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不欺的故事(2 / 3)

季子見徐君的兒子終不肯接受寶劍,便來到徐君墓上,親手將寶劍掛在徐君墓前,實現了自己心中的諾言。

人際關係最重要的,莫過於真誠,而且要出自內心的真誠。

管仲判死罪仍誠實守信

管仲(?—前645),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潁上(潁水之濱)人,春秋初期政治家。

公元前658年,管仲幫助齊國公子糾跟公子小白(後來的齊桓公)爭奪王位。失敗後,被囚禁在魯國。

這年,齊桓公派人把管仲從魯國押回齊國。一路上,管仲他們冒著毒辣辣的太陽,翻越了好幾座山嶺,好不容易才來到魯國邊境的綺烏。他們又累又渴,差吏便押著管仲到管邊疆的魯國人那討吃的。

管邊疆的魯國人見押過來一名犯人,就問:“這個人犯了什麼罪?”差吏回答:“這就是用箭射傷我們大王的管仲啊!恐怕他難逃死罪了。”管邊疆的人聽說過管仲的名字,知道他有很高的聲望,心想:這可是到齊國做大官的好機會啊!如果我現在好好待他,倘若將來他不死,說不定還會被重用。那時,他必定感恩圖報。況且我又不必費多大氣力,真是小本大利啊!於是,管邊境的魯國人跪著向管仲敬獻了飲食。

管仲想不到此時竟會有人這樣對待自己,十分感激。管邊疆的人趁機說:“如果您能幸運的回到齊國,不被處死反而被重用,你將怎樣報答我呢?”管仲想:我原想患難時粒米之恩也應重重報答,可是這人既不是同情於我,也不是敬重於我,而是趁人之危,索取報酬,於是,正色道:“我身為重犯,生死難料,被重用更是無望。如果真像你說的那樣,能被齊國重用,我將錄用有才德的人,按功評賞。你說,我能怎樣報答你呢?”管邊疆的人十分惱怒。

管仲他們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回到了齊國都城。由於大夫鮑叔牙的舉薦,齊桓公赦免了管仲,任用為卿。從此,管仲大興改革,舉賢任能。齊國日漸強盛,終於成為春秋時代的霸主。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

身為囚犯的管仲,仍能做到光明磊落,誠實守信,真乃令人可敬可佩!

偉大的人都講究誠信,不論自己身處什麼環境,絲毫不會改變。

司馬遷寫《史記》

司馬遷(前145—約前86),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10歲時,跟隨當太史令的父親司馬談到京都長安,開始誦讀古文。20歲開始漫遊,幾乎走遍全國各地。考查了一些名山大川、曆史古跡,訪問了一些遺聞舊事,收集了豐富的史料。廣泛地接觸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豐富了文化素養和生活經驗。38歲時,繼承父業,被任為太史令。得盡讀史官所藏圖書、秘籍、檔案及各種史料。42歲時,開始撰寫《史記》。47歲時,李陵深入匈奴,因眾寡懸殊,後繼無援,兵敗被俘,投降匈奴。他為李陵辯護,說了幾句直言,觸怒了漢武帝,被捕入獄。第二年被處宮刑,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他忍受了這奇恥大辱。兩年後出獄,被任為本來由宦官充當的中書令,他更加發憤著書,55歲時,終於完成了《史記》這部劃時代的巨著。

司馬遷寫《史記》,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個朋友前來探望,兩人寒喧了幾句後,司馬遷便又伏案書寫,手不停揮。朋友就拿起司馬遷寫好放在一旁的書稿,讀了起來……

那位朋友讀著《李廣列傳》,見司馬遷在傳記裏描寫李廣退敵、脫險、射虎,件件寫得神采飛揚,維妙維肖,……字裏行間,充滿了敬佩之情。

朋友讀完後,說:“你那麼愛戴李廣,為什麼還寫這個呢?”司馬遷停住筆,湊過來一看,原來朋友是指他在文中寫了李廣官報私仇等缺點,司馬遷還沒回答,朋友又開口了,他說:“這樣寫將軍的缺點,流傳後世,豈不有損將軍的形象嗎?”

“我寫的是曆史,信,是第一條,怎能以個人愛憎去歪曲曆史真相呢?”司馬遷反問道。

“啊,原來如此!”朋友明白了。果然,司馬遷同情項羽,卻也詳細地寫出了項羽必然失敗的命運,司馬遷厭惡劉邦,但也寫出了他必然成功的條件。朋友點點頭,望著正在寫作的司馬遷,暗暗稱讚:“他真是一個忠實的人啊!”

