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不欺的故事(1 / 3)

誠信不欺的故事

誠信,

是人類文明的階梯;

誠信,

是填補人類間隔的碎石。

孔子不懂不裝懂

孔子博學多才,他常常帶著弟子周遊各國講學。

一個炎熱的夏天,孔子帶著弟子子路,乘坐一輛馬車,前往齊國講學。馬車過了幾座橋,拐過了幾道彎,停在了三岔路口的大槐樹下。樹下有一村翁在賣茶水。他看到馬車停下來,就召呼他們喝茶。

孔子下了車,走到村翁麵前,很有禮貌地打聽去齊國的路。村翁認出了孔子,拿起大碗茶遞給孔子和子路,說:“先生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說得對極了,世上的學問,一個人不能都了解,要了解它,就必須學習,不恥下問。”孔子說:“是的,就拿種地來說,我不如農夫;蓋房,我不如泥瓦匠;做家具,我不如木工。”

孔子不但教育學生樹立誠實的學習態度,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

有一回,孔子到齊國去,路上看見兩個小孩正在辯論問題。這兩個孩子各自坐在一塊石頭上,就像真正的學者一樣,認真地爭論著什麼。

孔子看了,覺得挺有趣,就對跟在身後的子路說:“咱們走了大半天,也該休息一下了。過去聽聽孩子們在辯論什麼,好不好?”

子路撇了撇嘴說:“兩個黃毛小子能說出什麼正經話來?”

“掌握知識可不分年齡大小。有時候,小孩子講出的道理,比那些愚蠢自負的成年人要強得多呢!”

子路聽出孔子話裏有話,臉紅了一下,不敢再說什麼,隻好別別扭扭地跟著孔子走了過去。

來到樹下,孔子站在一邊,認真地聽了一會兒。他看兩個孩子各不相讓,爭得麵紅耳赤,就問:“你們在爭些什麼呀?”

兩個孩子瞥了孔子一眼,沒顧上理睬他,仍然爭論他們的問題。

子路在一邊生氣了,他喝道:“你們這兩個毛孩子,真沒有禮貌!孔老夫子問話,你們怎麼睬都不睬?”

孔子止住子路,和藹地說:“我叫孔丘,是魯國人,看見你們爭辯得這麼熱烈,也想參加進來,你們看可不可以呀?”

其中一個孩子站起來說:“噢,原來你就是那個孔夫子呀,聽說你很有學問。好吧,就請你來給我們評一評,看誰說得對。”

另一個孩子也跳起來說:“對,讓他來評評,肯定是我說的對!”

孔子笑著說:“你們別著急,一個一個講。”

先前那個孩子說:“我們在爭論太陽什麼時候離我們最近。我說是早上近,他說是中午近。你說說是誰對呢?”

孔子認真地想了一會兒說:“這個問題我過去沒有考慮過,不敢隨便亂說。子路,你能回答嗎?”

子路在老師麵前不敢信口開河,隻好也老實地搖了搖頭。

孔子轉過臉來對兩個孩子說:“還是先請你們把各自的理由講一講吧。”

第二個孩子搶著說:“我先說,早上的太陽涼颼颼的,一點也不熱,可是中午的太陽卻像開水一樣燙人,這不就說明早上太陽遠,中午太陽近嗎?”

第一個孩子接過來說:“他說得不對。你看,早上的太陽又大又圓,就像車頂上的篷蓋那麼大,可到了中午,太陽就變小了,頂多也不過一個菜盤那麼大。誰都知道:近的東西大,遠的東西小。所以,當然是早上的太陽離我們近了。”

說完,兩個孩子一齊看著孔子,說道:“好了,現在我們的理由都講過了,你來評評誰對吧。”

這下子,可把孔子難住了,他反複想了半天,還是覺得兩個孩子各自都有道理,實在分不清誰對誰錯。於是他老老實實地承認:“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以後我向更有學問的人請教一下,再來回答你們吧。”

兩個孩子聽後哈哈大笑起來:“人家都說孔夫子是個聖人,原來你也有回答不了的問題呀!”說完就轉身跑去玩耍了。

子路望著他們的背影,不服氣地說:“您真應該教訓他們一頓!兩個小毛孩子,您隨便講點什麼,就能把他們鎮住。”

孔子說:“不,如果不是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不懂,我們怎麼能聽到這一番有趣的道理呢。在學習上,我們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隻有抱著這種誠實的態度,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這一點,你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

