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持家的故事(3 / 3)

齊白石勤勞儉樸

提起齊白石,人們都知道他是一位傑出的書畫家,篆刻家。可是,人們並不一定知道他是木工出身,也不太清楚他的一生是怎樣辛勤而忘我勞作的。

齊白石出生在湖南省湘潭縣的一個貧農家庭,隻讀過半年書,因生活所迫不得不輟學,在家裏放牛砍柴。

他從小就特別勤勞,每天天一亮就把牛趕到山上,然後再去砍柴,日落以後才趕著牛,牛背上馱著很多柴回家。他15歲開始學做木工,16歲從師改學雕花細木工,出外當雇工做活。他給人家幹活,從來不偷懶。每天早早上工,別人休息了,他也不閑著。由於他的勤勞,師傅很喜歡他。把最好的手藝都傳給他。這為齊白石後來成為篆刻家打下了堅實基礎。

齊白石不僅勤勞,而且非常節儉。他把做工的額外收入都攢起來,不是該用的地方,從不亂花。他從小就喜愛畫畫,可是,家裏沒有餘錢為他買紙,他就到處收集舊帳簿和寫過字的紙來習畫。有一年,齊白石在一個雇主家幹活,無意中看到一部《芥子園畫譜》,這是一部乾隆年間翻刻的,用五彩套印的畫譜。齊白石見到畫譜,就像發現了蓋世稀寶,很想把它勾影下來。可是又不能用寫過字的紙。於是,他狠了狠心用做工賺下的錢買了紙和筆。然後整夜整夜地趴在桌上,很仔細,很謹慎地照著畫譜進行臨摹,生怕浪費紙張。

齊白石一生勤勞、奮進、艱苦攀登。他自學繪畫直到成為名家的七十年中,幾乎每天都堅持握筆畫畫,篆刻,即使因故間隔了一天,次日他必定要補上。在85歲那年,有一天他連續畫了四張條幅,已經到吃飯的時候了,他又揮筆作了一幅畫,還在畫上題字:“昨日大風,心緒不寧,不曾作畫,今朝至此補之,不教一日閑過也”。

齊白石一生隻有三次間斷過畫畫。第一次是62歲時他害了一場大病,七天七夜起不了床;第二次是64歲時,由於母親去世,他悲慟萬分,幾天沒有畫畫;第三次是他95歲時,也是因為自己生病,不能起床作畫。三次間斷的時間加起來隻不過一個多月。據不完全統計,齊白石一生作畫有四萬多幅,寫詩千首,治印三千多方。1953年,齊白石已是九十餘歲高齡了,就這一年,他還畫了六百多幅畫,差不多平均每天作畫二幅。

他每天不僅作畫,還做戶外勞動。他為了作畫的方便,親手種植花木,飼養蟲鳥。每天早早起來澆花、喂鳥、風雨無阻、晝夜不停。有時候,他出外寫生很晚歸來,也不顧疲勞還去照看那些花木、鳥蟲。

齊白石勤勞節儉,畢生奮鬥,“不教一日閑過”,令人欽佩。

陳老總的家風

解放後,陳毅同誌擔任了上海市市長,在他戎馬倥傯的戰鬥生涯中,很難與妻兒團聚,此時,他似乎應該好好照顧一下他們,讓他們過上優裕的生活。然而,陳毅同誌想的是上海百萬人民,他沒有營建自己的安樂窩,相反,他要求子女更加嚴格,立下了生活節儉,不搞特殊的家風。

陳毅同誌的四個孩子個個穿的是布衣褲,總是大的穿完小的穿,一件衣服像接力棒一樣,一個一個往下傳,舊了拆拆,破了補補,短了接接。有一年冬天,大兒子昊蘇穿過的衣服輪到老三小魯,早就打上幾塊補丁了。臨近過年,有位負責同誌找到陳毅同誌的秘書小陳說,陳市長的孩子總是穿的這麼破舊,該換換了。小陳知道陳毅市長脾氣,便去找張茜。張茜更了解陳毅,她笑了笑,說:“你還是去跟‘501’(陳毅戰爭時期的代號),說吧。”後來,生活管理員老唐自作主張,給小魯買了一件帶拉鏈的燈芯絨夾克衫。陳毅同誌知道後,批評說:“我們不該買這麼好的衣服,國家還不富裕,我們家的生活要和群眾一樣。”

他這樣要求孩子,也這樣對待自己。他有一件黃色線呢中山裝,從抗日戰爭穿到解放戰爭,從山東戰場穿到繁華的大上海,天長日久,已磨出了小洞。老唐幾次要給他換件新的,他堅持不換,讓老唐拿去織補一下,接著還穿。

為了防止孩子們沾染特權思想和紈絝子弟的壞作風,陳毅同誌不允許他的孩子受特殊照顧,當時,在少數高級幹部中,開始滋長用小汽車接送孩子上學的風氣。陳毅同誌堅決反對,即使三九嚴寒,雨雪交加,也不許用小汽車接送。在他的家裏,不僅孩子不能使用汽車,就是參加過抗日戰爭的“三八式”老幹部張茜同誌也自覺遵守製度,乘公共汽車上下班。

上海解放初期,市內有普通公立中小學,也有私立學校,後來又建立了幹部子弟學校。陳毅同誌把幾個孩子都送進了私立學校,目的是不讓學校知道他們是“陳市長的孩子”,不給特殊照顧。每個孩子入學時,都由工作人員代替陳毅同誌出麵,以“家長”的身份辦理手續。就這樣,他的幾個孩子都和工農子弟一樣,學習刻苦、遵守紀律、生活樸素,老師和同學真的不知道他們是市長的孩子。

陳毅的兒子上大學的時候,他寫了一首《示兒詩》,詩中寫道:“汝是黨之子,革命是吾風,汝是無產者,勤儉是吾宗。汝要學馬列,政治多用功。汝要學技術,專業應精通。勿學紈絝兒,變成白癡聾……試看大風雪,獨立有青鬆。又看耐嚴寒,籬邊長忍冬。千錘百煉後,方見思想紅。”

陳老總的家風就是這樣——物質生活儉樸,精神生活豐富,這種生活作風可以作為我們的一麵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