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行一致的故事(1 / 3)

言行一致的故事

輕諾必寡信,

多易必多難。

程嬰舍子救孤兒

程嬰,春秋時期晉國人。他是晉靈公、晉成公在位時老相國趙盾的門客,是個忠誠守信之士。

公元前620年,晉襄公死後,七歲的兒子做了國君,就是晉靈公。晉靈公長大以後很不成器,終日吃喝玩樂不理朝政。他非常討厭趙盾,因為趙盾是個忠誠老實的大臣,為了晉國的霸業,經常幹涉晉靈公的行為。同朝大臣屠岸賈(音gǔ)卻會百般奉迎,所以晉靈公很得意他。在屠岸賈的助長下,晉靈公更加不務朝政,做事玩樂沒有分寸。他用彈弓隨便打宮外行人,殘害百姓;對廚子稍不滿意,就大卸八塊。對趙盾耿耿勸諫,非但不聽,反而恨之入骨。他和屠岸賈多次設計殺害趙盾。但均因義士相救,而未能得逞。後來,趙盾的叔伯兄弟趙穿用計,把晉靈公殺了。

晉國立晉成公為國君。晉成公非常信任趙盾,還把自己的女兒莊姬嫁給了趙盾的兒子趙朔為妻。從此,趙家有了很大勢力。

晉成公、趙盾、趙穿相繼去世以後,晉景公做了國君。晉景公非常傲慢,喜歡奉承。屠岸賈又得了寵。屠岸賈因為跟趙家有仇,就利用晉景公害怕趙家勢力越來越大的心理,以趙穿刺殺晉靈公一事為罪名,把趙家滿門抄斬。隻有趙朔的媳婦兒莊姬幸免,因為她是晉景公的妹妹。這時她已懷孕,晉景公說,要是生個男孩,就把他殺死,以免後患。屠岸賈天天探聽莊姬的消息。

趙家有兩個門客,一個叫程嬰,一個叫公孫杵臼,二人都是老相國趙盾的心腹人。他們二人一心要救趙家的孤兒,長大之後好給趙家報仇。莊姬生下一個兒子,在田後的幫助下,被程嬰救出宮去。屠岸賈暗中派人到後宮打探,聽說莊姬生個女孩,才生下來就死了。屠岸賈起了疑心,他得到晉景公的許可,親自帶人進宮去搜查孤兒,沒有搜出來。他斷定那個孩子一定被偷出去了。為了斬草除根,就出了一個通告:“有人報告趙家孤兒去向的,賞黃金一千兩。誰敢偷藏的,全家死罪。”同時。他派出許多人到處搜查,凡是有嬰兒的人家,無一漏過,見到可疑的男嬰,就一律殺掉。

在這種情況下,程嬰和公孫杵臼商量設計救孤兒的辦法。公孫杵臼問程嬰說:“撫養幼兒跟慷慨就義哪一件事難?”程嬰說:“死了倒是容易,撫助幼兒可就難了。”公孫杵臼說:“那麼,就請你擔任那件難做的事,容易的讓給我吧。”他決心以死來救孤兒,讓程嬰把孤兒扶養成人,將來為趙家報仇。程嬰答應了,並把自己剛生下來的兒子,交給了公孫杵臼,換出了孤兒,並假裝去向屠岸賈告密。

程嬰帶領屠岸賈,在公孫杵臼家裏搜出了嬰兒。公孫杵臼高聲大罵程嬰:“該死的東西!你還有天良嗎?你我約定救護孤兒,誰知你貪生怕死,背信棄義,出賣朋友,喪盡良心!你為了貪圖千金重賞,變成了畜牲!你怎麼對得起趙家的冤魂?你怎麼對得起天下的人?”程嬰不敢開口,隻有低著頭流眼淚。屠岸賈當著他們的麵將假孤兒摔死。公孫杵臼指著屠岸賈罵不絕口。屠岸賈立刻吩咐武士把他砍死。事後,屠岸賈賞給程嬰一千斤金子。程嬰流著淚說:“小人隻想自己免罪,保住自己的兒子,才告了密,並不是為了貪圖重賞。現在我成了不仁不義之人,要是大人體諒小人的苦衷,請把這些賞金作為掩埋趙家和公孫杵臼用吧,小人就感恩不盡了。”屠岸賈答應了他的請求,程嬰拜謝出去後,急急忙忙去辦理埋葬的事。

