝,高談闊論。鄭玄對此非常冷淡,離他們很遠,其母催促多次,讓他參與,他說:“此非我誌,不在所願。”說完就離開人群到別處讀書。

後來鄭玄在鄉裏任嗇夫之職,主管鄉間民事訴訟和收取賦稅,每逢休息時他都前往學府,向老師請教各種經學問題。從此他就不願意擔任官吏,立誌讀書,他父親非常憤怒,但也改變不了他的誌向。鄭玄辭職進入太學學習,白天在學校學習,晚間經常讀到深夜。

鄭玄立誌求學,多方拜師,不恥下問,研究義理,力求深透。開始拜京兆第五元先為師,研讀《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及《九章算術》。掌握這些經典內容後,又拜東郡張恭祖為師,學習《周官》、《禮記》、《左傳》、《韓詩》、《古文尚書》等。鄭玄讀書非常精細,認真圈點評注,每有所得,就在書上寫眉批,蠅頭小字密密麻麻,見解獨到。他治學嚴謹,從不妄加揣測和品評,不懂就問,到處尋師,山東有名的學者他幾乎問遍,並不滿足,還要精益求精。

馬融精通經史,學識淵博,名重一時。鄭玄千裏迢迢西入關中,經盧植介紹拜馬融為師。馬融有學生四百多人,親自進入課堂聽講的僅五十餘人,多是學識水平較高者。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相見。馬融派學業成就優異的學生去教鄭玄,鄭玄不因為沒有親自聆聽馬融教誨而失望,日以繼夜發憤讀書,孜孜不倦,學識大有長進。有一天,馬融召集許多弟子考論圖緯,遇到許多問題不能解答,聽說鄭玄善於計算,在樓上召見鄭玄。鄭玄才思敏捷,回答準確,計算迅速,馬融和他的學生很是驚奇,讚歎不止。鄭玄借此機會,把幾年來在經學上的疑難問題全部提出來,馬融一一作以解答,鄭玄頓開茅塞,心裏非常高興。解答完畢,鄭玄就和老師馬融告別返回山東。馬融依依不舍,長歎一聲對他的學生說:“鄭生今去,吾道東矣。”

鄭玄在外地學習十多年,目睹了東漢黑暗的社會現實,他厭惡那些不擇手段追名逐利的勢力小人,卻甘願當一個正直的學者,毅然回鄉務農,自食其力。雖家境貧寒,仍辦學教書,跟隨他學習的近千人。當時學習的內容是六經。給六經作注釋的人很多,各持己見,洋洋幾十萬言,往往言不及義,閱讀起來不得要領,無所遵循。鄭玄綜合諸家所見,“刊改漏失”,刪繁就簡,使“學者略知所歸”,減少學習難度,深受學生歡迎。

何進、董卓、袁紹多次征召,鄭玄拒絕赴任,安貧樂道,一心教書,培育人才,郗慮、王基、崔琰這些名傾一時的漢魏賢臣都出自他的門下。鄭玄“隱修經業,杜門不出”,潛心鑽研,以“述先聖之元意”“整百家之不齊”為己任,著書立說,自成一家。鄭玄一生著述甚豐,所注釋的書有《周易》、《尚書》、《毛詩》、《儀禮》、《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中候》、《乾象曆》等,又著《天文七政論》、《魯禮褅袷義》、《六藝論》、《毛詩譜》、《駁許慎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等,共一百多萬字。鄭玄在經學界是很有權威的,他兼修今古文,融彙古今學說,見解超常,注釋詳實,“義據通深”。唐初作《五經正義》多采用鄭玄注釋,足見其影響之深。總之,鄭玄為我國文字學、訓詁學及史學做出了很大貢獻。

求學也許會遇到許多困難,若是能克服種種困難,刻苦勤奮,就能取得真經。

畫聖吳道子拜師

吳道子,唐朝開元盛世的畫聖。

他天性聰明,一向好學,在向師傅學畫的一群學生中,他的成績最為突出,畫得很好。師傅看他學有所成,決定讓他出去闖蕩一番。臨別時向他贈言:“不拘成法,另辟蹊徑。”

