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師長的故事(2 / 3)

學使不等先生說完就說:“多年來,弟子牢記先生‘為官清廉’之教誨,不敢苟私。然清廉就要清貧哪!故手無銀兩,家無餘資……”不等學使說完,先生道:“為師不難為你,告辭了!”

學生十分得意,照例在同僚中宣揚了一通,以示廉潔,心想傳到皇帝耳朵裏,定會龍恩大降,身價倍增。

此事,果然傳到了雍正皇帝的耳朵裏。哪知雍正帝不但沒有“龍恩大降”,反而大為惱火,說:“國將富,必尊師而重傅。古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說;又有‘一日三炷香,供奉天、地、君、親、師’之禮。學使棄先人之說,違先人之禮,實屬不道!”於是傳旨:“從學使正俸以外的補貼中扣500兩銀,給其師,以順言正名!”

從此,雍正帝扣銀罰輕師的故事,便傳揚於世。

吹噓自己的人,往往是在宣揚自己的無知。

段玉裁尊師

段玉裁,字若膺,江蘇金壇人。他從小熱愛學習,一直到老仍好學不倦。他博覽群書,知識異常淵博,著述甚富。是清代著名的文字訓詁學家和經學家。

乾隆二十五年,段玉裁因中舉要到京城去,路遇當時有名的國學大師、考據學家、思想家戴震。戴震對經學、天文、曆算、地理、訓詁音韻等方麵均有較高的造詣。段玉裁早已耳聞,便虛心求教拜戴震為師。後來段玉裁去四川富順和南溪當知縣,每次收到老師的信劄,不管有什麼事,總是雙手恭敬的接過來,然後敬重地麵對老師居住的方向誦讀。那時,段玉裁在國學界的聲譽早已不在戴震之下,還如此尊師,一時間在讀書人中被傳為佳話。

乾隆四十一年戴震病逝,段玉裁知道後,非常悲痛,盡管他的境況也不見佳,仍給老師家送去了不少銀兩,有些錢還是現借的。

段玉裁所以能成為一代有學問的名人,是因為他能虛心地以德才兼備的人為師,虛心向他們學習。雖然他一生享譽甚多,卻從不狂妄自負,總感到自己讀書太少,沒取得什麼成就,他80歲那年還寫了一篇自序,悔恨自己“忽忽至今,遂已八十。回首平生,學業何在也?”他決心從此以後要珍惜時光,為“多見一善人,多聞一善言,多得一善書”而自幸。他還以自悔的心情告誡子孫:一個人不要虛度年華,要惜時如金,要尊師,敬業;隻要這樣,無論生命長短都是有意義的。

正是這種尊師敬業的精神,使他在學習知識上永不滿足,造就了他一代國學大師的美譽。

段玉裁所以能成為一代有學問的名人,是因為他能虛心地以德才兼備的人為師,虛心向他們學習。

毛澤東尊師

毛澤東是我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深受全國各族人民的尊敬與愛戴。解放後,毛澤東身為黨和國家的主席,仍然不忘過去的老師。

毛澤東小的時候在家鄉念私塾,當時有一位教他的老師叫毛宇居。這位老師感到毛澤東天資聰慧,機敏過人,很是喜歡。毛澤東也很敬重這位老師。後來,毛澤東到外地求學,就與這位老師分開了。

1959年,毛澤東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鄉,請韶山的老人吃飯,其中就有毛宇居老師。當毛澤東向這位老人敬酒時,毛宇居老人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澤東卻說:“敬老尊賢,應該應該!”