程嬰雖然舍棄親生的兒子救了趙家孤兒,反落得晉國上下留罵名。這件事隻有大臣司馬韓厥一個人知道真相,他不僅救了趙氏一個孤兒,也救了許多無辜嬰兒的性命。所以他非常欽佩程嬰。程嬰騙過屠岸賈,就帶著孤兒,投奔他鄉,隱居起來。他忍辱負重15年,終於把孤兒撫養成人,練成一身武藝。後來在司馬韓厥等大臣們的幫助下,孤兒終於報了大仇,並用屠岸賈的人頭祭奠了趙家死去冤魂。這時,晉國上下才知道程嬰的為人,從此,程嬰忍辱負重,誠義守信的美德廣為流傳。

程嬰誠實守信的美德流傳至今,值得人們學習,但他舍棄親人的一麵是不可取的。

卞和誠獻和氏璧

卞和,春秋時楚國人。

他是采玉工,長年在楚山中采玉。

這天,他偶得一塊玉璞。憑他多年的經驗斷定,這是一塊稀世珍寶。但是,不易被人發現。因為,美玉深藏在璞石之中。剖石采玉,不是件容易的事,又何況是這樣的玉璞呢!

為了保全國寶,卞和決定冒著生命危險去見楚王。

當時,楚厲王接過玉璞,左看右看,仍是塊石頭。便勃然大怒,道:“這明明是塊醜陋的石頭,怎麼能說成是美玉呢!你定是圖高官來欺騙寡人!”不容分說,便命人斷其左足。卞和疼得昏死過去。醒來後,他心裏想的仍是:斷足不過少了一隻腳,國寶不被承認,實在可惜!

厲王死後,武王即位。卞和又要抱著那塊玉璞去見武王。全家人一齊跪倒,哭勸道:“天下人都罵你是騙子,去了會被殺頭的!”卞和聽了,毫不猶豫,毅然抱著那塊玉璞見了武王。武王看過後,還說是石頭,又令人斷其右足。

卞和兩次受“刖”刑,失去了雙足,但其獻寶之心,仍不改初衷。

武王死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了那塊玉璞哭於楚山下。這時他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他一連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天昏地暗,雙目泣血。楚文王是位聖明的君主,聞其事,忙派人去查明緣故。

來人問:“天下人被砍去雙腳的很多,為什麼唯獨您哭得這麼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失去雙腳而悲痛啊!寶石被說成石頭,真誠的人被說成騙子,這才是我悲痛的真正原因啊!”

文王聽了回報,被卞和的真誠所感動,派了上好的玉工去加工那塊玉璞,終於得到了一塊晶瑩剔透、舉世無雙的美玉。這就是“完璧歸趙”故事中所說的價值連城的“和氏之璧”。楚文王厚待卞和,卞和的冤屈被洗去了。

壯哉,卞和!美哉,卞和!卞和獻寶的故事真乃催人淚下,他那忠貞誠實的中華民族品格,我們應該繼承發揚。

坦白是誠實和勇敢的產物。

韓信報恩

韓信,西漢淮陽人,官封淮陰侯。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為劉邦開創帝業立過大功。劉邦稱帝後,被誣告謀反,為呂後殺害。

