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師恩的故事(1 / 3)

不負師恩的故事

借得大江千斛水,

研為翰墨頌師恩。

顏回乞米為師炊

顏回,春秋末年魯國人,字子淵,一作顏淵。他天資聰穎,貧而好學,是孔子的最好學生,他以跟孔子學習為最大的快樂。

顏回隨孔子周遊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住了,一連七天沒吃上一口飯,兩人餓得都受不了了。

孔子隻好白天躺著睡覺,借以忘卻饑餓。顏回見老師餓得漸漸消瘦下去,皮包骨頭,心裏十分憂傷。他想,我這樣的年輕人或許還能熬上一些時光,而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起饑餓的折磨呢?萬一路上有個三長兩短可怎麼辦呢?他決定想辦法去弄點吃的來。他沒想出什麼好辦法,隻好去向人乞討。他看見一位老婆婆,希望能幫助他們。這一次真巧,好心腸的老婆婆居然給了他一些白米。

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心想,這回老師可以吃上一頓飽飯了。他連忙把米倒在鍋裏,砍柴生火,不一會把飯做熟了。

這時,老師也正好睡醒,突然聞到了一陣撲鼻的飯香。他十分奇怪,哪來的飯香呢?他連忙起身出來探望。沒想到,剛一跨出房門,看見顏回正從鍋裏抓一把米飯往嘴裏送。老師既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終於有飯吃了,生氣的是學生怎能這般無禮,老師還沒動口吃,他卻搶先一個人吃了起來,這成何體統?

過了一會,學生端了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白飯送到孔子麵前,說道:“今天幸好遇到一位熱心腸的老婆婆,送給我們一些白米,現在飯已做好了,請老師先吃吧!”孔子很不高興,一下子站了起來,說道:“剛才我睡覺時做了一個夢,夢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潔白的米飯去祭奠他老人家。”

顏回一聽,忙奪下那碗飯,連連說道:“不可,不可!這米飯不幹淨,不能用來祭奠!”

孔子故作不解地問:“你為什麼說這飯不幹淨呢?”

顏回答道:“方才煮飯時,不小心將一塊炭灰掉在飯上麵,我感到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不倒掉吧,又不能把弄髒了的飯給老師吃呀!後來,我自己把沾了炭灰的米飯抓來吃了。所以,這掉過炭灰的飯是不能用來祭奠的。”

孔子聽後,恍然大悟。他激動地拉著顏回的手說:“顏回呀!你真是一位賢德的人啊!方才我真糊塗啊!”

老師是辛勤的園丁,您教給我們知識,我願為您做任何事情。

子貢以青天和泰山頌師

子貢,姓端木,名賜,是春秋末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學生。他很尊重孔子。

子貢出生於富商家庭,據說他常常高車駟馬遊曆各國,和國君接觸,宣傳他的老師,使孔子名揚各國。

一次,子貢到齊國去作客,齊景公接見了他。在談話中,齊景公問子貢:“先生,您的老師是誰?”

子貢回答說:“我的老師是魯國的仲尼。”

景公又問:“孔仲尼是個賢明的人嗎?”

子貢回答說:“他是當代的聖人啊!豈止是個賢明的人呢!”

景公笑嘻嘻地說:“他是怎麼個‘聖’法呢?”

子貢說:“這個我也不知道。”

景公臉上變了顏色,說:“剛才你說他是‘聖’人,現在又說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子貢回答說:“這也沒什麼奇怪的。打個比方說,我一輩子都頭頂著青天,但我卻不知道天有多麼高;我一輩子都踩著大地,但我卻不知道地有多麼厚。我跟著孔子學習,就像渴了的人拿著水壺到江河灌水一樣,喝滿了肚子就走開,怎麼能知道江河有多麼深多麼大呢?”

景公說:“先生您誇老師仲尼,有些過火了吧?”

子貢回答說:“我哪敢言過其辭呢?我覺得還沒說到是處。我誇仲尼,就像兩隻手捧著一捧土加到泰山上,很明顯,泰山不會因此而增高;假使我不誇仲尼,就好像捧走泰山上的一捧土,很明顯,泰山也不會因此而降低。”

景公聽完子貢的話,深表敬佩地說:“先生你說得對,確實是這樣啊!”

