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信於民的故事
執政以廉為本,
為官以勤為先。
魏文侯不負山野人之約
魏文侯魏斯(?—前396年),魏桓子之孫,封為魏文侯,從公元前445年封侯至公元前396年去世,在位執政49年。
周王朝末期,中央統治昏弱無能,各諸侯國互相攻伐征戰兼並領地,擴張勢力,以期稱王稱霸。魏文侯為富國強邦廣征英才賢士,輔佐成其霸業。他言出必諾,並表現得非常虔誠。臣下魏成向他推薦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三位賢德之士,魏文侯都拜為國師,留在身邊隨時請教。更令人感動的是他每次經過段幹木的住宅時,都要在車上俯首行禮,以示尊敬。他虔誠敬賢的事跡傳開後,四方賢德之士接踵歸附。魏文侯的虔誠還表現在他能虛懷若穀,傾聽臣下的勸諫。
一天,魏文侯與國師田子方一起飲酒,樂師奏樂助興,鍾鼓琴瑟,管弦絲竹,好不熱鬧。忽然,魏文侯側耳傾聽少許,說:“編鍾的樂聲有些不協調,好像左邊高。”田子方微微一笑,不以為然。魏文侯十分詫異:“你笑什麼?”田子方躬身一揖,誠懇地說:“臣下我聽說,國君懂得任用樂官,不必懂得樂音。現在國君您精通音樂,我可擔心您會疏忽了任用官員的職責。”魏文侯聽罷,欣然接受,起身道謝,並稱讚說:“國師您說得太對啦!我一定記住這些衷言。”大將樂羊攻打中山國,盡占其地,魏文侯把這些領地封給自己的兒子魏擊。他得意地問群臣:“我是什麼樣的君主?”大家異口同聲說:“您是仁德君主!”隻有任座不肯阿諛,直言說:“國君您得了中山國,不用來封您的弟弟,卻封給自己的兒子,這算什麼仁德君主!”魏文侯聞聽此話。勃然大怒,任座拂袖憤然離去。魏文侯又問翟璜,翟璜回答說:“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問:“你何以見得?”翟璜說:“臣下我聽說,國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剛才任座的話很耿直,於是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一席話,說得魏文侯有所領悟,轉怒為喜,立刻派翟璜去迎任座回來,並親自迎下殿堂,奉為上賓。
魏文侯不僅對自己的臣子虔誠守信,就是對一般百姓也是言出必諾。
有一次魏文侯大擺酒宴與群臣同樂,菜香酒醇,鼓樂喧天,君臣喝得意酣情濃,神彩飛揚。正歡樂間,外麵風雨大作,見此情景,魏文侯放下玉爵,起身招呼侍臣備車。左右群臣對國君的突然決定感到奇怪,不解地問:“我們君臣飲酒正在興頭上,外麵又下著大雨,國君打算到哪裏去呢?”魏文侯揮揮手,說:“郊外山野。”大家都疑惑地你瞅瞅我,我望望你,誰也不知道大王究竟要幹什麼。魏文侯怕掃了群臣的興頭,於是耐心解釋說:“我與山野村長約好今天去打獵,雖然這裏很快樂,也不能不遵守那邊的會麵約定。”說完登上車,親自奔赴山野之中與相約之人見麵,告訴他,今天下大雨不能去打獵,特來相告。山野村長聽後,很受感動,暗暗稱讚,大王,真信人也!
作為一個正直的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講究誠信。
商鞅變法立竿為信
商鞅,是中國戰國時期衛國人,姓公孫,名鞅,後在秦國受封領地“商”,就稱他為商鞅,也叫衛鞅。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社會改革家。
商鞅年輕時,就非常喜歡研究法律,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開始是在魏國宰相公叔座手下當一名小官。公叔座發現他很有才能,曾向魏惠王建議讓他治理整個國家,魏惠王沒有采納,所以,商鞅在魏國始終未被重視。
後來商鞅聽說秦國要振興國力,招募賢人,為了施展自己的報負,毅然離開魏國到了秦國。商鞅到秦國後,經人介紹,拜見了秦孝公,向秦孝公宣講了“治世不一道,使國不法古”的道理,以及富國強兵的辦法,很受秦孝公的賞識。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製定了鼓勵耕戰的新法令。
商鞅所製定的法令條文,對懲罰和獎勵規定得都是很明確、但也是很嚴格的。他認為要人們遵守法令,就必須先相信法令。他說:“對人的行為懷疑就談不上名義,對事情懷疑就談不上取得成就。”他怕老百姓不相信新法能真正實行,所以,在新法令製定好之後,沒立即向老百姓公布,而首先取信於老百姓、要老百姓相信他商鞅說的話是算數的,所製定的新法令是要按章辦事的,說到做到。要樹立變法的信實感,怎麼辦呢?
