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秉的兒子楊賜,也繼承正直清廉家風,因“少傳家學,篤誌博聞”,被推薦為皇帝劉宏的講學老師,後來拜為太尉,經常為國直言上書。熹平七年,他上書抨擊朝政,用人不論德才,善惡同流。皇帝劉宏不以為然。光和元年,終因向皇帝劉宏麵諫:改弦更張,罷斥奸邪的官吏;而觸怒宦官曹節。楊賜隻因對皇帝有“師傅之恩”,才免於死罪。中平二年楊賜病逝,皇帝劉宏在策書中讚揚他為士林楷模。
楊門第四代楊彪為楊賜的兒子,也少傳家學,舉為孝廉,終生不畏強暴。最初因通曉典章製度,被朝廷征為議郎,與父楊賜同時為官。宦官王甫使門生獨占官府財物價值七十萬,楊彪發現之後立即揭發,靈帝準奏後,王甫的養子王蔭、王吉、太尉段熲同被處死。這件為民除害的事,大快天下,楊彪本人名聲也大震。後因阻止奸臣董卓亂權,被董卓罷官。獻帝當皇帝後,即任太尉。為了有利於國家統一,他一直“盡節衛主”,幾經被害。到建安元年之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專權跋扈,隻因楊彪聲望影響很大免於一死。告病在家。後曹丕還建立魏國自立皇帝,要楊彪出任太尉,楊彪固辭不受,表現他對漢王朝的忠誠。楊彪的兒子楊修“好學,有俊才”。曹操忌恨他的才能,借故把他殺了,解了自己殺不了楊彪之恨。楊修雖沒有像他的前輩鑄成那樣彪炳品德,但也表現了他的為人耿直,也為人們所崇敬。
《漢書·楊震列傳》載文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能守家風,為世所貴”。這個家風,就是憂國憂民,剛正廉潔,公而忘私,忠誠守信,持節不渝,代代相傳的品質。
誠實是力量的一種象征,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艾琳·卡瑟
宋弘教人誠實守信
宋弘,字仲子,東漢長安(今西安西北)人。漢光武帝時,他被提拔為負責監察、執法的中央高級長官。宋弘為官清正,尤其以誠實守信著稱於世。
有一次,宋弘和沛國(今安徽濉溪縣西北)人桓譚交談,見桓譚精通五經而不拘泥,批評俗儒而不乏真知灼見,很是敬佩,便推薦他當參政議政的議郎。在桓譚前去上任時,宋弘語重心長地囑咐桓譚說:“你可要知道,我舉薦你,是想讓你以正直之道輔佐君主,做驚天動地的大事;而不是叫你去做那些隻博得君主歡心的小事。可千萬不要忘記啊!”桓譚點頭答應,並重複了宋弘的囑咐。
光武帝聽說桓譚擅長鼓琴,就讓他彈琴,一而再,再而三。宋弘聽說後,非常生氣,派人把桓譚叫來。桓譚進屋,宋弘不給他讓座,責備他說:“守信是人的重要美德。你曾親口答應我,要以正直之道輔佐君主,做驚天動地的大事。可你竟然為討好君主天天彈琴,耽誤時光,空耗才華。你說是你自己改過,還是讓我根據法律檢舉處罰你呢?”桓譚認錯說:“雖是聖上讓我彈琴,但非故意,是因為不敢向聖上奏明自己的職責,才造成失信的!”宋弘便讓他走了。
後來,光武帝大會群臣,叫桓譚彈琴。桓譚立時想起宋弘的話來,禁不住失去了常態。光武帝覺得奇怪,便問是怎麼回事。宋弘離開座位,摘掉官帽說:“我向聖上推薦桓譚時,已經奏明了目的,就是希望他能以正直之道輔佐君主;而他呢,卻叫您喜愛上了凡俗的音樂。他沒有執行輔佐諾言,您沒有履行用人的諾言。失信之過根源在我!我理應受到削職懲罰!”光武帝聽了恍然大悟,由奇怪變為慚愧,由生氣變為高興,立時向宋弘表示了歉意,說:“愛卿差矣,失信之過在我一人身上,與你們無關。”這件事使桓譚很受教育,後來他堅決反對荒謬虛偽的讖緯神學,幾次差點被殺,都堅持不悔。
宋弘不僅嚴格要求別人,而且對自己更苛刻。他總是時刻約束自己言行一致。有一次,光武帝關心姐姐湖陽公主的婚事,細微地觀察到她對宋弘有意。他就先讓湖陽公主坐在屏風後麵,召見了宋弘,試探道:“俗話說‘地位高了換朋友,錢財多了換妻子’,這是合乎人情的吧!”宋弘說:“不過我聽說的是‘貧窮時候的朋友不能忘,一塊度過貧苦生活的妻子決不能休棄’。”光武帝回過頭來,對著屏風說:“事情不成嘍!”
