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師長的故事(1 / 3)

尊敬師長的故事

敬教勸學,

建國之大本;

興賢育才,

為政之先務。

顓孫師衣襟記師訓

顓孫師,字子張,是孔子七十幾名得意門生中的一個。他為人穩重、做事細心,學習也很用功,而且在學習期間就有將來要從政的想法,因此向孔子提出了“一個人怎樣才能在天下通行無阻”的問題,孔子說“如果一個人忠誠信實,說話尊重事實,不誇大,不縮小,而且言行一致,辦事認真,為人謙躬敦厚,那麼他就是來到不開化的部落裏也會暢行無阻,如果一個人言行不一,為人虛偽奸詐,那麼就是在他自己的家鄉裏做事,他也會寸步難行的。而這個‘忠誠信實’要怎麼樣才能一刻也不離開你呢?當你站著的時候,你就應當感到這幾個字就在您的眼前;而你坐在車上的時候,就如這幾個字寫在車前的橫木上一樣。如果能做到這些,天下各地還不任你通行嗎?”

顓孫師很受啟發,覺得老師的話講得非常深刻,想要把它記下來,然而身邊又沒有竹筒。他急中生智,把紮袍子的腰帶解下來在地上展平,用篆書在上麵工工整整地記下了老師的教導。

顓孫師用衣襟來來記錄老師的教誨,他的勤奮學習故事一直被傳為佳話。

秦始皇敬重恩師

秦始皇,名嬴政,戰國時期秦國的國君,公元前221年,他打敗了稱雄的其餘六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公元前215年的一個秋天,秦始皇乘著車,在文武百官的護衛下,浩浩蕩蕩地從碣石向東北進發,這是他實現統一大業後的第四次出巡。

隨著細碎的馬蹄聲,秦始皇沉浸在思索中。他想起了自己的幼年的老師,令人難忘。那位嚴厲的老人,第一次講課講的就是舜賜給嬴家的姓。老師先講亡、口、月、女、凡,然後再合成一個字,這便是“嬴”字。第二天就要學生背,要寫下來。

“老師,太難了。”他隨口說出。

“什麼?一個嬴字就太難了?將來秦國要靠你去治理,能見難而不進嗎?”老師舉起荊條棍。後來,這位可敬的嚴師去世了。……

突然,車馬停下了。前衛官來到秦始皇車前奏道:“仙島不遠了,請萬歲乘馬前行。”

於是,秦始皇又改乘有金佩飾的白馬,行不多時便來到島上。他環視渤海,豪情滿懷。他低頭看著馬前,忽然下了馬,撩衣跪拜。

隨行文武百官不知是怎麼回事,也隻好跟著參拜。

等秦始皇起來,李斯才問為何參拜?

秦始皇深情地說:“眾位愛卿,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見了這荊條,如見恩師,焉能不拜?”

眾人無不讚佩。後人把這個島改稱為秦皇島。

身居高位仍不忘自己的恩師,秦始皇的尊師愛師是人們學習的榜樣。

魏照學師

東漢末年,有一位著名文人叫郭泰。他不僅博通古籍,學問精深,治學嚴謹,而且為人忠厚、正直、謙和。一時間,名震京師。許多讀書的人,都求拜他做老師。

慕名而來的一般學生,平時隻是來聽聽老師讀經、講經而已。有個叫魏照的少年,卻把行李搬來,整天和郭泰老師吃住在一起。他不但用心聽老師講經書,還時時、處處注意學習老師的言談舉止和為人治學的品質。每天清晨,魏照早早起來,灑掃庭院,清理房舍,點火做飯,熱心地為老師端水送餐,細心地照料老師的衣、食、住、行。老師對這個學生的言行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於是,問他:“魏照啊,別人認我為老師,不過是讓我為他們講講經書,學學知識,我一講完課,他們就四散而去,各自回家了。隻有你和他們不一樣,每天還早早晚晚陪伴著我,這是為什麼呢?”魏照非常誠懇地回答道:“當今,專門找一位傳授知識的老師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但是,要找一位能教育自己怎樣立誌做人的老師卻是很難的。我所以天天和你在一起,是要處處觀察和效仿你的言談舉止,學習你待人接物所體現的品格。這就像一束潔白的蠶絲,挨著鮮紅的染料,就會被漸漸染紅一樣。”一席話,使老師很受感動。

