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海無涯的故事
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
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薛譚學歌
春秋戰國時代,相傳秦青是秦國的最善於唱歌的名手。薛譚是跟秦青學習唱歌的學生。
薛譚跟秦青學唱歌兩年之後,自以為完全掌握了老師的本領,再也沒什麼好學的了。有一天,他實在不耐煩了,便自己收拾了行裝,準備辭別老師回家。秦青並不勉強挽留他。
在郊外的大路旁,老師特意為送別學生擺了一桌酒席。席間,老師打著拍子,唱起一首悲壯悅耳的歌曲。歌聲振蕩著山間林木,直上雲霄,幾乎使得天空中的一片片流雲也停住了。薛譚聽著聽著,不僅為老師的歌聲所感動,也為老師的歌聲所陶醉、折服。他慚愧極了,連忙向老師道歉,並請求重新回到老師那裏好好學習,接受教育。老師見他回心轉意,有所醒悟,便接受了他的請求。從此,薛譚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再也不滿足於一知半解了。
薛譚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終於也成為一位有名的唱歌能手。
學習就像是走路,沒有到達目的地,隻走了一半兒,隻能是半途而廢,堅持到底才有成績可言。
荀淑拜少年為師
荀況是戰國後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發展了儒家學說,使儒家學說開始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傾向。他十分強調後天的教育,認為隻要刻苦用功,“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後來者可以居上。他把老師和天、地、君、親並列。並進一步指出:“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
荀況這種思想,不僅對後世影響很大,對其家庭影響也是非常深刻的。他的孫子荀淑,從小受家庭環境的熏陶。非常愛讀書,也很有才華。曾做過郎中大夫,還當過當塗的縣令。後來他辭官歸故裏教書。學識淵博,品行端正。他的學生不計其數,還有從很遠地方來拜他為師的,連當時知名的學者李固、李膺都是他的學生。
有一次,荀淑來到慎陽縣,在旅店遇到一個14歲的少年,粗布短衫,但氣度不凡,兩目炯炯有神。一見麵,荀淑就非常喜歡這個少年。兩人攀談起來,很是投機。這個少年談起學問來,滔滔不絕,很有見地,就是當地一流學者,也望塵莫及。兩個人足足談了一整夜也沒談完。荀淑把多年積存在心裏的疑難問題,向少年請教。少年有問必答,講得頭頭是道,使荀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佩服得五體投地。
荀淑請教少年尊姓大名。少年從容作答:姓黃,名憲,字叔度。於是荀淑站起來,恭恭敬敬地給黃憲施禮。並說道:“黃先生在上,受我一拜。”黃憲道:“老人家,何必客氣,學問就要互相切磋,才能提高啊。我還是一個不知名的小字輩。老人家出身名門,已名揚千裏,就免禮吧。”荀淑道:“尊師重教是先祖的教誨,能者為師,不拘年齡大小,常言道:英雄出少年。你是我40多年來遇到的一位最好的老師,解決了我多年的疑慮,理應受拜。”說著上前施了大禮。可見,荀況的尊師重教的遺風在荀淑身上進一步得到了發揚。
老師並不一定要有身份地位,隻要能從他們身上學到東西,都是你的老師。
顧愷之敬業稱“三絕”
顧愷之(約345—406),字長康,晉陵無錫(今屬江蘇)人,東晉著名的繪畫藝術家。
顧愷之乳名虎頭。小時候,喜歡吃甘蔗。他吃甘蔗有個怪脾氣,別人是從根往梢吃,他是從梢往根吃。從不改變。人們問他為什麼這樣吃,他回答說:“從梢往根吃,越吃越甜,這叫作漸入佳境嘛!”
顧愷之在學習上,以至後來的文學藝術的求索上,也像他吃甘蔗一樣,“漸入佳境”。
他天資聰慧,但不傲慢,反比一般人更虛心,更勤奮。他經常向當時文壇上負有盛名的謝瞻學習做詩,每作一篇,都要朗朗吟讀,敬請謝瞻教正。一個夜晚,月光皎潔,萬籟俱寂。他和謝瞻陶醉於詩賦的吟誦之中。過了午夜,謝瞻想去睡覺,就趁顧愷之注視詩稿之際,悄悄示意別人代替他,和顧愷之合聲朗讀。專心致誌的顧愷之,直到第二天早晨才發現在他身邊的不是謝瞻。
顧愷之由於刻苦努力,20歲時就成了東晉時代多才多藝的名家。他長於吟詩作賦,巧於繪畫書法。
他作的畫多數是人物、神仙、佛像、禽獸、山水等。他畫人物十分注意刻畫眼睛,叫作“點睛”。他說:“我的畫傳神的寫照全在眼睛之中。”他在建康瓦棺寺所繪的《維摩詰像》壁畫,栩栩如生,光彩耀眼,曾轟動一時。
他曾給一位叫裴楷的人畫像。畫完後,人人誇讚“如其人落落而至”。他卻說:“尚未成也。”隨後,提筆在臉頰上描上了三根細毛。人們頓讚:“妙也!”