無論做什麼事,都不去以誠實的態度對待,那麼你什麼也不會得到。

解陽講信義智傳君命

公元前595年,楚莊王拜公子側為大將,申叔時為副將,率領大軍包圍了宋國都城睢陽,還造了幾座跟城牆一般高的兵車,叫樓車,四麵攻打。宋文公一麵派大將華元率兵守城,一麵派大夫樂嬰齊到晉國去求援兵。

晉景公接到宋國的求援信後,召集大臣們商議,是否出兵增援。大夫伯宗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建議,他說:“楚國與宋國相距二千多裏,糧草運輸困難,楚國軍隊不能在宋國持久作戰。我們不必出兵,派一個使臣去宋國,隻說晉國已起大軍來救,要宋國堅持抵抗。要不了幾個月,楚國就會自己退回的。”晉景公采納了伯宗的建議,於是派大夫解陽到宋國去。

解陽化裝成老百姓來到宋國睢陽城外,被楚國巡邏兵抓獲,帶到楚莊王麵前。楚莊王認識解陽,便問他來幹什麼,解陽就如實地說了。楚莊王說:“睢陽很快就要打下來了!你如果能對他們說,晉國有事,一時不能發兵,特地叫我來告訴你們一聲,這麼一來,宋國沒有盼頭了,一定會投降的,省得兩國人民遭殃。我封你為楚國的縣公,你看好不好?”解陽低頭不語。楚莊王說:“你不答應,就殺了你。”解陽歎了一口氣,說:“好吧!”

解陽上了樓車,去同宋將華元對話。解陽提高了嗓子喊到:“我是晉國的使臣解陽,奉了晉侯的命令來傳話。”城裏頭的人一聽到晉國派使臣來傳話,立刻擠了一大堆人,華元也在內。解陽接著說:“我走到城外,給楚兵抓住了,不能到你們那去了。晉侯親自率領軍隊來救,很快就到,你們千萬不要投降,要守住城。”城裏的人高興的大聲歡呼。

楚莊王一聽,火冒三丈,立刻叫人把解陽弄下來,怒氣衝衝地責問到:“你已經答應了我,怎麼又失信?這是你自己找死。”解陽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我沒有騙你,我是奉晉侯之命來的,現在我已經把命令傳達完了,足見我是守信用的。反之,如果貴國使臣給敵人抓住,違背大王的命令,討好敵人,你喜歡這樣的臣下嗎?”楚莊王想利用解陽的這種守信用的精神去教育他們的臣下,就又轉過來稱讚解陽是個忠義之士,把他放了,還賞給他一些銀兩。

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

藺相如冒死完成重托

藺相如,戰國時趙人,原是宦官令繆賢的門客,後被趙王封為上大夫。

他不僅是國家的重臣,而且是大智大勇,忠義守信之士。這件事還要從秦昭王想要趙國的和氏璧事件說起。

戰國時期,(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得到一塊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以後,非常想得到這塊寶玉,就派使者去見趙王,說秦王情願讓出15座城來換取和氏璧,希望趙王答應。其實秦昭王並不是真心要用15座城換和氏璧,主要是想借機試探一下趙國對秦國的態度和力量。

趙王覺得這件事很棘手,弄不好不僅要丟麵子,白白失掉和氏璧,甚至於會和秦王翻臉,以至於讓秦國乘虛而入。所以十分為難,就和大臣們商量,一時間也沒有想出妥善的辦法,又找不到合適的人出使秦國辦這件事情。這時,宦官令繆賢向趙王推薦自己的門客藺相如,說他是個有膽有識的人。趙王就把藺相如召來,商量對策。

藺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答應不行。”

趙王說:“要是把和氏璧給了秦國,而秦國卻不給趙國城,怎麼辦?”

藺相如說:“秦國答應用15座城來交換一塊璧玉,這個價值已是高出許多倍了。如果我們不答應,別人就會認為趙國理虧了,如果趙國同意把和氏璧送去交換,而秦王卻不給趙國15座城,那麼秦王就理虧了,別人就都會認為錯在秦國。請大王考慮這件事的得失。”

趙王說:“那麼就請先生帶著和氏璧去秦國一趟吧。可是萬一秦王不守信用,怎麼辦?”