子貢敬師尊師的故事,一直為後人所傳頌。

子貢以青天和泰山頌揚自己的老師,為後人敬師尊師做了很好的榜樣。

禮震才請求替師受刑

歐陽歙是西漢初年著名的學者。其先祖為歐陽生。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建立起專製主義的中央集權政治製度。為了箝製人們的思想,曾焚書坑儒。博士伏生冒殺頭之禍,把《尚書》保存下來,並把《尚書》又傳給了歐陽生。

歐陽生把《尚書》傳給他的子孫。傳到第8代是歐陽歙,並形成了歐陽“尚書派”。由於這一派是得到伏生的真傳,在社會上很有地位,拜歐陽歙為師的有千人之多。

歐陽歙學識淵博,為人忠誠老實。對學生嘔心瀝血,循循善誘,非常受學生的愛戴。但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兒,歐陽歙獲罪下了監獄。他的學生聽說了,紛紛到洛陽皇宮門前請願。有時多到千人。可是朝廷卻不聞、不問、不放。

平原郡有個青年叫禮震才,聽說老師被判處了死刑,非常難過。連夜赴京師。走到半途,他讓人用繩子把自己捆起來,托人把他送到洛陽監獄,堅決要求自己替老師受刑。監獄看守說:“古今中外還沒見過這種事,我們不敢作主。”這樣他就給皇帝上書,要求替師受刑。他的奏稿這樣寫道:“我的老師歐陽歙是學界宗師,世傳八代博士。他的兒子年紀尚小,尚不能繼承歐陽博士的學業。博士死後,《歐陽尚書》將失傳。如果這樣,陛下豈不是背上了殺戮賢臣的罪名,而學界從此也將失去最好的導師。這將是學臣無法彌補的損失。我懇請陛下能允許我頂替歐陽老師的死罪……”

可惜表章呈上後,待批期間,歐陽歙就病死在獄中了。禮震才堅決要求替師受刑,卻傳為千古佳話。

老師,您是美的耕耘者,知識的播種者。我願為您付出一切,盡我最大的努力。

文天祥效師英勇就義

文天祥,是一位大義凜然的民族英雄,他的英名,他的事跡,早已彪炳於史冊。他寫下的《過零丁洋》、《正氣歌》、《指南錄·序》和《後序》等詩文,數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他的愛國主義精神一直鼓舞著後來人。

文天祥的家鄉在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二十歲時,曾進白鷺洲書院就讀。這個書院的首創人叫江萬裏,他是江西都昌人,曾在朝廷裏做過一段時間的左丞相。他為官清廉、正直,名聲很大。江萬裏任吉州地方官時,在城東的白鷺洲上造了一所書院,名為白鷺洲書院,並親自主持講學。文天祥最崇拜他的老師江萬裏。

江萬裏生性耿直,遇事敢於直言,皇帝雖然對他“眷注尤厚”,但奸相賈似道卻“惡其輕發”。所以,江萬裏幾度入朝做官,都不能久在其位。由於皇帝無能,軍國大事,幾乎全被賈似道一人操縱。

文天祥同他的老師江萬裏一樣,由於對待奸相賈似道的態度不好,一再被排斥,而遭到彈劾去職。

1273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江萬裏正做湖南安撫使,他們在長江見麵,一起議論國家大事,不免感慨萬分。江萬裏語重心長地對文天祥說:“我已很老了,但依我看,將來的世道必然會有大的變化,改變這一世道的責任,大概就落在了你等的身上了,你一定要努力啊!”

他把挽救國家危局和命運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赤膽忠心的後輩人的肩上。

江萬裏的一番話,深深地銘刻在文天祥的腦海裏。在他的心目中,江萬裏始終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老師,是足以效法的忠公體國的大臣。這一席話,對文天祥以實際行動投入救亡鬥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江萬裏不能像文天祥那樣奔走呼號,組織義軍,卻抱定了以身殉國的決心。

襄陽、樊城相繼陷落,江萬裏特地在江西饒州自己府第的後圃中,鑿了一口池子,題曰:“止水。”江上的警報一到,他拉著一個門人的手,道出自己的由衷之言:“形勢已經無可挽回了,我雖然不是當官的了,但也應該與國家共存亡。”

元兵進城時,江萬裏投池殉國。在他的感召下,他的手下人和兒子都相繼自殺,他的弟弟江萬頃則被元兵殺死。國破家亡,滿門忠烈。

此時,文天祥已被元朝當局囚禁在大都獄中,正進行不屈的鬥爭。老師以身殉國的消息輾轉傳來,他不勝悲慟,痛惜不已。他一生最仰慕的是那些憂國憂民、剛直不阿的忠臣。老師的死,震撼著他的心,他要效法老師,鬥爭鬥爭。

兩年後,他終於神色自若地走向刑場,英勇就義。

文天祥尊師愛師,敢於向敵人作鬥爭的事跡被後人傳為佳話。

李大釗和他的老師

李大釗少年時期就胸懷救國大誌,為了尋求革命的真理,他18歲時考入了天津法政專門學校,以求從研究政理中探求救國良策。

在這所學校裏,李大釗最欽佩的就是白亞雨老師。白老師教史地課,他常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授曆代的興亡史,嚴厲抨擊清末統治者的腐敗和無能。他那淵博的知識,鮮明的愛國熱情,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學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團結了一批有革命誌向的青年,李大釗就是其中的一員。