商鞅令手下人在鹹陽都城南門市場上立了一個三丈長的木竿,公布告示,招募百姓把木竿搬走。如果誰能把木竿搬到北門,就獎勵他十兩銀子。開始老百姓對這件事,都感到很奇怪,誰也不敢搬。過幾天還沒有人搬。於是商鞅便派人又張出告示說:“能搬到北門的,獎勵他五十兩銀子。”這時,有一個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把木竿從南門扛到北門。商鞅命人真的賞給那人五十兩銀子。這件事在老百姓中間傳開了,相信商鞅說話算數,而不是哄騙人的。商鞅取得了老百姓的初步信任。事過不久,商鞅突然在全國公布了新法令。
新法實施以後,多數人能按法令規定辦事,但也有少數人不守法令。商鞅對這些人不遷就,一律按法令辦事。開始太子帶頭違法,商鞅在不便直接處罰太子的情況下,嚴厲地懲罰了太子的兩位老師。這下,誰也不敢違法了,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於是秦國社會秩序大治,出現了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的局麵,為秦國後來的強大奠下了基礎。
隻有對別人講信用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方法得以推廣,得以實施。
班超光明正大
班超生在東漢初年,是漢明帝和漢章帝時期的名將。他一生的經曆驚險、曲折,有不少傳奇式的故事流傳到今天。
班超一家人都是曆史上有名的人物,父親班彪學著司馬遷的榜樣,寫成了《史記後傳》;哥哥班固、妹妹班昭又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寫出了著名的曆史著作《漢書》。
班超雖然生在這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裏,卻從小就表現出另一方麵的才幹。他二十多歲時,有一次,有人告發班固私自編寫國史,結果班固被抓進大牢,性命危在旦夕。班超氣憤極了,他一個人跑到京城,跪在皇宮外麵喊冤。漢明帝聽說以後,覺得挺有趣,就把他叫了進來,想聽聽他說些什麼。好一個班超!在威嚴的天子大殿上一點都不懼怕,他慷慨陳辭,口若懸河。即講清了哥哥編史書的宗旨,又指出了這部史書的重要作用。漢明帝看他說得頭頭是道,一高興就把班固放出來,還讓班固到京城專門為朝廷編寫史書。
班超也跟著班固來到京城,做些抄寫工作,掙錢來貼補家用。班固覺得弟弟很有才華,曾打算讓班超來幫他編史書。可他哪裏知道弟弟的誌向卻不在這方麵。有一天,班超正在抄寫文書,抄著抄著,他煩躁起來。最後,他幹脆把毛筆扔在地上,重重地歎了口氣說:“身為大丈夫,就該像古時候的張騫(qiān)那樣,到塞外去立大功,封萬戶侯,怎麼能整天悶在書房裏靠抄抄寫寫來糊口養家呢!”這時候,正趕上奉車都尉竇固率軍出征匈奴,班超就毅然來到竇固的帳下,做了軍人。後來有句成語叫“投筆從戎”,說的就是班超扔下筆杆去從軍的典故。
班超在軍中作戰勇敢,又有智謀,很受竇固的賞識。漢明帝準備派人出使西域時,竇固就把班超推薦了上去。漢明帝也還記得那個為哥哥慷慨陳辭的班超,覺得這人既膽大,又有口才,派他去西域最合適不過了。於是就下令封班超為司馬(官名),讓他帶著三十六個隨從,到西域去了。