誠實的人從不為自己的誠實而感到後悔。——托·富勒

明山賓賣牛

明山賓是南北朝時的人,他曾做過南北朝梁朝的禦史中丞這樣的高官。他做官清正廉潔,為人忠厚耿直。在擔任州官時,正碰上災年,顆粒不收。他竟把官倉的糧食撥出來救濟老百姓,因為這件事而觸怒了朝廷。朝廷以他耗費國庫為罪名,把他的田園房舍都沒收歸官。

他雖然做了好多年的官,但生活一直很清苦。一次,他竟窮得不得不把自己駕車的牛賣掉來應付家庭生活開支。

這天,他牽著牛到集市上去賣。站了好半天,好不容易遇上了一個買主。買牛的人見他的牛體形肥瘦還算可以,就給了他一筆錢買下了。

明山賓拿著賣牛的錢往家走。他一邊走一邊盤算怎樣使用這筆錢。猛然,他想起一件事,便又急忙跑回了集市。

回到集市,他在人群中穿來穿去找那個買牛的人。那人正向周圍的人誇耀他買的牛如何便宜,猛然看見明山賓追來,以為他要來重新講價錢,便搶先道:“咱們可是講定了的,一手錢,一手貨,這牛現在是我的了。”明山賓喘息了一陣說:“你誤會了。我忘了告訴你一件事,這牛曾經患漏蹄症,雖然治好了,保不了以後不發病,這事我不能不告訴你。”那人聽了這番話,馬上變了臉色,要和明山賓重新講價錢。明山賓沒有猶豫,按新講定的價錢退還給那人很多錢。

周圍的人見到這個情景便七嘴八舌議論開了。有的讚揚明山賓誠實,講信用,有的說他太傻,不會做生意。明山賓毫不理會,拿著剩下的錢坦然地離開人群,回家了。

一個正直、講信用的人是從來不看重利益的,隻有那些小人才會看重名利。

陳壽實寫“諸葛亮傳”

陳壽是中國晉代一位傑出的史學家。

一天,他在書房裏寫《三國誌》。剛寫下“諸葛亮傳”幾個字時,表叔看他來了。在和表叔的談話中,陳壽知道了一段史實:陳壽的父親原是諸葛亮部下的一名將領。有一次因處事不當,受到諸葛亮的處罰,並且以軍法處理。陳壽父親受處分以後,精神受到打擊,從此萎靡不振,鬱鬱寡歡,身體越來越壞,最後憂鬱而死。聽完這段史實,陳壽說:“諸葛亮紀律嚴明。父親有錯,改正就是,怎麼想不通呢?”

“你還為諸葛亮辯護,真是不孝之子。你自己又怎樣呢?雖有才學,但幾次考試都受到宦官的阻攔、迫害,想必你也記得吧!”

說到自己,陳壽有直接感受,可是,這跟寫諸葛亮傳毫無關係。陳壽說:“咱們家的事與諸葛亮的為人怎麼能混在一起呢?”

“為什麼不能混在一起?”表叔生氣地說:“如果我表兄在世,他不會讓你寫諸葛亮傳的。”當表叔有些消氣時,陳壽說:“表叔,你說說,諸葛亮這個人,對漢朝忠心耿耿,一心扶助漢主。他嚴於律己,失街亭斬馬謖後,自己要求降三級。他足智多謀,就拿空城計來說,沒有一定的膽量是不行的。他的一生,百戰百勝,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表叔聽了陳壽的話後,覺得也有道理,但他不承認。隻說:“你好好想想,我還有事。”就推托走了。表叔走後,陳壽反複思考了他的話,理清了寫作思路。

第二天,陳壽的同窗好友來了。陳壽把自己想寫諸葛亮的心情,以及表叔的話,詳細地告訴了他。想聽聽朋友的看法,朋友含蓄地說:“你是一個曆史學家,是在寫曆史,而不是寫家史。漢朝司馬遷寫《史記》時,他尊重史實,公正地評判曆史事件和人物,不誇張,也不抹煞。所以,人們把史記看成是一部光輝的曆史名著。”

朋友的一席話,打開了陳壽的心扉,陳壽想:我是一位史學家,要做到誠實無私,像司馬遷那樣,敢於堅持真理,實事求是,而不能感情用事……思想通了,陳壽拿起筆,一氣嗬成,寫完了“諸葛亮傳”。後人說:“諸葛亮傳”在《三國誌》中,是一篇最好的文章。