了解宋弘的人都說:“宋弘確實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啊!”
誠信是人的本錢,沒有誠信就不會有尊嚴。
高允不做違心事
北魏時的高允(390—487)奉命與崔浩一起修纂《國記》。在修纂中,他們繼承了中國史學的優秀傳統,“直書國惡,不為尊者諱”。魏太武帝得知此事,十分惱火,以“暴揚國惡”為罪名,要將他們二人處以極刑。
高允是太子的老師,太子得知此事,決心為自己的老師高允開脫罪責,太子要高允同他一起去晉見太武帝。事前,他再三叮囑高允,一定要按他的意思回答皇帝的問話。太子在皇帝麵前把罪責推給了崔浩。在這生死關頭,高允沒有按太子的話說,卻據實承擔了自己的大部分責任。太武帝聽後大怒:“此甚於浩,安有出路!”意思是說,他這罪責比崔浩還嚴重,那裏還有開脫罪責的地方。
太子見此情景趕快上前解釋到:“高允他見皇上天威嚴肅,故一時驚慌失措,語無倫次,平時我問他時,他都說這些是崔浩所作。”皇上聞聽太子的這番解釋,怒氣稍有平息。但高允不肯做違心的事,不肯把罪責推給崔浩了之,於是他又搶前一步道:“太子這是可憐我,為了救我的性命,他平時並沒有問過我,我也沒有對他講過此事。剛才我講的是真話,不敢妄言。”
太武帝被他的誠實感動了,於是就赦免了他,但命令他起草懲處崔浩的詔書,要他在詔書中寫明,自崔浩以下,僮吏以上128人皆夷滅五族。然而,高允又直言極力勸諫,拒絕草擬詔書。太武帝又大怒,後經太子再三拜請,才又得到太武帝的赦免。
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
劉伯承誠待小葉丹
紅軍長征時,劉伯承任紅軍總參謀長,他協助毛澤東、周恩來等同誌成功地指揮了許多戰鬥。在長征途中,他誠懇對待少數民族,取得他們的配合,順利地通過了彝族地區。
這一天,紅軍隊伍正行進在四川的崇山峻嶺中。走在前麵的是一位身材魁梧的軍人,他就是劉伯承總參謀長。行軍中,他問戰士:“你們知道前麵是什麼地方嗎?”有的戰士回答:“聽說是彝族地區。”劉伯承告訴戰士們,這是一個比較落後的地區,崇山峻嶺,非常難走,原始森林裏,還有瘴氣,很危險。彝族同胞十分強悍勇敢。但是國民黨和地方軍閥經常對他們進行燒殺搶掠,所以他們對漢人有偏見,很仇視。我們一定要誠懇對待他們,注重信義,隻有這樣,才能取得他們的信任、合作,安全通過彝族地區,順利完成長征任務。”
劉伯承正向戰士們講述著,工兵連從前麵退了下來,他們一個個被扒光了衣服。劉伯承驅馬趕上去,一問,原來,當我們先遣隊剛剛進入彝族地區時,懷著對漢人的偏見和仇恨情緒的彝族同胞便成群結隊滿山遍野地湧過來。他們呼喊著,個個揮刀舞棒堵住了前進道路,不讓隊伍過去。他們見紅軍並不采取抵抗行動,便一湧而上,搶戰士的工具、背包,最後扒光了戰士的衣服。工兵連指戰員牢記劉總參謀長的指示,堅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為了團結彝族同胞,他們忍受著,沒有采取任何行動,便光著身子從原路退了下來。
劉伯承安慰鼓勵了工兵連的指戰員後,立刻驅馬趕到剛剛占領的彝寧縣城。這座縣城裏,原先關著一些彝族部落的首領們,他們是被抓來當人質的。劉伯承下令釋放了他們,還親自設宴請他們喝酒,向他們宣講紅軍長征的目的和我黨的民族政策,希望他們能讓部隊通過彝族地區。可是,這些彝族首領們疑心重重,當夜便紛紛逃跑了。
為了進一步表示誠心和信義,劉伯承決定,請翻譯帶路,直接到彝族聚居地區做爭取工作。
這天,紅軍先遣隊進入涼山時,又被彝族同胞團團地圍起來。紅軍向他們解釋,紅軍不是來搶奪,隻是借路走,也不在寨子裏休息。可是彝族同胞不聽,照樣揮舞刀槍高呼:“不許走,不許走。”