徐特立是我國傑出的革命教育家,曾在湖南一師從事過教育工作,毛澤東聽過他講課。20多年後,當徐特立60壽辰的時候,身為人民領袖的毛澤東特意寫信向他表示祝賀。信中說:“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

更為感人的是毛澤東照顧當年湖南一師校長張幹的事。

張幹是毛澤東在湖南一師讀書時的校長。由於他“辦學無方,貽誤青年,”毛澤東帶頭發起了聲勢浩大的“驅張運動”,使張幹不得不離開了第一師範。

1950年,在一次家宴上,毛澤東向當時湖南一師校長周士釗打聽張幹的情況,知道張幹一直在教書,很受感動。他說:“張幹這個人很有能力……解放前吃粉筆灰,解放後還吃粉筆灰,難能可貴!現在看來,當時趕走他沒多大必要。”當聽到張幹的生活窘況和愁苦心情時,毛澤東感慨萬分,當即表示說:“對張幹應該照顧,應該照顧!”並給湖南省長王首道寫了信。於是,1200斤救濟糧和50萬元(舊幣)錢送到了張幹家。

1951年秋,張幹應毛澤東之邀赴京,參觀了中南海,登上了國慶觀禮台,遊覽了京津名勝,還乘飛機鳥瞰了長城風光。在與毛澤東一家共進晚餐時,張幹談起了當年的學潮,邊吃飯邊作檢討。毛澤東輕輕地擺手說:“我那時年輕,看問題片麵。過去的事,不要提它了。”

不久,張幹回到湖南,受聘為省軍政委員會參議室參議,省政府參事室顧問。他常參議國家大事,應邀作報告,深為人敬重。1960年初,生活暫時困難時期,毛澤東托人給張幹捎去2000元錢。

在毛澤東的親切關懷下,張幹愉快地度過了晚年。

老師給了我一雙強有力的翅膀,讓我在知識的世界裏遨遊!我們每時每刻都要尊重自己老師。

魯迅尊師勤學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他小時候就能遵守學規,敬重師長,勤奮學習。

魯迅12歲時進入了本地頗有聲望的書塾——三味書屋,在這裏讀了4年書。老師是一位性格耿直,品行端正,學問淵博,名叫壽鏡吾的老先生。魯迅對他十分敬佩,稱頌他是:“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魯迅學習非常刻苦認真,書塾開設三門課程,他的成績都是最優秀的。第一門課是讀書、背書。年底考試時,魯迅總是從容地把一年讀過的書從頭到尾地背出來。由於他平時注意思考,背書時腦、眼、口並用,所以他讀過的書,不但能背,而且能默寫,能講解,受到壽先生的讚許。第二門課是每天傍晚的對課。就是老師出個題目,要求學生按題意、字數、平仄對出一句話來。每次對課魯迅都對仗工整,立意新穎,總比別的學生對得快、對得好。這為他後來的寫作帶來了很大好處。第三門課是每天中午前寫大字課。在壽先生的嚴格要求下,魯迅練就了一手好毛筆字。郭沫若曾讚譽魯迅“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這與魯迅在三味書屋時的苦練是分不開的。

魯迅很佩服老師知識的淵博,在老師的影響下,他也喜歡博覽群書。幾年中,凡是能搜集到的書他都讀過了,還用自己節省的錢買書來讀。有些書買不到,他就設法借來,邊讀邊抄。這樣,他成了同代少年中讀書最多、知識最豐富的人。

壽先生對魯迅很器重,覺得他聰明敏捷,刻苦勤奮,是一個有出息的人。壽先生的兒子在晚年回憶說:“鏡吾公執教雖嚴,對魯迅從未加以嗬責,每稱其聰穎過人,品格高貴……”

魯迅16歲時,父親去世了,從此他再也沒有到三味書屋讀書。但他對壽先生卻一直懷著崇敬之情。在留學日本時,曾多次給壽先生寫信,報告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後來,魯迅曾回家鄉任教,常去三味書屋探望壽先生。魯迅全家搬到北京後,仍然保持著與壽先生的書信來往。他不忘辛勤培育過自己的老師,把可親可敬的壽先生的形象展現在小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之中,留下了永久的紀念。

魯迅刻苦學習,尊敬老師的光榮美德,受到人們的景仰。

梅蘭芳敬師

梅蘭芳(1894—1961),原籍江蘇泰州,生於北京。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在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不斷探索,不斷革新,在藝術上精益求精,虛心好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也稱“梅派”,對我國京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戲劇大師梅蘭芳先生,不僅在我國戲劇藝術發展史上占有光輝的一頁,而他甘拜他人為師、拜名人為師,活到老學到老,尊師敬業的美德,廣為傳頌。