吳道子認為已經學的很好,自己了不起了,恃技狂傲。一次,與名畫家楊惠之比畫,結果比敗了,他羞憤難當,不僅撕了自己的畫,也把楊惠之的畫搶過來撕掉了。

他沒想到還有比他畫得更好的人。他衣衫不整,失魂落魄地來到一家酒肆。正巧,當朝的秘書監賀知章和長史張旭正在豪飲。他們醉後揮筆。賀知章提筆寫出一幅古拙沉雄,大有飛動之勢的狂隸書:“酒中去尋蓬萊境,悠悠蕩蕩上青雲。”而張旭展臂揮寫,兩行狂草出現在牆壁上。寫道:“張顛自有滄海量,滿壁龍蛇碗底來。”其字跡真如龍蛇狂舞,氣勢豪壯。

吳道子看得發呆,仿佛得見天人一般。他奔到賀、張二人麵前,撲地跪倒,納頭便拜。賀、張二人見一滿臉汙垢的人跪在麵前,以為是乞丐來乞討,連忙扔下兩把碎銀,向門外走去。吳道子慌忙站起,跪到門前,把二位大人攔住,重又跪倒在地,說:“在下姓吳名道子,願投在二位老先生門下學習書法。”賀、張二人這才明白吳道子的用意,但看他這副怪模樣,都不大欣賞地搖了搖頭。在他們看來,這個人怎麼能學好字呢?賀知章拉著張旭,繞開吳道子又向門外走去。

吳道子一看,他們不肯認他為學生,重又站起,急得大叫:“二位先生慢走!”然後,跑過去連連叩拜不起,隻叩得額頭青紫,流出血來,嘴裏還不住地說道:“道子實在是為先生的技法傾倒,望能收下弟子,望能收下弟子。”一時間聲淚俱下。

賀、張為吳道子的一片摯誠所感動,忙過去把他扶起來。張旭取出自己寫的真、行、草三幅字給吳道子,要他先臨習兩年。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勤奮就是訣竅。”

烈日炎炎,蟬鳴不已,吳道子在室內赤臂揮毫,練習楷書。他大汗淋漓,案上已積滿了已書寫過的紙張。

秋去冬來,大雪蓋地,吳道子在書寫狂草。

一年過去了,吳道子去拜見恩師。張旭見吳道子來,馬上問道:“你為何臨摹剛一載就來找我?”吳道子把一幅自己寫的草書呈給張旭,回道:“弟子來請恩師指導一下……”張旭將條幅展開一看,很生氣,隨手擲於地上。吳道子見狀,連忙跪在地上說:“恩師,弟子知道,技法還遠未練成,然而弟子不是為學書法而學書法的。”“嗯?”張旭麵有慍色。

吳道子說:“弟子本來誌在丹青,現如今畫壇技法俱已陳舊,弟子誌在創新,另開蹊徑,然而苦於無從下手。也是蒼天助我,幸得偶見恩師書法,筆走龍蛇,氣勢磅礴,猛然悟得若能以書法繪畫,便可一改前代畫風,於是拜在恩師門下。現有一拙作,望恩師賜教。”說畢,將一幅“蘭葉描”金剛力士像呈現張旭麵前。

張旭接畫在手,展開觀看。吳道子窺視著老師的臉色。但是,張旭卻一臉矜持之情,不露聲色。觀後,張旭將畫卷了起來。

吳道子起身道:“弟子還要遊遍遠近山川廟宇,再練山水畫技,就此告辭了。”說完,對著張旭拜了三拜,轉身離去。

張旭待他走後,才展開畫幅重新看了又看,讚歎道:“絕頂聰穎絕頂狂,天生道子世無雙。”

吳道子從失敗的困苦中解脫出來,虛心向別人學習,獨具一格,成為了偉大的畫家。

顏真卿拜張旭為師

在中國書法藝術中,“顏體”是人們所喜愛的一種字體。它剛勁、端莊、流暢。這種字體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經長期摸索而創造和形成的。

顏真卿少年時家境貧寒,買不起紙筆,但他勤奮好學,常用黃土在牆上練習寫字。

為了學習書法,顏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學習,後來又拜在張旭門下學習。

張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善寫各種字體造詣很深,尤其擅長草書。顏真卿希望這位名家能把全部本領都傳授給他。

