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此千鈞一發之際,貴州宣慰同知宋欽妻劉淑貞認為不可動用幹戈,她一方麵勸告奢香暫不發兵,一方麵偕其子上京師控告馬煜的罪惡陰謀,並建議皇帝召見奢香,親自處理這個案件。明太祖朱元璋欣然采納了她的意見。
洪武16年(1383),奢香率土酋15人隨劉淑貞到金陵(今南京),麵見明太祖,揭發了馬煜“激變諸羅欲反狀”。朱元璋召回馬煜,曆數其罪,並處以死刑。同時,為奢香平反,賜奢香以錦衣、珠翠、如意冠、金環、襲衣等物。奢香為了報答洪武皇帝,答應回貴州後一定很好地向彝族人民解釋,世世代代搞好民族團結,並願修從四川到貴州的交通路線,以加強貴州同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聯係。
奢香回貴州後,忠實地履行了自己的諾言,首先把彝族首領和人民安定下來。接著,以偏橋(今施秉縣)為中心,開築了兩條驛道:一條向西,經水東(貴陽市東北部),過烏撒(今威寧),到烏蒙(今雲南昭通);一條向北,經草塘(今甕安縣東北草塘區),到容山(今湄潭縣),全程四百餘裏;並建立龍場等九驛於水西境內,自龍場驛(今修文縣)至陸廣驛(今修文縣陸廣區)約50裏,再至穀裏驛(今黔西縣穀裏區)約80裏,再至四水驛(今黔西縣城側)約60裏,再至奢香驛(今大方縣西溪地區)約50裏,再至金雞驛(今大方縣裏歸化區)約50裏,再至閣鴉驛(今大方縣閣鴉地區)約50裏,再至歸化驛(今大方縣歸化地區)約30裏,再至畢節驛(今畢節縣城)約30裏,這條官驛大道,縱橫貴州,接連湘、川、滇三省,為加強貴州同中原地區的密切聯係,逐步改變雲、貴少數民族地區的閉塞狀態,發展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洪武29年(1396)奢香卒。朝廷遣專使祭之,誥封奢香為“大明順德夫人”。
清道光十三年(1833),經其後裔安塗辛稟請,大定知府王緒昆批準,立碑於墓前,鐫批文讚揚她“義篤忠貞,誌堅金石,名垂竹帛……實千古偉人”。
1964年,貴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把奢香的墳墓、墓碑及祠廟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寧願以誠摯獲得一百名敵人的攻擊,也不願以偽善獲得十個朋友的讚揚。——裴多菲
梁啟超信守諾言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是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著名學者。
1884年,12歲的梁啟超第二次離開自己的家鄉——熊子鄉,坐船前往廣州參加學院考試。到廣州後,他租了一間公寓,認真讀書、學習。考試時,他對答如流,中了秀才。主考官是廣東學政葉大綽。他看到學子們的成績很好,心中十分高興,特地接見了被錄取的學子。被接見後,學子們一個個都走了,隻剩下年少的梁啟超沒有動。葉大綽感到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走。梁啟超很有禮貌地說:“葉大人,學生有件事懇求您幫忙。”
小小的學子,竟敢在三品大員學政麵前提出要求,葉大綽先是吃了一驚,然後笑著說:“你有什麼請求,請說來聽聽。”他態度和藹、可親。
梁啟超聽後,十分激動,說:“學生臨來考試時,對祖父許下了諾言。如果我這次考試被錄取,就請求主考大人給祖父寫一幅誕辰壽言”,“你為什麼想到這樣做呢?”主考官想弄清梁啟超的想法。梁啟超深情地說:“我的祖父雖然一生沒有中舉,但他用畢生的精力辛勤地培養我。我今天能夠考上,全虧祖父培育之恩。今年,祖父剛好70大壽,作為孫子,我應該感謝他,最好的禮物就是寫一條壽言,既肯定他的一生,又表揚他的精神。我想來想去,覺得隻有學政大人寫的壽言才能滿足這兩個意思。如果您能寫一贈言給他,這是最大的安慰和禮物。因此,我冒昧地求大人幫忙。”
葉大綽聽了梁啟超的話,覺得他是個誠實的孩子,說的是真心話。他被梁啟超的忠誠感動了,於是欣然接受了梁啟超的請求,揮筆為梁老先生寫了壽言。
梁啟超回到家鄉,他的父母都很高興,祖父接過壽言,笑得合不攏嘴。
父親問梁啟超是怎麼想起讓學政大人寫壽言的。梁啟超說:“我臨走時,祖父問我,這次考試有沒有把握。我說,有把握。如果我考中了,就請主考官大人給您寫一條壽言。考試後,我被錄取了。我要實現我的諾言。於是,我就如實地將我的想法告訴了學政大人。學政大人聽了我的話後,真的答應了我的請求!”