郭泰通過觀察了解,覺得魏照確實是一位最有希望、最虛心好學的學生。平時,他便耐心地言傳身教,把自己全部知識和立誌做人的信條,毫不保留地教給他。由於魏照本人的刻苦、勤奮、好學、上進,很快使他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有骨氣、有誌向的人。

星星使天空絢爛奪目;知識使人增長才幹。沒有勤奮學習的精神,就不會獲得更多的知識。

石勒尊師好學

晉元帝即位的第二年,匈奴族的漢國國主劉聰病死,漢國內部發生了分裂,大將石勒在反晉戰爭中擴大了勢力,自稱為趙王。

石勒是羯族人,他家世代是部落的小頭目。他年輕的時候,並州地方鬧饑荒,他和部落失散了,曾給人家做過奴隸、傭人。一次,他被亂兵抓住,關在囚車裏。正好車旁有一群野鹿跑過,亂兵紛紛去追捕群鹿,他才趁機逃走。

石勒受盡艱難,沒有出路,就招集一群流亡的農民,組織一支強悍的隊伍,劉淵起兵後,他投降漢朝,在劉淵部下當了一員大將。他不識字,但從小受過漢族文化教育。任大將以後,漸漸懂得了要成大業,光靠有武力不行。於是,拜一個漢族士人張賓為師,采取了許多治國措施,還收留了一大批北方漢族中的貧苦讀書人,組織了一個“君子營”,虛心向他們求教。由於他驍勇善戰,加上有張賓等一大批謀士、老師幫他出謀獻策,勢力更加強大。過了兩年,他在襄國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後趙。

他自己沒文化,卻十分重視讀書人和尊重教書的先生。當了皇帝後,命令部下,凡遇到讀書人和有學問的先生,一定要請到襄國來。他采用了張賓等人的意見,設立學校,要他部下將領的子弟進學校讀書。他還建立了保舉和考試的製度,招賢納士,凡是各地保送上來的人經過評定,合格的就選用為官。

石勒特別喜歡讀書,他自己不識字,就請一些讀書人和老師把書講給他聽。他一邊聽,一邊認真思索,沒有一點架子,還隨時發表自己的見解。有一次,他讓人給他讀《漢書》,聽到有人勸漢高祖劉邦封舊六國貴族的後代的曆史,他說:“劉邦采取這種錯誤做法,怎能得天下呢?”講書人馬上給他解釋:“後來由於張良的勸阻,漢高祖並沒有這樣做。”石勒點點頭說:“這才對啦!”

由於石勒重用人才,尊師好學,在政治上比較開明,後趙初期才出現了興盛的景象。

石勒尊師好學,驍勇善戰,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李世民教子尊師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明君。他懂得國家要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他曾經對臣下說過:“一個具有中等智力的人將來怎麼發展,主要由教育來決定。”他還列舉周成王和秦二世正反兩個例子來說明“人的善惡由近習”的道理。因此,他給幾個兒子選擇的老師都是那些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誡自己的子女要尊敬老師。

公元639年的一天,長安城裏太子居住處的東宮前,突然出現一乘大轎,一個頭戴烏紗身穿袍服的老人,由幾個太監小心翼翼地攙扶著走下轎來。這時,東宮大門敞開,從裏麵走出一位風度翩翩的少年,上前向老人施禮。這個少年就是皇太子李承乾。那麼,來的這位老人又是誰呢?也許有人會以為是皇帝的重臣。其實不是,他是皇太子的老師李綱。原來李綱由於患了腳疾,行走不便,唐太宗就特許他乘轎入宮講學,詔令皇太子親自拜迎老師。

貞觀十一年,唐太宗又令禮部尚書王珪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李泰的老師,一天,有人反映說魏王對老師不尊敬,唐太宗聽了十分生氣,當著王珪的麵批評魏王,說:“你以後每見到王珪,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鬆懈。”從此,魏王李泰看見老師,總是好好拜迎,聽課時也十分認真。

由於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唐太宗教子尊師也被後人傳為佳話。

李世民曾說“一個具有中等智力的人將來怎麼發展,主要由教育來決定。”他要求孩子尊敬老師,多向老師學習有用的東西,他的教子尊師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宋太祖尚學尊師