但是,拜師已好幾個月了,老師卻很少給他講什麼,隻是常將自己書寫的字和曆代名家的字跡給他看,要他“倍加工學”,反複揣摩,並要他多多領悟自然萬象,從中探求啟示。求學心切的顏真卿越想越著急,他找到張旭,要老師把行筆落墨的訣竅傳授給他。張旭被弄得又好氣又好笑。看來顏真卿是希望能找到一種不用力氣就能成功的捷徑,可是這樣的“秘訣”是找不到的。他耐心的開導顏真卿,給他講述晉代書聖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練字的故事,最後嚴肅地說:“學習書法要說有什麼‘秘訣’的話,就在於苦學。記住,不下苦功的人,永遠不會有任何成就。”

老師的教誨,使顏真卿受到很大啟發。從此,他再也不去尋找什麼捷徑了,而是紮紮實實地埋頭勒學苦練,不僅在書法上大有長進,而且明白了為學之道。他廢寢忘食,發憤攻書,終於成為大書法家,並在開元年間考中進士,後來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

自己所知道的知識有限,隻有向老師學習更多的知識,才能使自己豐富起來。

鍾隱裝奴拜師

五代時期,有一位叫鍾隱的青年,喜歡畫禽鳥竹木。他平素以郭乾暉為師,臨摹作品,學習技法,已初露頭角。遺憾的是,他一直沒有機會見過這位老師,隻是“神交”而已。

他為什麼不去拜師呢?原來,他從旁了解到,郭乾暉老師雖獨樹一幟,譽滿畫壇,但有個特點:畫法秘而不宣。無論誰去找他求教,他都不教,連讓人家看一看作畫過程也不答應。

鍾隱求師心切,他並不滿足自己已經取得的點滴成績,還想再提高一步。在郭先生拒不收徒的情況下自己怎麼辦呢?他想了好久。

終於,辦法想出來了,決定改名換姓,賣身郭家為奴。這件事鍾隱做得很秘密,不露一點破綻。而郭乾暉隻把他當奴仆看待,也未存有戒心。這樣,鍾隱學畫的機會有了。端茶倒水之機,他可以瞧上幾眼,夜深人靜之時,他又細心琢磨。不多久,郭先生的繪畫技藝,他幾乎全掌握了,有時沒人在場,他還練上幾筆,心中十分高興。

一天,鍾隱心中忽萌畫興,便提起畫筆在郭家的粉牆上畫了一隻老鷹。蒼鷹共翠柏,壯誌衝雲天,那老鷹的神氣,真像從天上飛下來的一般。正當鍾隱凝目沉思之際,忽有客人到。客人一見這壁畫,無不稱讚,說是郭先生果然名不虛傳。待到他們向郭先生祝賀的時候,弄得他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他隨著客人們一起走到粉牆前一看,被那欲擊長空的老鷹驚呆了。他忽然想到:世上學我畫法的,隻有鍾隱一人,這老鷹畫得如此之好,莫非……這時,鍾隱納頭便拜,說明了求師的緣由和事情的經過,郭乾暉深為感動,他連忙扶起鍾隱說:“你是一位可以深造的好後生,我決定收你為徒!”

從此,鍾隱跟著自己久已渴慕的老師,更加勤奮地學畫。終於,成為世人皆知的丹青妙手,為了拜師,不惜為奴,真誠的求學精神,也為後人所傳頌。

成就是謙虛者前進的階梯,也是驕傲者後退的滑梯。

狀元汪應辰拜師

宋朝狀元汪應辰。是信州玉川人。小時候就和一般兒童不一樣,好沉思,老成持重。不滿5歲,就會背很多古詩,出語驚人。18歲考中了進士。他的試卷特別突出。主考宋高宗出的題目:“吏道,民力,兵勢何者為本。”汪應辰沒有就事論事。指出三者都不是根本。“治之要以至誠為本”。高宗看後,非常滿意。一定要殿試。結果一看是個少年,覺得非常驚奇,特開一例,讓他到大殿上來。侍從讓他到了殿上,高宗非常滿意。中了狀元。在朝中任職。

可是他總覺得自己知識有限,應百尺竿頭再進一步、精益求精。他小時候,就聽說京城有個張九成,是個大學問家。久不得見,深為遺憾。如今和他同在一個朝廷任職。就主動到張九成府上,拜張九成為師。張九成很謙虛地說:“自己老了,沒有資格擔任當朝‘狀元郎’的老師。”可是汪應辰不依,接連下拜,由於他對自己學業精益求精,二人成了忘年交。互相研究學問。以後又聽說當朝宰相趙鼐有學問,又做了趙鼐的幕僚,虛心向他請教。二人也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由於他虛心求教,精益求精,使他的學問非常長進。成為宋代名流。