祖父說:“超兒很誠實,而學政大人喜歡誠實的孩子,於是,學政大人就寫下了如此有意義的壽言了,這正是‘心誠則靈’嘛!”
走上社會後,我們深感信用危機的嚴重性和危害性。但埋怨沒有用,更不能等待。重樹社會信用必須靠每個人的努力,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郭輝
林基路說話算數
林基路(1915—1943),廣東台山人。193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2月,被我黨從延安派往新疆工作,用延安的火種去點燃西北邊疆的革命火焰。
1940年,林基路任新疆庫車縣縣長,為當地人民辦了許多好事,被當地人民譽為說到做到、關心人民疾苦的好縣長。
一天,庫車縣城外,一位白胡子老爹牽著一頭奶牛,憂心忡忡地往縣城走。半路上,他突然碰見了“米拉甫”(官府負責分配田地用水的人),真是冤家路窄,老爹的兒子就是被這個“米拉甫”陷害入獄的。“你欠水款不繳,還有錢買奶牛!好吧,就用這頭奶牛頂水款。”此人說著便和政務警察、包稅掌櫃強行作價,然後,“米拉甫”一把推倒老爹,把牛搶走了。
老爹從地上爬起來,隻覺得天旋地轉。正在這時,有人扶住了他。他睜開眼一看,是一位穿舊灰製服的漢族青年,旁邊還站著一位中年先生。“老爹,你怎麼啦?”漢族青年關切地問。於是老爹把兒子被害入獄和剛才發生的事述說了一遍。他要找林縣長告狀,救出他兒子。
“這就是林縣長。”旁邊那位中年先生插嘴說。原來,麵前這位穿舊灰製眼、態度和藹的青年人,就是他要找的林縣長。“林縣長,我求求你呀……”老爹悲痛欲絕地哭著。“老大爺,別難過。”林基路安慰老人一番,接著便詢問老爹兒子的名字,又問了那個“米拉甫”、警察、包稅掌櫃的名字,便告別老人走了。
白胡子老爹心裏七上八下地回到了家裏。他不知道林縣長是否真能為他伸冤。“唉,反正沒辦法,等著吧。”老人想。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還沒到吃晚飯的時候,他的兒子被釋放回來了,手裏還牽著被“米拉甫”搶走的奶牛。兒子告訴他,是林縣長把他從牢房裏迎出來,又派縣裏職員從“米拉甫”手裏奪回了奶牛……老爹望著兒子,激動得說不出話來,隻是在心裏念叨著“林縣長啊林縣長,你說話算數,真是咱維吾爾人的貼心人呀!”
