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順利地拿到了錢,在轉身要走的一刹那,她叫住了他:“曾有人打電話告訴我說你不會還錢,讓我不要借給你,但我相信你不是那樣的人,也許他們對你有誤解。”

在聽到句話之前,他是準備拿這1000塊錢去賭博的,贏了就吃喝玩樂,輸了再找人借。但這句話給了他很大的震動,他沒有說話,關上門走了。然後他離開了家鄉,去了深圳。

半年後,他的親戚收到了他從深圳寄來的1000塊錢。三年後,他開著私家車從深圳回來,把從前欠的錢全部還清了。

是從那次借錢開始,他知道自己應該有另一種人生,他要讓人家對他信任,他再也不願做騙子了,因為是那個親戚的信任讓他從此翻開了人生的另一頁。

機遇來了,就抓住它吧,這樣才能翻開你人生的另一頁。

福特的“吝嗇”

●崔修建

邁克是紐約一家小報的普通記者。一個周末,他在一家不大的酒店裏看見幾位身份顯赫的企業家從一個房間裏走出,其中一位是福特。福特手裏拿著一張菜單走向服務生,微笑道:“小夥子,你看看是不是有一點兒誤差。”

服務生很自信地回答:“沒有啊。”

“你再仔細算一算。”福特宴請的幾位企業家已朝門口走去,他卻很有耐心地站在櫃台前。

看著福特認真的樣子,服務生不以為然道:“是的,因為零錢準備得很少,我多收了您50美分,但我認為像您這樣富有的人是不會在意的。”

“恰恰相反,我非常在意。”福特堅決地糾正道。

服務生隻得低頭花了一番辛苦湊夠了50美分,遞到一臉坦然的福特手中。

看著福特快步離去的背影,年輕的服務生低聲嘀咕道:“真是小氣,連50美分也這麼看重。”

“不,小夥子,你說錯了。他絕對是一個慷慨的人。”目睹了剛才那幕情景的邁克,抑製不住地站起來,“他剛剛向慈善機構一次捐出5000萬美元的善款。”邁克拿出一張兩周前的報紙,將上麵的一則報道指給服務生看。

服務生不明白如此大方的福特,為何還要當著那麼多朋友的麵,去計較那區區的50美分。

“他懂得認真地對待屬於自己的每一分錢,懂得取回屬於自己的50美分和慷慨捐贈出5000萬美元,是同樣值得重視的。”就在福特這一看似不經意的小事中,邁克忽然領悟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成功經驗,那就是——沒有理由不認真地對待眼前的每一件事,無論它多麼重大還是多麼微小。

後來,經過多年艱苦的打拚,邁克成為美國報界的名家,而那位服務生也成了芝加哥一家五星級酒店的老板。

沒有理由不認真地對待眼前的每一件事,無論它多麼重大還是多麼微小。

過上好日子

●芬蒂

5年前,斯蒂芬·阿爾法經營的是小本農具買賣。他過著平凡而又體麵的生活,但並不理想。他一家的房子太小,也沒有錢買他們想要的東西。阿爾法的妻子並沒有抱怨,很顯然,她隻是安於天命而並不幸福。

但阿爾法的內心深處變得越來越不滿。當他意識到愛妻和他的兩個孩子並沒有過上好日子的時候,心裏就感到深深地刺痛。

但是今天,一切都有了極大的變化。現在,阿爾法有了一所占地2英畝的漂亮新家。他和妻子再也不用擔心能否送他們的孩子上一所好的大學了,他的妻子在花錢買衣服的時候也不再有那種犯罪的感覺了。下一年夏天,他們全家都將去歐洲度假。阿爾法過上了真正的生活。

阿爾法說:“這一切的發生,是因為我利用了信念的力量。5年以前,我聽說在底特律有一個經營農具的工作。那時,我們還住在克利夫蘭。我決定試試,希望能多掙一點錢。我到達底特律的時間是星期天的早晨,但公司與我麵談還得等到星期一。晚飯後,我坐在旅館裏靜思默想,突然覺得自己是多麼的可憎。‘這到底是為什麼!’我問自己‘失敗為什麼總屬於我呢?’”