解放前,在一次京劇《殺惜》的演出中,劇場內,戲迷們喝采聲不絕於耳。

“不好!不好!”突然,從劇場裏傳來一位老人的喊聲。人們一看,是一位衣著樸素的老者,已有六旬年紀,正不住地搖著頭。

梅蘭芳看到這一情景,心裏感到突然、蹊蹺。戲一下場,他來不及卸裝、更衣,就用專車把那位老先生接到家中,待如上賓。他恭恭敬敬地對老人說道:“說我孬者,是吾師也。先生言我不好,必有高見,定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

老先生嚴肅而認真地指出:“惜姣上樓和下樓之台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上八下八,請問這是哪位名師所傳?”

梅蘭芳一聽,恍然大悟,深感自己的疏漏。納頭便拜,連聲稱謝不止。

後來,梅蘭芳凡在當地演戲,都要請這位老者觀看,並常請他指教。

梅蘭芳不僅在京劇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在琴棋書畫上也是妙手。他師從齊白石,虛心求教,總是執子弟之禮,經常為齊白石磨墨鋪紙,老師對這個“學生”也十分敬愛。

有一次,齊白石到朋友家作客。客廳內賓朋雲集,皆是社會上之名流。齊白石較之這些人自覺寒酸,不引人注目。正在這時,主人上前恭迎梅蘭芳,人們也蜂擁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是,梅蘭芳已知齊白石也在赴宴,他四下環顧,尋找老師,親切地問:“難道齊白石先生沒來?”當他看到被冷落到一旁的齊白石老人時,立即讓開別人一一伸過來的手,擠出人群,向老畫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聲“老師”,和他寒暄問安……

在座的人見狀,都很驚訝。齊白石也深受感動。隔了幾天,他特向梅蘭芳饋贈《雪中送炭》一畫,並題詩道:

記得前朝享大平,

布衣尊貴動公卿,

如今淪落長安市,

幸有梅郎識姓名。

老師不但教給你知識,也是指出你缺點的人,老師辛勤為你付出,你就要尊重你的老師,才不會失去美德。

劉少奇看望老師

劉少奇(1898—1969),湖南寧鄉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工人運動傑出的領導人。

1957年,劉少奇視察工作來到長沙。一天,他在接見老中醫程秉真時,打聽到黃錫類老師的消息,知道他貧困交加,已是風燭殘年了。少奇同誌想起老師當年的音容笑貌,想到老師對自己的親切教導和寄托的厚望,決定擠出時間去看望黃老師。

這一天,微風輕拂,陽光燦爛。一輛嶄新的黑色轎車停在了黃老師家門前,一位年近花甲、鬢發斑白的幹部裝束的老人從車上緩緩走下來。他問:“黃老師在家嗎?”隨後,在黃老師孫女的引導下,輕輕地走進病臥在床的黃老師的房間。他走近床前,親切地說:“黃老師,您好!我是少奇,特意來看望您老人家!”這時,黃老師一家才知道來人竟是劉委員長!

黃錫類是一位教師。早年曾在湖南寧鄉縣立玉潭高小教過書,劉少奇是他那時教過的學生。分別40多年的師生見麵了,學生又是德高望重的國家領導人,黃老師怎能不激動呢?當劉少奇暖烘烘的手緊緊握住黃老師的手時,黃老師睜大昏花的老眼,望著滿麵笑容的劉委員長,已經是熱淚盈眶了。他感到身體突然好了許多,翻身坐起要下地。劉少奇趕忙伸手抱住了黃老師的腰,一定要他躺下,然後自己坐在黃老師的床前。

師生相互凝視著,思緒又回到了當年的玉潭高小。黃老師麵前仿佛就是那英姿勃勃、好學上進、追求真理的少奇少年;劉少奇的眼前正是那溫和感人、循循善誘的青年黃老師。他們給對方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劉少奇說他十分欽佩黃老師學識淵博而又鑽研不息的精神,也忘不了老師那溢於言表的愛國熱情。少奇說:“老師您講起辛亥革命和黃興、蔡鍔的事跡就眉飛色舞。講到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就聲淚俱下的神情,至今我仍記憶猶新。”他誠懇地說:“我後來走向革命,固然是由於黨的培養教育,也離不開你們這些老師的言傳身教啊!”