宋太祖(927—976),即趙匡胤,涿州(今河北涿縣)人,宋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60—976年在位。

趙匡胤出身於一個官僚家庭。他的父親是後唐騎兵中一個中級指揮官。趙匡胤出生的時代,正值政局混亂的五代時期。那時,出於戰爭的需要,人們普遍崇尚武術,輕視讀書。趙匡胤小時候,就和一般公子哥不同,既崇武,又重文。七歲時入了私塾讀書,學習非常刻苦,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他的老師叫辛文悅,是個知識淵博的人。老師特別喜歡他,他也十分尊敬老師。

那時候,學生常常捉弄老師。

有一天,勞累的辛老師竟趴在書案上打起盹來。兩個好惡作劇的學生偷偷地溜出教室,從後園中捉了隻螳螂放在了辛老師的肩頭上。螳螂舞動著長腿,一步步向上爬著,眼看著就要爬到辛老師的脖領裏。學生們不再讀書,新奇地看著,不時地發出“嘻嘻”聲。趙匡胤看到學生這樣不尊重老師,十分氣惱,狠狠瞪了那兩個學生一眼,便輕手輕腳地來到老師跟前,把螳螂捉了下來。恰巧這時候老師醒了,看見趙匡胤手裏捏著隻螳螂,以為他在搗蛋。氣得上氣不接下氣,衝著他喊:“真乃頑童,豈能容汝。去也!”趙匡胤什麼也沒說,流著眼淚退出課堂。

後來,辛老師從別的學生嘴裏得知真相後,心裏很不平靜。他把趙匡胤找到身邊賠罪說:“汝無錯,師之過也!”

從此,辛老師更加器重趙匡胤,趙匡胤也更加刻苦學習。他跟辛老師學了很多別人學不到的知識。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當了皇帝。做皇帝後,他沒有忘記恩師,派人把老師接到朝中。辛老師一見當朝皇帝,就要行君臣大禮,趙匡胤忙跪攔道:“愧煞我也,學生理應拜先生!我永遠是您的學生啊!”辛老師感動得熱淚盈眶,決定應趙匡胤之邀,留在朝中,效忠大宋王朝。

從此,宋太祖趙匡胤重文尊師的美德譽滿天下,人們紛紛效仿他。一時間,崇尚學習,尊敬師長,成為風氣。

教師是人類的靈魂工程師。每個人都應尊重自己的老師,好好學習,不要辜負老師的辛勤付出。

史可法獄中探師聆教

史可法是明朝末年抗擊清兵的名將,是一位很有民族氣節的愛國英雄。青年時代,他曾受到老師左光鬥的教誨,老師那憂國憂民的胸懷,剛烈忠義的氣節,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624年,擔任左僉都禦史的左光鬥,曾同楊漣等幾位大臣一起,冒著生命危險,向皇帝上疏,揭露奸黨魏忠賢禍國殃民的罪行。魏忠賢得到消息後,采取了惡人先告狀,先下手為強的手段,左光鬥被削職為民了。第二年,又以誣陷罪名,把左光鬥逮捕入獄。

史可法聽到老師被捕的消息,為營救老師出獄而四方奔走,但無濟於事,一天,史可法聽說左光鬥在獄中受到了炮烙的酷刑,被奸黨用燒紅的鐵燙灼全身,生命垂危。史可法不顧個人安危,向獄吏苦苦哀求,請給方便使他與老師能見最後一麵。獄吏深為感動,讓他喬裝打扮,穿上破爛衣服,背上糞筐,化裝成糞便清掃夫的模樣,混進獄中。

史可法挨著房間尋求打探老師的下落,在一間陰暗潮濕的牢房裏,終於找到了左光鬥。隻見老師全身被燒灼得皮開肉綻,躺在牆根下,氣息奄奄,膝下的肌肉脫落,露出一把骨頭。史可法見老師為了國家而被殘害成這樣,非常悲痛,忙撲上前去。跪倒在左光鬥的麵前,低聲哭起來。

“你是誰呀?”被酷刑燒傷雙眼的左光鬥用顫抖的雙手,在史可法的身上摸索著。

“門生史可法來看望恩師了。”史可法邊說邊抽泣。

“什麼,是你?”左光鬥非常生氣。他知道自己是個死囚,魏忠賢一夥大搞株連,在監牢裏會麵豈不是要連累史可法!他用手剝開眼皮,看了學生一眼,厲聲道:“這是什麼地方!你怎能拿生命當兒戲!你快走,快走!”