他在少年時期,就“誌與眾異”,很有誌向,他為人處世不僅謙遜禮讓,而且誠實守信。

韓信從小就喜愛讀書習武。父母雙亡後,家貧無依,漸漸染上不求上進的毛病。行為放縱不檢,加之他又不善於經商謀生,常常靠別人施舍過日子。因生活拮據,常常在淮陰城下的小河釣魚,以此糊口,還是免不了挨餓。有幾位老媽媽也經常到這條小河來洗衣物。她們每次來幹活,總是帶著飯菜,一幹就是一天,中午就在河邊吃飯。韓信每見她們吃飯,就餓得忍不住盯著她們看。有一次,其中一位老媽媽看出韓信饑餓難挨,就分出一些吃的給他。就這樣一連十幾天,韓信每天都能吃到這位老媽媽省給的飯菜。他心裏非常感激,有一次他對老媽媽說:“我將來一定重重地報答您。”不想老媽媽卻生氣地對他說:“我看你一個大男人卻混不飽肚了,實在是可憐你,哪裏想到要你回報呢!隻希望你將來有出息就好了。”韓信聽完之後,默默記在心裏。

韓信喜歡習武,所以常常佩帶一把寶劍。當地一些調皮的少年,老是譏笑戲弄他。有一次,一個好欺人的惡少年想侮辱他,他說:“看你長得挺高大,還帶著寶劍,其實你的膽子小得很。”說完大夥也起哄譏笑他。那個惡少年又說:“你不怕我,就和我比試比試,你若怕我,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氣得盯著他看了好大一會兒,最後還是伏下身來,從他的兩腿之間爬了過去。在場的人全都哄笑他膽子太小了。

後來,韓信投奔到漢王劉邦軍中,當了一個小兵,經蕭何多次推薦,拜為大將,以後功績顯赫,官封王侯。但他一直沒有忘記昔日經常給他飯吃的那位老媽媽。韓信派人去把那位老媽媽請來,韓信向她深深表示謝意,並贈送給她一千金。實現了他當日的諾言。韓信又把那個侮辱過他的惡少年找來,非但沒有懲治他,反而給他一個小官做。韓信的部下都大惑不解,韓信卻笑著對他們說:“當初他侮辱我時,我何嚐不能殺了他?可是為了這麼點事殺人,實在是太不值得了,所以我就忍受下了。沒有當時的容忍,我也不會有今天的地位。我把他也看做是激勵我上進的人哪。”對韓信來說,漂母的恩情不僅僅在於施食救命,更寶貴的是在於她激發了他的誌氣。所以,漂母對他的恩情看來事情雖小,但是他卻一直銘記在心。

在江蘇淮安城西北不遠的古運河畔,有一座青磚飛簷的古建築“漂母祠”,這就是後人為紀念韓信和他的恩人漂母所建的祠堂。

失足,你可以馬上恢複站立;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富蘭克林

孔僖敢做敢當

孔僖,東漢魯國郡(屬今山東省)人,精通《古文觀止》、《毛詩》。崔駰,東漢涿郡(屬今北京、河北)人,博學多才,當時與《漢書》的作者班固齊名。

孔僖和崔駰曾同在太學讀書,二人情投意和,常常一起談天說地,談古論今。這一天,又說起了先王漢武帝,認為:“他開始做天子,尊崇聖人的治國之道,五六年間,名譽已超過了漢文帝和漢景帝。可後來放任了自己,丟棄了先前的優點。真是‘謙受益、滿招損’啊!”