班超果然不負眾望,他第一次出使就降服了鄯善國。消息傳回京都,漢明帝很高興,讓竇固給班超增兵。可班超謝絕了,他認為自己身邊有原先的三十六名勇士就足夠了,降服各國靠的是大智大勇,恩威並施,人多了反而不方便。接著,他帶著這三十六人又征服了於闐(tián)、疏勒等西域大國。還聯合各國軍隊擊敗龜茲國,尉頭國的進攻,又平定了各國的小股叛亂,還勸降了拘彌、月氏、烏孫、康居等國家。西域從此又與漢朝建立了往來,恢複了“絲綢之路”的交通。在這期間,班超的人馬最多不過上千人,但班超對下級誠心誠意,胸懷坦白。遇到危險,他衝在前麵;有了功勞,他不獨占。為了這,大家都願意跟著他出生入死,所以,他手下的人個個都能以一當十。
班超功勞越來越大,就有人嫉妒他,背後說他的壞話。
有一次,班超勸降了烏孫國,並且讓烏孫王派使臣到洛陽去晉見皇帝。這時候,漢明帝已經死了,漢章帝在位。他見了使臣,非常高興,大大讚揚了班超的才幹,並且同意按班超的主張,聯合烏孫攻打龜茲國。漢章帝重賞了烏孫國的使臣,又拿出了許多禮物,讓使臣帶回去送給烏孫國王。為了表示對來使的尊重,章帝還派了個叫李邑的衛侯(官名)護送使臣回國。
不料,這個李邑卻是個貪生怕死的家夥。他率隊走到於闐國的時候,正遇上龜茲國攻打疏勒國,雖然他駐紮的地方離戰場很遠,而且還有別的路可以繞過去到達烏孫國。可李邑卻死活也不敢再往前走了,他生怕哪天會遇上打仗,把自己的命運丟在這荒涼僻遠的塞外沙漠上。可是,中途退回去,又怎麼向皇上交差呢?李邑是進不敢進,退不敢退,整天愁眉苦臉,唉聲歎氣,想不出辦法來。這時候,有個手下人給李邑出了個惡毒的主意,李邑一聽,這才轉憂為喜,連忙吩咐人按這個主意去辦。
不久,朝廷接到了一封李邑派人送回來的奏疏,裏麵的大意是說:他到了西域後,發現這裏的人野蠻好鬥,到處都在打仗,根本就沒有歸順漢朝的意思。而班超呢,在這裏娶了嬌妻美妾,整天抱著兒子享清福,他當然不願意回到中原,所以班超才對陛下撒謊說西域可以收服。他這是出於個人的私欲,讓國家白白地勞民傷財呀!我勸陛下收回聯絡烏孫的命令,並召班超回京問罪。
這封奏疏的內容一下子就在朝廷裏傳開了,李邑派回來送信的人又到處散播謠言,那些原來就對班超有成見的人也都活動起來,準備勸漢章帝改變對西域的政策。一時間,班超欺騙皇上的消息鬧得滿城風雨,輿論對班超很不利。
遠在疏勒國的班超聽說這個情況後,不禁歎氣道:“古時候有個曾參,以仁愛忠信出名。有人嫉恨他,就跑到他母親那裏去造謠,說曾參殺人了。第一次,曾母不信;第二次,曾母開始有點懷疑;第三次,曾母就信以為真了。所以說,謠言重複三次,就不由人不信了。可惜我自己並沒有曾參那樣大的名氣,卻碰到了他那樣的遭遇。”
沒想到,漢章帝卻是個頭腦清醒的皇帝,他聽了大臣們的議論後,立刻駁斥道:“這都是一派胡言!就算班超不想回中原,難道他手下那些將士也沒有一個想回家嗎?為什麼他們都能跟班超一條心,為他出生入死呢?”
隨後,漢章帝就下了一道詔書,把李邑臭罵了一頓。責令他老老實實地到疏勒國去見班超,聽候班超的吩咐。另外,章帝又給班超下了一道詔書,告訴他說:等李邑到了你那裏,你可以把他留下來,任憑你發落。
李邑領了詔書,直後悔自己當初自作聰明,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這回怕真是沒命了。可是,等他到了疏勒國,班超卻一點也沒有為難他,隻是叫人招待他住下。然後,班超另外派人護送烏孫國使臣回家。還讓使臣帶信給烏孫國王,勸他按照常規,把王子送到洛陽去做人質,以表示對漢朝的忠誠。烏孫國王欣然答應了班超的勸說,很快就把兒子送到了班超這裏。
這天,班超把李邑叫來,對他說:“李大人,現在有件公務要勞你的大駕,請你護送烏孫王子去洛陽。你看怎麼樣?”
李邑聽後大吃一驚,他原以為班超會狠狠報複自己,沒想到班超能這麼輕易地放自己回去。他結結巴巴地說:“班將軍,難道您真的不記我的過錯嗎?”