“門生不走了,要服侍恩師,與恩師共生死。”史可法誠摯地懇求著。

“我要你馬上就走!”老師厲聲命令道。“方今奸黨橫行,國家大事壞到這步田地,我身陷囹圄,已經不行了。老夫唯一的希望是盼你能承擔起救國救民的重任。而你居然不顧利害,自投羅網,國家的事依靠誰呢?”史可法不願離去。

“你趕快出去!不然,與其等奸黨對你下毒手,不如我現在就處治你。”左光鬥一邊打斷史可法的話,一邊舉起身上的鐵鏈,比劃著要打下去的樣子。

史可法深知老師趕自己走,是為了保護自己,以承擔起救國救民的重擔。他隻好向老師叩了一個頭,哭著說:“門生馬上就走,恩師的教誨我一定牢記在心,但願恩師千萬保重啊!”他擦幹眼淚,走出了監獄。

史可法牢記老師獄中的話,一世為官廉潔奉公。後來在抗擊清兵入侵的戰鬥中,與揚州城共存亡,大義凜然,慷慨就義。

學習的困難是有的,學習的道路也許被阻礙,但是學習的崇高精神是無法阻擋的。

康熙虔誠跪師

康熙帝玄燁是順治帝福臨的第三子。在位61年,對鞏固清朝統治起了很大作用,出現了“康乾盛世”。

康熙帝很有才華,是與他受到良好教育分不開的。順治非常注意對康熙的教育,精心為他選派老師。一天上朝福臨提出一個問題,“龍的耳朵小,象的耳朵大,出於何典?”掌管禦書樓的彭爾述奏道:“此典出於《古藏經》十三篇。”福臨命人查對,果然如此。於是決定請彭爾述為太子的老師。彭爾述被請到後宮見了太後,彭爾述說:“臣才疏學淺,不勝此任。”但聖命難違,就這樣當了太子玄燁的老師。

康熙很聰明,也很好玩。過了一段時間就學膩了,一會兒去捕蝴蝶,一會兒捉蜻蜓,一會兒又和其他弟兄去捉迷藏……完不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彭爾述管教幾次,收效不大。彭爾述想:這樣下去將一事無成,決心嚴加管教,令其跪讀。

正好這時太後從書房前路過,看到室內無人,細看康熙挨罰,在聖人像前跪讀。頓時產生憐愛之心,令其站起,並說道:“讀書亦為君,不讀書亦為君。”彭爾述當仁不讓,接著說:“讀書為明君,不讀書為昏君。”太後一怔,又令其跪讀。

晚上傳旨令彭爾達到後宮。彭爾述想,頂撞了太後,即為不尊不敬,肯定要受處罰。告訴家人做好思想準備:“我如不按時歸來,即遇難。”並安慰家人說:“這不算什麼?大不了人頭落地。”

到了後宮,太後親自到門外迎接,並賜坐獻茶。太後說:“萬歲爺讓我向你道歉!今日設便宴作為答謝!”彭爾述很感動,對福臨的尊師重道銘刻在心,以後更加精心地教育康熙,終於使他成為一代明君。

康熙帝的才華,是與他受到良好教育分不開的,虔誠跪師也就說明了這一點。

雍正帝扣銀罰輕師

雍正帝即清世宗,名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雍正是他的年號。

雍正年間,有一個駐京學使。他喜歡在同僚中吹噓自己為人正直,為官清廉。

有一天,一位早年的先生來求見他。他看了看老師那衣衫襤褸的樣子,就猜透了八九分。於是說道:“恩師光臨寒舍,學生三生有幸;有失遠迎,萬望恕罪。不知身體可佳?精神可好?專程前往,又有何見教?”寒暄了一陣,才讓座。先生看了看滿屋生輝的裝飾和學生那不冷不熱的樣子,哪裏還坐!便開門見山地說:“身體精神均佳,隻是生活拮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