沒想到,這些話被隔壁的書生梁鬱聽見了,上書皇帝,說:“崔駰、孔僖誹謗先帝,諷刺當今皇帝。”消息一傳開,大家都為他們擔憂。

有人悄悄地出主意,說:“你們必須否認這件事。不然,罪可不輕啊!憑梁鬱一口之辭,怎麼可以服眾呢?就說梁生想要假公濟私吧!”孔僖搖頭道:“我既然說了,又怎能不承認呢?況且我說的又沒什麼錯誤。”

皇上把這件事交給刑部處理。崔駰決定去接受刑部的審訊。而孔僖上書辯護,道:“那些話我確實說過,並不想否認。所謂誹謗,是說實際沒有而憑空捏造的。先王的政績明確記載在漢史上,清如日月。我們的談論,是直說史書上的記載,不是憑空誹謗。陛下做皇帝以來,並沒有什麼過失,我們為什麼要諷刺呢?況且,陛下所做之事,天下人皆知,怎麼能不讓別人談論呢?我以為,為人應胸襟磊落。假如我們批評得對,那就應該誠心改正。倘若說得不妥,也應該包涵寬容。如果陛下一意孤行,縱情於個人的恩怨,來大快自己的心意的話,就請殺了我們吧!可是,天下人會怎麼看呢?他們會從這件事中窺測出您的心思,再也不敢直言您的過失了。我怕刑部輕易治罪,被屈含冤而死,那時再也不能為自己辯護了。可是,天下人會怎麼評論呢?會把您看成怎樣的君主呢?您又如何掩蓋事實呢?現在,我已經小心鄭重地來到宮門前,恭敬地等候著嚴厲的處罰。”

漢章帝接到奏書後,說:“他說的沒有錯呀!孔僖為人誠實,表裏如一,敢做敢當。這些品格都是不可多得的啊!”於是,立即下令不再追究,並任命孔僖為蘭台令史。

誠信是溝通心靈的橋梁,善於欺騙的人,永遠到不了橋的另一端。

華歆救人救到底

華歆(xīn)、王朗同是三國時代的人。一次戰亂中,他們兩人被追兵攆到了長江邊。慌亂中,他們找到了一條船。正要開船,岸上又跑來了一個人呼喊求救,也要搭乘這條船逃往對岸。華歆看到這個情景,為難起來,在一邊沉默不語。旁人見他猶豫不決,也不好開口。

這時追兵越來越近。王朗著急了,忙對華歆說:“就讓他搭船吧,正好船上還有地方,為啥不幫他一把呢?”就這樣,那人也與華歆、王朗同乘一條船往對岸逃跑。

船行到江中心,追兵已經趕到岸邊。他們看見華歆、王朗的船,便紛紛下水泅渡追趕。泅水的士兵離行船越來越近。劃船的艄公累得精疲力盡,船的速度越來越慢了。王朗見此情景,開始著慌了,便打算趕一同逃難的那人下船。華歆連忙阻止王朗說:“我當初所以遲疑,不答應,正是怕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既然已經答應人家同船逃難,怎麼能中途丟棄人家呢?”王朗被說得無言以對,隻好照華歆的話辦。

追兵泅到江心漸漸累了,泅水速度便慢了下來,與華歆他們的船距離又逐漸拉大了。就這樣,行船勝利地劃到對岸,華歆、王朗及那人擺脫了追兵,那個人也順利地逃出了虎口。這件事傳開後,人們都讚揚華歆辦事講信用,說話算話,在任何情況下也不變卦。

閃光的東西,並不都是金子;動聽的語言,並不都是好話,誠信才是你想要的東西。

皇甫績自願挨打

皇甫績是隋朝時的一位名臣。他自小喪父,跟著母親到外祖父家居住,與表哥、表弟一起學習、玩耍。

小皇甫績很聰明,讀書、寫文章,他的表哥表弟都不如他,常常受到外祖父的表揚。皇甫績喜歡下象棋,但下不過表哥,他不服輸,私下裏反複琢磨。

一天,皇甫績要和表哥下棋,比比高低。表哥看看天,太陽已經偏西了,說:“該上課了,以後再下吧!”表弟也說:“耽誤學習,爺爺會不高興的。”但皇甫績苦苦哀求,表哥有些過意不去,想:皇甫績從小喪父,跟姑媽回來,爸爸和爺爺都說,凡事要讓著他,不要惹他生氣。想到這裏,說:“好吧!咱們快點下完棋就上課,別讓老師等咱們。”

於是,他們三人就到穀倉裏下棋,不知不覺地錯過了上課的時間。

外祖父知道了,生氣地把他們三人叫到客廳責問,說:“你們知道自己錯了嗎?”