正在混亂中,遠處飛馳而來幾匹駿馬,擁戴著一位長者來到跟前,人群稍微安定下來,來人便是咕基部落首領小葉丹。
紅軍通過翻譯與小葉丹談話,向他說明來意,同時表示,紅軍首長劉伯承,願與小葉丹結為兄弟。小葉丹看見紅軍紀律嚴明,深表信服,劉伯承還願與他結為兄弟,更為高興,便答應了。
按規定時間,小葉丹率人來到洱海邊。當劉伯承趕到時,小葉丹下馬準備行磕頭禮。劉伯承連忙扶起他說:“不能磕頭,咱們是兄弟,應平等相待。”經過誠懇的交談,劉伯承接受小葉丹要求,按彝族習慣,飲血結盟。
結盟後,小葉丹和彝族同胞在洱海邊熱烈歡送紅軍通過彝族地區,並派了向導給紅軍帶路。這樣,紅軍順利通過了彝族地區,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妄圖使紅軍困死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陰謀。
當你的生活裏充滿了熱誠後,你的生活就會更加精彩。
羅榮桓真誠幫助民主人士
羅榮桓元帥抗日戰爭時期,曾在一個部隊任政委。1939年,這支部隊東進到山東抱犢崮山區,師部住在大爐村,司令部設在萬春圃家裏。
萬春圃先生是當地的紅槍會會長。為了保衛家鄉,他組織了一支名為紅槍會的聯防武裝,積極打日本鬼子、除漢奸。他兒子在對日作戰中光榮犧牲了。
羅政委從地方黨組織了解到,萬春圃先生是個開明士紳,有愛國主義思想,是個團結爭取的對象。於是,有空就找萬春圃聊天,宣傳共產黨的主張,講抗日的道理,談國際和國內的形勢。萬春圃很佩服羅政委學問淵博,軍事政治、天文地理無所不知。看到八路軍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有空就幫老鄉家挑水掃院子,做農活,感到和國民黨部隊完全兩樣,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的確是一支仁義之師。
一次戰鬥中,羅政委帶著機關部隊,以班排為單位分散埋伏在各個山頭上,到處設疑兵,等敵人攻到眼前才開火。日本鬼子弄不清我們有多少部隊,打到黃昏就撤退了。打仗時,萬春圃帶著紅槍會的聯防武裝,也布置在一個山頭上,這一切,他都看在眼裏。他對羅政委用兵如神,以少勝多的軍事藝術佩服得五體投地。為了感謝八路軍保衛家鄉,他殺豬宰羊慰問部隊,又在家中設宴為羅政委慶功。
喝酒的時候,萬春圃對羅政委表示,他組織紅槍會,拉部隊,為的是保衛家鄉,不受鬼子漢奸欺侮。可是國民黨軍隊眼饞這支部隊,多次想辦法要通過收編吃掉它。萬春圃看到他們不是真抗日,沒有答應。他看到八路軍真心打鬼子,保護老百姓,決心把他的部隊編入八路軍,讓羅政委指揮。
抗日戰爭中,部隊兵源補充很困難。增加幾百人,誰不高興。第二天,部隊首長開會,專門研究這個問題。會上,有人主張把紅槍會聯防隊分散補充到各個連隊;有人主張整個編入八路軍,建立一個新營;有人主張保持這支部隊,成立獨立營,隻派幹部進去,經過訓練教育再補充給主力部隊。
羅政委最後分析形勢,統一幹部的思想,他說:“國民黨頑固派、各雜牌軍都打過他們的主意,想吃掉他們。日本人也曾派說客來誘降,都被萬春圃拒絕了。現在編入八路軍,不能造成一種印象,說我們也要吃掉人家。”羅政委最後表示,我們不但不能分編人家的部隊,還要派一個主力連隊給他們,合編成一個支隊,支隊長還是萬春圃來當,我們的幹部隻任副職。
大家都佩服羅政委的主意高,按照他的辦法,成立了八路軍四縣邊聯支隊。遇到戰鬥,都是八路軍編進去的那個主力連隊打頭陣,打了幾次大勝仗,把別的連隊也帶動起來了。加上政治教育,建立黨的組織,部隊一天天壯大起來,後來成為魯南部隊的主力之一。萬春圃在羅政委的真誠感召下,政治上進步很快,後來當了魯南軍區副司令員,解放後在山東省政府工作。