1910年,天津學生為要求清政府設立國會舉行罷課。滿懷愛國激情的李大釗也參加了。白亞雨老師卻不讚成這種改良主義的立憲請願運動。他認為,必須推翻滿清政府,建立共和,國家才有希望。這種徹底革命的思想對青年李大釗產生了很大影響。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李大釗和同學們欣喜萬分。接著又傳來白亞雨老師親自領導灤州起義的消息。原來白老師早已加入同盟會,為革命四處奔走,從事運送軍火、聯絡軍隊的秘密使命。現在革命烽火已經點燃,白老師投筆從戎,直接參加了反清的武裝鬥爭。

不幸的是白老師因起義失敗而被捕。在刑場上,他立而不跪,昂首宣稱:“此身可裂,此膝不可屈。”表現了革命黨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李大釗對為革命而獻身的白亞雨老師從不忘懷。他常吟誦老師就義前寫下的感人詩句:“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革命當流血……魂隨日月旋……希望後起者,同誌氣相連。”

李大釗正是先生所期望的“後起者”。在白色恐怖下,他擔任黨的北方區書記,英勇地領導了北方的革命運動。發展了黨的組織,壯大了革命隊伍,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反動派對他怕得要死,恨得要命,下令逮捕了他。1927年4月,年僅38歲的李大釗被奉係軍閥殺害於北京。臨刑前,李大釗從容地走上絞刑台,發表了最後一次有戰鬥力的演說:“不能因為你們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我們深信,共產主義必將獲得光榮的勝利,將來的世界必定是紅旗的世界!”

李大釗和他的老師白亞雨先後被反動派殺害了,然而他們所信仰的事業卻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他們的死是光榮的、壯烈的,他們的英名將永遠與事業共存。

為了尋求革命的真理,為了共產主義事業,李大釗和他的老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的大無畏的精神將流傳千古。

齊白石不負師恩

齊白石(1863—1957)名璜,字濱生,號白石,是我國著名書畫家、篆刻家。

齊白石生於湖南湘潭縣白石鋪一個貧苦農民家裏。由於家庭生活困難,他隻讀了半年私塾就不得不中途輟學,做了木匠。但他非常喜歡畫畫。為雕花找花樣,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借到一部殘缺的《芥子園畫譜》。書有了可是卻無人指教,這使他產生了更加強烈的學繪畫願望。夜間常常獨自一人在昏暗的桐油燈下,照著畫譜認真臨摹,往往是整夜不眠,這使他初步掌握了水墨畫的一些技巧。

1889年春節過後的一天,二十七歲的齊白石在幫鄰鄉雕製嫁床時,巧遇書畫家胡沁園老先生。胡先生慧眼識英才,他看過齊白石做畫後,認為齊白石將來會大有作為,便破例決定收齊白石為徒。

齊白石多年學繪畫的願望,沒想到竟這樣實現了,他欣喜得不能自禁。經與家裏商量,半個月後,在一個春雨濛濛的中午,齊白石打著一把雨傘,穿著一雙草鞋,從四十裏外的白石鋪來到韶塘。上胡家正式拜師。拜過孔子後,齊白石便拜胡沁園和胡家聘請的家庭教師陳少蕃。

胡沁園喜愛書畫,寫得一手好漢隸,擅畫工致的花鳥草蟲,好做田園詩,在湘潭一帶享有詩、書、畫“三絕”的盛譽。因此他深知,掌握繪畫技藝,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是不行的。所以他根據齊白石文化底子薄的弱點,先安排齊白石讀詩書。

齊白石遵照胡先生的安排,第二天便開始跟陳少蕃老師讀書。陳少蕃這位飽學的先生也善於因材施教,他不教齊白石讀八股文和經書,而是先教唐宋詩詞,點讀《唐詩三百首》;並引導齊白石看小說。

齊白石由於文化基礎差,常常在讀書中遇到很多不認識的字。可他並沒有因此灰心,而是邊讀書邊識字,不分晝夜的發憤苦讀,每天都要在昏暗的油燈下讀到深夜。有時燈盞沒油,就“自燒鬆火讀唐詩”,經老師再三催促才肯休息。

這樣勤攻苦讀,加上齊白石驚人的記憶力和悟性,他很快背熟了《唐詩三百首》,研讀了不少古人的詩文,還涉獵了《西廂記》、《紅樓夢》、《聊齋誌異》等古典文學著作,好多章節他讀得滾瓜爛熟。

這年四月,一班文人聚會韶塘詠牡丹。初出茅廬的齊白石吟出了“莫羨牡丹稱富貴,卻輸梨桔有餘甘”的佳句,贏得了老師的極口稱讚,被人們廣為傳誦。後來,齊白石還和一班文學青年組成“龍山詩社”,被推舉為社長。他寫的詩別具一格,同輩們無不折服,自愧不如。

讀書與畫畫,是齊白石心頭上的兩件大事,在這兩個方麵,他是齊頭並進的。在胡沁園先生的指導下,齊白石從“立意”、“用筆”開始,苦練基本功,進步很快。但他並不滿足於這些進步,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尋找一切機會。向身邊人學,向前人們學,博采眾家所長。逐步走上了“以我少少許,勝人多多許”的道路,為後來獨創門戶,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