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話,孫思邈心裏一動:“看來,窮人是由於身上缺少某種東西才害雀目病的。如果讓窮人吃富人的食品,說不定能治好雀目病。”
在陳元父親所說的話的啟發下,孫思邈整日整夜的研究如何治療雀目病的問題。一天夜裏,孫思邈正在一邊苦思冥想,一邊查看醫書。忽然間,他好似在黑暗中看到閃電一般,眼睛亮起來。因為他在醫書上找到:“肝開竅於目,”這樣一句話。他想:“眼睛的病多半與肝有關,那麼吃動物的肝兒是不是可以補益眼睛呢?”後來經過實踐,孫思邈找到了醫治雀目病的方法——用食物療法,吃動物的肝兒來治雀目病,收到很好的效果。
為搞清如何治粗脖子病的問題,孫思邈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裏,找到吃麂靨治粗脖子病的方法,吃羊靨也有效。
孫思邈用食物療法,為很多雀目病和粗脖子病人治好了病。這些人對孫思邈總是千恩萬謝,稱讚他的醫術高明。但孫思邈卻總是念念不忘地說:“這都是陳元父親的啟發才使自己搞明白治病方法的。”足可見他對“一言師”都是十分難忘的。
唐太宗貞觀三年,孫思邈被聘進京。到長安後,他依然堅持勤學好問的習慣。他聽說長安有甄枚和甄立言兩位高醫,就想登門求教。但這兩位醫生年事已高,正忙於著書,不肯接見人。孫思邈卻不顧這些,千方百計地找到了他們,誠懇地向他們求教。兩位名醫深為孫思邈的好學精神所動。不但同他一起探討了許多醫學上的問題,而且把自己的著作《針方》、《明堂人形圖》、《古今驗方錄》等送給孫思邈,供他學習參考。
貞觀十四年,六十歲的孫思邈重返家鄉,把自己一生搜集的醫方,醫藥標本整理撰寫了《備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這兩本書是他一生對藥物研究,走遍家鄉和漢中、四川一帶,遍訪名師、求教群眾、研究古代經典而獲得的碩果,集當時和前代醫學之大成,在中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所遇見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是我的老師,因為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東西。——愛默生
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鞏縣(今河南省鞏縣)人。中國曆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被譽為“詩聖”,他的詩被譽為“詩史”,給後人留詩1400餘首,編為《杜工部集》。
杜甫作詩,要求非常嚴格。每作一篇,都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他的詩篇中,每一個字都能經得住推敲,許多字詞之妙用,易之不得,換之不能,令人歎服,可以說達到了絕妙的佳境。
一次,北宋大詩人蘇軾、黃庭堅、秦觀、佛印四人相約遊覽觀光。走到一座深山古寺時,見牆上題有杜甫的《曲江喜雨》。因為年代久遠,其中“林花著雨胭脂□”一句的末字已模糊不清。蘇軾提議由四人填上缺字,三人表示讚成。蘇軾先填,填個“潤”字,詩為“林花著雨胭脂潤”;黃庭堅次填,填個“老”字,詩為“林花著雨胭脂老”;秦觀三填,填個“嫩”字,詩為“林花著雨胭脂嫩”;佛印四填,填個“落”字,詩為“林花著雨胭脂落”。
回來後,他們都惦念著所填的字是否恰當,是否與杜甫的原詩相符。他們匆忙找來《杜工部集》。杜甫的原句是:“林花著雨胭脂濕”。四人仔細品味,異口同聲地說:“‘濕’字真乃絕妙!”
妙在何處?蘇軾說:“‘濕’字照應前麵的‘著雨’。”黃庭堅說:“‘濕’字沒有做作之感。”秦觀說:“‘濕’字有‘潤’的感覺。”佛印說:“‘濕’了的胭脂可得‘潤’、‘老’、‘嫩’、‘落’的不同色彩和情態,將我們四人用字之特點盡收其中。”
愛,是世上最大的動力。我們從杜甫詩歌用詞造句所進入的境界上,不難看出他對詩歌、對詩歌創作的愛,該是多麼執著!