事過不久,縣府下了命令:革除現有區、鄉、街長和管水的“米拉甫”,另由老百姓重新選舉清廉的人擔任;革除作惡多端的政務警察,僅留二十幾人以維持社會治安;革除包稅製和其他苛捐雜稅,由縣府統一掌管稅務。革除三霸,庫車人民心裏開了花。林基路說到做到,關心人民疾苦的事跡流傳在千家萬戶。
1942年,盛世才陰謀製造共產黨“四·一二”暴動案,將林基路逮捕。在獄中,麵對敵人的威脅利誘和嚴刑拷打,他堅強不屈,用香火寫下了《囚徒歌》,表達了對敵人的痛恨和對革命的堅定信心。1943年9月他被殺害,時年27歲。解放後,骨灰安置在烏魯木齊烈士陵園,並建立了“林基路烈士紀念館”。
誠實的人必須對自己守信,他的最後靠山就是真誠。
鄒魯山不負重托
鄒魯山是抗日時期在陳毅同誌引導下,由愛國民主人士成長為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一個典型人物。
鄒魯山是蘇北阜寧縣人。他聰明好學,仗義輕財,能詩善文,工於書法,精於圍棋,亦好京劇。1927年畢業於南京國立東南大學。獲文學學土學位。憑鄒魯山年少英俊、才華橫溢,加上其長兄、內弟又在政府、軍隊任要職,有這諸多社會關係,謀求官職,那時並不是難事。但是鄒魯山嫉惡如仇,潔身自好,憎惡當時社會黑暗,不願踏入仕途,願以教育救國,甘在上海一所中學任教。後來深感教育並不能救國,便謝職返回故裏。當時,他家鄉一帶土匪如毛,危害甚烈。鄒魯山便挺身而出,聯合地方自衛隊,主動多次擊潰土匪,保得一方安寧。抗戰爆發後,深為祖國命運憂慮,常常慷慨悲歌嶽飛的《滿江紅》唱得聲淚俱下,又疾書“還我河山”四個大字懸於中堂,以示一片愛國的赤誠。也曾冒死組織地方武裝,襲擊過日寇兵船。然而空有一腔熱忱,卻找不到抗日的前途,常常陷入彷徨苦悶的狀態之中。
這時陳毅同誌率新四軍軍部轉移到蘇北阜寧縣西北的停翅港。開始對鄒魯山這位抗日愛國人士引起高度重視,便與軍部敵工部長劉貫一商量如何接觸鄒魯山的問題。不久,劉部長便派敵工部幹事張劍秋,帶著陳軍長的親筆信找到了鄒魯山。鄒魯山欣然接見,喜閱來書,幾行瀟灑蒼勁的行書躍入眼簾。
“魯山先生雅鑒:聞君有圍棋,若此情屬實,能否借給我一用。如方便,請至我處一敘。”署名陳毅。鄒魯山異常激動,當即回答:“陳軍長軍務繁忙,賜書一介布衣,邀鄉間野士至虎帳一敘……”稍有思考,又說:“哦,我想陳軍長與我素不相識,從何敘起?一定有抗日大事相議,我當盡早去拜會。”張劍秋同誌當即補充說:“鄒先生真是大才,很快領會了陳軍長的意圖。”
一個月後,鄒魯山便隨張劍秋來到了軍部。陳毅同誌聞訊出迎,邀請入室。魯山見陳軍長的豪爽氣度頓生敬意,忙謙遜地說:魯山鄉野之人,有辱大駕屈就。呈上一副較好的圍棋,聊供將軍消遣。”陳毅見他過於拘謹,便哈哈一笑說:“鄒先生出生於書香門第,定是高手。來,咱們先幹一仗!”爽朗的笑聲,坦誠的態度,好似故友重逢,一下子縮短了許多距離。
晚飯後,陳毅便與鄒魯山促膝長談。從當前國難談到將來美好前景;從毛澤東的持久戰的戰略思想到實行減租減息的當務之急。鄒魯山聽得非常入神,連聲稱讚:“全麵精辟,前無古人,治了我的急性病。”兩人越談越投機,直到深夜方息。
1942年4月21日,於大顧莊正式成立射陽縣。同年10月,陳毅同誌根據鄒魯山的一貫表現和工作能力,推薦他為首屆參議長,士紳們一致讚同。鄒魯山從此工作更加積極,他家幾乎成了接待站,經常有人住在他家,短則一兩天,長則兩三個月。由於開支過大,不幾年就將田產賣去了大半,生活趨於拮據,但對來往同誌依舊十分熱情。
1942年冬末,陳毅率軍部向盱眙縣黃花塘轉移。臨行之前,陳毅與張茜商量如何安置出生四五個月的小男孩的問題。隨軍轉移吧,一路上多有不便;找當地老鄉撫養吧,誰肯承擔麻煩,冒此風險?想來想去,想到了鄒魯山。於是陳毅便向他坦率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鄒魯山毫不猶豫,當即表態說:“軍長及夫人敢將愛子托付,這是對我高度信任,就是肝腦塗地,也在所不辭。”張茜收拾好孩子衣物,用包被裹好孩子,流著惜別的眼淚送給鄒魯山。鄒魯山輕輕接過孩子,說:“請放心,隻要我在,一定保證孩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