當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知識出現某些不足時,他就會虛心向他人學習,隻有這樣你的知識才能豐富起來。

陸佃千裏求師

陸佃,字農師,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我國宋代著名詩人陸遊的祖父。

陸佃小時,家境貧困,沒錢供他上學讀書,隻得幫助家裏打柴、耕田。但他酷愛讀書,居貧苦學,從不放過一點空餘時間,白天勞動空間,晚上勞動後,都是他讀書的好時機。他一邊幹活,一邊向有學問的人求教,把學到的知識記下來,不斷豐富自己的才學。夜晚沒油點燈,就在院子裏映月光讀書。經過十幾年的苦讀,陸佃在當地已初露頭角,小有名氣了。

古時學校很少,求師困難,求名師更為不易。他為了學得更多的知識,決定到外地拜師求學。當他得知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文學家王安石正在江南講學,便決心去拜師。

為了拜師,他穿著草鞋,背著鋪蓋,長途跋涉,跑了千裏路程。一天下午,來到一條河邊,當時沒有渡船,隻得把行李頂在頭上涉水過河。當他走到河心,突遇山洪暴發,巨大的洪流將他卷走,幸好被一位好心的艄公救了上來。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曆盡艱辛,終於找到了王安石,當他跨進王安石的家門時,已精疲力竭了。王安石看到這位不遠千裏前來求學的有誌青年後,十分喜愛,決心把全部知識傳授給他。

在王安石的精心教導下,陸佃學習非常刻苦,博覽群書,知識麵極為廣泛。在京師考試時,考官將題目一道緊接一道地發下來,許多人都驚慌失措,陸佃卻從容答對,考中進士。他精通三禮,受到宋神宗的稱讚,被提拔為中書舍人、給事中。徽宗繼位,陸佃先被召為禮部侍郎,升吏部尚書,又拜尚書右丞,後轉左丞。

陸佃一生雖然大多數時間在官場度過,仍堅持寫作,著書242卷,如《埤雅》、《禮象》、《春秋後傳》、《陶山集》等,皆傳於世。

知識貯藏在謙虛的大海中。陸佃拜師求學,刻苦勤奮,擴大了知識麵,創作出了偉大的作品。

嶽飛從師周侗

嶽飛,字鵬舉,南宋時大將,著名的抗金民族英雄。他率領的嶽家軍屢敗入侵的金軍。

嶽飛小時候,家境貧窮,上不起學。他家隔壁是村裏三個員外合辦的學館。文武雙全的周侗就在這個學館裏教書。

嶽飛仰慕周先生的學識,每天將凳子墊了腳,爬在牆頭上聽周先生講學。

一天,周先生出去了,臨行給學生王貴、張顯、湯懷三人出了一個作文題。

爬在牆頭上的嶽飛心裏想道:先生既已出門去了,我何不到館中看看?於是,他繞道走進了學館。

沒想到,嶽飛被王貴一把扯住,說:“張哥、湯弟,他就是嶽飛,我爹常誇他聰明。先生給我們出了文章題目,我們哪有心情去寫,何不請他代筆!”

張、湯兩個孩子說:“有理!”

嶽飛說:“怕我寫的不中先生意!”

“休要太謙!你肚中饑餓,抽屜裏有點心!”王貴怕嶽飛跑了,把書房門反鎖起來,王、張、湯三人飛跑玩耍去了。

嶽飛坐在凳上,依照三人的口氣寫了三篇文章。然後,他又翻看周先生寫的文章,不禁拍案叫絕:“我嶽飛若得周先生教誨,何愁不能成才?”

正在這時,隻見王貴、張顯、湯懷三人風風火火地跑了回來,說:“不好了!快走!先生回來了!”

嶽飛慌忙離開書館回了家。

周先生回館,檢查三個學生寫的文章,逐篇看過,文理皆通,與往日寫的文章大不相同。周先生很納悶兒:三個學生的學問怎麼驟然長進了許多?他嚴肅地盤問三個學生:“剛才何人來過?是誰人為你們代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