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持家的故事(1 / 3)

勤儉持家的故事

惟儉可以助廉,

惟恕可以成德。

孫叔敖臨終教子不忘節儉

春秋時候,楚國人孫叔敖在湖北雲夢澤地區務農。耕種同時,他刻苦讀書,很有學問。楚莊王繼承王位以後,到處搜求治國人才。他聽到孫叔敖很有才能的消息後,就請求孫叔敖出山做官,任命他為令尹。

孫叔敖工作兢兢業業,忠於職守,政績十分突出。在他的輔佐下,楚國很快成為諸侯強國之一。

孫叔敖一向持家嚴格,勤儉為本,不許家人鋪張浪費。由於長年勞累,晚年染上了重病。

他躺在病床上思前想後,最不放心的就是他的兒子孫安。他想,自己死後,楚王很可能會賜給孫安一份豐厚的產業,或者留孫安在大王身邊做官。如果這樣,孫安當然不用發愁衣食穿用,可這對他有什麼好處呢?孫安自幼長在高官人家,生活方麵已經比普通人優越了,如果再不靠自己的努力去養活自己,學會簡樸地過日子,他就會變得更懶,變得更奢侈。這樣,自己做父親的,不是害了兒子嗎!

孫叔敖想到這兒,忍著病痛坐起來,一筆一畫地給楚王寫了一份奏章。寫好奏章,他把孫安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孩子,父親一生清苦樸素,廉潔為公,沒有積蓄,不能給你留下什麼遺產。我已經活不久了,我死後,楚王可能封你作官,或者賜你產業。我是了解你的,你沒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我看,我死後,你就回老家種地務農吧。大王如果一定要給你產業,你就隻收下一塊地,但千萬不要爭什麼好地,選一塊沒人要的地就可以了。記住,我一生儉樸,不求富貴,希望你也如此。”

孫安流著淚答應著。孫叔敖又將寫好的奏章遞給孫安,說:“剛才囑咐你的意思,我都寫在奏章裏了。我死後,你把奏章呈給楚王。”

幾天後,孫叔敖病逝了,孫安遵照父親遺囑將奏章交給楚王。楚王讀了奏章,深受感動。他要留孫安在自己身邊做官,孫安堅持不肯。

孫安帶著母親回到老家種地為生。因為父親沒有遺產,逝世後又花去一筆喪葬費用,所以生活十分貧苦。但他牢記父親的話,儉樸持家,日子是會過得去的。他買了一副扁擔,開始打柴為生。

幾年後,楚王聽到了孫安和他害病的母親的消息,心中十分難過,就派人送錢物給孫安,都被孫安謝絕了。

希臘有一句名言說,知足是天然的財富,奢侈是人為的貧困。孫叔敖就是一個有天然財富的人。

第五倫勤儉持家

東漢時候,有一位地方官,複姓第五,名叫倫。

第五倫為官清廉,持家有方,以儉治家,遠近聞名,人人愛戴。

他當太守時,有一年,朝廷發給他兩千石俸祿。他領到俸祿後,看到百姓中有些人家生活艱難,於是,留下自家食用外,其餘全部分贈給窮困百姓。

漢光武劉秀時,第五倫出任太守。到了漢章帝時,他又被皇帝封為司空。他做官時間很長,按說應該有很多積蓄,但實際上並沒有。他把大部分錢財都用於救濟別人了。他對家人要求極嚴,不許子女穿綢衣,就連他的妻子司空夫人,平時也隻穿粗布衣裙。別的有錢人家,妻妾奴仆成群,第五倫家卻粗茶淡飯,家中僅有一兩個幹重活的仆人,其它洗菜、做飯、縫紉等等家務,都由他妻子一人承擔。

有一次,第五倫的一個遠親從外地來到他家。遠親心想,第五倫長年做官,官位顯赫,家中一定是亭台樓閣,富麗堂皇。不料,走進第五倫家中一看,完全與他所想的相反,宅院狹小,擺設簡樸,許多家具已很破舊。他還看到司空夫人忙裏忙外,洗衣做飯,真讓人難以相信……

吃飯時,那位遠親說:“沒聽說過,大官的夫人還要下廚做飯!這不是和下等人一樣了嘛!”

第五倫聽了,不以為然地笑笑說:“平常人家的婦人,不僅燒飯,還要幹粗活,我們已經比別人強多了。持家要勤儉,否則若養成奢侈浪費習慣,人就會變懶變饞。那樣,家風就敗壞了,家風不好,那才丟麵子呢!我們的家風決不能變!”

那位遠親想了想,說:“也許你說得是對的,不過,像你這樣的大官少見啊!”

其實,第五倫在家中,不但讓妻子、兒女做家務,他自己一有閑暇,也經常動手幹些力氣活。

有一天,第五倫的下屬部門調來了一位新官。晚上,這位年輕的官員特意前來拜見上司。

年輕人走進第五倫家中,看到一位衣著簡樸的婦人,說:“請稟告你家主人,有客人來訪。”

年輕人說罷,坐了下來,等待那婦人去稟報。

婦人聽了年輕人的話,沒有立刻離開屋子,而是上下打量了一下客人,然後和氣地問:“官人一定是新來的吧?”說著,倒來一杯茶,放在桌上,然後坐在年輕人的對麵。

年輕官員見眼前婦人不去稟報,卻坐在自己身旁,心中十分不悅。他瞪了婦人一眼,重複說:“你回去稟報你家主人,說有客人來。”

婦人剛要說話,恰巧第五倫的小兒子跑了進來。喊道:“娘,來客人了?”

這時,年輕官員才明白,這婦人是第五倫的夫人。他十分尷尬,但第五倫的妻子卻不在意,仍然和氣地說:“太守不在家,他吃罷飯,隨仆人一起上山割草去了。”

年輕官員諒訝地問:“割草?太守還要去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