杜甫之所以能得到“詩聖”選譽,他的詩能得到“詩史”的美稱,都是他努力追求更高境界的結果。
王方慶甘拜部下為師
王方慶曾任唐朝洛陽留守,他自幼攻讀經史,功底頗深。當了鎮守使後,他更覺得自己學問不夠用,有“書到用時方恨少”之感。所以仍手不釋卷地學習,日以繼夜。他自幼年就非常喜歡“三禮”這部典籍,不過這部書古奧艱深,有的地方看不懂。他便虛心向周圍的人請教。這部古籍讀的人很少,有人介紹說:“判官,徐堅西鑽研過這部書,並且造詣很深。”他聽了非常高興,就去找徐堅西,請他給講解。
徐堅西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學者,文章寫得非常流暢。他起草的奏章,交到朝廷,當時的唐高宗李治都非常欣賞。曾向王方慶查問過,起草人是誰。
這次王方慶向他請教,他感到很意外。因為王方慶是自己的頂頭上司,又是有名的學者。他想:是不是來探一下自己的功底?或者是要裁撤我,故意找岔子刁難,他有些心神不定。
王方慶看出他的心思,直陳來意,說:“求學問,不在職位高低,也應像聖人孔子那樣,以能者為師,學無常師嗎!你的學問比我高,我就應該向你來請教。我的職位高,在工作上你要服從我,在學問上你比我高,我當然要服從你啦!”使徐堅西解除了顧慮。這樣,王方慶像小學生一樣天天親自到徐堅西那裏去請教。徐堅西也誠心誠意地接待他,給他認真講解,為他解決一些疑難問題。有時兩人在一起互相切磋,各持己見,終於把這本古奧艱深的“三禮”弄通了。王方慶虛心向部下求教的故事,後來傳為佳話。
學習無處不在,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你的老師。王方慶虛心向部下學習的精神,受到了人民的敬仰。
李相不恥下問
李相,唐代的大將。曾擔任大居守(高級武官)。他博覽群書,認真細讀,勤學好問,學識日進,受到當朝和後世人們的讚揚。
李相最喜歡讀《春秋》,無論公務怎樣繁忙,他每日必讀一卷,常年不懈。
讀書時,李相誤把《春秋》中魯國大夫叔孫婼的“婼”(chuò)字讀成了“若”字。
有個小吏給在他旁邊侍讀。每當他把“婼”字讀成“若”字時,小吏的臉上就不大自然起來。
時間一長,次數一多,李相便發現了這一情況,很覺奇怪,便問小吏:“你也常讀《春秋》嗎?”
“是的。”小吏恭恭敬敬地回道。
李相嚴肅地問:“為什麼每當我讀到叔孫婼時,你就表現出不以為然的樣子呢?”
小吏見長官那麼嚴肅,以為是責怪自己,連忙躬身跪倒,然後恭謹地回答:“小人過去曾蒙老師教過《春秋》,今日聽相公把“婼”字讀成了“若”字,方才明白過去照老師所說把“婼”讀成了“綽”是大錯了。”
李相聽小吏說是老師讀錯,不由暗自生疑。便說:“恐怕不是你老師的錯吧?我沒拜過師,這個“婼”字是照本朝陸德明的《經典釋文》中的釋文注音讀的,一定是我讀錯了,而不是你讀錯了。”說完,從書架上取出《經典釋文》,讓小吏看。
小吏一看,才明白李相把字注音的字形看錯了,他委婉地說明正確的讀音是“綽”而不是“若”。
李相聽了,頓時臉色通紅。覺得自己身為大官,日讀《春秋》,多次讀錯字而不知,十分慚愧。於是,他走下座位,把太師椅放在北牆邊,請小吏上坐。
小吏哪裏敢坐,連說:“這是相公的寶座,小人豈敢越禮僭坐!”
李相把小吏按在坐椅上:“不許動,不然,我要生氣了!”
小吏不敢拂逆,坐也不是,不坐也不是,局促不安,十分尷尬。
李相站在南麵,整整衣冠,然後麵朝北,向坐在太師椅上的小吏躬身下拜。小吏又要離座,李相喊道:“不要動!”小吏隻好坐在椅子上接受他的大禮參拜。
行過禮後,李相誠懇地說:“我身居高位,卻常讀錯字,實在慚愧。從今以後,你就是我的‘一字師’,我要再讀錯字,請你一定要給我指出來,千萬不要客氣啊!”
小吏見李相身為大官,如此虛懷若穀,不恥下問,深受感動。
從此,小吏把自己從小跟名師學到的學識,教給李相,李相的學識大增。
知識隻喜歡虛懷若穀、不恥下問的人,而厭惡那些吹噓的人。
呂祖謙以優者為師
呂祖謙是南宋時期中原人,出身於官僚家庭。祖父呂好問曾做過尚書右丞,使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利用家中藏書頗多的優越條件,熟讀曆代經典著作。
但他很不滿足。覺得世界上最深奧的事莫過於學問了。他決心以優者為師,不管走到哪裏,聽說誰的文章好,一定要見上一麵。攀談攀談,把人家的優點學過來,補自己的短處。如當時出名的理學家朱熹,他是二程理學的四傳弟子。是他的好朋友,他十分注重向朱熹學習請教。由於呂祖謙博采眾長,以優者為師。學業成績突出,考中了進士,以後又考上了博學宏詞科,升任博士兼國史院編修。當時對在任官吏,每年都進行考核,一些心中沒底的人,考前四處尋風摸底。唯有呂祖謙,不動聲色,胸有成竹。結果每次考試,他都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