臨行時,少奇從袋子裏拿出一包茶葉,一包滋補品,還有50元錢,雙手送到黃老師床前的茶幾上。深情地握著老師的手說:“學生不能常來看您,請原諒!祝您活到100歲,看到社會主義建設成功。”

上車前,劉委員長應邀在黃老師孫女的日記本上題詞留念:“願你像公公一樣當人民的好教師!”表達了劉少奇尊師重教的高尚情操。

老師教育我體貼幫助別人,教育我怎樣為人民服務,為國家多做貢獻,我愛我的老師,他永遠活在我心中。

彭雪楓會見教師代表

彭雪楓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領導幹部之一,他任豫皖蘇邊區政府主席時,以身作則,帶頭尊師的事跡,一直教育、感動著許許多多的人。

有一次,天氣悶熱,悶得讓人透不過氣來。彭雪楓叫工作人員把房間打掃得幹幹淨淨,敞開門窗,又在地上灑了水,迎來了七位教師代表。

當時條件很艱苦,彭主席便把幹部、戰士們的蒲扇收了來,給每位老師一把,又親手為每位老師坐前端上一碗清茶。

對邊區政府主席這樣熱情的招待,老師們心裏感到既感動又不安。彭雪楓卻誠摯地說:“各位老師,你們為教育培養孩子,辛辛苦苦忙了一個學期,我為你們端端茶,倒倒水,有什麼不應該?”

老師們聽了這話,心裏暖烘烘的。

彭主席接著又說道:“你們能在條件這麼艱苦,待遇這麼菲薄的情況下,堅持教學,努力工作,是特別值得稱頌的。我代表邊區政府,向大家敬禮!”接著,他雙腳一並,向老師們恭恭敬敬地行了個軍禮。

接著,彭雪楓請大家提提工作中的困難和生活上的要求。老師們被彭主席的真誠感動了,就毫無拘束,毫不客氣地講了起來。他們講了學校的條件,說了學生們的學習情況,談到了工作、談到了生活。

彭雪楓認真地聽著,認真地說著。不知不覺地,天漸漸地黑了下來,遠處傳來了雷聲,要下雨了。彭主席既怕老師們被雨淋了,又舍不得讓老師們走;老師們呢,講的人不理會雷聲繼續不斷地講,等著要講的人,則怪怨地望著窗外。

雷聲越來越大,雨也越下越大了。

彭雪楓站了起來,歉疚地說:“實在對不起各位老師,談了這麼久,讓大家遇上雨了。”

這時,勤務員抱著幾件戰士的蓑衣進來了。老師們站了起來,一個個拉著彭雪楓的手說:“感謝彭主席百忙中關心我們……”

彭雪楓也緊緊抓住老師們的手說:“今後,你們有困難就隨時來;沒時間來,就捎個口信,我去;要不然,就寫個紙條,把困難寫清楚。”

老師們頂著蓑衣要走了,忽然,彭主席拉住其中兩位老師,說:“我想起來了,你們兩位,家太遠,今晚別走了。”

兩位老師說什麼也不肯;彭主席卻始終緊緊拉住他們,堅持道:“不行,這麼大的雨,路又這麼遠,你們走了,我怎麼能放心!”說著,也不管兩位老師想再說什麼,搶下二人的蓑衣,叫警衛員藏了起來。兩位老師沒有辦法,隻好留下了。

警衛員費了好大的勁,找來了一塊門板和一張草席,鋪在了地上。

彭雪楓對兩位老師說:“你們兩位,一個睡我的鋪,一個睡警衛員的鋪。”

“那您睡哪兒?警衛員睡哪兒?”兩位老師急著問。

“這”。彭雪楓指指門板和草席。

兩位老師急忙跑到席前,搶著說:“不行,不行,要睡地上,也是我倆!怎麼能讓您睡地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