藺相如說:“如果秦國把城給了趙國,我就把和氏璧留給秦國,否則,我一定再把這塊玉完好地送回趙國來。”

於是,藺相如就帶著和氏璧到了秦國,把它獻給秦王。秦王得到玉,十分高興,並把璧遞給左右侍女,讓大夥兒傳著觀賞,就是不提換城的事。

藺相如站在殿堂上等了很久,心想:秦王果然有詐!可是璧已經落在他們手裏,怎麼才能拿回來呢?他急中生智,上前對秦王說:“這塊璧雖好,但也有點小毛病,極不容易瞧出來,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信以為真,就吩咐把璧遞給藺相如。

璧一到手,藺相如立即退到一根大柱子旁邊,瞪著眼睛,怒氣衝衝地說:“大王派使者,說情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趙王本不願交換,但考慮到兩國的關係,所以誠心誠意派我把璧送來了。可是,我已看出大王並沒有交換的誠意,現在璧在我的手裏,大王要是強行奪取,我就寧可讓自己的腦袋和這塊璧一同碰碎在這柱子上!”說完,好像就要行動似的。

秦王見此情景,連忙向他賠不是,又立即命令拿上地圖來說:“請先生別誤會,我哪能說話不算呢?”並把準備劃給趙國的15座城指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暗想,決不能再上他的當了。就說:“趙王派我送璧之前,為了表示誠意,齋戒了五天,還舉行了很隆重的送璧儀式。大王如果誠意換璧,也應當齋戒五天,再舉行一個接受璧的儀式,到時我再把璧奉上。”

秦王想:反正你是跑不掉的,就同意了。他吩咐人把藺相如送回館驛安歇,並派人把他監視起來。藺相如回到館驛後,暗中派一個隨從的人,改扮成商人模樣,帶著和氏璧,偷偷地從小道送回趙國去了。

等到五天後,秦王舉行了接受璧的儀式,讓藺相如上朝獻璧的時候,藺相如不慌不忙地向秦王行了禮,義正言辭地說道:“秦國自秦穆公以來,前後二十幾位君主,沒有一個是講信用的。我怕再受欺騙,丟了和氏璧,對不起趙王,所以我早已把璧送回趙國去了。請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王一聽,大發雷霆,氣勢洶洶地說:“是我欺騙了你,還是你欺騙了我?”

藺相如鎮靜地說:“請大王別發怒,讓我把話說完。天下諸侯都知道秦強趙弱,所以隻有強國欺壓弱國,而決沒有弱國欺負強國的道理。大王要是真心要那塊璧,就請先把15座城割讓給趙國,然後派使者隨我同到趙國取璧,到時候趙國決不敢不把璧交給秦國。”秦王聽藺相如說得義正嚴辭,又有別國使者在場,不好翻臉,隻好說道:“不過是為了一塊璧罷了,不要為這件事傷了兩國的和氣。”

結果,秦王隻好讓他回趙國去了。藺相如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氣,以弱勝強,終於完璧歸趙,實現了自己對趙王的承諾,完成了出使秦國的使命。

做人就應該講究誠信,這樣才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帶來幸福。

季子掛劍

春秋時吳王的小兒子名叫季紮,因封地在延陵(今江蘇武進縣),所以世人稱他為延陵季子。

一年,季子出使晉國,途經徐國,便去拜訪他的朋友徐國國君。

席間,徐君看見季子身佩的寶劍,羨慕不已,又不好意思開口向季子索要。季子看明白了徐君的心事,但國事在身,不能當場把寶劍贈送給徐君。他心中暗暗打算,事後一定讓徐君如願以償,把寶劍贈送給他。

季子出使晉國返回吳國途中,特意來到徐地,去實現心中的承諾,將寶劍贈給徐君。可是,徐君這時已經死了。季子得知消息後,心裏很悲痛,便決定將寶劍送給當時繼任的徐君的兒子,以了卻徐君生前宿願。

隨從人員得知此事,便在一旁說:“這寶劍是吳國的國寶,是不能送給別人的。況且人已死去,就算了吧。”季子說:“這寶劍並不是現在我才答應贈給徐君的,而是以前我來這裏時,徐君曾對這把寶劍羨慕不已,我因重任在身,不能當場贈給他,但我心裏已經答應了。現在徐君死了就不贈寶劍,答應人家的事不做,這是欺心啊。愛劍偽心,正直的人是不該這樣做的。”於是,取出寶劍贈給徐君的兒子。徐君的兒子連忙謝絕,說:“父親在世時並沒有叫我接受您的禮物,我是不敢違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