顧愷之繪畫重視寫實,尤其重視表現事物深刻的內在精神。他畫的《〈女史箴〉圖》,描繪了我國曆史上一些有修養的婦女的事跡,頌揚了她們的高稚風貌和賢淑美德,全畫分為9段,線條周密綿暢,活像春蠶吐絲,形態神采兼備,可謂妙絕至極。
他的繪畫論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讚》、《畫雲台山記》。他“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許多論點,對中國畫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
他的繪畫作品主要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圖》等都是進入佳境的祖國藝術稀世珍寶。
顧愷之的求索可謂進入了佳境。後人給他的繪畫以高度評價,說“意存筆先,畫盡意在”高度讚揚他為“畫絕”、“才絕”、“癡絕”!
顧愷之的“畫絕”、“才絕”、“癡絕”是與他的敬業和勤奮分不開的。
孫思邈問遍百家
孫思邈(581—682)是我國隋唐時期傑出的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藥王”。
孫思邈出生於華原縣(今陝西省躍縣)一個木工家庭,父親是個雀目病人(夜盲),母親患粗脖子病,都是當時無法醫治的地方病。少年的孫思邈也體弱多病,飽嚐了病痛的痛苦。疾病給自己,給自己苦難的家庭造成的痛苦,孫思邈牢牢地記在心底,從小就立誌學醫,將來行醫治病,為人解除痛苦。
12歲時,孫思邈跟父親到藥農張七伯家做藥櫃,從此孫思邈開始對中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處處留心,虛心向張七伯請教每一味中藥的功能、作用、生長地、藥力大小等情況,深受張七伯的喜愛。
15歲時,孫思邈開始拜張七伯為師學醫,同張七伯一起上山采藥,學習單方,初步懂得了一些藥性。後來張七伯看他虛心好學,又天資聰敏,自己的一點醫學知識不能滿足孫思邈求知的要求,便把自己一直珍藏的《黃帝內經》送給了孫思邈,讓他好好研讀。並告訴他將來到銅官縣找自己的舅舅繼續學習深造。
孫思邈得到了《黃帝內經》,真是如獲至寶,對七伯千恩萬謝。回到家裏便如饑似渴地學習,常常手不釋卷地苦心鑽研,有時會通宵達旦。
但他愈是學習,愈是感到自己的淺薄。後來,他決定去銅官縣找張七伯的舅舅求學問。經過許多周折,他終於找到了那位醫生,便拜他為師,潛心學醫。一年時間裏,他不但學到很多醫學知識,而且把師父的一部《傷寒論》全部抄了下來。
學有所成後,他又回到村裏,一邊在鄰居親戚中行醫,一邊刻苦讀書,繼續深造。二十歲左右,不僅醫道大有進步,而且對諸子百家的學說,南北朝的曆史,以及從天竺傳來的佛教經典,都做了深入地研究,為他以後在醫學領域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就,做了深厚的文化準備。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就連二百裏以外的京城長安,也有人知道華原縣的孫思邈。
一天,孫思邈為遠道慕名而來的病人治愈了痼疾,病人感激地讚許他如複生的扁鵲,再世的華佗。孫思邈聽了這樣的稱許,不但沒有感到高興,反而卻惆悵起來,深感慚愧地說:“我連稱職的醫生都不夠格啊!鄉裏人的雀目病,粗脖子病,自己至今無法醫治,怎敢與那兩位名醫相比呢?唉!慚愧呀……”
那位病人看到孫思邈因不能醫治雀目病和粗脖子病而痛心的樣子,深為他的這種全心為解除病人的痛苦的醫德所感動。便對孫思邈說太白山有一位先生能治粗脖子病,而且給他的表妹治好了。
孫思邈聽到這些,便如尋到珍寶一般,驚喜地抓住那個人的雙手,急不可待地打聽那位太白山先生的名姓地址。了解明白後,第二天一早他便一無反顧地告別家人鄉親,隻身前往遠隔四百裏的太白山尋師去了。
太白山是秦嶺最高峰,在郿縣以南。經過多日的艱苦跋涉,孫思邈才來到太白山,找到了那位病人所說的人——陳元。可遺憾的是,陳元並不是醫生,他是根據父親用昆布和海藻治粗脖子病的方法,每次上山時帶一些回來,用完就沒有了。
知道了這些情況後,孫思邈感到有些失望。但他並沒有灰心,心想:“既然陳元的父親會治粗脖子病,他就可能知道這種病的情況。”
於是,孫思邈便在這裏住了下來,一邊給山區人治病,一邊同陳元上山采藥互相學習交流。一天,陳元偶然地說出了他父親說過的一句話:“不知啥原因,雀目病待人不公平——專欺侮窮人,富人根本不害這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