班超淡淡一笑說:“你我都是朝廷大臣,如果總是你害我,我害你,怎麼能一心為國家效力呢?即然你的才幹不適合在這裏發揮,勉強你留下來,對國家也沒有好處。所以還是請你回去,我們各自誠心為國盡忠就是了。”
李邑又是羞愧,又是感激,後來,他回到洛陽再也沒有說過班超一句壞話。
這邊,班超手下的人們卻有點不解氣,他們對班超說:“李邑這家夥昧著良心造謠生事,險些壞了將軍的大事。雖說您胸懷坦誠,不記他過錯,可也不應該放他回去呀,萬一他又在京城胡說八道怎麼辦?”
班超答道:“正因為他說過我的壞話,我才要讓他回去。這不正說明我們光明正大,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地方嗎?隻要我們在反省自己的內心時,沒有什麼感到內疚的事情,我們就不怕別人說什麼。”
眾人聽班超這樣講,雖然還有點不解氣,可都打心眼裏佩服班超誠實、坦蕩的胸懷,也就更願意跟著班超去為國盡忠了。
後來,班超率領手下人打了更多的勝仗,還在西域各國傳播友誼,幫助那裏的人民發展生產,建立友好往來。直到他71歲那年,才奉詔回到洛陽。這時,他已經年老體衰,病魔纏身,回到洛陽一個月後,就與世長辭了。
你若誠實守信,別人都樂意靠近你,若是不講究信用,別人就會遠離你。
楊門五代信守忠廉家風
楊震,東漢後期,陝西華陰人,是當時著名的儒學家。他一生憂國憂民,清廉正直,敦行品德,為他的後代樹立榜樣,逐漸形成忠正廉潔、剛正不阿、堅貞守節的家風,並為他的五代子孫相繼承。
楊震少年時候,家貧而與母親獨居,靠租借別人家的地養活母親,鄉裏人稱讚他孝順。他在敦行品德的同時,還特別注意篤學儒家學說、被人稱為“關西孔子”。所以後來成為遠近有名的賢良才子。他還善於清廉獨處,幾經朝廷邀請才出仕做官。先後任過東來和涿郡太守、太尉。任職後,也不忘品德修養,秉公辦事、不恂私利。
一次,他的學生王密,拿了十斤黃金深夜來訪,謝他栽培之恩。他說:“我是看你有才,才薦你做官,你怎麼不了解我呢?”王密說:“夜裏無人知曉,收下吧!”他說:“天知、地知、我知,你也知,怎麼能說無人知曉呢?做官一任,造福一方,為民當官,以廉為本,如以為人不知曉而受賄,豈不是傷天害理,欺世盜名!”說得王密十分慚愧,持金而退。
非但如此,楊震還要把清正廉潔家風傳給後代。一些親朋故友見他公而忘私,就勸他為兒孫打算,置辦些家產留給兒孫。他說:“讓後代成為清官後代,不也是一份很貴重的遺產嗎?”
東漢末年,宦官當道,外戚專權,統治黑暗腐敗。楊震因揭露樊豐、周廣等人假傳皇令,耗費巨資,“競修宅第”,受到陷害,太尉印綬被收、罷免官職,朝野都被震動。他滿懷悲憤慷慨回到故裏,對兒孫家人說:“死,是做官的本分……怕隻怕那些狡猾的奸臣不能殺掉,恨隻恨那些作亂的妃後不能禁止,我有什麼麵目重新見到日月!我死之後,用雜木做棺,用單被蓋上即可,…不要設置祭祠。”說完飲鴆而死,以此正氣守節教育他的兒子們。
楊震生有五個兒子,都受到家庭熏陶。其中楊秉尤為出類拔萃。楊秉字叔節,少年時秉承父業,博通書傳,在家鄉教書。直到四十多歲被舉薦,拜侍禦史,後相繼任為豫州、荊州、徐州刺史,終拜太守。他不僅繼承了父親的學問、氣節,還繼承了父親清廉剛直品格。身為刺史,“計日受祿”,餘下奉祿一文不取。楊秉任官執法如同父親,秉直剛正,疾惡如仇。一次,他檢舉揭發地方貪官昏官五十人,上報朝廷,嚴肅處理,“天下莫不肅然”,全國為之震動。他一生與宦官鬥爭,有智有謀。晚年他總結說:“我有三個不能被誘惑:酒、色、財。”無欲則剛,所以他能大智大勇、大公無私。楊秉不但承繼了好家風,且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