阿爾法不知道那天是什麼促使他做了這樣一件事:他取了一張旅館的信箋,寫下幾個他非常熟悉的、在近幾年內遠遠超過他的人的名字。他們取得了更多的權力和工作職責。其中兩個原是鄰近的農場主,現已搬到更好的邊遠地區去了;其他兩位阿爾法曾經為他們工作過;最後一位則是他的妹夫。

阿爾法問自己:什麼是這5位朋友擁有的優勢呢?他把自己的智力與他們作了一個比較,阿爾法覺得他們並不比自己更聰明;而他們所受的教育,他們的正直,個人習性等,也並不擁有任何優勢。終於,阿爾法想到了另一個成功的因素,即主動性。阿爾法不得不承認,他的朋友們在這點上勝他一籌。

當時已快深夜3點鍾了,但阿爾法的腦子卻還十分清醒。他第一次發現了自己的弱點。他深深地挖掘自己,發現缺少主動性是因為在內心深處,他並不看重自己。

阿爾法坐著度過了殘夜,回憶著過去的一切。從他記事起,阿爾法便缺乏自信心,他發現過去的自己總是在自尋煩惱,自己總對自己說不行,不行,不行!他總在表現自己的短處,幾乎他所做的一切都表現出了這種自我貶值。

終於阿爾法明白了:如果自己都不信任自己的話,那麼將沒有人信任你!

於是,阿爾法做出了決定:“我一直都是把自己當成一個二等公民,從今後,我再也不這樣想了。”

第二天上午,阿爾法仍保持著那種自信心。他暗暗以這次與公司的麵談作為對自己自信心的第一次考驗。在這次麵談以前,阿爾法希望自己有勇氣提出比原來工資高79)甚至1000美元的要求。但經過這次自我反省後,阿爾法認識到了他的自我價值,因而把這個目標提到了3500美元。

結果,阿爾法達到了目的。他獲得了成功。

隻要你有信心,相信自己,你麵對的困難就會迎刃而解。

長生不死的祖父

●東田四子

祖父是一位巨富,他僅靠一代的奮鬥便構築起現在數億萬日元的家業。可是他在剛過花甲之年,打算將家業傳給他的兒子,也就是我父親的時候,被查出患了癌症。

由於內髒的癌腫摘除手術十分成功,所以雖然還會有複發的可能,但是醫生說,隻要依靠藥物抑製就無大礙。

可是祖父似乎並不滿足這一點,繼而提出一項令人出乎意料的要求,那就是用別的健康人的內髒來替換自己所有的器官。

但不能是死人,而是活人的內髒!於是,他開始四處尋找植物人,然而幾乎是空手而歸——植物人的家屬拒絕拆除維持親人生命的醫療器械。

為此,祖父想方設法,經過多次協商,終於以高額的補償金換回了一個植物人的身體。就在這時,政府卻出麵幹涉了。

國家法律認為,植物人雖說處於死亡狀態,但仍是活著的人。因此,這樣做無異於殺人害命。所以,祖父的行為可以說是購買人體,甚至也可能構成殺人罪!

祖父並不因此而斷念,他有自己的主張——植物人的軀體,即使不賣給我,也是必死無疑。

那麼,趁活著的時候將肉體提供給需方,結果不都是一樣嗎?而政府告訴祖父,隻有在拆除醫療器械之後,才能摘除髒器。但祖父不同意這一做法,將政府告上了法庭。

判決在傳媒界引起很大的爭論。焦點集中在“若腦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那麼,何種狀態才可稱為死”這一問題上。

祖父仍然固執己見,認為靠機器維持生命的植物人可以認定為死人。

祖父對此事所持有的熱情令全家都感到吃驚。他已經上了年紀,即使接受了那種手術,恐怕也不會延壽多少年。

並且,已決定穩居靜養的他,無論如何也不像對“生”有如此強烈的願望。判決花費相當長的時候,最終以祖父敗訴而告終。

司法界的結論,仍是依據常識,認為靠醫療器械“維持生命的植物人並非死人”。雖說是依靠醫療器械維持生命,但隻要有一個細胞還有存活的可能性,便可認為生命依舊存在。隻有在拆除維持生命的醫療器械、所有細胞都死亡時,才可以稱其死亡並允許進行髒器移植……這就是判決書上寫著的最終結論。