有了真誠,才會有虛心,有了虛心,才肯丟開自己去了解別人,也才能放下虛偽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築在了解自己了解別人上麵的愛,才不是盲目的愛。——傅雷
周恩來信守誓言
周恩來一生以革命事業為己任,從小就樹立起強國富民的思想,和甘做“人民公仆”的遠大誌向,堅持品德修養和鍛煉,奉行“言必信、行必果”的做人準則,致誠守信,“言行一致”。他不但希望別人這樣做,自己身體力行,直到生命結束也高風峻節,保持著這種寶貴品質。
周恩來九歲那年,母親病逝、家道貧困,不得不隨伯父在奉天(沈陽)、天津等地求學。12歲那年,他入了奉天關東模範學校讀書,當時的國蔽民凋的情景激發了他愛國熱忱。一次,校長與他談話,問他學習目的,他堅定明確地回答:“我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他在《學校紀念日感言》中說:要成為“國家人才”,就要“重實際”,“除囂張浮躁”的風氣,不能“淺嚐輒止”。主張實實在在,誌向專一。15歲那年,他終於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當時很有名的天津南開中學。
在南開讀書時,開始就給自己訂了一個“五不虛度”的規定,即“讀書不虛度、學業不虛度、習師不虛度、交友不虛度,光陰不虛度。”自那以後,說到做到,絕不食言。晚上同學們都入睡了,唯獨他住的西齋35號宿舍的燈還亮著。他在緊張的學習之餘,與同學共同組織了《敬業樂群》會,先是擔任智育部長,後任副會長、會長,親自主辦了《敬業》校刊,一麵親自撰稿,一麵輔導低年級會員。在他的努力下,會員們進步很快,《敬業》也成為校刊中的佼佼者。在廣泛地社會交際中,誠實守信的思想在他心中又得到進一步升華。一次,全校作文比賽,班級推他為代表參加,他做的題目是《誠能動物論》。文章強調在社會生活中,必須守誠信,棄偽詐,“以一人手欲掩天下睹,以詐為利,以偽為真,卒至自覆自敗。”這篇文章獲得第一名。
他在南開學習4年,因為他一貫精誌篤學,敦修品行,團結同學,而深受同學和老師愛戴。南開《第十次畢業同學錄》對他是這樣記載的:“君性溫和誠實,最富於情感,摯於友誼,凡朋友及公益事,無不盡力”;“於全校文試奪得首席,習字比賽、複列其名,長於數學,捷算賽速,兩列前茅”。畢業時,他為同學寫了“誌在四方”,“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的贈言共勉,並且付諸行動,靠同學資助,東渡日本,後赴法國巴黎,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很快由一個摯誠的愛國者,變為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
周恩來一生風風雨雨,但對革命事業,對人民始終忠貞不渝。晚年,他又發出最後誓言,使他的寶貴品質達到了最高境界。1973年底,一位外賓在獲息他患了癌症時,問他還可以工作嗎?他答覆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那段極其困難的日子裏,頂著“四人幫”的壓力,忍受著病魔的折磨,仍日夜工作,直到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