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甄彬還金

中國南北朝時候,有一個叫甄彬的人。他心地純潔,不占人家便宜。

這年春荒時節,家裏連柴米油鹽都買不起了,還剩下一捆頭年秋天收獲的苧麻,本來打算織成夏布做暑天衣服用,為了糊口,隻好拿到長沙寺開設的當鋪裏去抵押,當了錢,好買米下鍋。

秋收後,甄彬湊足了錢,到當鋪贖回了那捆苧麻。回家打開麻捆,發現麻捆裏夾帶了一個手巾包,手巾包裏竟是黃澄澄的金子,足足有五兩重。

甄彬對妻子和孩子說:“不該我們本分應得的東西,別說是五兩黃金,就是十兩,我們也不能要。依我看,這些東西還是還給人家好。”全家人聽後都表示讚同。

長沙寺道人見甄彬來送還撿到的金子,才猛然想起,那是不久前有人用這包金子做抵押來換錢,當時沒來得及安放,順手塞進麻捆裏了,事後也就忘了。若不是甄彬把金子交送回來,他竟不知金子是怎樣丟掉的。

長沙寺的道人見金子失而複得,非常感謝甄彬,決意要把一半金子分給甄彬,可甄彬說啥也不肯接受。就這樣,那道人往返十餘次都被謝絕了。甄彬對道人說:“你看我這麼熱的天還穿著老羊皮,每天上山打柴,我如果是一個見利忘義的人,就不會像現在這個樣子了。”

梁武帝還是平民百姓的時候就聽說了這件事,因此,當他任益州刺史時便任用甄彬做自己的秘書官。當時,人們都讚揚甄彬是一個最可信任的人。

誠實是一種力量的象征,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

張說不做假證

張說(音yuè)唐代人,武則天稱帝後,他是宰相魏元忠部下的官員。他為人正直,不畏權勢,不替權奸做偽證陷害忠良的行為,表現出高尚的品格。

公元690年,武則天即位以後,最寵幸“兩張”即張昌宗和張易之。這兩個人十分奸佞,權勢很大,滿朝文武都怕他們三分。可是宰相魏元忠卻不把他們放在眼裏。魏元忠還在洛州當刺史的時候,張易之的一個仆人仗勢欺人,殘害百姓,洛陽官員因他是張易之的人,誰也不敢處置他。魏元忠知道了此事,就把他抓起來打死了。張易之懷恨在心。魏元忠當了宰相以後,武則天想把張易之的弟弟張昌期任命為長史,一些大臣為了迎合武則天,都稱讚張昌期能幹。魏元忠卻說張昌期不適合當此重任,武則天因此就沒有提拔張昌期。

因此,張昌宗、張易之把魏元忠視為眼中釘,千方百計想把他除掉。他們就在太後麵前誣告魏元忠,說魏元忠曾經在背後說:“太後老了,不如跟太子靠得住。”武則天一聽大怒,就把魏元忠抓起來,打進了監牢,還要親自審訊他,並且要張昌宗、張易之當麵對證。

張昌宗怕此事敗露,又想出一個毒計,想找一個假證人陷害魏元忠。他們想來想去,最後物色到魏元忠部下的官員張說。他們派人把張說找來,逼迫他答應此事,並答應他事成之後,不僅給他重賞,還要提拔他。張說明知魏元忠冤枉,但是又害怕他們的權勢,雖然答應了,但思想鬥爭得很厲害,他知道這將關係到他個人的生死存亡。

第二天,武則天上朝,召集文武官員、太子和宰相,要張昌宗和魏元忠當麵對質。魏元忠沒有此事,堅決不承認,二人爭論起來,半天沒有結果。於是張昌宗就對武則天說:“魏元忠部下的張說就聽到過這些話,可以把他找來作證。”武則天立刻傳令讓張說進宮。官員們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聽說張說要上朝作證,大家都非常擔憂。一個叫宋璟的官員見列張說,對他說:“此事關係甚大,千萬不要附合奸臣,陷害好人啊!一定要說真話,即使得罪了太後,被流放,臉上也光彩。一個人的名譽是最可貴的。”還有一個叫劉知幾的史官也提醒張說道:“不要玷汙你的清白,不要連累後代子孫嗬!”

張說聽了大家的一番話,心裏拿定了主意,膽氣也壯了起來。他神情嚴肅不慌不忙地上了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