“知道,我們耽誤了學習。”表哥先認了錯。

“外公,這事是我的主意,與表哥無關!”皇甫績說。

“你表哥比你大,他應該懂得。你小,父親又死得早,跟著他混是沒出息的。”爺爺說完,狠狠地打了表哥30大板作為懲罰,並命他把拉下的課立即補上。

事後,皇甫績深感內疚,但又不知該怎麼辦好。他向母親認了錯。母親對他說:“你知錯就好,做人一定要誠實,有錯勇於認錯,勇於改錯,才是一個好孩子。”

第二天,皇甫績去找表哥道歉,並請求表哥代替外公打他30大板。表哥聽後,哈哈大笑起來,說:“事情已經過去了,以後不要再犯就是了,挨打的滋味是不好受的。”

皇甫績急了,說:“表哥,如果你希望我長大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你就給我一個改錯的機會吧。這次下棋明明是我的錯,我欺騙了自己。而挨打的卻是你,我現在知錯,要改錯,而你又不願意我改,這樣下去,會造成今後的大錯的,請表哥三思!”

表哥覺得皇甫績的話有道理,就順手拿起樹枝輕輕地打了皇甫績幾下。

皇甫績說:“表哥,這樣不疼不癢等於沒打,也讓我下不了改的決心。外公怎樣打你,你就怎樣打我!”說完,他趴在凳子上,讓表哥狠狠地打了他30大板。

打完後,皇甫績爬起來說:“這才是我的好表哥,有罪同受嘛!”

外公聽說此事,對皇甫績的母親說:“這孩子真誠實,將來會有出息的。”

隻有誠實守信的人,才會受到別人的愛戴和尊敬。

吳兢至誠不改史

吳兢(670—749),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唐朝史學家。

武則天時,吳兢進入史館,負責編纂國史。他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忠於史實,不畏權勢。

唐中宗時,吳兢和史學家劉知幾合作,撰寫了《則天皇後實錄》。有一件史實是這樣的:武則天晚年有兩個寵臣一個叫張宗昌,一個叫張易之,二張依仗武則天的寵愛,橫行霸道。宰相魏元忠建議武則天不該留二張在身邊。二張知道後,對魏元忠恨之入骨,又怕武則天死後,魏元忠會對他倆下手,就密謀誣陷魏元忠有謀反之意。武則天聽信了讒言,將魏元忠逮捕入獄。張宗昌又暗中誘逼鳳閣舍人張說(yuè)出堂作證,說事成後,提拔他。張說隻得答應了。同僚宋璟對張說說:“名義至重,鬼神難欺;萬萬不能夥同小人陷害忠良啊!”在同僚的激發下,張說在朝堂上言道:“臣確實沒聽魏元忠有此言,是張昌宗逼我做證的。”魏元忠才得以免死。

吳兢對這件事,直言不諱,如實做了記載。

張說擔任了宰相,兼管國史。看到上述那段史實的記載,感到很難堪,認為有損自己形象,就動了改史的念頭。

一天張說去國史館,翻閱國史,假裝說:“劉知幾這人太不隨和了,故意讓我難堪!”實際他明明知道是吳兢寫的。吳兢聽了,立刻站了起來,說:“是我寫的,史稿尚在,你不能錯怪死去的劉知幾!”史官們驚得變了臉色,吳兢毫不畏懼,仍堅持如實記載。

張說又暗地裏去求吳兢,做幾個字的更改,還說:“一定知恩圖報!”又軟言乞求了好一段時間。吳兢終未答應,說:“假如答應了您的請求,那麼這部書就算不得史實了;不算作史實,又怎麼讓後人相信呢!希望您能夠諒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