審判剛剛結束,祖父便去世了。或許是讓人擔心的癌細胞擴散所致,但祖父也的確到了壽終正寢的年紀。可在這之後,卻引發了小小的騷動。祖父的律師開始采取行動。律師們拿出祖父臨終時托付的文件,對給祖父下死亡定論的醫師提出死亡證明無效的起訴。

令人費解的是,祖父在生前,將手術中摘除的一部分癌腫寄放在某研究所的儀器中了。

那是具有特殊作用的儀器,其功能就是維持細胞的生命力!眾所周知,癌細胞不同於一般細胞,隻要不斷汲取養分和氧氣,它就會無限地分裂下去。也就是說,它是長生不死的細胞!

我去看過那些細胞,在玻璃容器中,仿若一片牛肉。然而,那卻正是“長生不死的祖父”的形象。律師們提出,隻要有一部分細胞還存活,祖父就沒死。司法當局一定不知如何是好。

按常理,祖父的確已經去世,但政府當初正是以“雖說是依靠醫療器械維持生命,但隻要有一個細胞還有存活的可能性,便可認為生命依舊存在”來答複祖父的。因此,政府不得不承認,祖父仍舊活著。隻要不拆除醫療器械,祖父……祖父的癌細胞就會永遠活著。並且,祖父囑托家人不能拆除醫療器械。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奉養祖父直到永永遠遠!那麼,祖父為何要這樣做呢?讀到這裏,不知有人能否破解這個謎。我也是看了祖父的遺書(不,因為他並沒有死,所以正確來講不應稱之為遺書),才恍然大悟的。

祖父並不是對“生”留戀不舍,而是為我們子孫後代設計了一步很巧妙的棋。試想一下祖父打下的江山和積累的巨額資產,就會曉得由於他的死,我們將繳納多麼大的數額的繼承遺產稅。但隻要祖父一直這樣活下去,我們家族就再也不必繳繼承遺產稅。

我們一家的巨額財富,將永遠這樣得到保障,不必繳一分一厘的繼承遺產稅!

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突破既定的思維,反其道而行,不失為一種智慧,因為人們對事物注意的往往是表象。

踏踏實實做人,誠誠實實辦事

●陳建

有一個小寓言,講得異常深刻——甲乙兩人死後來到陰曹地府,閻王查看功過簿後說:

“你二人前世未作大惡,準許投胎為人。但是現在隻有兩種人可供選擇:付出的人與索取的人,也就是說,一個必須過付出、給予的生活,另一個則必須過索取、接受的生活。”

然後要他倆慎重選擇。

甲暗忖,索取、接受就是坐享其成,太舒服了,於是他搶先道:

“我要過索取、接受的生活!”

乙見此情景,也沒有別的選擇,就表示甘願過付出、給予的生活。

閻王聽其所願,當下判定二人來世前途:

“甲過索取、接受的人生,下輩子當乞丐,整天向人索取,接受別人施舍。”

“乙過付出、給予的生活,來世做富翁,布施行善,幫助別人。”

從實際出發,腳踏實地,才會走下去,才會捕到“大魚”。有個漁夫整日打魚,以此為生。有一天,他運氣不佳,忙活了一整天,隻網到了一條小魚,而且小魚還勸他另做決定:“漁夫,你放了我吧,看我這麼小,也不值錢,你要是把我放回海裏,等我長成一條大魚,到那時你再來捉我,不是更劃算嗎?”漁夫說:“小魚,你講得挺有道理,但是我如果用眼前的實利去換取將來不確切的所謂‘大利’,那我恐怕就太愚蠢了。”

要知道,大海可不是漁夫自家的池塘。想什麼就撈什麼,所以切切實實地珍惜每一分收獲是很重要的,隻有腳踏實地,方可做得更牢。

切切實實地珍惜每一分收獲是很重要的,隻有腳踏實地,方可做得更牢。